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311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ppt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针灸风采全球行董氏针灸中国大陆推广会,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字,明医网解语石,针灸的不传之秘,内经脉法,一、遍诊法素问、灵枢论脉,先言某时某脏其脉何如,次言太过不及,可见脉与时与脏不可分,分者,有失经旨。明了经中所言脉法,则得脉之大要。 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举痛论、灵枢.经脉篇: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大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 。脉之纲:春弦、夏钩、秋浮、冬营(石)脾善不可见也。,寸口脉法:难经.一难:桂林古本伤寒论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藏府之诊也?师日: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藏府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

2、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平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通行本佚)。,脉为气血先见,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

3、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寸口脉法阴阳脉法,四难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伤寒论阴阳脉法,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阳:大浮数动滑三阳有余阴:微沉弦弱涩三阴不足,柯琴曰:,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

4、是脉形,迟数是脉息,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也。”,仲景脉法中的阴阳观念,“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同理其他篇章中:有阴结、阳微结、阴微结我们知道仲圣以阴阳为纲计10脉但是细读伤寒论,我们知道伤寒论中脉象计27种,其中所谓的复合脉,就是组合而已,脉法的立体观念,位数形势、微甚兼独 1,以位置分:浮、沉、伏。 2,以形状分:滑、涩、弦、紧、革、牢、动、散。 3,以速率分:数、缓、迟。 4,以节律分;结、代、促。 5,以宽窄分:洪、细。 6,以力度加位置(或宽窄)分:实、芤、虚、濡、弱、微。 清.周学海,伤寒论三才观念,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5、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三部九候切脉诊法,仲圣眼中的平脉大法,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府之气 (通行本佚),桂林古本伤寒论,师曰

6、: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通行本佚)。,仲圣脉法中的五行观念,仲圣脉法中的五行观念,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菽者,小豆也)。,内经伤寒引申与发挥,金03菽肺合大肠火06菽心合小肠土09菽脾合胃木12菽肝合胆水15菽肾合膀胱(五生、八在、十二其、五胜)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

7、洪布,子母分施。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 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於阴,柔生於刚,阴德洪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 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古本伤寒论,初按脉,轻取之,如持三菽之重,平于皮肤之部者,以候肺气也。稍重取之,如持六菽之重,略下于皮肤,平于经络之部者,以候心气也。又稍重取之,如持九菽之重,平于肌肉之部者,以候脾之气也。再重取之,如持十二菽之重,平于筋之部者,以候肝之气也。重取之,平于骨之部以切之,以候肾之气也。此分出入为五部,以候五藏之气。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候肺气平于皮肤之部。脉者,心之

8、合也,故候心气平于经脉之部。肉者,脾之合也,故候脾气平于肌肉之部。筋者,肝之合也,故候肝气平于筋之部。骨者,肾之合也,故候肾气平于骨之部,脉象举例,大脉洪脉紧脉芤脉濡脉。,阴阳五行脉法,针灸的 不传之秘深浅模糊的烧山火和透天凉三才法仲圣的五行脉法,即是针灸深浅层次的指标,立体切脉系统囊括了针灸穴位的层次,这是从内经脉法到伤寒论脉法的完整结合,历史以来,对于伤寒论和内经有无联系的问题争论不休,而针灸的不传之秘(深浅),此深浅已经涵盖了内经和伤寒论的结合。,针灸的不传之秘,针灸的不传之秘是深浅,而深浅即阴阳五行合流后的具体落实,这个深浅的落实,从皇甫谧以后的针灸典籍中再也没有记载。,针灸的不传之秘

9、,一针下去后,最少医者要知道,这一针要作用于五行的哪个层次,这才是一个真正针者对自己的要求。而针灸效果的判定,也是从脉象的变化中,判断这一针作用于人体后,气血盛衰,及气血强弱、五行判断的客观指标灵枢.九针十二原:病虽不随针去,病必衰去。,案例举例颈椎病,女,49岁,颈痛头晕恶心20余日,发作不定时,自诉颈椎病多年,颈椎CT四五六椎体内缘增生,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经治无效,遂来求治,诉汗多,眠差、食量可,饮食二便可。刻诊:身体肥胖,面微红,舌淡苔薄白,右脉寸关沉尺浮,左寸微沉,左关滑大,尺脉正常,案例举例颈椎病,首日下午五点多来诊,要求解决头晕问题,遂针右灵骨四分,二十分钟次日上午来诊,诉

10、头晕未做,要求解决颈痛问题,脉右寸起,遂针左正筋、正宗四分,二十分钟第三日上午来诊诉,头晕未作,颈痛减轻,右脉寸关正常,右尺稍收敛,左关滑大,泻右侧三奇穴之其门穴五分钟拔针。第四日为周日停针;今天下午来诊,无明显不适,头晕未作,颈痛近乎消失,饮食自诉因为天气原因,不想吃,切脉右关脉大,余脉可,针通天,留针二十分钟 第七日症状全部消除,案例举例腰痛案,李某 女87岁,腰腿痛40年,加重一月,急性发作一周。刻见:体型中等,面黯,行走右脚拖动,膝关节不能弯曲,述支气管哮喘四十余年,语音低晰透少羽少宫音,闻诊时有痰喘咳逆,诉腰痛强直如板不能弯腰,咳喘时疼痛向右下肢放散,行走疼痛加剧,疼痛以膝关节为主,四肢冰冷不思饮,饮食少,小便夜多,大便可,左寸脉濡数。关脉沉弦,尺脉弱,右关脉稍弦。予以:针:双水金穴外透,左灵骨穴、右通天穴。起针腰部活动自如,能前屈,左右摇动正常,膝关节可屈伸行走。2、药用温阳补脾法,简单举例,左寸虚补通关左关弦泻火硬左尺浮泻火散、补火聚右寸实泻三其穴 虚补灵骨右关实泻门金 虚补中白右尺浮肾气不敛,以收肾气为主右尺沉脉得诸沉,责之有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