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2476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9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docx(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甘肃省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甘 肃 省 农 牧 厅二四年九月3规划审定首席专家:张福泉规划编制技术负责:贾克礼执 笔:张学斌修 订:种植业管理处规划组织编写:发展计划与市场信息处目 录一、发展现状2(一)基本情况2(二)主要问题7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9(一)市场前景分析9(二)主要问题13三、发展思路与目标14(一)发展思路14(二)发展目标15四、优势区域布局17(一)优势区域划分依据17(二)苹果优势区域的划分25五、主要建设项目30(一)优质苹果基地建设30(二)良种及苗木繁育体系建设32(三)采后处理及贮藏、加工设施建设33

2、(四)苹果信息网络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34(五)科技培训基地建设35(六)苹果非疫区监测体体系建设35六、计划进度36(一)20032005年36(二)20042005年36(三)20052007年37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37(一)投资估算37(二)效益分析38八、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40(一)保证措施40(二)政策建议42附图 1 甘肃省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2 庆阳市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3 平凉市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4 天水市(含礼县、西和县)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甘肃省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甘肃是我国北方水果的主产区之一,其既有适合各类落叶果树栽培的

3、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又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传统经验与技术。果树生产是甘肃农村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九九五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决定,把林果业作为全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提高了果树在振兴甘肃经济中的地位,明确了果树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快了果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果产业的发展。从这些年农村的变化中看到,由于果产业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种植业结构,活跃了城乡市场,培植了地方财源,致富了一方百姓,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果树生产和在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4、严重制约了果产业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譬如,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规范栽培技术推广普及的程度不适应;跨区域非优生区盲目发展的弊病;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栽培、分户管理的经营方式与必须面对的国内外市场的激列竟争,就显现出果产业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缺乏切实可行的果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导致了果树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含量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总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因此,抓住国家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区的有利机遇,制定科学严密的果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发利用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甘肃果品的品质优势,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对于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健康快

5、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发展现状据统计,截止2002年甘肃果园面积已达到442.18万亩,产量137.05万吨,果品商品量104.89万吨,商品率76.53,产值9.44亿元。其中,苹果面积245.29万亩,产量77.60万吨,产值3.73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和产值的55.47、56.62和39.51,果品优质率在35左右;梨园面积75.84万亩,产量26.63万吨;杏园面积42.28万亩,产量8.18万吨;枣园面积25.24万亩,产量6.07万吨;桃园面积15.67万亩,产量6.91万吨;葡萄面积13.45万亩,产量5.24万吨;柑桔面积0.32万

6、亩,产量0.29万吨。其它如李、樱桃、猕猴桃、山楂等小宗水果及仁用杏、扁桃等干果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水果生产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所以果业的发展又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区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基本情况1、苹果产区分布情况甘肃果树栽培遍布全省14个地、州、市,约80个县、市、区。苹果也广泛分布在 50多个县、市、区,但是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和陇南地区的礼县、西和县等,不仅栽培集中,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表一),而且正在从栽培的次适宜区向最适宜区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表一 2002年甘肃省各地区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分布表 面积、产

7、量地 区面积(万亩)占总面积%产量(万吨)占总产量%全省合计245.29100%77. 60100%兰州市5.612.294.706.06嘉峪关市0.220.010.100.13金昌市1.810.740.310.40白银市7.443.033.724.79天水市67.8327.6514.1618.25酒泉市5.422.212.573.31张掖市12.335.034.545.85武威市13.305.424.075.24定西地区4.421.800.961.24陇南地区27.6511.274.375.63平凉市64.7926.4124.7331.87庆阳市30.5712.4611.2114.45临夏州

8、2.070.840.430.55甘南州1.400.570.500.64其它1.830.751.221.572、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苹果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省按照“东苹西梨”、“中杂(杂果)南干(干果)”和集中优势产区、壮大优势产业的指导思想,调整果树种植结构优势区域布局。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南浅山丘陵区和以泾川为中心的陇东中南部川塬区两大苹果产业带;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梨树产业带;以甘肃中部和黄河甘肃段中上游沿岸为中心的鲜食杏、李、枣等为主的小杂果产业带和以陇南武都、康县、徽县为中心的核桃、扁桃、油橄榄等为主的干果产业带四大产区。这四大产区各有侧重、各

9、具特色,并初步形成了区域化栽培的格局。以天水和泾川为中心的两大苹果产业带,至2002年,苹果面积达到190.84万亩,年产量54.47万吨,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的77.80%和70.19%(详见表一)。其中,秦城区12.87万亩、秦安县24.97万亩、礼县21.13万亩,泾川县14.02万亩、崆峒区14.90万亩、静宁县16.33万亩。尤其是以泾川为中心的苹果产业带与陕西渭北高原已连为一片,成为我国新发展的优质苹果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产业带的形成使这些产区的地区优势和品种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区域性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果农收入大幅度增加。 天水是“花牛”苹果的故乡,也是我国苹果种植最

10、适宜区之一。市辖秦城、北道两区及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张家川五县。“八五”以来,全市始终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常抓不懈,至2002年,全市水果总面积达85.49万亩,总产量18.72万吨。其中苹果67.83万亩,产量14.16万吨,苹果重点产区人均苹果面积0.7亩,人均苹果收入150元。栽培品种有元帅系首红、超红、哈蒂、天汪一号等35代新品种和着色系富士为主的早、中、晚熟品种60多个。其中元帅系占50%,富士系占30%,其它早中熟品种占20%。为了尽快适应果品加工市场的需要,从2001年起,天水市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以澳洲青苹为主栽品种的高酸加工苹果基地2万亩。苹

11、果生产已成为全市1/3乡(镇)扎根性的支柱产业。庆阳、平凉两市辖西峰区、崆峒区等共2区13县。截至2002年底,两市累计发展水果148.53万亩,总产量48.18万吨。其中苹果面积95.36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64.20%,苹果总产量35.94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74.60%。已建成以董志塬、屯子塬、早胜塬、宫河塬及泾川、静宁等县(区)苹果万亩果园乡(镇)33个,千亩村140个,10亩以上果园大户2500个;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9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3%。特别是全省林果产业十强县的泾川县,坚持多年发展果树生产,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

12、产、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新格局。该县几届政府坚持果业发展,成立果品产业领导小组,出台“扶持果品产业十条优惠政策”,开发治理“四荒地”兴建果园,改变了过去传统农业格局,果粮比由1 :9调整到4 :6,目前全县户均果园2.56亩,人均0.60亩,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08元, 3、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步伐加快,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成绩显著近二十余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果树生产的发展,全省各级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先后承担完成了近80项国家、省、市(地)级科研、科技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科技成果。在果树资源、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方面,有果树资源调查整理利用研究、远缘杂交育种、品种间杂交育种、良种引进筛选推广、果树

13、区划及良种基地建设;苹果矮密早栽培技术,苹果“两高一优”栽培技术,幼树及花芽安全越冬栽培技术,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技术,果实套袋、覆膜(草)抗旱、保墒、节水灌溉技术,果园绿肥、配方施肥、盐碱地改良技术,苹果无公害栽培技术等研究、推广项目。这些科研、科技推广项目的完成,不仅是某方面的技术创新、或取得了成果,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我省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在苹果主要病虫害防治方面,通过对食心虫类、叶螨类,苹果腐烂病、霉心病、黄化病及苹果缺素症(钾、锌、镁、硼)等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找到了防治途径和办法,防治成效显著,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在果树生理和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开

14、展了苹果越冬防寒生理,花芽分化研究,果品贮藏生理,组培、快繁、脱毒技术,种质保存,倍性育种等项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并指导或直接应用于生产。在贮藏加工方面,进行过苹果土窑洞贮藏、苹果气调贮藏、纳米涂料研制、苹果脆片加工、苹果浓缩汁加工等研究与试验。由于这些项目完全来源于生产实践,所以其科研成果很快就用于生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4、贮藏、加工与产销情况 苹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贮藏、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相关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兴起。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种类型的果品贮藏库、果窖、贮藏苹果的窑洞2.80万个,贮量达19.7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16.19%。其中近年新建低温冷藏库和恒温气调库等现代化

15、的果库15处,使贮藏条件大大改善。全省现有各类果品加工企业188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品种以杏系列加工产品和果汁、果酒为主。加工的浓缩苹果汁100%销往国外市场。全省共建成中小果品交易批发市场120多处,交易量达50多万吨。一些苹果生产大县还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建成直销信息及经营窗口,产品远销香港、澳门、广州、上海、云南、贵州、四川、内蒙、北京、西藏、新疆等十多个省市及俄罗斯、东南亚等周边国家。 (二)存在问题1、果园管理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由于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和农民素质低等原因,使苹果的生产管理停留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新技术难以迅速推广,规范、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难以实施,苹果生产标准化

16、难以实现,从而影响了苹果的产量、品质和市场竟争力。表现出来的是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低档果品多,优质果品少;普通果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果品少。虽有不少名、优果品,但大多只有样品,没有产品,或只有产品,没有品牌;有了品牌,也随着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加、时间的延续而丢失。2、现有苹果园中,老果园面积大,约25万亩,占总面积10%左右。从品种来看,普通富士、元帅系老“三红”和黄元帅等老品种比例仍然较大,约占20%;而市场畅销的着色系、短枝型富士和元帅系新品种比例还小。在品种布局上,中晚熟品种多,早中熟品种少;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适合加工果汁的高酸苹果更是寥寥无几。3、果品贮藏、

17、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且水平较低。多年来我省果树生产一直注重面积、产量的发展,对产后贮藏、加工等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与果品生产相配套的贮藏、加工设施,使我省占产量绝大多数的苹果不得不在采收期集中上市、低价销售或经过短期的简易贮藏便匆匆抛售,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卖果难,果品滞销,丰产不丰收,给果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也使大量贮藏、加工增值利润流失,不但不能满足苹果大发展的需要,反过来还制约了产前、产中的生产发展和果品质量的提高。在发达国家,苹果产后处理及冷链贮运达到了100%。而我省的果品清洗、分级、打蜡、包装、冷链贮运等一系列产后处理环节几乎空缺,严重影响了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形象和增值效率。

18、由于产后处理水平落后,大大削弱了我省苹果生产成本低的竞争优势。 4、果树科技研发力量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技术少;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开发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求;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工作不到位, 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落后,加上生产者文化、科技素质较低,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果品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5、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苹果产业链条还不长,尤其是贮藏、加工、运销、市场体系基础薄弱,产销不配套,销售渠道不畅等等,极不适应市场要求,问题的关键是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果品生产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特征,

19、只有通过市场买卖,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最终实现其价值。市场反馈的信息又对果品产业的发展起到导向和带动作用。果品市场问题是果品产业化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因此,作为生产、经营以苹果产品为最终商品的我省苹果产业,不能不面对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1、国际果品市场分析近几年世界水果生产稳步发展,2002年世界水果总产量为4.76亿吨,柑橘、香蕉、葡萄和苹果四大果品占了果品总产量的68%以上。其中苹果增长最快,总面积570万公顷,总产量5797.13万吨,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2.00%,年增长速率达4.50%,这主要与我国苹果产量快速增长有关。世界年产苹果100万吨以上的主要生产国有:中国、美国、意大利、新西兰

20、、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2002年,世界苹果平均单产10.48吨/公顷,新西兰、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均在30吨/公顷以上。在国际贸易上,世界苹果贸易量每年在500万吨左右,以欧洲、南美洲为主,分别占世界苹果贸易总量的50%和16%。苹果出口国家集中度高,市场竞争激烈,出口前10位的国家占去了世界苹果贸易总量的79%,其中法国出口量最大,占其苹果总产量的30%,其次是美国占17%;世界苹果进口量最大的也是欧洲,占总量的65%,以德国、英国居首位,分别为65万吨和46万吨;其次是亚洲,占27%,年进口量约40万吨左右;从出口苹果价格来看,2002年,法国582美元/吨、美国57

21、5美元/吨、新西兰511美元/吨。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苹果和梨均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苹果总面积250万公顷,产量2050.80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面积570万公顷和总产量5797.13万吨的43.86%和35.36%。但就苹果单产水平而言,我国与世界差距很大,仅为9.93吨/公顷。出口苹果45万吨,仅占苹果总量的2%,价格仅为332美元/吨。我国每年进口苹果25万吨左右。由此看出,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但苹果出口数量小、价格低、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少、排位次靠后。我国苹果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主要的问题一是缺乏适于不同国际市场需求的品种及其产品,尤其缺乏有影响力的自育品种及其

22、产品;二是采后处理基础设施落后,保鲜、贮运和包装设施与国外差距很大,很难做到季产年销。国外苹果贮藏保鲜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是我国的34倍;三是苹果生产水平低,标准化、集约化、工业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是限制苹果出口的因素之一。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扩大水果市场的开放程度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瞄准中国市场,或以果品输入形式或以资金输入形式进行独资或合资开发果品生产、经销、贮运、加工等,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大苹果生产优势区域布局调整力度,提高苹果生产的产业化、工业化水平,提高加工、贮藏能力,发挥价格优势,积极应对国际水果市场挑战,才是我国和我省水果产业生存和发展的

23、唯一选择。尽管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与其它苹果生产国相比,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模优势。 随着我国新发展果园逐渐进入盛果期,苹果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还将提高。尤其在我国苹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后,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将继续减少,优势区域内苹果单产将逐渐提高,我国苹果总产量将逐步增加,苹果总量的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影响世界苹果生产格局。同时,随着我国苹果加工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苹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将具有更大的规模优势。(2)资源优势。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渤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适宜产区,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着色期

24、日照率等气候条件均与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家的著名苹果产区相近。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高档苹果的生态条件。另外,我国选育和引进的品种有近700个,各国主栽品种在我国几乎都有栽培,具有针对国内外市场,生产出适销对路苹果的巨大潜力。 (3)价格优势。我国苹果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新西兰、日本等。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苹果生产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优质苹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如套袋、采收等。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低,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我国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

25、1.0元公斤。我国出口苹果的价格相对较低,一般为300500美元/吨,比世界平均价格低39.10%,比新西兰、美国、法国分别低85.50%、68.70%和64.20%。另外,由于我国苹果加工原料价格低,以苹果浓缩果汁为主的加工品也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4)区位优势。我国与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毗邻,交通便捷,地缘优势突出。东南亚国家均不产苹果,年苹果进口量在30万吨左右,俄罗斯年苹果进口量为48万吨左右,这些地区都是我国苹果的传统出口市场。2、国内果品市场分析国家林业局按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消费量增长比率对果品产需量进行了预测,到2010年果品需求量仍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8.13%

26、,人均果品消费量将由48公斤上升到70公斤。以2002年全国主要水果总产 6952万吨计,与国内总需求1亿吨尚差30%。因此国内果品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甘肃2002年苹果总产量77.60万吨,居全国第七位,是全国苹果重要调出省之一,年商品量约5060万吨,主要销往东北、北京、江浙和东南沿海四大果品销售市场。由于我省到东北距离远、运输线长,成本偏高;而北京又毗邻山东、河北等北方水果大省,竞争激烈;但因为我省苹果质优价平,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在江浙和东南沿海市场销售较好;依靠地缘和区位优势,在西北地区的蒙、新、宁、青也有一定市场。近年新开拓了西南市场(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并转口缅甸、

27、泰国、越南等国家;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我省苹果进入西藏市场,也有很多有利条件,前景看好。(二)主要问题品种:我省仍缺乏适合于不同国际市场的品种,尤其缺乏形成规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喜欢品质优良、酸甜适口的黄色苹果;港台、东南亚地区则偏爱着色鲜艳的红色苹果。而我省量大、质优、可满足这类国际市场需求的苹果只有黄元帅、新红星、红富士等普通品种,金富、天汪一号、天富一号、礼泉短枝等这些我省、我国自己选育的优良品种少,产品更少,根本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质量:我省地处世界苹果最适种植区之一的西北黄土高原,不仅生产的果品果面光洁、着色好、含糖量高

28、、风味好、品质优良,具有很强的生产竟争能力,而且由于环境污染轻,病虫危害少,具有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得天独厚的纵合条件。但又由于我省大部分果园基础条件较差,科技投入、生产投资不足,管理粗放,产后处理滞后,导致了优质果率、高附加值的高档果少,商品率比较低。 成本:受经济基础、商品观念和科技意识的局限,我省大部分苹果园是低投入中产出,或低投入低产出。按亩投入1500元,亩产3000公斤计,苹果的成本为0.50元/公斤,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但由于产量低(平均亩产仅290.87公斤,为全国568.67公斤/亩的51.12),优质果率低(优质率和商品率只能达到30.00和76.70左

29、右),低成本的优势就被削弱了。这是因为产量低,成本相对就高;优质果率低,在当今果品市场竟争激烈、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中低档果不但价低而且难卖。营销:甘肃果品的营销自90年代初市场放开到现在,仍处于从计划管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渡时期,果品的销售仍以个体、分散、小批量的直销为主。由于营销队伍规模小,势力弱,销售渠道不畅,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很不适应。各地虽建有中小型果品蔬菜批发市场,但多属单家独户经营和一般中介交易,缺乏良好的贮藏、运输及市场信息服务等配套条件;缺乏先进的营销手段,像互联网这些渠道都没有充分利用;更缺乏能够利用市场本身优势,实行购销联手,操控市场的大型果品销售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虽在

30、积极参与果品市场和运销体系建设,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为苹果促销而举办的展销会、订货会、果品节等,有些流于形式;对营销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等,反映了我省苹果营销与现代果品生产、商品市场意识和营销策略的差距甚大。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区域优势,主抓果园科学管理,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加快苹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围绕老果园更新改造和高标准新果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31、,建立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加工、贮藏、运销大户,最终实现“种苗无毒化、布局合理化、种植区域化、管理集约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全面提升甘肃苹果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发展果产业的指导思想:一是稳中求进,二是优化结构和布局,三是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即要稳定现有果树面积,增加优质、名牌果品和市场紧缺的优势果品;加大优势地区优质果品开发力度,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非优势果品产区、老劣品种等进行调整、改造及淘汰;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确保质量为前提,提高产量,并通过贮藏加工增值。(二)发展目标1、经过5年的努力,到2007年,在优势区域内现有苹果面积190万亩的基础上,新建优质苹果基

32、地60万亩,总规模达到250万亩,年均新增约12万亩。其中:以泾川县为中心的庆阳、平凉陇东中南部川塬区苹果优势产业带新建25万亩,总体规模控制在120万亩。品种以中晚熟短枝型富士为主,加工品种面积控制在10万亩左右;以天水为中心的天水、陇南(西和县、礼县)浅山丘陵区苹果优势产业带新建苹果园35万亩,总规模控制在130万亩。品种以中晚熟元帅系、富士系和早中熟其它品种为主;澳洲青苹、瑞丹、酸王等高酸加工型品种面积控制在15万亩以内。2、经过5年的努力,到2007年,使平凉、庆阳、天水优势产区现有190万亩苹果园平均亩产在2002年285公斤的基础上提高215公斤,达到 500公斤,果品商品率达到8

33、0%;优质果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70%;出口高档果率由2002年的不足5%提高到15%。同时,通过老果园更新和老品种高接换优,实现20万亩低产果园更新改造,全面提升甘肃苹果的市场竞争力。3、积极推广省内、国内自育的优良品种和引进的鲜食、加工新品种;积极引进国外最新选育的新优品种,尤其是生产中急需的加工型高酸苹果品种,逐步确立未来1015年甘肃换代接班的鲜食、加工苹果品种,并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4、加快苹果非疫区建设步伐,建立苹果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按照国家苹果发展战略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努力实现我省苹果优势产区非疫区化,以增强果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省建立一个包括果树脱毒,病毒检测,原原

34、种、原种保存圃,无毒采穗圃,脱毒苗生产苗圃等系统、配套的苹果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在2007年前建成2个无病毒苹果苗木组培快繁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在苹果优势产区建立2个省级品种园和2个规模较大的苗木繁育基地,以满足我省对苹果脱毒苗木的需求,为我省实现苹果生产的良种化、无毒化、标准化奠定基础。5、大力扶持在苹果优势产区发展苹果产后处理及贮藏、加工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使年贮藏、加工鲜果能力达到20万吨。6、加强苹果信息网络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苹果优势产区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果品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网络。市、县(区)农技部门设立果品专业技术员,乡村成立果农种植者协会。在苹果优势产区运销大户、加工

35、龙头企业与果农种植者协会之间形成“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销体系。结合全国农业信息化工程和“863”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建设,在全省建立果品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与全国农业信息网站和国内主要果品市场网站相连。建立农业智能化专家咨询系统和专门的苹果技术数据库,介绍各种果品生产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商品质量标准,传递相关信息,为专家指导生产,果农咨询和学习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管理水平服务。 7、建立果农科技培训基地,提升果农科技素质。在苹果优势产区县统一配置先进的科技培训电教设备及计算机系统,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化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优质苹果生产

36、和管理知识培训,对优势产区果农实施“绿证”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全面提高从事果业生产人员的科技素质。四、优势区域布局(一)优势区域划分依据1、自然条件果树栽培的实践和理论证明,只有在最适宜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下,应用最先进的栽培技术,种植最优良的树种和品种,才能获得最佳的果品和最好的经济效益。因而,选择苹果的最适宜、最具优势的生态区,淘汰不适宜的生态区对苹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气候条件根据陕西省果树所在对国内外苹果农业气候区的研究,提出了最适宜苹果种植的农业气候区主要7项气象指标如下:年平均气温812;年降水量560750毫米1月中旬平均气温-7-14全年极端最低气

37、温-7-27夏季(6-8月)平均气温1923大于35的日数小于6天。夏季(6-8月)平均最低气温1518。表二 国内外苹果主要产区气候条件一览表地 区海拔高度(米)年均气温 (0C)6-8月平均气温4-10月均气温一月均气温年绝对最低值年降水量(毫米)6-8月降水量(毫米)朝鲜咸兴朝鲜元山日本青森日本长野法国南特法国里昂美国亚基马美国罗切斯特意大利波尔沙诺意大利都灵山东青岛辽宁熊岳陕西延安陕西洛川陕西铜川甘肃西峰甘肃泾川甘肃天水甘肃兰州36.035.03.6418.241.0200.0323.0166.0271.0238.020.0958.71158.3978.71421.91028.8113

38、1.71517.29.410.39.611.311.111.49.68.912.212.511.910.49.39.210.69.010.011.19.621.121.720.322.616.819.719.720.821.422.823.624.221.721.022.521.222.022.421.416.617.415.818.014.616.215.716.017.918.519.118.416.916.217.516.317.218.116.9-5.0-3.6-2.0-1.54.42.4-3.4-4.10.60.2-2.6-5.0-6.7-5.4-3.3-5.0-4.4-2.4-6.

39、8/-21.9-24.7-17.0-15.5-25.0/-24.4-15.4-19.0-20.5-19.0-25.4-22.0-18.2-22.2-21.3-19.2-23.1920.91333.11424.11014.4797.5731.5212.3839.4781.0786.3777.4611.0623.2610.1557.7571.2551.6546.0309.7581.6722.7337.2377.5154.9218.432.5220.9306.0213.8457.1224.0310.8308.0281.2273.4258.1276.4184.4表三 国内外苹果主产区日照条件对比表 单

40、位:小时 地 名时 数朝鲜咸兴日本长野法国里昂意大利都灵山东青岛辽宁熊岳陕西延安甘肃天水泾川西峰全年日照时数 2688 2056 2418 1998 2559 2743 2445 2032 2424 244949月日照时数 1324 1153 1435 126 0 1364 1519 1300 1286 1385 1335依据国内外苹果与气候条件关系的分析,参照中国果树所对全国300多个点1951年1970年气候资料算出各地的气候条件综合评分值,甘肃省区划办和甘肃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结合甘肃实际,提出甘肃苹果气候区划的指标(见表四)。表四 甘肃省苹果气象因子适宜度评分标准项 序气候因子数值范围评

41、分备注1年均气温T()77.18.48.512.512.614.014.115.010253525102年降水量R(毫米)95051525201031月份平均气温T1()-10-8-10-5-80-50+405102010此项关系到越冬伤亡状况4夏季(6-8月)平均最低气温Tm()1111.113.013.118.018.00102010反应日较差大小,影响果实品质5最低气温20日数小于24天保证率%15同时R950毫米)07日均气温10天数110海拔高度(米)8001600930146010年日照时数(小时)200023151420年降雨量(毫米)4508005531407年平均气温()812109.6日温差()1011.2表六 红富士、新红星苹果在甘肃省与原产地理化指标比照表比 较 项 目红 富 士新 红 星原 产 地甘 肃原 产 地甘 肃硬 度(公斤/平方厘米)11.312.06.389.511.0可溶性固形物(%)15.116.510.912.41213可 溶 性 糖(%)12.713.66.910.38.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