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1505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2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州南都项目12号楼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SEVENTH ENGINEERING DIVISION.CORP.LTD 绵阳神州南都二期工程目 录一、编制依据1二、工程概况1三、转换层概况1四、转换层的施工难点3五、施工部署41、总体布置42、材料选择43、施工工艺流程5六、主要施工方法51、模板体系52、支撑体系63、对拉螺栓64、构造措施75、多层承力层支撑加固8七、转换层施工技术措施107.1转换梁钢筋的施工技术措施107.2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技术措施137.3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147.4混凝土浇筑施工157.5转换梁混凝土温度控制及保温保湿措施17八、质

2、量目标及保证措施18九、转换层施工其他注意事项及保证措施19十、转换层支撑架搭设要求20十一、应急预案22十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261、环境管理措施262、职业健康管理措施273、安全管理措施27十三、计算书2912号楼转换层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7、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

3、GB50870-2013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10、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11、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神州南都二期工程施工图纸13、PKPM施工计算软件二、工程概况神州南都二期工程,位于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距市中心2公里,东依三江,西临绵州大道,整个地块较为平坦,地势高差变化不大;区域交通便利,周围配套设施完善,是宜人、宜居的极佳位置。本工程由3栋高层纯住宅(10、11、15号楼),3栋高层商住楼(12、13、14

4、号楼)以及一层地下室组成,无人防,总建筑面积约17.8万m2。本工程等级为一级,场地类别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等级为二级,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防水等级为一级,防雷级别为二类,屋面防水等级级。三、转换层概况本工程12号楼为筏板基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及转换柱抗震等级为一级,转换梁抗震等级为二级。主楼为地上22层地下1层,14层为商业,522层为住宅。结构转换层在5层(即4层顶板),面积约750m2,标高20.250m,层高7m,顶板厚度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50。转换层多采用22、25、28的钢筋,钢筋连接全部采用套筒连接,大梁截

5、面尺寸大,配筋多,安装难度大,层高较高,对模板支撑体系搭设要求高。12号楼转换层KZL平面布置图、数据统计表如下所示:12号楼转换层KZL平面布置图12号楼转换层KZL数据统计表梁编号截面尺寸(mm)净跨(mm)砼自重(T)根数KZL1(1)6502000790025.71KZL2(3)6001800650200060018003450790034509.325.79.31KZL3(4)7002200700220070022007002200540077507750540020.829.829.820.81KZL4(4)6002200600180060018006002200560080508

6、050560018.521.721.718.51KZL5(4)700220012002500120025007002200550076007600550021.2575721.21KZL6(1)8502500845044.92KZL7(2)800180050014008650360031.16.32KZL8(2)800220080010007650360033.77.22KZL9(1)40090025002.34KZL10(1)60018008150224KZL12(1)8002200765033.71KZL13(1)400120068008.22KZL14(1)500120048007.22

7、KZL15(1)60018006650181四、转换层的施工难点1、转换层大梁截面高度尺寸比较大的主要有9002500mm;大梁截面宽度比较大的主要有8001200mm等多种规格。2、跨度较大,最大净跨达8650mm。3、截面大,结构层自重大;单梁最大自重达57T(未含钢筋等其他荷载)。4、转换层梁及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其中柱和多根梁钢筋相互锚插,大截面钢筋汇于一处。梁、柱及剪力墙钢筋大多为22mm 、25mm 和28mm的钢筋,穿插困难。5、大梁截面尺寸大,绑扎钢筋十分不便,必须搭设钢筋绑扎支承架和操作架。钢筋制作和绑扎困难大,特别是柱头与主次梁相交部位。钢筋绑扎难度大,传统的钢筋绑扎方式不

8、能满足转换层的施工。6、梁和框支柱节点处钢筋密集,混凝土振捣难度大。7、梁柱体积大,混凝土设计强度高,水化热高,内外温差控制、养护保温措施要求高,容易出现温度裂缝。 8、转换层下层梁截面尺寸较小,承载力较低。五、施工部署框支梁截面尺寸大,施工作业层高,质量要求和技术难度高。根据以往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经验,本工程转换层施工采用钢管扣件式满堂支撑架,采用荷载传递法的施工方案, 即采取已施工好的下部结构为主承力构件,荷载分散传递,利用二层结构体共同承担转换层的施工荷载。脚手架座落在下层结构梁板上,钢管立杆底部均垫50200mm通长木跳板。大梁支撑架和满堂架的支设要求较高,支撑架的承重和整体稳定尤为重

9、要。1、总体布置(1)转换梁支撑架:沿梁长方向间距400mm、沿梁宽间距300mm,设可调承重支撑杆,顶紧转换梁底模板,将转换梁主要载荷直接传递至已施工的下层结构上,以施工好并达到设计强度的下层框架梁做为主承重构件。(2)已施工好的三层、四层框架梁底支撑不拆除并且进行加固,共同抵抗转换层施工时的荷载。(3)为方便转换层大梁负弯筋的穿插施工,减少梁柱接头不平整,保证工程质量,本工程转换层采取梁、板、柱一次同时浇筑的方法。(4)转换梁支撑架和楼板满堂架连为一个整体,保证架体刚度和稳定性。转换层的混凝土浇筑采用汽车泵进行施工。2、材料选择(1)钢管:采用48.3mm3.6mm的钢管,每根钢管的最大质

10、量不应大于25.8kg,钢管材质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的相关规定。钢管顶部应平整,内外表面应光滑。不得有影响使用的变形、裂缝、严重锈蚀等缺陷存在,不得有超过0.5mm深的划道、刮伤、焊缝错位、烧伤和结疤等缺陷存在。不合格钢管严禁进场使用,材料和工程质量部门把好材料检验关。(2)扣件: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和对接扣件均采用可锻铸铁扣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2006的规定。扣件螺栓拧紧力矩达65Nm 时,扣件不得破坏。对重新使用的扣件应及时进行检查,有裂缝、变形的扣件严禁使用;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必须选用符合标准的扣件,不合格扣件严禁进场使用,材料和工程

11、质量部门应严格把关。(3)可调托撑:可调托撑螺杆外径不得小于36mm,直径与螺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可调托撑的螺杆与支托板焊接应牢固,焊缝高度不得小于6mm;可调托撑螺杆与螺母旋合长度不得少于5扣,螺母厚度不得小于30mm。可调托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KN,支托板厚不应小于5mm。应选用带有加劲肋的可调托撑。(4)木方:采用50100木方,长度2m、3m;选用松、柏木,禁止杂木.(5)模板:选用15mm厚覆膜木模板。(6)对拉螺栓:采用14mm对拉螺栓。(7)木垫板:采用50200mm及以上的的木跳板。3、施工工艺流程搭设转换层脚手架绑扎柱、剪力墙钢筋柱、墙钢筋验收支设柱、墙模板

12、及预埋铁件支设转换梁底模板搭设梁架立钢筋支架绑扎转换层大梁钢筋大梁钢筋检查验收安装转换层大梁侧模板安装转换层板底模板绑扎转换层板钢筋绑扎上部结构剪力墙及暗柱插筋转换层梁、板、柱混凝土浇筑养护测控温度、沉降观测。六、主要施工方法1、模板体系本工程转换梁模板采用木模板体系,钢管及顶托支撑。大梁底模:采用15mm厚木模板;梁底木方纵向布置,间距为100mm。大梁侧模:模板采用15mm厚木模板;木方龙骨竖向布置,间距100mm;侧模主龙骨采用双根48.3mm3.6mm钢管。2、支撑体系转换梁底承重立杆的间距为:当梁宽600mm时,设二排承重立杆;当600mm梁宽850mm时,设三排承重立杆;当850m

13、m梁宽1200mm时,设四排承重立杆;当梁宽1200mm时,设五排承重立杆。承重立杆间距为300mm,承重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为400mm,水平杆步距为1500mm;立杆顶端均采用可调托撑顶紧,顶托梁长度比梁宽长200mm,顶托梁均采用48.3mm3.6mm的双钢管。转换层层高为7000mm,板厚为200mm,楼板支架立杆纵、横间距均为800mm,步距为1500mm。以KZL5为例,截面尺寸为12002500mm,梁底增加承重立杆5根,见下图所示:转换层KZL5支撑示意图3、对拉螺栓转换层 KZL等混凝土大梁,对拉螺栓均采用14的,以KZL5为例:截面尺寸为1200mm2500mm,对拉螺栓布

14、置5道,从梁底200mm起布置第一道,底下两道间距为400mm,上面两道间距为500mm,即在断面内间距为200+400+400+500+500mm,对拉螺栓断面跨度方向间距为400mm。见下图所示:KZL5对拉螺杆布置示意图4、构造措施(1)梁和板的立柱,其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钢管立柱顶部可设可调支托,U形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必须楔紧,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2)在立柱底距地面200mm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拉杆。扫地杆与顶部水平

15、拉杆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拉杆步距要求条件下,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在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应各设一道水平拉杆。所有水平拉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无处可顶时,应在水平拉杆端部和中部沿竖向设置连续式剪刀撑。(3)钢管立柱的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应采用48.33.6mm的钢管,用扣件与钢管立柱扣牢。钢管扫地杆、水平拉杆应采用对接,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0mm,并应采用两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处进行固定。(4)钢管规格、间距、扣件应符合方案要求。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50mm。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

16、向低处延长不少于2跨,高低差不得大于1m,立柱距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0.5m。(5)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地1/3。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的钢管立柱错开固定在水平拉杆上。(6)当支架立柱高度超过5m时,应在立柱周圈外侧和中间有结构柱的部位,按水平间距69m、竖向间距23m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7)满堂支撑架步距与立杆间距不宜超过规范规定的上限值,满堂支撑架应根据架体的类型设置剪刀撑。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

17、应为5m8m。本工程转换层支撑架,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应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在扫地杆的设置层应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剪刀撑杆件的底端应与地面顶紧,竖向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应为4560,水平剪刀撑与支架纵或横向夹角应为4560。满堂支撑架的可调底座、可调托撑螺杆伸出长度不宜超过200mm,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8)满堂支架的竖向剪刀撑应设置在转换梁两侧面上,纵横方向每根转换梁均要设置。梁两侧立杆与梁底纵、横水平杆的连接采用双扣件连接。扣件螺栓拧紧力矩值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支撑横杆与立杆的连接扣件应采取抗滑措施,重要部位应用双扣件进行连接。螺帽及扣件必须紧牢固

18、,技术、质检和安全人员应随时跟踪全过程检查,合格签字后再进行下道工序,保证支撑架的整体刚度和牢固可靠。5、多层承力层支撑加固转换层大梁支撑架与楼层支撑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架体的空间刚度,整个支撑架按满堂支撑架的要求搭设,梁下承力小横杆应采用双扣件与立杆扣牢。二层和三层梁板支撑系统不拆除,跟四层转换层的支撑系统共同承担转换层荷载。二层、三层顶板的梁底用两排钢管支撑顶牢,沿梁跨度方向间距1.0米,纵横方向所有梁均加顶托支撑。上下层梁支撑垂直对齐,以保证施工荷载分散向下传递。转换梁在施工过程中,所有荷载均由已施工的框架梁、板承载,见下图所示:转换层梁板支撑体系传力示意图20.25m13.25m8.75

19、m4.25m三层二层 四层。七、转换层施工技术措施7.1转换层钢筋的施工技术措施由于转换梁负筋锚入柱及墙中锚固长度较长,用临时钢管支架将负筋挑起做临时固定锚入柱中。临时钢管支架一定要按要求搭设牢固,保证转换梁负筋定位准确。由于本层转换梁主筋多为22mm 、25mm和28mm的钢筋,钢筋直径大,故本工程中转换层钢筋接头采用直螺纹连接。转换层转换梁变截面处,钢筋互锚较为密集,注意施工顺序安排。梁筋按排数交错放置,截面钢筋量多者及悬臂梁主筋放在上部。1、钢筋绑扎方式(1)转换层主梁的钢筋直径大,数量多,骨架高,易倾覆。传统的框架 梁绑扎方式难以完成转换层梁的钢筋绑扎工作,因此转换层梁的钢筋绑扎采用悬

20、挂式绑扎方式。(2)其它钢筋的绑扎仍采用传统的绑扎方式。(3)样板引路,先绑一根成型主梁钢筋骨架, 经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共同检查合格作为样板,然后按样板进行大面积绑扎。2、梁筋绑扎(1)施工工艺流程搭设钢筋绑扎支撑架在支撑架上均匀放置梁的上部主筋按图间距穿梁箍筋放置梁下部钢筋划出箍筋间距箍筋绑扎梁底放置钢筋垫铁绑扎梁主筋吊筋绑扎按图设置拉筋、腰筋绑扎检查合格后拆除支撑架,座落在大梁底板上。(2)钢筋绑扎支撑架的搭设a.搭设钢管支撑架,支撑架利用梁、板结构支撑架进行接长增高,搭设范围在梁净空间和外周边梁,支撑架距柱边600mm,立杆间距800mm(因大梁立杆间距400mm),立杆顶面、立杆与梁

21、底板水平面以及立杆中部设置纵横水平杆和剪刀撑,确保支撑架的稳定性,水平杆不得伸入梁断面内,支撑架顶面作为搁置钢筋和操作架,侧面搭设操作架,待大梁钢筋绑扎成型、经检查校正无误后方可拆除。b.设置托杆,支撑架上设置钢管托杆,托杆顶面距梁底板高度为按不同梁高度确定,在托杆上先放置纵向梁上部第二排钢筋,调匀钢筋排距,其上放置楞铁位置在托杆处,同时放置横向梁的上部第二排钢筋,其后放置纵向梁上部第一排钢筋,并拧紧直螺纹接头。(3)绑扎方法a.梁箍筋就位绑扎箍筋套入前应校正梁主筋的间距和支座边距,避免梁钢筋伸出支座外影响梁外侧模板的安装,并用粉笔在梁主筋上按照设计要求划出箍筋间距,箍筋根据肢数不同,按顺序依

22、次放置,每个托杆跨内应用粉笔标明放置箍筋的数量,对应分划线绑扎主梁上部主筋和箍筋,绑扎丝采用18#铁丝。b.放置梁下部钢筋穿入梁下部第一排钢筋,拧紧直螺纹接头,并与箍筋进行绑扎。绑扎完毕后,在一排钢筋上面放置间距1.0m的楞铁,以保证两排钢筋之间的间距,为了保证楞铁不位移,应与主筋绑扎2 个点。然后穿入梁下部第二排钢筋并与箍筋进行绑扎,用同样的方法穿入第三排钢筋并与箍筋进行绑扎。而后按所画出的箍筋间距进行箍筋、吊筋、拉筋、腰筋的绑扎。c.钢筋骨架就位钢筋骨架就位前,会同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对梁内的上下部主筋、箍筋全数进行检查,并对直螺纹接头进行紧固检查,经检查合格的钢筋骨架才能准备下落就位,

23、下落前先在梁底板上放置垫块作为主筋保护层。下落骨架的方法:在原托杆两端的下方各置一个千斤顶,顶紧后拧松托杆扣件使其慢慢下滑到大梁底模上,注意钢筋骨架位置的正确。d.腰筋及拉筋绑扎 骨架就位检查合格后,用粉笔在箍筋上划分腰筋间距位置,并穿入腰筋对照粉笔划线进行绑扎,同时绑扎拉筋,并对柱箍筋进行复位绑扎。e.绑扎次梁钢筋,预检、报验 按设计要求绑扎次梁钢筋,一个区域内的主次梁钢筋全部绑扎完毕之后,项目部栋号工长会同专职质检员进行预先检查、验收,预检合格后,上报监理单位进行检查。待整个区域内钢筋绑扎就绪并自检合格后,可通知质监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共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才能进行模板安装工作。3

24、、板筋绑扎 (1)转换层板筋为双层双向钢筋网片,板筋的绑扎是在梁钢筋绑完检查合格,梁柱侧模、板底模安装好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绑扎板底筋,与梁平行的第一根板底筋距梁边50mm开始布置,其它按图纸要求间距用粉笔在板底模上均匀分划,按线布置钢筋。(2)板的底部钢筋伸入支座中应5d,且应伸入到支座中心线。板的底部钢筋,短跨钢筋置下排,长跨钢筋置上排。板的上部钢筋在跨中1/3 范围内连接,当相邻两跨跨度相差较大时,在较长一跨连接;板的下部钢筋在支座内锚固和搭接。(3)板底筋与板面筋之间采用专用工具式钢管支架进行控制,确保板面筋位置正确。泵管通过的路线下须搭设马道,泵管搁置在马道上,禁止泵管直接放在板筋上。

25、防止板钢筋被损坏,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全数进行绑扎,绑成型完毕的板面筋上,应放置施工通道和浇筑操作用脚手板,避免直接踩踏板面钢筋。(4)当转换层所有梁板钢筋绑扎完毕,模板安装完毕后,应重新组织测量放线,将标准层的各个开间轴线,分别标志在主筋、梁外模板顶和稳固的护身栏杆上,然后按照标准层结构剪力墙节点配筋详图预留上部结构的插筋。(5)根据定位线确定插筋的箍筋位置,并用电焊点焊在梁或钢筋上固定,然后插入立筋与箍筋进行点焊,同时在板模面上穿入短钢筋与剪力墙立柱筋进行点焊固定,这样形成上下2个固定的点焊面。(6)在立柱筋的顶面和混凝土板顶面分别绑扎2个定位箍筋,剪力墙立筋预留长度和接焊错位截面详11G1

26、01图集。预留插筋完成后,应拉通线进行全数检查,合格后申报监理单位进行复验,并办理隐蔽验收手续。4、钢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1)钢筋绑扎完后,进行内部验收,检查的允许偏差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并约请业主、监理、设计、质监单位进行验收,同时办理隐蔽工程验收签字手续。(2)钢筋骨架制作、加工必须按图纸配筋下料,使每号钢筋尺寸与外形准确,组装应牢固、准确、整体性好。钢筋骨架歪斜、扭曲、变形时,应及时校正,然后将绑扣绑牢,适当增加十字绑扣,为增强抵抗变形的能力,应增设斜向拉结钢筋和增加点焊,提高骨架的强度和整体性。(3)主梁钢筋骨架每次下落应在区域内均衡进行,每次下落高度不得超过50mm,严禁一次下落

27、到位和野蛮操作,避免骨架倾覆、倾斜、变形、难以复位。骨架下落就位后,应用吊线锤检查梁钢筋骨架侧面、梁端头的垂直度,若有倾斜应扶正,确保梁侧模正常施工不受阻碍。(4)柱头外伸的钢筋利用模板和箍筋固定,防止外伸钢筋错位变形。(5)钢筋的配制应合理地进行备料组合,确保接头错开,控制同一区段内的接头数;在接头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必须符合规范的规定。(6)箍筋弯钩的角度和平直长度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规定,组装时应严格控制间距尺寸,开口应错开,绑扎要牢固,严禁松动和位移现象。(7)钢筋骨架成型的几何尺寸必须准确,结构受力主筋应安装牢固,整体性要好,严禁位移;垫块的强

28、度应同母体混凝土强度、垫块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放置的数量和牢固性必须达到设计要求;钢筋应按图纸安装顺序和步骤对号组装,防止漏筋。7.2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技术措施本工程中转换层结构的自重及施工荷载较大,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1、模板支撑系统原理充分利用下层结构的承载力,将大部分荷载通过转换梁下的支撑体系传递给下层框架梁,另一部分通过支撑体系传递给下层楼面。2、施工主要技术措施及重点注意事项(1)框支柱、墙、梁、板一次支模,一次浇筑,减少因模板接头不平给结构混凝土带来的质量问题。(2)搭设模板支撑系统时,按设计方案要求严格控制可调支撑架

29、间距。(3)采用48.3mm3.6mm的标准钢管搭设模板支撑系统,梁底支撑架的立杆由梁截面尺寸而定,纵向间距400mm,大横杆的步距1500mm;楼板支撑架立杆间距为800mm。在靠近杆顶和杆脚处,各用水平连杆双向拉固。纵向剪刀撑设置在梁两侧的立杆垂直面上,全面设置,不得跳跃设置。横向设置剪刀撑间距5000mm,立杆下采用木方垫板。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脚手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整个支撑架按满堂架的要求搭设,梁下承力小横杆应采用双扣件与立杆扣牢。其下两层梁板钢管支撑系统及模板不能拆除;梁用间距1000mm的可调支杆加固两排,以保证施工载荷及自重向下传递。(4)为保证转换层结构的施工安全

30、及板面荷载受力均匀:梁底支撑系统立杆下沿梁垂直方向需垫设通长50mm厚木跳板;梁板模板及支撑系统不能拆除;转换层转换梁之对应的三层梁,需用可调支杆加固,间距1000mm。下层梁板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100%后方可进行转换层混凝土施工。(5)沿梁高根据间距设置14对拉螺栓加固,沿梁纵向每400mm设一道14对拉螺栓加固。(6)当梁跨度大于4m时,按3L/1000起拱;悬臂梁长度大于2米时,按5L/1000起拱。(7)由于转换梁自重较大,必须待梁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底模与支撑系统。(8)转换梁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完成后,要着重检查每个钢管扣件的紧固程度,做到万无一失。(9)如转换梁下无框架

31、梁对应,以致高支模架下部无主承力构件时,在此类转换梁支撑系统立杆下楼面上设置工字钢梁,担在框架梁上,并且采用可调支杆加固,以下几层相对应框架梁,采取层层卸荷的方法满足转换梁施工荷载需要,以完成转换梁施工。7.3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1)混凝土标号明确:转换层剪力墙、梁、柱均为C50。(2)采用商品混凝土,严格按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混凝土配比,保证混凝土罐车及时供应。混凝土自出罐至现场浇筑,不允许超过2小时,否则坚决退货。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监督调度。(3)混凝土采用汽车泵输送浇筑。(4)提前和商品混凝土站协商,由于转换层混凝土为高强度的C50,混凝土初凝时间、塌落度等性能指标必须严格控制。

3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控制骨料初始温度,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升温速度和温峰值,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提高抗裂能力。(6)本工程部分框支柱、框支梁截面大于1.0m,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混凝土搅拌站对转换层框支梁进行混凝土试配,防止混凝土过快成型而导致裂缝。转换层混凝土标号高,水化热大,易产生混凝土收缩裂缝,施工时加强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质量要求。(7)在对柱、梁混凝土浇筑时,应多次分层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500mm。先分层浇筑两侧框支柱,再分层进行框支梁混凝土浇筑,梁的混凝土浇筑采取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式,从两侧同时下料,同样多次分层浇筑,确保支模架均匀受力。

33、如下图所示:后浇框支梁(板)混凝土柱筋先浇框支柱砼先浇框支柱砼柱筋框支梁柱混凝土浇筑顺序示意图大梁支撑架7.4混凝土浇筑施工(1)成立混凝土浇筑领导小组转换层混凝土浇筑相当重要,框支柱、框支梁及剪力墙、楼板混凝土强度均为C50,约1100立方米。由于混凝土量大、钢筋过密、施工难度大、危险性较大等因素,项目部特成立“转换层混凝土浇筑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全面负责指挥施工,调配资源保障转换层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另外再组织两个混凝土浇筑班组,每组30人,轮班交替作业,计划20小时内完成混凝土浇灌工作,转换层的混凝土采用汽车泵布料浇灌。具体人员组织如下:(2)转换层混凝土浇筑领导小组:组长:余锋

34、副组长:宋军、宋喜全现场责任工长:陈涛、杨孙质量监督:李伟、他维国安全监督:邓兵技术负责:黄笔电工:薛双、黄大兵、范志伟混凝土浇筑班组:分为两个班组(每个班组30人)(3)混凝土浇筑顺序先浇筑墙、柱混凝土至转换梁底,再浇筑转换梁混凝土至板底,然后浇筑板面混凝土。浇混凝土前须将与混凝土同标号的砂浆用吊斗吊至工作面,人工下料到柱内和剪力墙内,每柱约0.1立方米,基本做到每柱、墙脚砂浆厚度5cm左右。再分层浇灌墙、柱混凝土,轮回下料浇筑,每层下料厚度50 cm左右,充分用振动棒震捣密实,如此循环直至浇到大梁底,然后按顺序分别浇筑转换梁混凝土和板混凝土,转换梁混凝土也要分层浇灌,每层厚度不超过50cm

35、,震捣密实,板面采用平板震动器振捣,并用滚筒辗压收光。第一层浇筑砼第二层浇筑砼第三层浇筑砼第五层浇筑砼框支梁分层浇筑示意图第四层浇筑砼500 500 500 500 500 (4)混凝土浇灌注意事项a.混凝土浇注要分层进行,墙、梁混凝土浇灌时采用台阶式浇注。每层厚度为500mm,要连续进行浇注,但尽可能地拉开层与层之间的浇注推进时间,控制两层之间的衔接时间。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左右。b.转换层转换梁钢筋密集,混凝土浇筑时要采取措施,比如从梁侧面四周入模等,采用小直径振动棒和钢筋插钎配合进行。振捣要求振动棒直上直下,快插慢拔

36、,插点形式为行列式或交错式,两相邻插点距离500mm左右,且上下层搭接至少50mm,每点振捣时间2030s,注意必须塑性闭合。下层混凝土上层混凝土0.7R 1.5R 1.5R 1.5R R模板L50mm框支梁浇筑时振动棒插入深度图7.5转换梁混凝土温度控制及保温保湿措施(1)转换梁混凝土温度控制:在转换梁上(梁截面最小尺寸超过1.0m时,设测温点),每跨梁中部设置一个测温点。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温度监测,每昼夜不少于4次,监测时间不少于2周,且应坚持做好测温记录。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及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要控制在25以内,如温差超过规定值时,要及时报警,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2)混凝土养护:本

37、层转换梁混凝土强度高、方量大,属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施工达到终凝后即可进行养护,采用覆盖一层薄膜加一层麻袋的方法进行保温保湿养护,设专人进行洒水,要保持混凝土面湿润不少于14天。(3)保温保湿方法:当大梁混凝土浇注完毕后,梁侧模板尽量不拆除,若要拆除,则要等到48小时后才能拆,而且拆除后必须包裹塑料薄膜一层,包裹要密实,不漏风,及时浇水养护。(4)墙柱、梁板混凝土达到28天后,及时回弹,做好数据记录分析。12号楼转换层测温点布置图6#5#八、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我们将在工程开工前编制科学合理的质量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全面质量管理手段,按照国家、

38、行业和绵阳市地方标准以及公司内部的工艺标准进行施工过程控制和验收,以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1、钢筋工程质量控制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钢筋的表面必须清洁,不得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钢筋的规格、尺寸、数量、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接头位置、长度均不得小于图纸和规范要求。钢筋接头的机械性能试验必须合格,并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钢筋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弯勾的朝向应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不小于规范和图纸要求。2、模板工程质量控制模板及其支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承部分应加设木跳板,保证有足够的支承面积。模板检

39、查方法:对照模板设计,现场观察或尺量检查,接缝宽度不得大于1.5mm,高差不大于5mm。模板表面清理干净,并采取防止混凝土粘结的措施。3、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混凝土必须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浇筑后必须按方案及时养护。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严禁上人、上料。混凝土振捣密实,无漏振、涨模、露筋等现象。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无裂纹,混凝土棱角完好、无磕碰及损伤。4、方案实施中,加

40、强施工过程跟踪控制由项目技术部门编制本施工方案,经审批后,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相应栋号责任工长、质检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必须严格按本方案施工。施工过程中,我方在业主、监理公司监督下坚持执行钢管、扣件、顶托等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施工前样板引路制度、质量文件记录制度、过程三检制度等质量检查制度,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检部门、安全部门应随时跟踪、全过程检查,经监理、业主、质监等单位验收合格签字后再进行下道工序,确保支撑体系完整牢固。九、转换层施工其他注意事项及保证措施(1)所有支模用的材料,严重锈蚀、弯曲或有裂缝的钢管不得使用,扣件应有出厂合

41、格证,变形、滑丝的扣件严禁使用。特别是双扣件部位,必须顶紧紧固,防止失稳。(2)转换层施工期间,配备足够的施工机具满足施工要求。混凝土浇筑时配备一台发电机保证在停电时也能满足施工正常进行。(3)设置临时沉降观测点:在支撑大梁的钢管上、转角处设置沉降观测点,在转换层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观测是否有较大沉降变形,若超过允许沉降应立即停止施工,待消除安全隐患后再继续施工。十、转换层支撑架搭设要求1、支撑架搭设流程弹线、立杆定位立杆底座排放排放纵向扫地杆立杆与扫地杆紧固安装横向扫地杆安装第一步横杆安装第二步横杆安装以上步距横杆设置纵、横向剪刀撑铺设梁板模板2、支撑架搭设要求底座和垫板应准确地放置

42、在定位线上,垫板宜采用长度不少于2 跨,厚度不小于50mm 的木垫板,底座的轴心线应与地面垂直。脚手架搭设应按立杆、横杆、斜杆、连墙件的顺序逐层搭设,支架立杆应竖直设置,垂直度允许偏差值应符合规范要求。脚手架内外侧加挑梁时,挑梁范围内只允许承受人行荷载,严禁堆放物料。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在水平横杆上。脚手架搭设到顶时,应组织技术、质检、安全、施工人员对整个架体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搭设问题。3、模板安装要求模板及木方进场时要进行验收,对翘曲不平、对角线不相等的模板及不够尺寸的木方要坚决退场,对已进场的材料要进行加工,木方、大板修整至统一尺寸。模板安装要求

43、位置尺寸准确、牢固、稳定,防止出现胀模、漏浆现象。在浇筑混凝土时,安排木工现场值班,对发生偏移的地方要及时校正、加固。当梁跨度大于4m时,应按3L/1000起拱(L为跨度);当悬臂梁长度大于2m时,应按5L/1000起拱(L为悬臂梁长度);当短向板跨大于等于4米时,模板应起拱,起拱高度为跨度的3/1000。模板吊运至施工现场后,要有临时固定措施和防倾措施,尤其是在大风天气和上下班交接的时间。模板按规定支设好后,必须经过项目部的验收,验收时加强对模板支撑的检查,特别是水平支撑及剪刀撑的检查,模板上的堆载不能超出设计值,尤其是吊运钢筋时,不能将大捆的钢筋集中堆放在模板的同一位置。浇筑混凝土时,应对

44、称浇筑竖向混凝土,以加强整个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4、施工使用要求精心设计混凝土浇筑方案,确保模板支架施工过程中均衡受载,最好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式。严格控制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的情况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钢筋等材料不能在支架上方集中堆放。高大模板工程浇筑混凝土前,应当做好浇筑范围内人员的清场工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模板支撑系统下方。浇筑时施工单位应当派专人检查支架支撑情况,对模板支撑系统的变形进行监控,发现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应及时汇报及解决。5、转换层支撑模板体系验收进入现场的钢管、扣件应具备以下证明资料:钢管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扣件应有生产

45、许可证、法定检测单位的测试报告和产品质量合格证。钢管、构配件进场质量检查的重点:钢管外径、管壁厚度、外表面锈蚀深度、杆件弯曲;焊接质量;可调底座和可调托撑丝杆直径、与螺母配合间隙及材质。对整体模板支撑架应重点检查以下内容:模板支撑架杆件的设置是否符合方案要求;保证架体几何不变性的斜杆、连墙件等设置是否完善;基础是否有不均匀沉降,立杆底座与基础面的接触有无松动或悬空情况;扣件、螺栓是否松动,扣件拧紧程度是否符合要求。高支模支撑架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技术、质检、安全及监理人员等进行验收。6、转换层支撑架及模板拆除施工单位在准备模板工程拆除时,结构构件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规定的拆除强度,并符合建筑施工扣件

46、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的要求,本工程框支梁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才能拆模,以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28天试压强度报告为准。转换层支撑拆除:应全面检查脚手架的连接、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构造要求。脚手架拆除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应对在岗操作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脚手架拆除时必须划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派专人看管。拆除前应清理脚手架上的器具及多余的材料和杂物。拆除作业应从顶层开始,逐层向下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当拆除48m跨度的梁下立柱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对称地分别向两端拆除。拆除的构配件应成捆用起重设备吊运或人工传递到地面,严禁抛掷。拆除的构配件应分类堆放,以便于运输、维护和保管。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