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4876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4.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讲课实用翻译ppt课件.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走近作者,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童年,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教, 据 说 他

2、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童年,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3、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青少年,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最 后 , 孟 子 来 到 膝 国 , 膝 国 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4、”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 膝 国 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 膝 国 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 危 险 , 不 可 能 把 仁 政 推 行 天 下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成年与晚年时代,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5、不善,水无有不下”。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

6、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的哲思,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孟子名言

7、,孟府,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子墓碑,时代背景:,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

8、,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王好( )战,ho,弃甲曳( )兵,y,数( )罟( )不入洿( )池,w,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n,zh,庠( )序,xin,饿殍( ),pio,y,c,b,然而不王( )者,wn,x,移其粟( )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 ),t,翻译第一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于: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西部凶:荒年,年成不好察:观察无如:不如,比不上加:更,翻译

9、第二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填然:击鼓声。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曳(y):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以:凭借。,翻译第三、四段,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只是。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无:通“毋”,译为“不要”望:希望于:比,介词,翻译第五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10、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违背,耽误。胜:尽,完。数(c) :密。罟(g) :网。洿(w)池:池塘。生:活着的人。丧(sng) :埋葬,办丧事。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翻译第六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介词,凭借衣:y,穿,名动帛:丝织品;豚:小猪; 彘:大猪;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食: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翻译第七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岁:年成,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这异:区别兵:武器

12、罪:名动,归罪斯:那么,就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通假字,颁通“斑”,涂通“途”,无通“毋”,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2)动词活用作名词(3)形容词作动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填然鼓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2)动词活用作名词,请以战喻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

13、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王无罪岁,(5)意动用法,使迁移,以为罪,3、特殊句式,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判断句,(2)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4)固定句式,(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

14、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4、古今异义,(1)数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命运)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 密、细密 ),5、一词多义,(2)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3、系向牛

15、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3)发 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 (拿出),(4)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2、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16、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时代背景:,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

17、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强凌弱,大欺小”。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民不加多,何也?,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第三部分:()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一、齐读课文第一段,疏通文意并思考:梁惠王采取了哪些措施

18、来尽心治理国家?,【提示】,民不加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少,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君

19、王的提问,如果你是梁惠王的幕僚你会怎样回答?以什么方式施行?,C ?,B直言不诲 以死力谏,A 置若罔闻 听之任之,二、速读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疏通文意并讨论:针对梁惠王的问政,孟子是如何回答的?用意何在?,【提示】 五十步笑百步,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都不是仁政,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王好战,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如知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启迪对方思考。让

20、梁惠王自己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与其他国家一样。所以民不加多。,三、研讨课文第五至第七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讨论:1.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孟子指明君王要想“使民加多”应持什么态度?,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结果,第5段,效果谷 不可胜食鱼鳖 不可胜食林木 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

21、始,第6段,措施五亩树之以桑鸡豚无失其时百亩勿夺其时谨.申之以孝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效果衣帛(五十)食肉(七十)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不可胜食,不可胜用,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提示】,第五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七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2、(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统治者态度:节俭自省 体恤百姓,君王的态度:节俭自省 体恤百姓,对比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提出问题 梁惠王问政文章第一段,分析问题孟子析政文章第二至第四段,解决问题孟子析政文章第五至第七段,五十步笑百步,(比 喻),民不加多?,理想社会,否定梁惠王的治国策略,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不可胜用也,(排比),富 民,养 民王道之始,教 民,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统治者态度,否定暴政,狗

23、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节 俭自 省体 恤百 姓,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比喻),涂有饿莩 归罪于 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 武器,五十步 百步梁惠王 其他王,王道之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

24、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讨论:,完,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 1、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 2、“不违、无失、勿夺”即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3.“养民、保民可民至”就是今天的关心民生疾苦。,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

25、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

26、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 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

27、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提出问题 梁惠王问政文章第一段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问题孟子析政文章第二至第四段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解决问题孟子析政文章第五至

28、第七段 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 结论: 保民而王,“则天下之民至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民加多”的具体措施,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