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5874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7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docx(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6.2砌体房屋抗震设计本节主要介绍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震害特点、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等。6.2.1多层砌体房屋的震害及分析砌体房屋是指采用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砌体房屋通过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一般整体性差,其抗剪、抗拉和抗弯的强度低,容易发生脆性破坏。砌体房屋的宏观震害现象主要表现为墙体开裂、局部倒塌或倒塌等。墙体开裂主要是因地震作用引起的内力超过砌体房屋的承载力而发生的破坏,与抗震动特性和砌体房屋的结构特性相关。墙体开裂主要表现为斜裂缝、水平裂缝、整片墙体甩落或墙角破坏等。

2、当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与墙体近似平行时,可能因墙体的主拉应力达到极限强度而产生斜裂缝。由于地震的反复作用,容易形成交叉裂缝,如图6.19所示。当地震作用方向与墙体近似垂直时,可能出现平面弯曲破坏,造成大面积的墙体甩落,如图6.20所示。当受竖向地震作用时,墙体容易受拉而出现水平裂缝,如图6.21所示。而在扭转地震作用下,房屋倒塌主要是由于砌体房屋某层或局部因墙体(或竖向构件)严重破坏而失去承载力导致的,如图6.23所示。图6.21墙体底部水平裂缝图6.22墙角破坏U)底层倒塌(1局部倒塌图6.23砌体房屋的倒塌破坏历次地震震害调査表明,砌体房屋具有以下震害特点:没有经过合理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的抗震

3、性能差,但仍具有一定的抗倒塌能力。未经抗震设计的多层砖房,在6度区内主体结构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而女儿墙、出屋面小烟囱等破坏严重;在7度区内主体结构轻微破坏,小部分达到中等破坏;8度区内多数结构达到中等破坏;9度区多数结构出现严重破坏;10度及以上地区大多数房屋倒塌。经过抗震设防或加固的砌体房屋的震害轻于没有经过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的震害。经过抗震设计且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的多层砌体房屋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其平均震害比未进行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的震害减轻12个等级,可以达到砌体房屋在8度区内不出现中等以上破坏、在10度区不出现倒塌的设防目标。砌体房屋的各部位都可能发生震害,但受力复杂和约束减弱处更容易

4、破坏。如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外廊、女儿墙及突出的屋顶间等部位的震害一般较重。结构布置对砌体房屋的震害影响较大。一般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的震害。地震作用时,通常刚性楼盖房屋的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的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预制楼板结构的震害通常重于现浇楼板结构的震害。地基条件不同震害不同。一般而言,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房屋震害。6-2.2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合理的结构布置、良好的抗震体系和相应的抗震措施是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保证。在罕遇地震下,多层砌体房屋容易发生倒塌,多层砌体房屋的抗倒塌主要通过总体结构布置和细部构造措施来实施。1

5、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要求纵墙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因横向支承较少,纵墙容易受到弯曲破坏而导致倒塌。因此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均匀对称布置时,可使各墙肢受力基本相同,避免出现薄弱墙肢。因此纵横墙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平面轮廊凹凸尺寸不宜过大,当较大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当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各部分结构刚度和质量截然不同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100mm。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

6、转角处。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绕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1 整体尺寸限定(1)房屋总高度与层数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与房屋的总高度直接相关。震害调査资料表明:随层数增多,砌体房尾的破坏稈度也随之加重,倒塌率与房屋的层数近似成正比。因此,对房屋的高度与层数要给予一定的限制。抗震规范对砌体房的总高度与层数的限值见表6.13。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总高度应比表6.13的规定相应降低3m,层数应相应减少1层;对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还应再减少1层。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的横墙很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不大于

7、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30%以上。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1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要求同普通砖房屋。6度7度时,横墙较少的两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仍应允许按表6.13规定采用。表6.13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m)限值房屋类别最小厚度烈度67890.05g0.10g0.15g0.20g0.30g君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髙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

8、度层数多层砌体房屋普通砖240217217217186155124多孔砖24021721718618615593多孔砖190217186155155124-小砌块19021721718618615593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227227196165-多孔砖190227196165134-小砌块190227227196165-注: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或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可从室外地面箅起;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可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不应多于1m。

9、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査表,但层数应减少1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2)房屋的高宽比当房屋的高宽比大时,地震时易发生整体弯曲破坏。多层砌体房屋不做整体弯曲验算,但为了保证房屋的稳定性,房屋总高度和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满足表6.14的要求。表6.14 房屋最大高宽比3局部尺寸限定(1)层高限制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采用约束硬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砌体的层高不应超过3.9m。当底层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不应超过4.2m。(2)抗震横

10、墙的间距多层砌体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抗震横墙数和间距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大。横墙数量多、间距小,结构的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反之抗震性能差。横墙间距的大小还与楼盖传递水平抗震力的需求相联系,过大时,楼盖刚度可能不足以传递水平地震力到相邻墙体。因此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6.15中的规定值。6.15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单位:m房屋类别烈度79多层砌体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屎盖1515117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II1194木崖盖994-底部框架-抗庚墙砌体房屋卜.部各S同多S体房屋-底部或底部两层18|15|II-注: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

11、盖外,其最大横墙间距可适当放宽,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多孔砖抗震横墙厚度为190mm时,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3m,(3房屋的局部尺寸为避免出现薄弱部位,以防止因局部破坏发展成为整栋房屋的破坏,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应符合表6.16要求。表6.16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单位:m部位烈度79承*窗间墙最小宽度1.01.01.21.5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21.5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01.0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52.0无描固女儿墙(非出人口处)的最大高度0.50.50.50.0注: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弥补

12、,且S小宽度不宜小T1/4)3高和表列数据的80ft(出入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6.2.3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是对墙体抗侧力能力进行验算,具体而言是砌体房屋薄弱层的墙段的抗震验算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基本步骤包括:地震作用与楼层剪力计算、墙体(或墙段)地震剪力分配、墙体(或墙段)抗震验算。1地震作用与楼层剪力计算(1)计算简图多层砌体房屋地震作用计算时,应以防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元作为计算单元。在计算单元中各楼层的集中质点设在楼、屋盖标高处。各楼层质点重力荷载包括:楼、屋盖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和上、下各半层墙体(含构造柱)的自重。多层砌体房屋的计算简图如图6.24所示。 计

13、算简图中底部固定端的标髙取值:当基础埋置较浅时,取基础顶面;当基础埋置较深时,取室外地坪下0.5m;当有整体刚度很大的全地下室时,取地下室顶板顶面标高;当地下室刚度较小或半地下室时,取地下室室内地坪标髙,且地下室顶板算一层楼面。(b)计算简图(0楼层地震剪力田墙体(或墙段)地震剪力分配(1)墙体的侧移刚度当结构仅发生平移而不发生转动时,可将墙体视作下端固定、上端嵌固的构件。将下端固定、上端嵌固的墙体在顶端单位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侧移称为墙体的侧移柔度,其倒数为侧移刚度,如图6.26所示。墙体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变形一般包含弯曲变形与剪切变形两部分,即:剪切变形:s-=i=i(6.47)弯曲变形:Sb=

14、Y1EI式中七/分别为墙体的水。h、b、t分别为墙体的髙度、宽度和厚度;E、G一分别为墙体的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一般G-0.4E;一截面剪应力不均匀系数,对矩形截面取1.2。墙体在侧向力作用下总变形为:fi=(t)3+3(|)(649)由式(6.49)可见,墙体在侧向力作用下总变形与墙体的高宽比相关,如图6.27所示。当h/bC时,墙体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当ft/64时,墙体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当Ih/b4时,墙体变形中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均占相当比例。当A/6在1时,仅考虑剪切变形,则墙体的侧移刚度为:El3(h/b)当14时,主要为弯曲变形,侧移很大,可不考虑墙体的侧移刚度,取K=0。对于开

15、有门窗洞口的墙体,不仅应考虑门窗间墙体变形的影响,还应考虑洞口上、下水平墙带变形的影响,如图6.28所示。因此,对开有洞口的墙体侧移刚度计算时,常根据洞U情况将墙体沿墙高划分为条墙带,墙体顶端单位力作用下的侧移为各水平墙带侧移之和,即:(6.52)则带洞口墙体的侧移刚度为:(6.53)对开有规则洞口的墙体(见图6.28(a),将墙体划分为上、下无洞口的墙带和窗间墙段组成的墙带。对无洞口墙带,因其高宽比/61时,该墙带的刚度按式(6.50)计算;窗间墙墙带的刚度&等于各窗间墙段刚度&之和,其根据墙段的高宽比确定D对于开有不规则洞口的墙体(见图6.28(b)在规则洞口墙体划分的墙带基础上,再沿It

16、;LJ.i、I(b)不规则洞口图6.28多洞a墙体墙带的长度方向,根据门洞及窗洞的布置特点,将墙带划分为几个单元墙片,单元墙片的刚度确定方法类似于规则洞口墙体的方法,墙片由墙段组成。如图6.28(b)所示,将带有窗洞和门洞的墙带再划分为4个墙片,其侧移刚度分别为则墙体刚度为:K=rJ(6.54)【wl+3+尺*4K3式中W=j=,尺:j#CUK2,+Aj2Ki2A23+尺2413K2S+Kx(2)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楼层地S剪力V,般假定由各层与K,方向一致的各抗震墙体共同承担,即横向地震作用全部由横墙承担,纵向地震作用全部由纵墙承担。其在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刚度(类型)和各墙体的抗侧

17、移刚度。横向地震剪力分配时,根据楼盖水平刚度将楼盖分为刚性楼盖、中等刚度楼盖和柔性楼盖;而纵向抗震剪力分配时,由于结构纵向刚度都很大,通常将其视作刚性楼盖。刚性楼盖。刚性楼盖是指抗震横墙间距满足表6.15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在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刚性楼盖在其水平面内产生的变形很小,将楼盖在其平面内视为绝对刚性的连续梁,各横墙视作梁的弹性支座,如图6.29所示。当结构和荷载均对称时,各横墙的水平位移相等,即各弹性支座的位移相等t设第i层共有m道横墙,其中第y道横墙承受的地震剪力为V。,有:=K(6.55)式中,&为第_/道横墙的侧移刚度与楼i层间侧移4的乘积:%=M(

18、6.56)将式(6.56)代人式(6.55有:次=将式(6.57)代人式(6.56)有:(6.58)即刚性楼盖的各横墙地震剪力按扰震横墙的侧移刚度比例进行分配。当同层墙体材料及高度均相同,且只考虑剪切变形时,将式(6.50)代人式(6.58)有:(6.59)即对刚性楼盖,当各抗震墙的高度、材料均相同时,其楼层地震剪力可按各抗震墙的横截面面积比进行分配。柔性楼盖是指木结构楼盖等。由于柔性楼盖的水平刚度小,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盖平面内变形除平移外还有弯曲变形,楼盖平面内各处水平位移不相等。可近似将楼盖视作简支于各横墙的一多跨简支梁,如图6.30所示。各片横墙产生的水平位移取决于其邻近从属面积上楼盖重

19、力荷载代表值所引起的地震作用,则第i层第/道横墙所承相的地震剪力可根据该墙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即:(6.60)式中第i层第j道横墙从属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第t层楼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当楼盖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同时,上述计算可进一步简化为按各墙承担的竖向荷载从属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即:96.30柔性楼盖计算面图(6.61)式中4主要为弯曲变形,则侧移刚度取为0。3墙段的抗震验算当墙段所受的地震剪力确定后,则可进行墙段的抗震验箅。包括验算墙段的确定、墙段的抗震抗剪承载力计算、墙段截面抗剪验算等。验算的墙段理论上所有的墙段都应进行抗震验算。根据经验,一般只需对纵、

20、横向的不利墙段含承受地震剪力较大的墙段、竖向压应力较小的墙段、局部截面较小的墙段进行截面验算3(2)墙段的抗震抗剪承载力砌体房屋抗震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有两种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即主拉应力强度理论和剪切摩擦强度理论。主拉应力强度理论将砌体视为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认为当地震剪应力r与竖向荷载正应力A共同作用在砌体上,当阶梯形截面上产生的主拉应力不大于砌体的抗剪强度/,时,砌体不发生破坏。即:=-y+y(-y)+T2/,(6.65)由式(6.65)有:7+Y(6.66)剪切摩擦强度理论认为,砌体阶梯形截面的地震剪应力r满足式(6.67)时不会发生破坏:T/,+/AO-0(6.67)从静力试验和计算分析

21、结果看,当砂装强度等级高于M2.5,且1对于混凝土小砌块砌体,根据剪切摩擦强度理论.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表示为:1+0.25爷(令在5)=A(6.70)2.25+0.17(f-5)(-5)式(6.69)和式(6.TO)计算的“值列于表6.19中。砌体类别3_0.01.03.05.07.010.012.016.0普通砖、多孔砖0.80.0.991.251.471.651.902.05混凝土小砌块1.231.692.152.573.023.323.92注:为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体截面平均压应力。(3)墙段截面的抗震抗剪承载力验算墙段材料不同,墙体构造措施不同,墙段截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不同

22、。下面分别介绍普通砖(多孔砖)墙段和小砌块墙段的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普通砖、多孔砖墙体:V矣(6.71)式中V墙体(或墙段)地震剪力设计值,为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3倍;A墙体(或墙段)横截面面积,多孔砖取毛截面而积;yK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一般抗震墙=1.0,两端均有构造柱、芯柱约束的抗震墙yBE=0.9,自承重墙体7be=0.75。水平配筋普通砖、多孔砖墙体:+fs/yhllh)(6.72)式中4墙体横截面面积,多孔砖取毛截面面积;U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层间墙体竖向截面的水平钢筋截面总面积,配筋率应不小于0.07%且不大于0.17%;一钢筋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6.20采用。表6.20钢筋参

23、与工作系数墙体高宽比0.40.60.81.01.2,0.100.120.140.150.12当按式(6.72)验算不满足时,可在墙体(或墙段中部设置截面不小于240mmx240mm(墙厚190mm时为240mmx190mm)且间距不大于4m的构造柱来提高抗剪承载力,则可按下列简化方法验算:+6/人+0.08/,丄(6.73)式中次墙体(或墙段)中部构造柱的横截面总面积。对横墙和内纵墙,当忠0.154时,取0.15_4;对外纵墙人0.25/4时,取0.25A。/,墙体(或墙段中部构造柱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Ak墙体(或墙段)中部构造柱的纵向钢筋截面总面积。配筋率不小于0.6%,大于1.4%

24、时取1.4%0U分别为墙体水平钢筋、构造柱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L墙体(或墙段)中部构造柱参与工作系数。居中设一根构造柱时,取0.5;构造柱数量多于一根时,取0.4=r,c墙体(或墙段)约束修正系数,一般取1.0;构造柱间距不大于3.0m时取1.1。/L层间墙体竖向截面的总水平钢筋面积,无水平钢筋时取0.0。混凝土小型砌块墙体,多采用芯柱配筋方式,抗震承载力验算表达式为:v/ve-4+(0.3/A+0.05/?AJfJ(6.74)7RE式中/,芯柱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芯柱截面总面积;A.芯柱钢筋截面总面积;c芯柱参与工作系数,按表6.21査取,表中填孔率p系指芯柱根数(含构造柱和填实孔洞

25、数量)与孔洞总数之比。表621芯柱参与工作系数填孔率Pp0.150.I5p0.250.25p0.5pO.51.01.101.15【例6.2】结构同例6.U该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所有墙厚均为240mm,墙体砖的强度等级为MU15,混合砂浆为M7.5。底层轴线上开有两个窗洞,尺寸分别为0.9mxl.5m和1.2mxl.5m,已知该墙肢半高处的截面平面压应力(rrO.SN/niin2。试进行底层_线上b墙肢的抗震强度验算。【解】(1)墙体地震剪力的分配该结构抗震横墙间距满足表6.15要求,采用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为刚性楼盖。因墙髙相同、墙体材料相同,可按式(6.59)计算底层

26、轴线墙体所分配的地震剪力。例6. 1中已计算出底部剪力K=2373kN。Al%i=(5.1+0.24-0.9-1.2)x0.24m2=0.78m24=(5.34x7+12.24x2)x0.24m2+0.78mJ=15.63m2V,3=2373kNxO.78m2/15.63m2=118.42kN1按弯剪变形考虑Ka=l/(1.343+3xl.34)=0.156墙肢b:ft/6=1.5/1.0=1.51按弯剪变形考虑=1/(1.53+3xl.5)=0.127墙肢c:/6=1.5/1.12=1.341按弯剪变形考虑=1/(1.345+3x1.34)=0.156m墙肢b分配的地震剪力为:Vb=118.

27、42kNxO.127/(0.156+0.127+0.156)=34.26kN(3)墙肢b抗震强度验算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砖砌体的抗剪强度值/v=0.14N/mm根据已知条件,墙肢b半高处的截面平面压应力q=0.8N/mm2,则a。/,=5.72,査表6.19可知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1.54,按式(6.68)计算墙体的抗震抗剪承载力/,E=1.54xO.14N/mm2=0.22N/mm2。按式6.71)有:=0.22x1000x240/1000kN=52.8kN34.26kN墙肢b满足抗震要求。6.2.4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弥

28、补抗震计算的不足、实现抗震设计目标、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有设置圈梁、构造柱、连接构造等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芯柱在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芯柱的主要作用是约束墙体,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提髙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有效防止地震下房屋的倒塌;构造柱或芯柱还能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构造柱可提高抗剪承载力10%-30%,其提高程度与墙体的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构造柱构造柱应设置在震害较严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应力集中等位置。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房屋层数和部位不同,表6.22列出了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对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根据房屋增加1层

29、后的层数按表设置构造柱。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1层后的层数按表设置构造柱;当横墙较少的外廊、单面走廊式房屋,当6度不超过4层、7度不超过3层和8度不超过2层时,应按增加2层的层数对待。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2层的层数设计构造柱。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表6.22多展砖砌体房S构進柱设置要求房屋层数各种层数和烈度均设置的部位随层数或烈度变化而设置的部位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隔12m或单元横墙与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对应的另一侧内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六五四二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

30、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七S六&五5*三较大洞U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内纵墙与檐墙(轴线交接处注:较大洞a,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寬,但洞口侧边的埔体应加强。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梓通黏土砌体的70%时,应根据增加1层的层数设置构造柱;当6度不超过4层,7度不超过3层和8度不超过2层时,应按增加2层的层数对待;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2层的层数设计构造柱。构造柱如图6.3丨所示,应满足以下构造要求:田6.31构造柱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可采用180mm

31、x240mm(墙厚190mm时为180mmx190mm)。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tn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在6度、7度区超过6层,8度区超过5层和9度区,构造柱纵筋宜采用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应要求先砌墙、后浇柱6墙、柱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ram设2狀水平钢筋和4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4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宜小于1m。6度、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32、。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t下贯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当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表6.13上限时,横墙内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2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 (2)芯柱为/增加混凝土砌块房屋的整体性和延性,提高其抗倒塌能力,在墙体规定部位将砌块竖孔浇筑成钢筋混凝土芯柱,也可设置替代芯柱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混凝土小砸块房屋芯柱设置部位见表6.23。外廊式或单断走廊式的多层砖房、横墙较少的房屋、各层

33、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满足其与分别增加层数的对应要求.增加层数与构造柱规定相同。表6.23多层小砌块房厘芯柱设置要求房尾层数设置部位设置数量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外墙转角,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隔12m左右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灌实2个孔六五四同上;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七六五二同h;各内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和洞口两侧外墙转角,癯实5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或5个孔;洞口两

34、侧,各灌实丨个孔七S六三同上;横墙内芯柱间距不大于2m外墙转角,灌实7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5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或5个孔;洞口两俐各瘇实1个孔注:外墙转角、内外*交接处、楼电梯间四角等部位,应允许采用钢筋混凝上构造柱替代部分芯柱。混凝土小砌块房屋芯柱应满足以下构造耍求:芯柱截面不宜少于120mmX120mm,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竖向钢筋应贯通墙身且应*5每层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412;对6度、7度时超过5层,8度时超过4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少于1由14。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为提高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在墙体内

35、均匀布置,最大净距不宜大于m,芯柱与墙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度、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2) 圈梁圈梁是砌体房屋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D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加强纵横墙之间、墙体与楼(屋)盖间的连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结构的整体性;与构造柱一起可以有效地约束墙体斜裂缝的发展,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可以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地基+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

36、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6.24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应每层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6.24的要求适当加密。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房,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时可不设圈梁。表6.24多居砖砌体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墙类烈度6,789外墙及内纵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内横墙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4.5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2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各层所有横墙,a间距不应大于4.5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h:各层所有横墙圈梁应满足以下构造要求: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

37、应闭合,遇有洞U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圈梁在表6.24要求间距范围内尤横表6.25圈梁配筋要求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6.25的要求。为加强基础整体性和刚性而设置的基础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办12。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位置与多层砌体房屋圈梁的要求相同。圈梁的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筋不应少于4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3连接墙体间的拉结6度、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以及8度、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6的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多层小砌体房屋,6度时超过5层、7度时超过4层、8度时超过3层和9度时在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沿纵横墙应设置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髙度不小于60mm,纵筋不少于24*10,并应有分布拉结钢筋;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楼板与墙体及楼板间的连接。现浇钢筋混凝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