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00381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汉英视译教程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汉汉英视译教程Sight Interpret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编者语,序言,第1单元 时间句视译第2单元 地点句视译 第3单元 数词句视译 第4单元 存在句视译第5单元 IT 句视译 第6单元 比较句视译 第7单元 程度句视译第8单元 原因句视译第9单元 结果句视译 第10单元 目的句视译第11单元 条件句视译 第12单元 定语句视译,第13单元 “把”字句视译第14单元 “被”字句视译第15单元 “是”字句视译第16单元 “有”字句视译第17单元 无主句视译 第18单元 因果句视译第19单元 转折句视译第20单元 条件句视译第21单元

2、让步句视译第22单元 目的句视译第23单元 递进句视译第24单元 选择句视译,光盘使用说明与建议,2,编 者 语,我们在多年的视译、口译,以及各种形式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就如何学习视译或口译,如何培养英汉思维方式,如何提高英汉之间的双向语意和语言转换效率和质量,如何培养他们的实战技能等问题经常感到困惑,甚至迷茫,视译或口译学习和教学效果总体上不尽如人意。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大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语言的核心是思维,而不同语言间的思维差异恰恰是构成翻译,尤其是口译障碍的主要因素,是口译人员需要化解的主要矛盾。为了提高学生对英汉原语思维模式的,3,编 者 语,理解效率,进

3、而提高语言转换精度和速度,我们尝试着把连续的系统性思维予以动作分解,希望藉此收到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积沙成塔的效果。本教程通篇采用“语句语段语篇”的设计模式,遵循思维枝节构成思维主干,思维能力决定语言能力,思维差异构成翻译难点的语言学习和翻译习得规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好视译(当然包括学好外语和学好翻译)首先在于能否为学生提供一本在结构和内容上均体现或基于语言科学规律的教材。,4,编 者 语,鉴于学生对汉语语法了解甚微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从英语角度选择了汉语句式。除了一些汉语里特有的句式外,汉语句式的种类确定主要是为了补充英译汉部分所没有收纳的句式,遵从学生平时学习英汉翻译时立足于英语的现实。为

4、此,汉语句式的称谓也没有使用规范的汉语句式称谓,而是用接近英语的句式称谓标注汉语句式,以便学生把相互关联的英汉句式进行有机联系,降低原文语意理解、原文逻辑体验、英汉或汉英思维转换、译文逻辑构建、译文语境表述等各个环节的难度。另外,为了体现视译规律, 所有翻译语句、语段、语篇的原文和译文都使用不同字体,以便于学生识读、理解和视译。,5,编 者 语,作为一种科学外语教学的尝试,本教材意在更广泛层面上分享我们的翻译经验和心得。因此,除了从视译角度提供了充分的解析之外,我们还同时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具有实用性和探索性的翻译见解。我们殷切希望本教材的问世能够引发业界师生们的深刻思考,使当前我国视译或口译教学

5、效率低下的现实有所改观,从而开创外语教学的新局面。 鉴于作者学识和经验所限,本教程定有诸多缺憾,甚至谬误之处,诚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谨此预致谢意! 编 者2013 年12 月于天津,6,序 言,视译既是一种口译形式,也是各种口译、乃至笔译形式的基础性训练模式。视译的功效是其他训练形式不能替代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以下是编者对有关视译诸方面的问题和普遍性翻译问题所作的思考和分享,以及就如何使用本教材所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忠告。殷切希望初次接触本教材的师生仔细阅读,认真领会。一、视译的定义二、视译的作用三、视译的原则四、视译的要领,五、视译的训练 六、视译的准备 七、本书的结构 八、本书的使用,7

6、,序 言,一、视译的定义 视译(Sight Interpreting),即视阅口译,是指按照顺句驱动的原则,译员边看文稿边进行口头翻译的行为。从译员与发言人讲话的同期性而言,视译可分为交传视译和同传视译。交传视译是指译员看着母语讲稿间断地(与发言人交替)口头翻译成外文,或看着外文讲稿间断地(与发言人交替)口头翻译成母语,即交替传译中的“带稿交传”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with Text);同传视译是指译员看着母语讲稿不间断地(与发言人同时)口头翻译成外文,或看着外文讲稿不间断地(与发言人同时)翻译成母语,即同声传译中的“带稿同传”(Simultaneous In

7、terpreting with Text),8,序 言,二、 视译的作用 视译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翻译形式,也是翻译训练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一般的同声传译训练都是从注意力的分配训练(如影子跟读练习)到视译然后再过渡到无稿同声传译。,9,序 言,视译训练的科学性已为业界所充分证实和广泛认可,视译练习也因此越来越多地用于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训练中。视译训练既是口译初学者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同声传译学生的必经之路,因为“带稿同传”本身就是同声翻译的基本形式之一。因而,志向远大的口译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他们自己的视译技能最终达到可与发言人的讲话同步进行的程度,即同声传译中的“带稿同传”

8、。视译不仅是交传和同传的有效训练途径, 同时也是汉语主导环境下练习汉英思维、汉英口语、汉英转换,包括公共讲演能力的有效办法,这些恰恰都是口译人员的必备资质。,10,序 言,三、 视译的原则 1. 时间为上,效果为下。无论语意还是语言,如今的笔译可以说已经十分到位,然而在视译的条件下尚难尽如人意。要在瞬间完成复杂逻辑的整体转换和并联,而且译文语意准确,句式通顺,逻辑清晰,措辞地道绝非易事。所以,视译中经常需要退而求其次,寻求有限时间与无限效果之间的平衡。视译时间几乎是个不变量,所以用效果适度迁就时间便是唯一的出路。,11,序 言,2. 语意为先,语言为后。视译翻译效果包含两个方面:语言效果和语意

9、效果,语言效果和语意效果俱佳是最理想的境界。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作祟,语言效果和语意效果常常不能两全,此时只能适度牺牲语言效果,以便最大限度地追求译文语意的质量。,12,序 言,3. 实词为重,虚词为轻。视译时的阅读和思维重心要侧重实词语义,淡化虚词。在听译的情况下,译员本能地用耳朵捕捉由实意词所构成的主干逻辑关系,只有把关注重心放在了实意词上,其他虚词、功能词才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视译的情形则与此不同,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是逐字逐行地阅读,这样会影响视译译员捕捉主干逻辑的速度, 降低理解效率。因此,视译译员需要进行扫描式阅读训练,同一个素材需要反复练习, 最后达到“读听”的效果,即信息接收形式为

10、“阅读”,信息接收效果达到“听译”的水平。,13,序 言,4. 化长为短,化繁为简。英语中经常出现不同结构之间的修饰,视译译员不得不把原文较长的逻辑结构切割成若干简短的修饰关联。如主谓关联,在兼顾译文表达习惯的同时可以较容易、快速地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简短且地道的译文句式。译员觉得原文因结构而费解时,往往是遭遇了与译文思维逻辑习惯大相径庭的句式。此时,该视译原则便可展现其功效。人们通常认为笔译时间充裕,翻译时很容易做到超脱原文。其实,无论是在语言逻辑层面,还是在语意层面,视译都更需要超脱原文,因为与译文习惯相去甚远的原文逻辑会对译文受众构成难以逾越的理解障碍。,14,序 言,四、 视译的要领 无论

11、是进行视译学习或训练,还是实战翻译,需要牢记以下注意事项: 1. 杜绝重复翻译。学习期间常遇到某句话理解没有把握或翻译得不尽如人意,学生往往当即就重新阅读或翻译,这是不科学、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做法,力求避免。即便在学习初级阶段不得已而为之,每一个练习材料经过多遍训练后,最后也必须做到一遍式阅读,一遍式翻译。随时重复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生成通顺思维,译文就很难做到流畅。,15,序 言,2. 提高信息质量。译员的视觉距离(perceptual span)不够大,或趋前阅读(read ahead) 的习惯不够熟练,或信息处理(message processing)的能力不足,或标示记号不够周全,

12、都会造成译文逻辑混乱,漏洞百出。可见译员在确保信息处理质量的前提下,应不断提高处理信息数量的能力。视译信息数量的处理能力是视译信息质量处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这是视译的时效性决定的。,16,序 言,3. 补充遗漏信息。一旦遗漏了重要信息,无论是词语还是语句,可另外补加一句译文,补足其意。但是,除非万不得已,应尽量避免在句子中间停顿,重复局部句子成分的做法。这样既会增加翻译负担,也会有碍听感。对于那些次要信息,或者不妨碍基本逻辑关系的次要信息,如果漏掉,可以坦然处之。因为在一个类似段落或篇章之类的较大的语境里面,一个或一些枝节或次要信息的遗漏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的传递和理解。,17,序 言,4. 控制

13、视译时间。视译的时间通常以不超过原文朗诵时间的一又三分之一为准,这通常指的是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的情况下,视译时间要严格控制在原文朗读时间以内, 否则,一旦讲话人脱稿演讲,译员就可能无法听到演讲内容,陷入被动境地。,18,序 言,5. 辨别主次内容。视译过程中,有时需要进行压缩式翻译,译员须迅速分辨主要意思(major idea)和次要枝节(minor detail),在主次之间快速取舍。平时训练时往往没有这种需要或要求。学生如果平时缺乏压缩翻译训练,战时很可能无法从容应对。因此, 学生应该经常用一些已经熟悉的翻译材料进行压缩翻译训练,逐渐形成习惯,实战时便会得心应手。,19,序 言,6. 追求

14、流畅简洁。视译因为是一边阅读一边口译,而阅读的理解速度往往没有听译理解的速度快,因此追求译文流畅是必要的,但有相当难度。经验表明,视译过程中若以简洁为追求目标,往往收到译文流畅的效果,这与译文语言的造诣和语感密切相关, 而且这一能力只能习而得之。,20,序 言,7. 坚守灵活原则。视译译文的语意需忠于原文,但这里指的是原文的语意精神,不是原文的语言结构形式。换言之,为了达到高度传意的效果,译员在译文语言结构上要灵活多变,但应万变不离其宗(意)。总之,要坚持在语意契合上严而不死,在语言结构上活而不乱的原则。,21,序 言,五、 视译的训练 此处仅就学生自我视译训练提出一些简短意见,后续每个单元将

15、结合具体句式提供比较详细的思考和建议。进行自我视译训练时,首先可以找一些有译文录音的发言稿, 边听发言录音,边看讲话稿。这样既可以熟悉讲话的音频形态,也可以熟悉讲话的文字内容,同时培养阅读文字时的“视觉化”(visualization)能力,这是使视译翻译达到声情并茂效果的基本功之一。然后再以较快的速度边看原稿,边看译稿,以便全面熟悉讲话的语境和语意。最后,进行无译稿逐句视阅翻译练习,并录音,,22,序 言,而后边听视译译文录音, 边看书面译文。中间可以有若干次停顿,以便把视译译文与书面译文进行比对,发现差距,加以分析,找出对策。如此过程需重复进行,直至自己对视译效果感到满意为止。视译训练效果

16、好时,可以边听原文录音,边尝试无译稿听译练习。如果对一篇讲话稿经过反复视译练习,达到了十分熟悉的程度,对同一篇讲话进行听译练习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只有经过如此的反复训练才可逐渐达到脱稿交替传译乃至同声传译的境界。,23,序 言,在视译训练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外文句子结构差异悬殊。用外文的句子结构表述中文必然会显得不伦不类,因此,必须在平时多加训练,掌握视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规律,只有将“所有”问题化解于平时的训练,方可在临场视译时轻车熟路。,24,序 言,六、 视译的准备 视译其实是所有译员,包括口译和笔译译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翻译工作形式。笔译译员在书写译文之前往往已经对原文进

17、行了视译,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次地视译原文。这对口译译员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情况下,书面发言稿是在活动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迟迟送达译员手中。译员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事先将其翻成译文,而只能在讲话人念稿的同时匆匆浏览一下文章的内容,因此视译是所有从事口译工作者的基本功。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中的视译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25,序 言,1. 会议组织者在提供发言原稿的同时也提供发言的译语稿;2. 会议组织者只提供发言的原稿;3. 会议的组织者提供发言人讲稿的提纲或幻灯片。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 译员都应该在拿到相关材料后按照口译的译前准备工作要求认真准备。视译实践中,既有原语稿件又有译语稿件的情况不是很多,即便

18、在两稿都有的情况下,也要认真准备, 不可掉以轻心,原因是发言人因为发言时间的限制或现场情况的变化,很可能在阅读发言稿时省略一些段落,或在报告中间增加一些内容,还有的发言者可能临时更换了发言稿。为了应付这些意外,有经验的译员经常使用阿拉伯数字简单地将两种稿件的对应段落标记清楚,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清楚地识别发言的进度。,26,序 言,会议提供的发言稿通常是单语的。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事先把稿件中的难点(词语、语句等)笔译出来,把原稿做一定的语篇分析与分隔(Segmentation),这样在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也可以在时间来不及或译员对稿件内容较有把握的情况下,在讲稿上做一些“标记”(

19、markers),即用箭头、五角星、线条等各种笔记符号有重点地标出原语发言人的思路及语篇标记,把需要下功夫才能译好的重要语段“标”出来, 把关键词语(如术语、机构名称、职务头衔等)先译出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应该重点译一下难译的句子或语段。,27,如果发言稿在会议开始前才送来,又是在短时间内通过跳读(skimming)或寻读(scanning)都无法看完的长稿,译员可以简单看一下大意,重点看一下引言和结尾,如果碰巧有时间还可以把引言和结尾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翻译一下。这是因为准备引言的内容可以帮助译员建立翻译语境,而准备结尾的内容可以帮助译员了解发言的重点内容。另外,译好引言与结尾也容易给听众留

20、下良好的印象,给译员的工作带来信任感和信心。,序 言,28,序 言,在交替传译的情况下,即使仓促接稿,译员也应充分利用好讲稿,可以边听边看讲稿,这样翻译时既可紧密跟踪讲话进展,随时了解讲话内容,也利于译员减轻压力,从容工作。在原稿并无参考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忽略原稿,把精力集中在无稿同声传译的技术工作上,利用口译笔记等进行无稿同传。,29,序 言,口译的视译准备工作有时需要在口译间里进行,译员可以提前准备好词典(或词条较多的电子词典)对那些较难理解,同时又反映重要信息的词语进行一定程度的查阅。但一般由合作伙伴负责查找难词、生词,且除了非查不可的词汇,一般尽量不查词典, 以免分散注意力。,30,序

21、 言,译员在准备过程中,如果发现讲稿内容实在难以理解,过于深奥或冷僻,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教一下演讲人或相关专业人员。在国际会议中,译员对遇到的特殊观念、思想、概念等一定要虚心请教,不能望文生义。,31,序 言,七、 本书的结构 1. 英译汉与汉译英。本视译教程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部分,第一单元至第十二单元为英译汉部分;第十三单元至第二十四单元为汉译英部分。这种设计的原因是经作者多年研究发现,在一段时间内只训练单一思维转换模式效率最高,效果最佳。英译汉与汉译英属于不同的思维体系,而一种思维方式需要重复练习才可成为一种习惯。养成一种习惯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排除干扰。在一段时间内高强度重复

22、一种思维方式练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训练效果。,32,序 言,2. 单一句型构成单元主体。本教程以句型为单元划分界限,这是前所未有的。英语与汉语的思维大相径庭,分别属于两个思维体系,这一点已是众所周知。然而,构成英语或汉语各自思维体系的元素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句型或句式,这些句型或句式是构成一种语言思维模式的无数个细胞。若要掌握一种外语句型或句式,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反复练习该句式或句型,以此加深该思维方式在受训者脑海里的印记,巩固吸收效果,掌握整个思维体系。,33,序 言,3. 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语言运用是一门技能,外语更是如此。既然外语是一门技能, 学习时不妨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即把一种技能程序

23、进行步骤分解,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分解后的步骤逐一模仿练习。事实证明,如此这般的技能训练模式的效果事半功倍。鉴于此,本教程每个单元内容分为语句、语段、语篇,分别包含5 个例句和5 练习语句、2 个例段和2 个练习语段、1 篇例篇和12 篇练习语篇。为了加深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及其差异的理解,并深入研讨视译技巧,每个例句和例段提供了笔译和视译两个版本, 以供比较,并附带译评。,34,序 言,这些例句、例段,连同带有译评的例篇,构成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科学训练程式,加深学生对英语或汉语具体的微观思维模式的印象,通过多样化的差异逻辑形式的运用提高对具体思维方式的熟悉度,借助重复练习强化运用具体句型的

24、熟练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学习效果。,35,序 言,八、 本书的使用 本教程的设计和编排意在体现英汉语言的差异特性和视译自身的习得、运用规律, 故在此诚请广大师生结合具体情况按照以下建议使用本教程。 1. 分项重复练习。建议仅就一项内容,如例句和练习语句进行反复视译练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进入语段或语篇的学习。为了真正掌握一个思维逻辑方式,在进入下个阶段学习以前,不妨把这些语句进行听译练习,既达到了检验视译练习的目的,也起到巩固该思维逻辑方式的作用。,36,序 言,2. 试译先于参考。建议学生在首次看到例句或例段原文后(只看一遍),自己首先尝试着视译一下,而后再参考笔译或视译答案。这样可检

25、验学生已有的潜在视译能力,经比对找出差距,逐渐体会并找到视译感觉和规律。,37,序 言,3. 模仿句型造句。为了强化学生对具体句型即思维逻辑方式的感觉和熟悉,在完成课内练习以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例句句型造句练习,这又是一个提高句型吸收效果,孵化具体思维方式的好方法。,38,序 言,4. 课内结合课外。建议老师要求学生收集与所学单元内句式相同的句子或段落,在课上与大家分享,如用PPT 展示,由他人进行现场视译,以此巩固并拓展课内学习内容。也可以要求学生收集相同句式的句子和笔译译文,在课内供大家研讨如何将其变成更好的视译版本。 最后,预祝大家学习顺利! 编 者,39,光盘使用说明与建议

26、,1.为了符合并遵循视译规律,光盘里的字号都确定为英语28号,汉语28号,以保证裸眼30公分以上距离识读效果。2.学生首次进行例句、例段、例篇练习时可按照光盘设定程序予以操作。但重复练习时,建议程序是先看原文,进行视译,再看视译译文,最好能够忽视笔译参考译文。,40,光盘使用说明与建议,3.建议学生准备一台录音机,视译时把自己的译文声音录下来,然后一边回放,一边阅读参考译文答案,办自己的录音译文与参考答案进行比对,对错译或漏译部进行重复练习。4.建议学生在使用光盘进行视译训练时采取逐项推进的办法,即先做句子练习,包括例句和练习句子,对该项进行重复练习,达到一定准确度和流利度之后再进行段落练习,包括例段和练习段落,其他以此类推。,41,光盘使用说明与建议,5.无论英译汉, 还是汉译英,视译联系的推进过程都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只有把前一项练习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可以顺利进行下一项的练习,而此时的练习也必然是水到渠成,卓有成效。,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