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听那冷雨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余光中,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
2、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小)母子深情 (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 (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 (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左手写散文: 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理趣,幽默与庄重,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气魄宏大、想象富赡、笔力雄健、风格华美的散文路径。思想常常驰骋千里,句式变化多端 ,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右手写诗歌: 故诗作最丰,约六百余首。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余光中
3、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雨的凄冷。表层意义是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 (景),情的凄凉。根本原因是远离祖国大陆漂泊在外的游子产生内心的凄冷,笼罩着淡淡乡愁。 (情),作品开头就用诗的夸张,写道:“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其实台湾的春天尤其
4、实是在惊蛰之后,气候总是比和暖的。作者却感到“春寒”而且“加剧”,这显然是夸大了的诗人的主观感受。“春寒加剧”的原因是雨季的“雨”,是躲不过的“潇潇的冷雨”,在心里的感觉则又是“潮润润的”。这种“冷”与“潮”的感觉,既是“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的沧桑感,更重要的原因,是离别故土的乡愁。 文章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第1节:雨情,“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尼当时拍了一部
5、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第2-3节:雨蕴,第2段:“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传达出作者对诗意中国的怀恋和难以见到回忆中故国的怅惘。第3段:运用排比,通过不断铺陈中国文化的代表意象,反复渲染。表现作者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和因文革引起的困惑。,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
6、人”之美名。,马思聪,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第4节:观雨,前六个字,作者的思维是跳跃的:台湾江南 这一节作者写的不是现实中的雨,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 汉字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
7、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第5-12节:听雨,第5节:“空蒙而迷幻”:视觉 “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嗅觉 “冷”:触觉 雨:女性的,最感性,多情,第6节: 作者又写了美国,写了美国西部的落基山的雨给了作者不一样的感觉。 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 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又一次借
8、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如果上面几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第7节: 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作者写
9、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化用: 疏雨滴梧桐,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虞美人 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第8节:“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
10、比碎玉” 主要描写在大陆竹楼里听雨,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了雨清脆可听的特点。,王禹偁的竹楼听雨。“据说住在竹楼上面,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文人雅士的爱好,与雨交融写,突出了他们的雅兴。竹楼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王禹偁(ch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第9节听雨语句赏析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
11、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在大陆的瓦屋里听雨,运用了叠词、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给人以温柔、舒适之感。,【雨声之美】琴演奏,【雨】“美人”,【雨的下落】美人的纤手在弹奏,【屋瓦】琴键,【雨滴声】“敲击音”、 “滑音”,【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既呼应前面的比喻, 又非常艺术地点出了雨中昏暗的天色。,通感,第11节:主要描写在岛上听黄梅雨、台风台雨、雷雨、斜雨,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的气势强劲特点。 第12节:主要描写作者在岛上日式
12、古屋里听冷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和长短句式变换手法,给人以音乐之美感(使语言富有音乐美感)。 11、12节,作者两次讲到日式古屋听雨,听到的是不同的雨。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听觉,第7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8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第9节,黑键灰键“拂弄、奏,第11节,羯鼓 电琵琶 “刷、鞭、打”等,第12节,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阴
13、潮润润。,第13-15节:忆雨,写诗人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第1节:雨情,第2-3节:雨蕴,第4节:观雨,第5-12节:听雨,第13-15节:忆雨,“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是因时光不再而发出的叹息。 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已早已成为回忆。,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意蕴,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作业,任选其一:1.奥运会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 请结合这一格言,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合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阅读下面的短诗,然后按要求作文。蚌壳里的夜,有多长?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请根据这首诗的含义,以“珍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合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