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6650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己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这就要求企业跳出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必须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从供应商到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顾客的整条供应链上的资源和竞争力的集成。供应链是当代企业界的最新组织形式之一,它能把多个相关企业或企业集团原本独立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之发挥出“1+1 2”的整体效益。但是,由于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按一定形式组合而成,其管理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单一的企业管理。供应链所带来

2、的增值收益需要通过交织成网络状关系的各成员企业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思想才能实现,这样企业就遇到了新课题:如何协调企业利益与供应链整体的利益,这就需要企业实现从个别业务职能的管理到以供应链的观点进行管理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以相对客观的标准和方法予以评价,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从而促进供应链的有效改进和运作。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顺应这种管理模式的变化,要求决策者能够及时了解供应链整体状况,设计出更适合于度

3、量供应链企业绩效的指标和评价方法。本文在深刻理解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发展过程以及与企业绩效评价和物流绩效评价的差异。在对供应链绩效研究现状,其中包括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的分析过程中,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并且具体对常用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平衡记分法和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的理论建立了供应链绩效模糊综合评价体系;针对供应链管理目的提出的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满足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依据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给

4、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针对不同供应链之间或供应链的不同时段进行绩效评价,解决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根据这个研究思路,本文将全文分成六章来进行论述,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研究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对于国内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分歧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对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三章,确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为建立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体系选择适当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含义。第四章,在符合实际的具体指标层次结构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

5、性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实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第五章,在建立的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 最后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绩效评价,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 , . . , . , , “ ”. , . t . a . . , , , . . a , , a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a . . a .: , , , , 目 录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1导论1.1问题的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近十几年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这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企业面临着不断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及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各个分散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一种战略上的伙伴关系,实行优势互补,发挥各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在一种跨企业的集成管理模式下,使各个企业能够统一协调起来。这样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企业变化,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

7、业的管理模式相应的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依靠订单的生产方式转化为以最终顾客的需求为目标,联合生产和服务线上节点企业的供应链模式。供应链( , )的产生使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己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顾客紧密配合。 根据有关机构对供应链管理( ,)的调查1,实施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可以实现以下多方面的效益: (l)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10%以上; (2)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3)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 (4)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一五%20%; (5)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

8、%,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一五%; (6)绩优企业在现金流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565天的优势。 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作为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也成为企业界转变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向。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在企业界的应用中成功率却不高,所以衡量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与否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对供应链的效率和供应链的竞争力进行评价,解决这个问题就迫切的需要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使得供应链成员可以深入地了解供

9、应链管理绩效以及其存在的价值,并以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程度为目标,进行任务及利益分配。同时,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掌握,使得决策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和发现自身与其竞争供应链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供应链战略目标,改进供应链业务流程,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更好的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1.2文献综述1.2.1供应链概念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供应链首先是从制造企业内部作业集成开始的,将原材料采购、供应与生产过程集成起来考虑运营与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凭借信息技术支持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使整个供应链过程形成一体化。所以,早期的观点认为

10、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随着企业经营的进步发展,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是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了定义,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美国的认为: “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

11、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 2。(2)美国的 在物流管理概论一书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包含了一系列企业活动,它从最初供应商把原材料送出,一直延伸到送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3。 (3)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最终产品生产与交付的一切努力。这些定义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4。随着供应链研究的深入,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此时对供应链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4)英国著名物流专家 教授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对供应链进行了如下定义: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

12、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5。(5)霍佳震从价值链的角度给出供应链的概念,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6。(6)马士华教授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提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和模式7。虽然到目前为止,供应链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由供应体系、核心企业、分销体系和客户

13、构成,具体来说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外部供应商、运输公司、配送中心、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状结构或网络。供应链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虽然不同背景下的供应链的结构和复杂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别,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同任何管理学科特别是那些正在发展中的管理学科一样,供应链管理现有很多定义。美国供应链专家 B 和 L 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8是指通过改善供应链关系而对这些活动进行集成,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定义强调了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到达最终用户这一过程中,与物流和信息流有关的所有活动,将供应链定义落脚到活动集合上,并强调了供应链关系的重要性。而另外一些学

14、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渠道管理学科。例如认为9,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跨企业边界的渠道观察点,由此,所有产品运动阶段不论合作的,政治的,地域的边界在哪里,从原料供应到最后向最终用户发送,都以计划和监控的方式进行。而香港货品编码协会认为10: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业务战略,它使在供应链中的贸易伙伴共同承担责任,携手合作,使客户实现最低的供应链费用,为客户和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国内学者在研究供应链管理概念时,特别倾向于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分开来定义。有人认为1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

15、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这一定义将供应链定位在功能网链结构上,而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则用它的任务来限定。有人认为12,供应链是描述商品产供需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网络。这一定义将供应链定义在实体,活动和结构的集合,阐明了供应链不仅是一种结构,而且还包括以结构为基础的实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供应链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客户组成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则

16、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及业务流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这一定义将供应链定义为一种网络,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一种运作管理。 综观国内学者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12,大多数学者都将供应链定义为由各实体组成的网络,而将供应链管理定义成一种运作管理,或是一种渠道管理,或是物流管理的延伸,都没能从战略的高度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定义。为此,本文采用的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7:企业为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是用系统的观点通过

17、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目前国外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型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1)模型 等人在描述制定战略供应链计划的七个步骤的同时,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即从供应、转化、交通运输和需求管理四个方面入手指定考核指标,如表1.1所示14。每一项指标都有三个指标值: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按照理想值设

18、定目标值,既而根据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如表1.1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模型).1.1 ( )供应供应商的可靠性供应商的提前期转换过程可靠性加工时间计划完成时间交运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需求管理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2)模型美国的供应链协会( ,)提出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己经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行业标准,的170多个成员企业都在使用该评价指标。在供应链建模方面,目前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成本和顾客满意度。(3)模型模型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具体地说,应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一五: 有形的外在绩效(),反映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功能、易用性等; 可靠性(),

19、反映供应链或是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 响应速度(),反映供应链管理平台本身的响应速度以及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对顾客提供服务的迅捷性; 能力(),反映企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以及供应链管理平台的管理能力深度; 服务态度(),反映对顾客的尊重和服务的质量; 可信性(),反映供应链或是企业按时交货的能力; 安全性(),反映企业降低和避免风险、危险和冲突的能力; 可接近性(),反映顾客或者供应链外的组织与供应链成员接触的便捷性; 沟通能力(),反映企业与顾客或者其它成员的交流能力; 理解顾客能力( ),反映企业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能力。(4)模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 ,),是中国第一、也是

20、目前唯一的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行业组织。在2003年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简称)。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由全国性行业组织制订并推荐使用的、定量评价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和科学实施供应链管理工程的指导性工具。从五个方面定量地评价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如表1.2所示。表1.2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模型).1.2 ( )定单实现定单反应能力指标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指标业务标准协同业务标准协同指标企业数量、互动能力节点网络效应指标建设方式、业务适应能力系统适应性指标1.2.3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国际研究现状国际上许多研究者或者研究机构都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指标体系,较有代表

21、性的观点如下: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类16。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和供应商绩效。定量指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成本的指标,另一类是基于顾客响应的指标。如表1.3所示。美国的 ( & ) 公司根据模型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它们是: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包括满足率和满足订货的提前期)、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表1.3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1.3 ()定性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

22、和供应商绩效顾客满意度由交易前满意度、交易满意度和交易后满意度三个部分构成定量成本成本最小化、销售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库存投资最小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顾客响应满足率最大化、产品交货延迟最小化、顾客响应时间最短、定货至交货时间最短和功能重复最小化, 依据竞争优势和企业成功因素归纳总结了六项指标17,即质量(供货质量)、成本(减少库存)、柔性(减少启动时间)、时间(缩短提前期)、交货(准时交货)和未来成长(引进新产品)。给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从订单计划、供应链伙伴和关系、生产水平、物流、顾客服务和满意度、财务等六个角度来考虑,并将这此指标分为战略、战术以及操作三个等级一八。(2)国内研究现状在

23、我国,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而对于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就是在这儿年才开展起来。但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置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里仅列举一些主要者:于晓军等指出供应链组织的五个评价指标:柔性,集成,协调,简洁,稳定19。霍佳震等在对集成化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两个方面:顾客价值评价和供应链价值评价。同时运用供应链的理念来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内外部绩效及其评价体系;不同供应链类型下的供应商短期和长期的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中零售商的服务和内部绩效及其评价体系20。马士华认为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功能的

24、绩效评价指标,不适用于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并提出供应链评价指标应该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评价指标和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关系的评价指标21。并基于此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在客户服务方面,有饱和率等7项指标;在生产与质量方面,有人均发运系统等7项指标; 在资产管理方面,有库存周转等7项指标;在成本方面,有全部成本/单位成本等7项指标。他们还指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用供应链生产效率来度量,也可用某些由定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如用户满意度、企业核心

25、竞争力、核心能力等来反映。绩效评价的方法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达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工具,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调查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平衡记分卡、标杆法、模糊决策评价法和线性加权法等。模型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有3个指标值: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按照理想值设定目标值,进而根据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这种绩效评价方法为比较分析法。在有关供应链活动与绩效、产品类型与供应链策略、供应链策略研究、贯穿供应链的服务质量、供应链效率的集成决策模型、采购竞争优势评价、采购与绩效等问题的研究中,对供应链绩效评

26、价或是采用调查表分析评价法,或是采用数学模型优化方法。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也有沿用了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如平衡计分法和标杆法。在通过供应链绩效评价选择合作对象方面,理论上多采用多目标优化或模糊决策等数学方法来进行。而选择供应商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线性权重模型,即首先确定供应商选择时所依据的准则,给每个准则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然后将各供应商在各准则上的得分乘以该准则的权重,进行综合处理后得到一个总分,最后根据每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行比较和选择。1. (1)( )7是由供应链协会开发支持,适合于不同工业领域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1996年春,两个位于美国波斯顿的咨询公司22 ()和 ()为了帮助企业更

27、好地实施有效的供应链,实现从基于职能管理到基于流程管理的转变,牵头成立了供应链协会(),并于当年底发布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它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是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涵盖了所有行业。使企业间能够准确地交流供应链问题,并能较为客观地评测其远行绩效,确定绩效改进的目标,并影响今后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开发。流程参考模型通常包括一整套流程定义、测量指标和比较基准,以帮助企业开发流程改进的策略。不是第一个流程参考模型,但却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参考模型。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一般定义、对应于流程性能的指标基准,供应链“最佳实施”( )的描述以及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2)平

28、衡记分卡法平衡记分卡( . ),最早于1992年由哈佛商学院的 S. 教授和诺朗诺顿研究所的所长 P. 在平衡记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一文中提出23。平衡记分卡使用一套财务及非财务指标来描述组织的绩效,强调企业的使命并找出实现战略的动因,将战略实现动因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评价指标。平衡记分卡由财务、客户、流程和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组成,其具体考核指标如表1.4所示。 表1.4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1.4 评价角度评价指标客户角度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和市场份额流程角度质量、响应速度、成本、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达到盈亏平衡点的周期、新产品当年销售指标、新产品当前盈利指标财务角度投资回报率、

29、经济增加值和现金周转期创新和学习角度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性、信息系统有效性和关键员工的流动性平衡记分卡法的特色在于它的“平衡”体现在二个关系上:(1)短期与长期的平衡。要获取最大利润,就要依靠持续的成长和盈利,企业要合理调节长期行为与短期行为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2)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两类四方面的指标要协调发展,共同改善。(3)指标间的平衡。指标设置的权重没有偏向,四个方面互为循环,构成整体,如果有所偏废,循环就发生了断裂,就会限制企业的发展。 平衡记分卡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所有成员的工作融合在一起,并以战略日标指导各成员的行为。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沿着创新与学习、业务流程、客户和财务目标这条

30、因果线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确保成员的日常工作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平衡记分卡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研究和应用以及非常地普遍,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平衡记分卡法也逐渐地被应用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引导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建立最佳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确定供应链的运营绩效。马士华等以平衡记分卡作为基础,经过扩展形成供应链系统绩效的评价上具,建立了一种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平衡供应链记分法() 24。提出了它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四个角度的评价指标,如表1.5所示。表1.5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1.5 评价角度评价指标客户角度供应链订单完成的总周期、客户保有率、客户

31、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同、客户价值率流程角度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供应链生产时间柔性、供应链持有成本、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财务角度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的库存天数、现金周转率、客户销售增长及利润创新和学习角度新产品开发循环期、新产品销售比率、流程改进效率曾现洋等提出的增强的平衡记分法,从客户、流程、发展、财务和外部五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原有的四个角度基础上增加了从外部价值角度来评价,主要是考虑了供应链的资源利用率、环境污染以及提高居民就业率等因素25。此外 ,也有学者在增强的平衡记分法基础上,结合供应链的运行特点,从供应链、客户、供应链企业的利益出发,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了一套包括新

32、增的信息技术和供应商关系在内的六类指标新理论框架 26。综上所述 ,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有以下的优点:(1)强调从战略的高度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2)提供了一个多维的绩效评价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3)分析了供应链绩效各个评价角度之间的因果关系;(4)提出了评价供应链的创新和学习能力,强调了对供应链长期、连续的评价。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有以下的缺点:(1)评价指标主要是定量指标的数据收集和计算,缺少定性指标的评价,无法对供应链进行综合评价;(2)没有考虑竞争者供应链的位置,评价主要是基于绩效绝对数值的计算和评估,没有提供评价方法计算相对绩效与竞争者比较。1

33、.2.6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尚存在有一些问题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l)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供应链绩效的定又,造成了研究中的概念不统一。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提出了不同形式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供应链绩效的定义。(2)对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还有待完善。虽然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多种多样,既有财务方面的,又有营运方面的;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既有以成本为主的,又有以顾客满意为主的。但本文的研究发现,这些指标体系往往是以成本

34、(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供应链成本)或者顾客满意作为基础的,却忽略了对信息流整合度、供应链的敏捷性、供应链的组织创新能力等非常重要的方面的研究。此外,这种评价思想本质上还是从核心企业角度出发,仍然没能系统的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评价。(3)许多研究中给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选择指标的原则,但却没有给出评价方法和手段,或是计算方法过于简单,无法精确描述这些指标值,因而无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少,有些还很不完善。因此,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方法、新手段十分必要。 (4)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有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或某项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分析方

35、面,而很少考虑到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以及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绩效评价问题。另外,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没有紧密围绕供应链绩效目标来进行,所设置的评价指标缺乏目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中首先明确了供应链绩效目标,然后以其为核心,建立起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有效地评价供应链的绩效,首先要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绩效目标,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还要开发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依此判断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以及其存在的价值,从而促进供应链管理应用和发展。1.3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意义1.3.1本文研究的目标供应链绩效评

36、价包括对内部绩效评价(节点企业的绩效评价)、外部绩效评价、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27。其中内部绩效评价的研究比较成熟,本文将不进行分析评价,而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供应链整体绩效两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辅助供应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以使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促进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和应用。具体目标如下;(l)在研究国内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结构和构建原则; (2)在满足供应链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出一套系统、完善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建立多目标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7、1.3.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目的,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供应链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展开研究。 根据这个研究思路,本文将全文分成六章来进行论述,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研究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对于国内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分歧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中对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定义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在对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常用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第三章,确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为建立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体系选

38、择适当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算法模型。第四章,在符合实际的具体指标层次结构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实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第五章,在建立的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总结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结论,并发掘其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意义,最后阐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只有评价才能进行改进,只有评价才能进行管理。对于供应链绩效评价也是如此。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但当前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供应链模式、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节点企业关系

39、、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趋向和方式等方面。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并没有涉及太多,这样导致了研究的实用性、操作性不强,对企业缺乏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供应链绩效评价属于多目标、多层次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这类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同样可以应用到这些方面中去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涉及到管理学、数学、计算机学等众多学科,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不但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也同时促进了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综上所述,供应链绩效评价及其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供应链绩效评

40、价的理论基础2.1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供应链实践的不断深入,为了科学、客观的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反映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比现行的企业评价指标更为广泛,它不仅能代替会计数据,同时还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是否有能力及时满足下游企业或市场的需求。指出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有以下4个关键难点28。(1)难以将供应链战略与绩效度量结合起来; (2)供应链管理者常将供应链绩效简单地理解为财务绩效; (3)众多的、不兼容的、甚至物理上分散的指标使综合评价困难; (4

41、)对供应链绩效的认识还停留在成员绩效系统的连接上。 徐贤浩等人在分析了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供应链绩效时应遵循的5项原则29。 (l)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要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 (3)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各组成成员的运营情况; (4)评价指标能反映各组成成员之间关系; (5)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方法。 刘伟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提出,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在实际操作上,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指标体系,在徐贤浩等提出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

42、“绩效评价和度量是可以比较的”这一项1。 赵林度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沦与实务一书中关于衡量供应链绩效时应遵循的原则研究中,在徐贤浩等提出5项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供应链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这一项30。在实际操作上,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链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性。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实用性。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3)全面性。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而不是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4)动态性。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

43、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行的信息上去,因为这要比仅做事后分析要有价值的多。 (5)针对性。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注重相互间的利益相关性。 (6)系统性。强调供应链运作跨功能、跨企业的特性,反映了供应链运作的集成和协调性; (7)科学性。为供应链伙伴在平衡的机制上进行实际的操作提供依据,实现各节点企业间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统一。(8)发展性。更为重视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的重组、改进和发展,体现供应链发展的下一步趋势。2.2 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涉及范围一般可以将供应链绩效评价涉及到的范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44、(1)整个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这主要考虑到从整体角度考虑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生存、组建、运行、撤销的决策提供依据。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而获得对整个供应链运行状况的了解,找出供应链运营中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同时处于多条供应链中,甚至担当不同的角色。为保证单条供应链整体运行的评价效果,必须将其中各节点企业在这条供应链中投入的资源(包括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和所得收益准确核算,这就需要合理分割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投入与产出,因此财务数据资料仍然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之一。(2)供应链内各企业评价主要考虑供应链对其企业的激励,吸收优秀企业加盟,剔除不良企业。这与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不同,虽然企业自身绩效的评价仍然是供应链内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是此处关注的焦点在于供应链带来的企业绩效的净提升,而非单纯的以货币计算的净损益。以及企业对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的贡献。因此,进行供应链内企业绩效评价需要立足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而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立足于自身对内部绩效的评价。(3)供应链内各企业合作关系评价主要评价上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