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738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它讲述的是孟子围绕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困惑,以形象的比喻分析其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加不多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并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

2、政、民本思想。其中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做到透彻、清晰、深刻。 教学依据 课程标准 教学技术标准 教学环境 教学建议 思路设计 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政主张,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

3、,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 2、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 观目标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1.多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学会归纳语言规律。 3.借助景资料,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熟读课文。 前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预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习 导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语如得道者多助,失

4、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今天,我们设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1 页 共 6 页 计 解释课题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所加。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义为国君的自称谦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

5、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故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现存七章)。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

6、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都是增加人口。因此,梁惠王必定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1 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 。 王好(ho)战 弃甲曳(y)兵而走 谷不可胜(shng)食也 数罟(cg)不入洿(w)池 养生丧(sng)死无憾 鸡豚(tn)狗彘(zh)之畜(x) 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饿莩(pio) 2学生自读。 3 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4借助字典,通读,通

7、译课文。 5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梁惠王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寡。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曰:人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于于:介词,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则移其民于于:到。河东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河内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移其粟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于河内;河东凶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亦然亦然:也是这样。察察:考察。邻国之政政:当权

8、者。,无如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多,何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更多。加,副词,更、再。也? 孟子对对:回答。曰:王好战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请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以战喻喻:打比方,作说明。填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鼓之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敲起鼓,兵刃既接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

9、鸣锣退兵。弃甲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兵而走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以:凭着,借口。五十步笑笑:耻笑,讥笑。百步,则则:连词,那么。何如何如:怎曰:不可,直直:通只是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曰:王么样。?,只是,不过。不百步耳,。亦走也。如如:如果。知此,则则:连词,就。无无:通毋,不要。望望:希望。民之多于于:比。邻国也。 不违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农时时:季节。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谷:粮食的统称。不可胜数罟数罟:密

10、网。不入洿洿:深。池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密。罟,g,网。洿,w,深。,胜:完全,尽。食吃不完也;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2 页 共 6 页 写作背景 基础积累 理解文本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锛子。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斤以时以时:按一定的季节。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材木不可胜用,是使的秋冬时节进行。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鳖:bi,甲鱼或团鱼。不可胜食,民养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憾:遗憾。也。养生丧死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王道王道:五亩五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11、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之始始:开端。也。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之宅,树树:给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帛矣。 鸡豚豚:tn,小猪。狗彘彘:zh猪。之畜畜:x,无无:通毋七十者可畜养。,不要失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其时,以食肉矣。百亩之之:助词。田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勿夺夺:失,违背。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

12、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研读课文 之教教:教化,申申:反复陈述。之以孝悌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道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黎民:百姓。不饥不寒,然而然而:这样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却。不王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13、狗彘食食:动词,吃。人食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检:通敛。制止、约束。,涂涂:通途寒,然而不王者。,路上。有饿莩饿莩:饿,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岁:年成。也。是何死的人。莩,pio,同殍,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兵:兵器。也?王无无:通毋斯斯:则、那么。天,不要。罪罪:归咎,归罪。岁,下之民至至:到,这里指归顺。焉。 师生课堂讨论 1、孟子和梁惠王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中心问题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了,可为什么人口劳力却没有增多? 参

14、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根据议论文的结构,找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一部分: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写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强国。 第二部分: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虽行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强国。 第三部分:议政:民加多的措施

15、: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孟子具体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 3.孟子回答梁惠王问题时从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明确:从两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问题。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

16、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n。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3 页 共 6 页 问题探究 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4.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

1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孟子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在比喻中,举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情况,依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

18、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再设喻之后,揭示了寓意,回答了问题,意指: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19、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7.是怎样论证的? 从反面对比论证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8.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明确: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 不违农

20、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可密切结合当今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言之成理即可。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 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语,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便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21、4 页 共 6 页 探究主旨 写作手法 生态失衡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现象而提出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因此二者出发点又是不同的。 2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 答案:孟子认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教化百姓、使民心顺服,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 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

22、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6.试总结寡人之于国也所运用的论辩技巧。 在理解文意和反复阅读课文的基

23、础上,整体分析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或借题发挥,或因势利导。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谨,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极大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是对话体论辩文,体现了孟子论辩之术的众多高超技巧。 (1)抑扬兼施,启发诱导。文章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于百姓而矜功自得的心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这是抑。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民众拥护的心理,孟子又给以肯定和勉励,使得谈话能得以进行下去,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文章最后一段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

24、,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也是先抑后扬。这种谈话的方式可以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能更容易地接受孟子的观点。 (2)巧设譬喻,迂回曲折。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本意是讲施行仁政,却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如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用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只有程度的差别,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因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第1段末尾用寡人之民不加多说明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

25、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的。第2段孟子用比喻暗示梁惠王的做法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于是文章就自然地过渡到第5段。接着孟子具体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又进一步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文章最后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认为只有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可谓是水到渠成地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这种论辩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了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4)排比对偶,气势充沛。文章恰当地运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

26、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论辩的气势。如本文第5段提出了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6段的四种主张,全用排偶,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同时句式整齐,音调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5 页 共 6 页 课堂小结 课堂测验 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板书设计 翻译下列句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

27、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吃不完。赡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是王道的开始。 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 五十步笑百步 2 饿莩载道 3 弃甲曳兵 答案: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满路是饿死的人。形容社会状况极其困苦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提出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分析原因设喻“五十步笑百步” 不违农时 初始措施 数罟不入洿池 解决措施 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根本措施 畜鸡豚狗彘 勿夺农时 谨庠序之教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有关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