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1732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布氏杆菌病的护理20170412,布氏杆菌病的护理,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概述,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不含港澳台)人间布病严重流行,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70年代起疫情逐渐下降,到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1992年,人、畜间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022/12/15,3,中国布病流行概况,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不含港澳台)人间布病严重流

2、行,,2008年,人间布病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报告病例27767例,报告发病率为2.15/10万。2010年全国报告病例数35043,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全国总报告病例数42654,比2010年上升7611例。病例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人间布病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报,布氏杆菌病,病原学,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 外层为脂多醣 (LPS) 中层外膜蛋白 (OMP) 内层细胞质膜,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病原学,电镜下的

3、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病原学 布氏杆菌病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病原学,布氏菌属可分为6个种:羊型菌、牛型菌、猪型菌、犬型菌、绵羊附睾型菌及沙林鼠型菌。本菌属分型对临床和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羊种菌致病力最强,感染后临床症状重。,病原学 布氏菌属可分为6个种: 布氏杆菌病,病原学,抵抗力: 本菌属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漂白粉数分钟内能杀灭。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2个月以上)。,病原学 抵抗力: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本病为全球性疾病。 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西藏等牧区。其他各省均有病例发生。

4、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型菌,次为牛型菌,猪型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未经检疫的牛羊的引入,使在疫区才会发生的布病呈现多发的态势。,流行病学 本病为全球性疾病。 布氏杆菌病,(一) 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包括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流行病学,(一) 传染源 主要为病畜。包括绵羊、山,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人传人的实例很,流行病学,(二) 传播途径,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 消化道-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

5、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 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流行病学(二) 传播途径 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可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传染。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类普遍易感。,可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传染。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 人群易感,流行病学,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 人群易感,布氏杆菌病,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

6、; 菌血症阶段;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慢性布病阶段; 慢性纤维化阶段,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布氏杆菌 淋巴管 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 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 肉芽肿性淋巴结炎 (形成原发病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淋巴源性迁徙,布氏杆菌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2、菌血症,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血行播散,冲破淋巴屏障进入淋巴流和血流,吞噬,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全身症状,释放内毒素形成毒血症,临床上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病2、菌血症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7、3、多发性病灶形成,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病3、多发性病灶形成细菌随血流到,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4、慢性布病,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不断进入血流,毒血症反复发作,机体致敏,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病4、慢性布病肝、脾、淋巴结内布,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5、慢性纤维化,当病灶部位的T淋巴细胞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

8、肉芽肿。部分患者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出现后遗症。,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病5、慢性纤维化 当,各系统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各系统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病皮肤:原发性和继,各系统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肺部:卡他性肺炎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

9、子宫内膜炎神经系统: 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运动器官: 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各系统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氏杆菌病骨髓:坏死、营养,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潜伏期13周(3日至数月)。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周(3日至数月)。 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一) 急性期 (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1. 发热 热型不一,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羊型菌感染发热明显,牛型菌感染低热者多。,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体温下降时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发热性疾病不同,有一定诊断意义。,临床表现 (一) 急性期 (

10、多缓慢起病,少数,临床表现,体温曲线(波状热),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病体温曲线(波状热),临床表现,2.多汗 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临床表现 2.多汗 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临床表现,3.关节疼痛 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 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 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 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

11、,以后疼痛固定在某些大关节。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临床表现 3.关节疼痛 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关节炎:左侧关节炎,伴有发热、不适及肌肉疼痛。,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病关节炎:,临床表现,4.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 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临床表现 4. 神经系统症状 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5.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而出现睾丸肿痛,多为单侧,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 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 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临床表现 5.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布氏杆菌病 可发生睾丸

12、,临床表现,6. 乏力,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病”。,临床表现 6. 乏力 布氏杆菌病 这一症状为全,临床表现,7.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脾多为轻度肿大。 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结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亦有发生化脓,破溃而形成瘘管者。,临床表现 7.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布氏杆菌病亦有发生,临床表现,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

13、10%以上复发。复发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数月,亦有发生于治疗后2年者。这可能是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逃脱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临床表现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临床表现,(二) 慢性期,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 本期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的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 此外常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临床表现 (二) 慢性期 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 布氏,临床表现,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椎骨前缘被侵蚀。,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病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椎骨

14、前缘被侵蚀。,慢性期 可分两型:(1)慢性活动型:体温正常或有低热,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血清学检查阳性;(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仅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临床表现,慢性期 可分两型: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实验室检查,(一) 血象,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 部 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血沉:血沉增快,以急性期发热患者更为显著。肝功:可出现各种异常改变,但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实验室检查,凝集试验,(三) 血清学检查,主要取血或骨髓作培养,后者阳性率高于前者。,(二) 病原菌培养,实

15、验室检查凝集试验 (三) 血清学检查 布氏杆菌病主要取血,布氏杆菌病,诊断与鉴别诊断,1. 流行病学史 包括流行地区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饮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2. 临床表现 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神经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 3. 实验室检查 血、骨髓或其他体液等培养阳性或PCR阳性可以确诊。血清学检查阳性,结合病史和体征亦可作出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包括流行地区,布氏杆菌病,治疗,(一) 急性期治疗,l.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包括休息等。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

16、。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剂。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 病原治疗 布氏杆菌为细胞内细菌,因此病原治疗的抗菌药物应选择能 进入细胞内 的药物。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采取 联合用药 和 多疗程疗法。,治疗 (一) 急性期治疗 l.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包,治疗,WHO推荐多西环素2OOmg/d和利福平6009OOmg/d联用,疗程6周。 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OOmg/d 6周加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lg/d肌注2周,效果亦佳。 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Z)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期患者退热

17、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每片含TMP8Omg,SMZ4OO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 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治疗 WHO推荐多西环素2OOmg/d和利福平6009,治疗,(二) 慢性期治疗,l. 病原治疗 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 2. 对症治疗,治疗 (二) 慢性期治疗 l. 病原治疗 急性发作型、,一、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布氏杆菌感染有关。2、疼痛:关节痛:有关节炎症有关。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出汗过多有关4、潜在并发症:脑膜脑炎及脊髓炎。,一、护理诊断,二、护理措施,

18、1、消化道隔离。2、病情观察:体温变化 关节有无红肿、疼痛表现 男性患者注意有无睾丸肿大及疼痛 淋巴结及肝脏、脾脏变化 治疗后病情变化等。3、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4、饮食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并保证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成人每日入量3000ml,出汗多或入量不足者静脉补液。,二、护理措施1、消化道隔离。,护理措施,5、症状护理 出汗过多应给予混水擦浴,及时更换内衣裤及寝具,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关节痛给予服用解热镇痛剂,也可局部湿热敷,并采用支架保护损伤关节,防止受压。协助患者翻身、按摩、肢体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强直与肌肉挛缩。6、药物治疗护理 告知患者利福平可引起肝脏损害,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19、。本药还能使分泌物、排泄物变成桔黄色,服药前就应告知患者,以免引起恐惧。7、心理护理 患者常感重病在身,易有恐惧、焦虑表现。慢性期迁延不愈,常有抑郁。护士应根据不同病期患者不同的心里表现给予心理护理,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配合有关检查及治疗,消除顾虑。以利于疾病早日康复。,护理措施5、症状护理 出汗过多应给予混水擦浴,及时更换内衣,健康教育,1、进行预防教育,特别是对牧民则更显重要。讲述管理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特别强调要加强个人防护及进行预防接种,以防止发病。2、介绍本病有关知识,如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说明本病复发率高,急性期常采用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疗法,发避免复发及慢性化,说服患者安心住院治疗。、3、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复发率较高,出院后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及注意增加营养,并应于出院后1年内定期复查。,健康教育1、进行预防教育,特别是对牧民则更显重要。讲述管理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