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75368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378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8页
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8页
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8页
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8页
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荐DOC364).docx(3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篇 基础知识 第一章 职业道德1第二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2第一节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2第一单元 计算机的发展及发展方向2第二单元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5第三单元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7第四单元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8第五单元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9第六单元 计算机的工作特点10第七单元 计算机的分类11第八单元 计算机的应用12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14第一单元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4第二单元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14第三单元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趋势15第四单元 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16第五单元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7第六单元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9第七单元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及分类22第八单元 网络传

2、输介质23第三节 数据管理基础28第一单元 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28第二单元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29第三单元 数据库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31第四单元 数据库体系结构32第五单元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33第六单元 数据库系统(DBS)34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37第一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37第二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38第三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38第四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41第五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和条件42第六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43第七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44第八单元 MIS开发的计划和控制44第九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

3、发方法45第十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原型方法48第十一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50第十二单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53第三章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55第一节 企业管理概论55第一单元 企业的含义55第二单元 管理的含义55第三单元 管理的性质56第四单元 管理的职能56第五单元 管理组织的基本类型59第六单元 企业管理的概念62第七单元 企业管理的任务63第八单元 企业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63第九单元 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64第十单元 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作用65第十一单元 企业的经营战略66第二节 财务会计基础71第一单元 财务会计的含义71第二单元

4、 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71第三单元 财务报告及其目的72第四单元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73第五单元 资产负债表74第六单元 利润表77第七单元 现金流量表79第三节 市场营销基础83第一单元 市场营销的概念83第二单元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84第三单元 确定营销预算85第四单元 市场调查86第五单元 市场预测87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89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及特点89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内容89第三单元 人力资源的规划90第四单元 人力资源的开发91第五单元 人力资源的评价93第五节 生产与运作管理基础95第一单元 生产管理与生产过程95第二单元 组织生产过程的原则96第三单元 生产过程组织

5、与生产方式97第四单元 生产管理系统98第四章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101第一节 经济法基本知识101第一单元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101第二单元 经济法的概念102第三单元 经济法的特征103第四单元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104第五单元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105第六单元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105第七单元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106第八单元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107第九单元 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107第十单元 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107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基本知识109第一单元 知识产权基本知识109第二单元 专利法基本知识113第三单元 软件保护基本法规118第三节 WTO相关知识123第一单元

6、世界贸易组织(WTO)概况123第二单元 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123第三单元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及内容124第四单元 世界贸易组织机构124第五单元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125第六单元 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始成员加入与退出125第七单元 中国从复关到入世126第八单元 入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27第二篇 经典课程概要业务流程重组(BPR)第一章 BPR的基本概念131第一节 BPR的产生背景131第二节 BPR的基本概念133第二章 BPR的实施理论135第一节 BPR的实施原则135第二节 BPR的实施步骤136第三节 BPR的实施技术136第三章 BPR与信息技术140第一节 BPR与ERP1

7、40第二节 BPR与CRM140第三节 BPR与电子商务141第四章 BPR的实施状况142第一节 典型的成功案例142第二节 BPR的成功因素总结142第三节 BPR的实施误区143第五章 BPR的发展前景143第一节 BPR与政府流程再造143第二节 流程型组织144第三节 BPR未来的研究方向145企业资源计划(ERP)基 础 篇146发 展 篇156供应链管理(SCM)第一章 供应链管理的兴起158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159第一节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159第二节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159第三节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160第三章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161第一节 供应链管

8、理的原则161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步骤161第三节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定162第四节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确定163第五节 供应链设计与构建165第四章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167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与生产计划167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与库存控制168第五章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169第一节 概述169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SCM中的应用169第三节 基于EDI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170第四节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171第六章 供应链管理与ERP的整合172第一节 概述172第二节 ERP解决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172第三节 ERP和SCM的

9、整合173第七章 供应链系统的选择174客户关系管理(CRM) 第一章 客户关系管理(CRM)概述176第一节 正确认识CRM176第二节 CRM的产生与发展176第三节 CRM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176第二章 客户关系管理框架178第一节 CRM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178第二节 CRM的功能178第三节 CRM的组织结构179第四节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在CRM中的应用180第三章 客户关系管理的客户分析182第一节 客户细分分析182第二节 客户满意度分析183第三节 客户忠诚度分析183第四节 客户流失分析185第五节 客户消费行为分析186第六节 个性化服务分析187第七节 “一对一营销

10、”分析187第四章 企业如何成功实施CRM189第一节 实施CRM前的准备189第二节 企业成功实施CRM的步骤189第三节 CRM的运作流程190第四节 CRM的关键191第五节 评估CRM的投资回报率(RIO)191第六节 不同行业中CRM的侧重点192第七节 CRM主要产品比较194第五章 CRM与ERP的整合196第一节 CRM与ERP的整合内容196第二节 CRM与ERP整合的方法197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第一章 TOC(约束理论)198第一节 TOC的理论198第二节 TOC的主要技术工具199第二章 JIT(准时制生产)202第一节 JIT的理论202第二节 JIT的实施方法202

11、第三节 JIT的应用204第三章 LP(精益生产)206第一节 精益生产的理论基础206第二节 精益生产的实施206第三节 精益生产的应用207第四章 AM(敏捷制造)208第一节 敏捷制造的理论208第二节 敏捷制造的应用209第五章 FMS(柔性制造)210第一节 柔性制造系统的理论210第二节 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210第六章 CE(并行工程)212第一节 并行工程的理论212第二节 并行工程的实施212第七章 协同商务214第一节 协同商务的理论214第二节 协同商务的三种典型类型214第三节 协同商务的实施方法215第三篇 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第一章 信息化管理219第一节 执行信息化管

12、理制度219第二节 全员信息化培训223第三节 采集处理信息化情报230第二章信息系统开发234第一节 需求调查234第二节 业务流程调查240第三节 系统实施242第一单元 程序设计242第二单元 系统测试248第三单元 系统试运行252第三章 信息网络构建255第一节 网络系统的综合布线(PDS)255第一单元 综合布线系统(PDS)的设计255第二单元 工作区子系统260第三单元 水平子系统261第四单元 垂直干线子系统262第五单元 管理子系统263第六单元 设备间子系统264第七单元 建筑群子系统265第八单元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测试和验收266第二节 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269第一

13、单元 对等式(Peer to Peer)网络硬件选型与安装269第二单元 对等式(Peer to Peer)网络软件安装与配置270第三单元 对等式(Peer to Peer)网络的维护276第三节 网络服务277第一单元 域名系统277第二单元 电子邮件(E-mail)服务286第三单元 文件传输(FTP)服务289第四单元 Web服务291第四节 网络管理基本知识295第一单元 故障管理295第二单元 安全管理300第四章 信息系统维护302第一节 系统维护基本知识302第二节 应用系统管理307第三节 数据维护317第四节 系统备份与恢复321第五章 信息系统运作327第一节 信息系统的

14、操作和使用327第二节 信息系统使用调查342第三节 信息系统运行状况记录346第六章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351第一节 信息应用需求调研351第二节 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360第 一 篇基 础 知 识第一章 职业道德任何一个职业都有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企业信息管理师也不例外,在职业标准中专门列出了企业信息管理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其内容是:“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团结合作,热情服务;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尊重知识,诚信为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共5项10条。(1)遵纪守法,恪尽职守。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从事企业的神经系统工作,信息作为一个资源既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也容易被窃取、修改,给企业带来损失,例如修改

15、财务数据进行犯罪活动;泄密数据,为企业带来损失等等,所以要强调遵纪守法,强调恪尽职守。(2)团结合作,热情服务。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集体的事业,要强调团队精神,精诚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一项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工作又是一个服务性工作,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热情地为用户服务,使用户的工作习惯适应于信息化环境。(3)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信息化工作技术性很强,对待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必须严谨求实。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当代最为活跃的高新技术,发展极其迅速,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企业信息管理师必须跟上形势,精益求进。(4)尊重知识,诚信为本。企业信息化涉及到许多软硬件知识,尤其是软件是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盗用软

16、件侵犯知识产权就是典型的不尊重知识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软件本身的特点,用户较难识别真假优劣,所以企业信息管理师对用户要诚信为本,不能有丝毫的欺骗行为。(5)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上面提到过信息技术是发展很快的高新技术,其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企业信息管理师一定要树立创新观点,不仅在技术上创新,而且在应用上、在创造效益上要创新。创新的机会客观上是存在的,而且很多很多,问题是你是否及时去把握它,抓住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信息管理师是创新的职业,是开拓的职业,是具有不断进取空间的职业。企业信息管理师一定要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时时刻刻不忘“创新”二字。第二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第一节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17、简要叙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发展方向,概述计算机的概念、特点、应用、分类和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重点描述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计算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计算机是自动、快速而高效地完成数字化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能按照人们预先编写的程序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存储或传送,从而获得有用的输出信息或知识,以便促进社会的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一单元 计算机的发展及发展方向一、计算机的发展(一)第一代计算机时间划分:1946年-1957年主要特点:1计算机所使用的逻辑元件是电子管;存储器采用延迟线或磁鼓;2软件主要使用机器语言,后期使用汇编语言;3计算

18、机体积大、功耗大、价格贵且可靠性差。(二)第二代计算机时间划分:1958年-1964年主要特点:1使用了逻辑元件为晶体管;普遍采用磁芯作为主存储器;采用磁带或磁盘作为辅助存储器;2出现了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并出现了机器内部的管理程序;3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使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了提高,且体积缩小了,成本也降低了。(三)第三代计算机时间划分:1965年-1971年主要特点:1硬件上,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取代了晶体管,用半导体存储器淘汰了磁芯存储器;2软件上,把管理程序发展成为现在的操作系统,采用了微程序控制技术,高级语言更为流行,如Basic、Pascal等

19、。3集成电路的发展使计算机向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提高集成度。(四)第四代计算机时间划分:1972年-至今 第四代计算机是前三代计算机的扩展和延伸。 主要特点: 1硬件上,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取代了MSI、SSI集成电路;1976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出现了。微机的升级换代及发展取决与微处理器的发展,表1.1.1 列出了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表1.1.1 微处理器芯片发展表年份芯片名称位数晶体管数量(万)简要说明1976MOS 650280.9制造了Apple,建立了个人计算机的概念19788086162.9 采用80*86

20、指令集197980888/162.9 制造了IBM-PC/DOS个人电脑1979MC 68000326.8组成Macintosh,成为GUI象征1982802861613.4时钟频率8-12MHz,有保护模式、虚存管理1985803863227.5时钟频率20MHz,4GB空间,Windows出现1986MIPS R20003218.5第一个商用RISC芯片1987Sun SPARC325定义了RISC工作站19898048632120内置浮点处理与高速缓存1993经典奔腾32310双整数单浮点,同时执行两条指令1993PowerPC 60132280首批可乱序执行,组成高档Mac1995高能

21、奔腾32550同时执行3条指令1997多能奔腾32450增加了57条多媒体指令集1997奔腾232750时钟频率233-400MHz1999奔腾332950-2900时钟频率450MHz-1GHz2000奔腾4324200时钟频率超过2GHz,采用NetBurst2软件上,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在语音、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逐步成熟。表1.1.2列出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表1.1.2 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年表年份系统版本位数简要说明1973CP/M8第一个8位机操作系统,控制打印机与监视器1981DOS 1.016第一个IBM-PC操作系统,支持单面软驱1982D

22、OS 1.116支持双面软驱的PC机1983Lisa OS16苹果公司首推GUI,出现鼠标、图标、窗口等1983DOS 2.016支持带硬盘的PC/XT机1984DOS 3.016支持高密软驱、硬驱的PC/AT机1985.3DOS 3.116支持带硬驱的PC网络服务器1985.11Windows 1.016支持多个窗口,但不能重叠,应用软件很少1985.12DOS 3.216支持3.5英寸软盘1987.4DOS 3.316支持大容量硬盘1987.12Windows 2.016利用286的保护模式,突破内存640KB的限制1988.6Windows 2.116更名为Windows 2861988

23、.7DOS 4.016支持大容量非分区硬盘文件,扩展内存1990.5Windows 3.032增加了文件管理器1991.6DOS 5.032存储管理,多工转换,支持804861992.4Windows 3.132增加许多新功能,市场很成功1993.5Windows NT32微机网络操作系统1995.8Windows 9532摆脱DOS,增加TCP/IP栈、拨号入网、长文件名等1998.6Windows 9832集成IE 4.0,支持更多设备,如USB、ACPI等2000Windows 200032IE 5.0,支持更多Web功能(五)关于第五代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是通信、存储、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

24、相结合的超型计算机,其系统由知识库机、推理机、智能接口等硬件和非程序设计语言(即说明性语言)Lisp、Prolog和Hope语言等软件组成,它是一种更接近人体功能和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知识库机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存储机构和高速检索机构。推理机的功能主要是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智能接口能处理如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这将使人们更方便地与计算机交换信息 发展第五代计算机,不同于前四代计算机的技术换代。前四代计算机的技术换代都是基于基础元件的技术更新,都是在速度容量和可靠性方面的提高,没有产生人工智能。所以,第五代计算机就不只是量的发展与提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六)关于第六代计算机 许多发达

25、国家的科学家已着手探讨第六代计算机,即作为计算机的核心元件不是传统的电子元件,而是更新的光电子元件、超导电子元件或生物电子元件。目前作为计算机核心元件的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很快将达到极限。光电子计算机由于传输的是光信号,其处理速度将提高 1000倍,体积也会缩小;超导器件几乎不耗电,因此,功耗极低,散热极少,其集成度是任何半导体芯片都无可比拟的,同样也能使信息处理能力提高 100倍;生物电脑不用电,用遗传工程方法,以超功能的生物化学反应模拟人的机能处理大量复杂信息。二、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一)巨型化研制高速度、强功能的大型机和巨型机以适应军事和尖端工业的需要。巨型机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

26、发展水平,它可以推动计算机系统结构、硬件、软件的理论及技术、计算数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所以它的生产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尖端科技的发展程度。(二)微型化研制价格低廉的超小型机和微机以开拓应用领域和占领广大市场,它的研制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应用水平。(三)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系统及数据设备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它们有数据传输等功能,并具有共享数据、共享计算机资源以及均衡负荷等优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用户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使用同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

27、,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四)智能化智能化就是使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具有学习能力、能自动进行逻辑判断、类试于人脑的思维,具有问题求解和推理功能以及具有知识库系统。(五)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把电视的视听信息传播能力与计算机交互控制能力相结合,创造出能集文、图、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模块。计算机多媒体化后,将具有全数字式、全动态、全屏幕的播放、编辑和创作多媒体信息的功能,具有控制和传送多媒体电子邮件、电视会议等多种功能。第二单元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的总称,它们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实体,如用集成电路芯片、印刷线路板、接插件、电子元件和导线等装配成的、存储器及外部设

28、备等。计算机有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之分,每种规模的计算机又有很多机种和型号,它们在硬件配置上差别很大,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来设计的,故具有共同的基本配置,即具有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人设备和输出设备。运算器与控制器合称为CPU(中央处理器)。CPU和存储器通常组装在一个主板上,合称为主机。输人设备和输出设备统称输人输出设备,有时也称为外部设备或外围设备,因为它们位于主机的外部。图1.1.1所示的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中五大部件的相互关系。CPU运算器控制器存 储 器输出设备输入设备 数据 控制 程序 结果数据图1.1.1 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1运算

29、器 运算器是用于对数据进行加工的部件,它可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在控制器控制下,运算器对取自存储器或其内部寄存器的数据按指令码的规定进行相应的运算,并将结果暂存在内部寄存器或送到存储器中。 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复合运算。逻辑运算包括一般的逻辑判断和逻辑比较,如比较、移位、逻辑加、逻辑乘、逻辑反等操作。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部件,它控制计算机各部分自动协调地工作,完成对指令的解释和执行。它每次从存储器读取一条指令,经分析译码,产生一串操作命令发向各个部件,控制各部件动作,实现该指令的功能;然后再取下一条指令,继续分析、执行,直至程序结束,从而使整个机器能连续、有序

30、地工作。 3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它的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算机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操作的对象。不管是程序还是数据,在存储器中都是用二进制的形式来表示的,并统称信息。在计算机中,存储器容量以字节(Byte,简写为B)为基本单位,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bit)组成。存储容量的表示单位除了字节以外,还有KB、MB、GB、TB(可分别简称为K、M、G、T,例如,128MB可简称为128M)。其中: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存储器一般分成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存储器的组成见图1.1.2。 随机存取存

31、储器(RAM) 主存储器(内存) 只读存储器(ROM)存储器 硬盘 辅助存储器(外存) 软盘 光盘 其它 图1.1.2 存储器的组成主存储器与CPU直接相连,存放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有关数据,存取速度快,但价格较贵,容量不能做得太大,目前微型计算机的内存配置一般为128MB或256MB;主存储器(内存)按工作方式又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的数据可随机地读出或写入,是用来存放从外存调入的程序和有关数据以及从CPU送出的数据。人们通常所说的内存实际上指的是RAM。只读存储器(ROM)占主存储器(内存)的很小一部分,在通常情况下CPU对其只取不存

32、,它一般用来存放固定的、专用的程序或数据。辅助存储器存放计算机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需要时才调入内存),存取速度相对较慢,但价格比较便宜,容量可以做得很大,例如,现在的硬盘存储容量通常为几十GB。辅助存储器一般包括硬盘、软盘、光盘、移动硬盘等。4输入设备 输人设备是外部向计算机传送信息的装置。其功能是将数据、程序及其他信息,从人们熟悉的形式转换成计算机能接受的信息形式,输入到计算机内部。 常见的输人设备有键盘、鼠标、光笔、纸带输入机、模数转换器、声音识别输入等。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将计算机内部二进制形式的信息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或其他设备能接受和识别的信息形式。 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

33、、显示器、绘图仪、数模转换器、声音合成输出等。有的设备兼有输入、输出两种功能,如磁盘机、磁带机等,它们既是输入设备,也是输出设备。第三单元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是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和过程编写的程序的有序集合,而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一台计算机中全部程序的集合统称为这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按其功能分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两大类。 应用软件是用户为解决某种应用问题而编制的程序,如科学计算程序、自动控制程序、工程设计程序、数据处理程序、情报检索程序等。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应用软件的种类及数量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庞大。应用软件一般可以分为通用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34、 Word 、WPS2000等)和定制应用软件(如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 系统软件用于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调度、监视和服务等功能,其目的是方便用户,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扩充系统的功能。通常将系统软件分为以下六类: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各种资源、自动调度用户作业程序、处理各种中断的软件。操作系统的作用是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的使用,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目前比较流行的操作系统有DOS操作系统(主要用于PC系列微机)、UNIX操作系统(它是多用户多任务通用的交互式操作系统,通用于各种计算机中)、Windows操作系统(是单用户多任务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2语言处理程

35、序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与机器能直接执行的语言并不一致。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很多,如汇编语言、Basic语言、Fortran语言、Pascal语言与C语言等,它们各自都规定了一套基本符号和语法规则。用这些语言编制的程序叫源程序。用“0”或“1”的机器代码按一定规则组成的语言,称为机器语言。用机器语言编制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语言处理程序的任务就是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见图1.1.3所示)。不同语言的源程序对应有不同的语言处理程序。高级语言程序机器语言程序运行结果编译程序解释程序等 翻译 运行 图1.1.3 翻译过程 语言处理程序有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解释程序等。 汇编程序也称汇编器,其功能是把用汇

36、编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的目标程序,其翻译过程称为“汇编过程”,简称汇编。高级语言的处理程序,按其翻译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解释程序与编译程序两大类。解释程序对源程序的翻译采用边解释边执行的方法,并不生成目标程序,称为解释执行,如Basic语言;编译程序则先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后才能开始执行,称为编译执行,如Pascal、C语言等。3标准库程序 为方便用户编制程序,通常将一些常用的程序段按照标准的格式预先编制好,组成一个标准程序库,存人计算机系统中,需要时,由用户选择合适的程序段嵌入自己的程序中,这样,既省事,又可靠。 4服务性程序 服务程序(也称为工具软件)扩大了机器的功能,一般包括诊

37、断程序、调试程序等。常用的微机服务软件程序有QAPLUS、PCTOOLS等。5数据库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情报检索及各种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使用计算机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建立和检索大量的表格,将这些数据和表格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以便处理更有效、检索更迅速、用户使用更方便,于是就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谓数据库,就是能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的相关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组成的系统。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软件一起,组成了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各种类型,目前许多计算机包括微型机都配有数据库管理系统,如FoxPro、Oracle、Sabase等。6计算机网络软件

38、计算机网络软件是为计算机网络配置的系统软件。它负责对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通信处理程序等。前者用于协调网络中各机器的操作系统及实现网络资源的管理,后者用于网络内的通信,实现网络操作。 总之,软件系统是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为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而配置的。没有系统软件,现代计算机系统就无法正常地、有效地运行;没有应用软件,计算机就不能发挥效能。然而,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软件逐渐硬化,要明确划分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界限已经比较困难了。因为任何操作都可以由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由硬件来实现;任何指令的执行都可以由硬件完成,同样也可以由软件来完成

39、。因此,计算机系统的软件与硬件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之间互为补充。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软件硬化或固化是必然的趋势。在微机中已普遍采用固件。这种将程序固化在ROM中组成的部件称为固件,固件是一种具有软件特性的硬件。它既有硬件的快速性特点,又有软件的灵活性特点这是软件和硬件互相转化的典型实例。第四单元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根据第二、三单元简述,计算机是由硬件、软件两部分组成。而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计算机系统组成见图1.1.4。计算机系统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外部设备主机内存CPU控制器运算器ROMRAM辅助存储器:软盘、硬盘和CD-ROM等输出设备:显

40、示器、打印机等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定制软件通用软件图1.1.4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第五单元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系统具有层次性,它由多级层次结构组成。从功能上计算机系统可分为五个层次级别,如图1.1.5所示。 五级 编译程序 四级 汇编语言 三级 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级汇编语言级操作系统级一般机器级 微程序设计级 二级 微程序 一级 图1.1.5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第一级是微程序设计级。这是一个硬件级,它由机器硬件直接执行微指令。第二级是一般机器级,也称为机器语言级。它由微程序解释机器指令系统.这一级是硬件级。第三级是操作系统级,它由操作系

41、统程序实现。这些操作系统由机器指令和广义指令组成,这些广义指令是操作系统定义和解释的软件指令。这一级也称混合级。第四级是汇编语言级。它给程序人员提供一种符号形式的语言,以减少程序编写的复杂性。这一级由汇编程序支持执行。第五级是高级语言级。这是面向用户为编写应用程序而设置的。这一级由各种高级语言编译程序支持。 除第一级外,其他各级都得到它下面各级的支持,同时也得到运行在下面各级上的程序的支持。第一级到第三级编写程序所采用的语言,基本是二进制数字化语言,机器容易执行和解释。在第四、五两级编写程序所采用的是符号语言,用英文字母和符号来表示程序,因而便于大多数不了解硬件的人们使用计算机。 层次之间的关系紧密,上层是下层功能的扩展,下层是上层的基础,这是层次结构的一个特点。层次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站在不同的层次观察计算机系统,会得到不同的概念,。例如,程序员在第四层看到的计算机是高级语言机器:系统操作员将第三层看作一个系统级的资源;而硬件设计人员在第一、二级看到的是计算机的电子线路。 层次划分不是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