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8457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体育康复评价方法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体育康复评价方法,体育康复评价的意义,功能检查的意义在于明确疾病诊断以及功能改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明确病变器官、组织或全身功能状态和残余功能的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体育康复方案和方法提供依据。判断和评定康复的治疗效果,根据功能检查结果及时、合理地调整康复治疗方案。鉴定伤、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工作、学习和运动的能力。,第一节 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肌力的评定,肌力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定是康复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对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病损,尤其是周围神经病损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其目的: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围与程度。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2、为制定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一句。检验治疗、训练效果,(一)手法检查,手法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为K.W.Lovett 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体操作续有修改,但其原则未变。此法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的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肌力分级标准见下表:,肌力分级标准,每一个级别又可以用+/-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别稍强,可以在该级别右上角加“+”,如果稍差则加“-”,以补充分级的不足,(二)等长肌力检查,等长肌力检查(isometric muscle testing ,IMMT):在

3、标准姿位下用测力器测定一块肌肉或肌群的等长收缩所能产生最大张力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计测定。测试时上肢在体测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到适宜的宽仪式。测试23次,取最大值。以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利手握力(kg)/体重(kg)100正常应高于50。,(2)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计测定。测时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躯干上拉把手。以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正常值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状加重或复发,一般不用于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检查代替。,(3)四肢各组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轮拉动固定

4、的测力计,可对四肢务组肌肉的等长肌力进行各别测定。这组设备可组合成一架综合测力器,以便使用。,A屈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测定(肘屈90)D.伸肘肌力测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测定(肩外展45),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拮抗肌的肌力对比关节的稳定有意义,因而对肌力锻炼有指导价值。屈肌与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别约为2:1,3:2,1:1与2:3,(4)腹、背肌等长耐力测定:,俯卧位,两手抱头后,脐以上的身体部分在桌缘外,固定两下肢,伸直脊柱使上体凌空或处于水平位。如能维持此姿势的时间超过60为正常

5、。仰卧位,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如能维持此姿势超过60为正常。,(三)等张肌力检查,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i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时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测定时对适宜负荷及每次测试负荷的增加量应有所估计,避免多次反复测试引起肌肉疲劳,影响测试结果。,(四)等速肌力检查,用带电脑的Cybex型等速测力器进行(后图)。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复运动。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力张力增高,力

6、矩输出增加。,注意事项,1采到正确的测试姿位,在等长测试时要特别注意使关节处于正确的角度。2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3作适当的动员,使受试者积极合作,并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可作简单的准备活动。4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作肌力测试。5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因正常肢体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变。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有临床意义。,6记录时可采用绝对肌力或相对肌力,后者即单位体重肌力。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7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引起乏氏反应(Valsa

7、lva effect),对心脏活动造成困难,有高血压或心脏疾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8注意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如中风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不宜采用肌力检查。对于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应采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请参阅中风康复章节。,二、关节活动度检查,关节活动度(rangeof motion ROM) :是指关节活动时可以达到的最大弧度。ROM检查是集体运动功能检查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具体检查方法有很多种,常用方法为通用量角器和方盘量角器法。,ROM的种类1)主动活动:受检者以自力能够动的关节活动度。2)被动活动:用

8、外力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ROM受限因素常见的原因为:1)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异常 2)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如关节囊粘连、韧带损伤,肌腱挛缩等。3)运动关节的肌肉痉挛或者软弱无力。4)拮抗肌张力过高,神经控制障碍。,ROM的测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病人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其目的为:1)、其额定关节活动是否有受限或扩大,并找出原因。2)、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3)、确定治疗目标,判定是否有康复的程度。4)、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方法提供依据。5)、评价康复、训练效果。6)、为病人及治疗师提供动力,为科研提供客观资料。,(一)普通量角器法,普通量角器用两根

9、直尺连接一个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制成,手指关节用小型半圆角器测量。(见图),使用时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准确对到关节活动轴中心(参照一定的骨性标志),两尺的远端分别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长轴相平行。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在量角器刻度盘上读出关节活动度。,(二)方盘量角器测量法,范振华在1974年设计了一种方盘量角器,用正方形,每边长12cm,上有圆形刻度盘的木舯,加一指针及把手构成(图)。在木盘刻度面处于垂直位时,方盘中心的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自动指向正上方。使用时采取适当姿位使关节两端肢体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上,并使一端肢体处于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盘的一边紧贴另一肢体,使其刻度面

10、与肢体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三)上下肢主要关节活动度检查,(四)拇指外展与对指程度测试,拇指外展指在功能位或掌侧外展位测拇指外展程度。一般测量拇指间关节掌侧横纹的尺侧端与掌心横纹的桡侧间的距离来代表拇指外展幅度,即虎口宽度。正常值:男子5cm,女子4.5cm。,拇指的对指功能评价可用记分法,即拇指可与食、中、无名、小各指对指时分别记1、2、3、4分,拇指可与小指基部接触可接触时记5分。注意:测试时使拇指在掌侧外展位以指腹与诸指腹接触,防止以拇指内收屈曲代替对指。,(五)手指指间及掌指关节活动度测定,方法:测定远端各关节的总体屈伸活动度。通常是测定深握拳时指尖至掌心横纹的

11、距离,及伸指时指尖至手背平面的距离。前者代表伸指肌腱的柔韧性,后者代表屈指肌腱的柔韧性,正常值均为0。,(六)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分析,关节被动活动正常而主动活动受限时,常是神经麻痹或肌肉、肌腱断离所致。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者为关节僵硬,如关节粘连、肌肉痉挛或挛缩、皮肤瘢痕及关节长时间制动等。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完全不能完成者为关节强直,提示构成关节的骨骼之间已经有骨性或牢固的纤维连接。,关节活动度超过正常范围也属于异常情况,如关节韧带损伤、松弛或骨关节被破坏。但也有部分人从小开始进行柔韧性练习,引起韧带、肌腱等伸展性较好所致,应属正常,如舞蹈演员、体操运动员等。,三、步态检查,步

12、态(gait)是步行时人体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体运动功能的综合表现。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或者运动系统伤病患者来说,步态分析尤为重要。,(一)正确步态及周期,正确步态是指人体在没有躯体疾病和异常心理因素影响情况下的步行状态,包括恒定步行、自由步行、规定步行、负荷步行、裸足步行等。恒定步行是指一定速度的连续步行,在步行中遇到障碍物或有心理压力等可影响其稳定性。通常的步态分析是以恒定步行状态为对象,步行的运动包括:静止 迈步 一定的速度 停止 。,步行周期(gait cycle):从一侧的足跟着地起,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其中每一足都经

13、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期(stance phase)及一个腾空挪动的摆动期(swing phase)。 正常人的支撑期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摆动期占35-40%,其中双足处于支撑期约占15%。双侧支撑为步行的特征,如没有双侧支撑,相反出现双足腾空即为跑步。,(二)步行的基本参数,1)步长是指行走时两侧足跟或足尖之间的垂直距离,成常人为50-80cm,步长受身高影响。2)步幅长是指同侧足前后两次着地两点间的距离,成常人为100-160cm,步幅=步长2。3)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成常人为95-125步/min,步频快,步速也快。4)步行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约为

14、1.2m/s,受步长和步频影响。,(三)步行周期的传统分期和RLA分期,步行周期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两个基本时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时期。目前有传统和RLA两种分期法。,1、传统分期法,1)支撑期。动作依次为:脚跟着地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足放平 足跟着地,脚掌随即着地的瞬间。支撑中期去干随支撑腿移动,重心转移,去干位于支撑腿的正上方。足跟离地支撑中期后,支撑腿足跟离地的瞬间。足趾离地支撑腿足跟离地后,足趾仍然接触地面的瞬间,又称蹬离期。,2)摆动期。动作依次为:加速期 从足趾离地到该侧下肢向前迈进至身体的正下方。摆动中期 加速期结束后到加速期开始。减速期 小腿向前减速迈步,准备进入下一周期的足跟

15、着地。,2、RLA分期法,1)支撑期。动作依次为:首次着地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分接触地面的瞬间。承重反应从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支撑中期从对侧下肢离地后,到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支撑末期从支撑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摆动前期从从对侧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前。,2)摆动期。动作依次为:摆动前期从支撑腿离地到该腿的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摆动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向前迈步,到该侧小腿与地面垂直。摆动末期从小腿与地面垂直迈步,到再次着地前。,(四)步态检查 方法,1、基本参数的测量步速:在平地上画一条十米直线,两端做标记,测量不行所需时间。步幅长:足跟着地的基准点为足印的足跟部中间步行周期和步频

16、:开关测量法和图像测量法。,2、步态仪器分析法,步态分析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定量地确定患者的异常步态及发生机制,分析和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法,并可将异常步态进行归类。进行步态首先要测力(运动力学)和测运动(运动学)。测力可应用三维测力台,绘出步态曲线。测运动可采用摄影、高速摄影、录像或光学方法获得运动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人体重心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步行周期身体重心移动轨迹。,3、步态目测法,患者以自然的姿态和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步行时的全身姿势是否协调,步行周期各阶段下肢各关节的状态和动作幅度是否协调等。然后嘱患者作加速度和减速度行走,以及立定、拐弯、转身、上下坡、上下楼梯、

17、绕跨障碍物、缓慢原地踏步、单腿站立等动作。有时也可嘱患者作闭眼步行,使轻度异常步态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使用手杖或拐杖者,还要测不用手杖或拐杖时的步态。,(五)病理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前冲步态胫前肌步态断腿步态减痛步态关节强直步态股四头肌步态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在康复医学中,心肺功能检查的目的不仅旨在评定病情和预后,而且要通过评定心肺功能的储备潜力和适应能力,为制定全面康复计划(尤其是运动处方)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第二节 心肺功能评定,(一)心血管功能检查与评价,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两者在机体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

18、心血管功能检查的技术、方法和测试指标在不断增加。在康复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心血管功能检查方法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静息心功能检查,用于评定在相对安静状态下的心血管功能;另一类是心血管功能运动试验,用于评定在运动应激状态下的心血管功能。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和指标。,1、脉搏,脉搏测定是心血管功能检查和功能评定中最简易的指标。,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18.6Kpa(140毫米汞柱),舒张压12.0Kpa(90毫米汞柱),脉压4.05.33Kpa(3040毫米汞柱)。两上肢血压之差可达1.32.6Kpa(1020毫米汞柱),左侧低于右侧。下肢血压较上肢高5.33Kpa(3040毫米汞柱)。高血压:成

19、人收缩压18.6Kpa(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2.0Kpa(90毫米汞柱)。,2、血压,3 、心电图运动实验对被测者在一定运动负荷下或者递增呼喝下的心电图和临床表现加以观察和记录。,4、哈佛台阶试验,要求受试者在高度为50.8cm(男子)或42cm(女子)的台阶上上下30次/分,持续运动5分钟,测定负荷后第2、3、5分钟的前30秒脉搏数,然后按以下公式求得指数: 运动时间(s)100 哈佛指数 = 2 (3次30秒脉搏数之和)评定标准:90为优。,5、NYHA心功能分级评定,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级:轻度体力活动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即可

20、引起心悸、气促等症状。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尚正常,低于日常活动量即可引起心悸、气促。级: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悸、气促。,(二)肺功能检查与评价,肺功能的检查包括换气功能和通气功能的测定以及血气呼吸动力等方面的检查,是评价运动能力、机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主观症状:,0级: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减退,但活动如常人。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即和正常人一样,并不过早出现气短、气促。1级:一般劳动时出现气短,而健康人此时尚未出现气短。2级:平地步行不气短,速度较快或登楼、上坡时气短,而同行的同龄健康人此时不感气短。3级:慢走没到百步出现气短。4级:讲话或者穿衣等轻微动作时出现气短。5级:安静时也有气短、无法平卧。,介绍几种常用的检查方法。1最大摄氧量测定(VO2max)也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或最大有氧能力。它反映人体极量运动时心肺功能及代谢水平。2.肺活量、五次肺活量测定(VC)3.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的测定,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