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贸易摩擦:一种基于制度差异的分析蔡 洁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正如诺斯提出的“制度启动贸易”的命题,制度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贸易国双方之间如果存在制度差异,就有可能造成贸易摩擦。从宏观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制度差异通过削弱一国竞争优势以及增大两国贸易进行的阻力引发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从微观企业制度的角度来看,制度差异的存在会造成 “调整费用”的损失,当这种损失过于巨大时,会引发两国间的贸易摩擦。用博弈的方法分析,当贸易国双方不进行制度差异协调时,两国本着极大化极小值的原则,各自最后的选择都是固守本国制度,但这种纳什均衡使得所有国家的福利水平都得不到提高。当贸易国
2、双方的贸易制度多了一种制度差异协调的选择时,则双方各自最好的选择就是进行制度差异协调,两国的福利水平均得以提高。关键词:制度差异;贸易摩擦;协调Trade Friction: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 DifferenceAbstract: As the theory advanced by D.C. North, the institution reall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f there lies some institution dif
3、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trade friction may be induced. If we analyze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al cost, the institution difference could impair on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meanwhile augment the resistance of trade, these two effects could lead to the trade friction.
4、 We could also analyze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institution. The institution difference would produce the so called “adjust cost”, the trade friction would be given rise to as long as the adjust cost is too high. Wh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no institution difference coordination, ea
5、ch country will choose to stick to domestic instit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maximizing the minimum. But this Nash equilibrium will lower the welfare of all. If both countries have institution difference as a choice, then its their best choice, their welfare will be risen up.Key words: I
6、nstitution Difference; Trade Friction; Coordinate引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不一致所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从未间断过,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摩擦更是愈演愈烈。可以说,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桎梏。不少学者对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宏观角度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1)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贸易摩擦的日益增多,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2)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是贸易摩擦增多的根本原因。(3)WTO相关条款的模糊性增加了贸易
7、摩擦发生的概率。也有学者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对贸易摩擦进行研究,比如认为国内国际产业结构不一致会引发贸易摩擦,产业结构内在矛盾外化为贸易摩擦的导火索等。还有许多学者以分析单个案例的产生来研究具体两国间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1-8。然而,在众多的因素里,制度因素逐渐开始凸显出来并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国都强烈感到,如果各种国内规制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严重背离,将不利于推动各国间及全球的经贸发展,国家间贸易摩擦的焦点转向了制度因素。这种趋势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日美贸易摩擦,近几十年来日美双方开始逐渐认识到,日美之间出现的大部分问题是由两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不同的规制造成的,贸易摩擦已开始体现为制度因素引发的。美国
8、的超级“301”条款、“201”条款,也使得导致贸易摩擦的因素出现了制度化的特征9。美国修改农业法加强对美国农产品的保护10、欧盟为限制中国打火机的出口制定了新的法律11等,这些属于制度方面的因素将会成为贸易摩擦的潜在动因。赵瑾在她的专著全球化与经济摩擦中谈到,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内问题国际化和国际问题国内化的趋势中,制度摩擦开始成为引发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在货物贸易中,由于关税作用的下降,贸易保护手段已经由传统的关税转向了由法律和规章等决定的市场准入。”赵瑾:全球化与经济摩擦,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P280。李秀娟在其文章中外贸易摩擦与中国对外经贸战略调整中也提及
9、了这一点,“制度摩擦的代表当属日美贸易摩擦,1989年7月日美首脑进行了结构谈判,谈判内容涉及日本的有价格构造、流通体系、储蓄与投资、土地利用、企业系列问题和排他性贸易惯例等,涉及美国的有储蓄与投资、企业的投资活动与生产力、企业行为方式、政府干预、研究开发投资和对劳动力的出口等等。” 李秀娟:中外贸易摩擦与中国对外经贸战略调整,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P5。如何建立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体制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制度因素逐步成为了解决宏观贸易摩擦和微观贸易摩擦的关键。由于制度逐步成为贸易摩擦的主导因素,所以研究制度导致的贸易摩擦具有实际意义和前瞻性。但目前还没有文献系统地研究过制度作为引发贸易摩擦
10、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在关注过制度因素引起贸易摩擦的文章中,学者们给出的多为制度摩擦的定义,对“制度摩擦”的称谓笔者不大赞同,因为制度本身并不存在摩擦,只是因贸易国双方的制度之间存在着差异或双方不能认同的部分,才会引发了摩擦,因而本文将制度摩擦定义成为制度差异。导致贸易摩擦的制度差异可以进一步界定为:进行双边贸易的两国在同一领域存在不同的规则或对其中一国的某规则认同不一致,这种规则包括一国国内法律和市场结构、竞争结构等方面,体现于不同的国家经济政策、交易习惯、不同产业的规则和反规则的冲突12。从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来看,制度差异引发贸易摩擦的案件屡见不鲜。比如,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美欧转基因产品摩
11、擦的发生是由于双方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区别;日美胶卷贸易摩擦起因于两国在流通政策、零售法、促销措施方面有着不同。再如,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中美专利摩擦频发的原因是两国的专利法中对专利客体限制、专利取得方式、专利性的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美欧生物专利摩擦的引发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双方实行的法制分别是判例法和成文法。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美欧在香蕉的进口、销售和分销体制上存在认同上的差异诱发了美欧香蕉分销体制的摩擦;美墨电信业的摩擦是由于美国对墨西哥的电信服务措施不认同而导致的。综上来看,一些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国家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政策间的分歧,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了国际竞争的条件。制度差异产生
12、的深层成因是由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着多样性,从而使两国在制度的制定或理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制度的差异也体现在一国内部制度与国际社会制度的差异,但两国之间制度差异造成的贸易摩擦体现得更为显著和广泛,因而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如何导致贸易摩擦以及如何协调。一、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重商学派到李斯特,再到凯恩斯和克鲁格曼,他们都强调了国家对贸易的干预及其影响,却将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给忽略了,而新古典贸易理论也抽象掉了制度这个重要环节,一步跨越到用贸易政策理论来解决国际贸易问题,这在解释实际经济问题中暴露出许多不足。诺斯(D.C.North)13在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
13、察制度对贸易作用的过程中,提出了“制度启动贸易”的命题,将制度变量引入到国际贸易模型中。为了理解制度差异为何能在贸易摩擦中发生作用,本部分首先分析制度在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贸易的方式。(一)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制度最初被舒尔茨(T.W.Schultz)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舒尔茨关于制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拉坦(V.W.Ruttan)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一文中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
14、进生产性活动。潘向东等人在制度因素与双边贸易:一项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中分析了制度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潘向东、廖进中、赖明勇:制度因素与双边贸易:一项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该文以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双边贸易为例,引入假设因素检验模型,分析了九个制度变量对中国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的影响。运用假设因素检验模型探讨双边贸易额与制度因素的关系,用方程表示为:T=F(HV,CV),这里T表示双边贸易额,HV是待检验变量矩阵,CV是一系列控制变量矩阵,F表示T与HV和CV之间的函数关系。制度因素在此分为三类:一为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规范程度
15、等;二是经济制度,主要包括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对外资的优惠度、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政府干预与否等;三是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因素,主要有黑色市场交易程度、工资政策市场化水平等。这一共是九个制度因素变量。作者选取两国(或地区)间的距离作为控制变量,对每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后,得到了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该文运用中国的数据对引力模型进行检验,从而将回归模型写成: (1) (2)其中表示i国(或地区)与j国(或地区) 两国间的贸易额(包括进口额与出口额),表示两国(或地区)间的距离,表示j国的国民收入,表示影响两国贸易的j国(或地区)的制度因素,是影响两国(或地区)贸易的其他因素。分别将法律制度、经济制
16、度、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放入方程进行回归,通过计算所得的系数估计值和显著性水平可以发现: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如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制度、法律规范程度,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开展有显著的影响;交易国的经济制度因素,如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对外资的优惠度、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政府干预等显著影响着两国间的双边贸易;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如工资政策市场化水平等对两国之间贸易的进行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如将九个制度因素变量放入同一方程进行回归,可找出对双边贸易影响较大的制度因素。在三类变量中作用最强的是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因素,其次是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因素,最后是经济制度因素。该文的分析结果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
17、论:制度在贸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经济制度。(二)制度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式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比较优势,比如资源、劳动力等,而克鲁格曼等人主张的战略贸易政策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更注重于后天获得的优势,如创新、规模经济、学习曲线、知识的溢出效应等。从世界经济的现实发展来看,比较优势在决定国际贸易格局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14,而后天培养的规模经济、知识与技术创新、政府政策、市场需求等竞争优势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因素。正是因为竞争优势可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而制度可以影响竞争优势,所以制度影响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
18、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制度对人力资本存在影响。第一,制度决定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基础,如果一种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则当投资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较多的人力资本。第二,制度全面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育机制,并进而影响人力资本的质量和结构。第三,某些不利于商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会严重抑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比如,当重官抑商的意识形态模式成为主流时,人力资本的发展会受到阻碍。2. 制度对技术创新存在影响。首先表现为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技术创新与创新者的产权收益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是正相关,如果产权边界不明晰,技术创新就会出现外部效应,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必然会抑制
19、技术创新。其次表现为法律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其核心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保护,技术创新者就必须独立承担创新的成本,而其创新收益却被共同分享,创新活动必然受到抑制。在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得到越好的保护,则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越活跃。最后表现为企业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传导。僵化的企业制度既不利于开发技术,也不利于传导技术创新。当企业发展出某种新的组织模式时,就既能够对技术的开发提供企业组织的制度保障,又能创造一种传导技术的良好环境。3. 制度对交易费用存在影响。首先制度会影响信息搜寻成本。国际贸易涉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而存在大量的信息问题,当一定的制度安排导致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时,信息
20、搜寻成本就会放大。其次制度影响企业谈判成本。当产权边界不明晰时,就会出现 “外部效应”、“高额谈判费用和监督费用”、“缺乏效率”与“搭便车”等现象,从而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最后制度会对道德风险产生影响。当一个社会的商业信誉遭到普遍破坏时,这一方面增加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又导致交易一方信誉缺失,另一方会放弃贸易合作。4. 制度对规模经济存在影响。规模经济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制度环境。首先,一国对外经济政策影响本国的厂商规模。布兰特、斯班塞15和克鲁格曼16用模型证明,一国可以通过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和出口补贴来扩大本国厂商的国内与国际市场份额,从而扩大本国厂商的规模。其次,反垄断的法律制度及对中小
21、企业的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规模。如果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存在市场分割,分工无法深入,规模经济就无法实现。最后,企业制度影响企业家从而影响规模。从人力资本激励角度来看,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主要来自企业制度的创新。17-18二、制度差异导致贸易摩擦的诱发机制在分析了制度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后,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制度差异具体是如何导致贸易摩擦的。(一)制度差异导致贸易摩擦的宏观分析在分析宏观制度差异对贸易摩擦的诱发机制时,需要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市场、政府都看作是“黑箱”,即企业、市场、政府进行交易都是没有成本的。在经典贸易理论中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制度因素,或者说这种贸易理论暗含这
22、样的假设,即制度是既定的或者制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现实中最重要的约束变量不仅仅是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交易成本。阿罗(K.J.Arrow)19是第一位明确提出“交易成本”概念的学者,其后,以科斯(R.H.Coase)20和诺斯(D.C.North)21-22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时也都强调了合约和交易成本。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商品应该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前者是由企业内部管理、生产要素和产业特性等因素所决定,而后者则是与交易有关的成本。按照达荷曼(C.J.Dahlman)23的观点,交易成本可根据交换过程本身所包含的不同阶段分为:信息搜寻成本、信息传递成本、谈判和决策
23、成本、监督和实施成本。另外,按张五常教授的说法,交易成本具有一般性,因为交易成本只要是在有两个人以上的经济中就会产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生产成本以外,一切资源的消耗都是交易成本,因此交易成本的内涵十分广泛。从交易成本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交易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而市场的有效性又依赖于制度环境,因此制度是影响交易成本的一个决定性因素。24将交易成本理论引入贸易理论研究,开创了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一个新思路。我们可以通过交易成本来宏观地解释制度差异对贸易摩擦的诱导机制。首先,制度差异可以通过影响交易成本使一国的竞争优势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贸易
24、关系恶化时会引发贸易摩擦。由于交易成本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国际贸易自然不能例外,在分析竞争优势构成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交易成本。传统的经济学讨论交易时多注意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和市场外部环境的保障,而对产权的界定往往假设为既定的,实际上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却并非如此,产权不清是常有的现象,这常会导致效率低下。如果将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前者的交易成本会明显偏高。其一,社会资源的配置并不完全是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大量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现象出现,还会使寻租行为滋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成本的增加。其二,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难以理清产权关系,无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效
25、率难以提高。因此制度上的缺陷会加大社会交易的成本,从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结构,削弱该国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制度差异还会通过影响交易成本使贸易进行的阻力增大,从而引发贸易摩擦。可以将一国自有的制度视为内部制度,将与其进行贸易的其他国家的制度以及国际社会制度视为外部制度。在国际贸易中,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需要在运行过程中进行磨合。若一国的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差异较小,其磨合成本或制度运行成本就较低;当一国的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差异较大时,其制度磨合成本或运行成本就较高,比如当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不相容时,就会导致制度歧视,制度运行成本的高昂可能会严重抑制甚至完全中断相互之间的对外贸易。再
26、如,当不同国家的市场制度存在差异时,就会放大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增加信息搜寻成本。当产权安排、企业制度、商业习惯等制度因素难以兼容时,就会导致高额的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的增加使交易的达成变得困难,交易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性增强,使得摩擦产生。所以,从宏观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制度差异可以加大一国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削弱该国竞争优势,还可使制度运行的成本变得高昂而增大两国贸易进行的阻力,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使贸易国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大。(二)制度差异导致贸易摩擦的微观分析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已提到,在影响国际贸易的制度因素中,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因素所起的作用最强。因而,在说明制度差异对贸易摩擦
27、的诱导机制时,我们以两国企业制度差异为例,分析它是如何导致贸易摩擦的。模型的基础是一个简单的两国两产品贸易模型。根据两国两产品贸易模型,给出如下基本假设条件:第一,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将这两个国家设为A国和B国,A、B国均为贸易理论中的大国。同时这两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仅为两种类型,设为产品1和产品2。第二,对于两国的生产者或企业来说,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是给定不变的,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种类是有限和一定的。对于两国的消费者来说,各种产品的偏好是给定不变的。第三,各国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第四,不管是在哪种经济主体(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之间,都不存在不以市场为
28、媒介的直接相互依存关系,即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是不存在的。产品不计运输费在国内外自由移动,而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流动,只在一国范围内自由地流动。由于是分析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差异是如何导致贸易摩擦的,于是再附加两个假设条件:1. A国企业是在劳动市场上雇佣劳动者,对于雇用的劳动者来说,由于他们在这个企业的工作是不稳定的,他们仅仅是为了获得工资收入,对于这些劳动者来说,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目的表现为获得最大利润。因此,假设A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目的严格地表现为利润最大化。2. B国的劳动投入是终身雇用的劳动投入。对于终身雇用的劳动者来说,由于他们基本上是终身在这个企业内进行工作,企业的扩大和发展也就意
29、味着他们地位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因而他们会希望企业不断地扩大和不断地成长。相应地,B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目的也就不同。由于A、B国均为贸易理论中的大国,随着B国企业对世界市场,即对分析框架中的A国市场所投放的产品数量的增加,世界市场的价格就会趋于下降,具体变化如图1所示: 图中,。从横轴来看,B国企业的生产量大于A国企业的生产量,即;从纵轴来看,B国企业的销售收益()大于A国企业销售收益(),即,连线OA和OB,令和射线OB的交点为B,由B作纵轴的垂线在纵轴上得到。 ,因而,即。国际价格会由于B国出口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地向B国国内市场上的价格靠拢,在这个过程的某一点上,世界市场的价格便不是在,而是
30、某种比略低的。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最终会向接近。在国际价格的这种变动中,会引起世界市场也就是A国市场的变化,导致A国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此会形成调整费用问题,并通过这种调整费用,引起A、B两国在贸易上出现摩擦。调整费用理论的基本框架可由图2来说明:横纵轴分别为产品1和产品2,产品1为A国的出口产品,产品2为A国的进口产品。当国际价格为PP,即产品2的价格为时,A国的生产在E点进行,消费在F处进行,贸易三角形为FCE,A国出口CE的产品2交换B国生产的CF的产品2。当B国对A国的出口数量增大,并导致国际价格变动,比如从PP变为时,A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均将发生变动。当这个模型没有任何约束条
31、件时,国际价格从向的变化对B国并不发生什么影响,因为B国依其生产目的已经具有能在这种价格下销售和生产产品的能力,而对A国企业及其经济来说,在国际价格下,生产点将从E移向E1,消费点将从F1移向F2,从而需要在两种产业中进行调整。由于没有任何约束条件,该调整比较顺利,那么如图2中的无差异曲线U3U3位于U2U2之上,A国消费者将享受比F1高的效用,因为资源在两类产业中得以更有效地配置,实现了更高的贸易利益。但是,由于两国的企业制度存在差异,该模型便出现了两个约束条件:(1)经营目的的变动和特定要素的移动困难。A国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极大化,它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它的生产和经营目的并形成一种
32、新的生产和经营目的,这种调整显然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和时间。另外,不同的生产经营目的使得两个产业间生产要素转化困难,在生产产品2的产业中所形成的一些特定的劳动投入要素并不能立即适用生产产品1的产业,存在特定要素移动的障碍。(2)工资收入存在向下刚性。从企业的劳动投入来看,如果生产产品1的产业劳动者的工资低于生产产品2的产业劳动者的工资,生产产品2的产业中的劳动者在调整的过程中很难用较低的工资率进行再雇用,因为存在着工资的向下刚性。因而,对于产业调整来说,由于以上约束,其调整并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在调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和纠纷,因而A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从E、F顺利过渡到E1、F1具有较大的困难。
33、我们分别分析两种约束对产业调整的影响。在只有第一种约束发生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进行产业调整,劳动者将在产业间进行流动,依A国企业的生产目的,当利润最大时,在生产产品1和产品2的两个产业中,有下列等式: (3) (4)在国际市场价格PP下,;但在国际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之后,由于趋于下降,从而将会出现的状况,即生产产品1的产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将大于生产产品2的产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由于这种工资收入的差距,劳动者将从生产2的产业向生产产品1的产业流动。如式(5): (5)其中L1 为流向产品1产业中的劳动数量, t为时间。受这种流动的影响,生产产品2的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将上升,而生产产品1的产业的资
34、本劳动比率会下降。与此同时,两个产业的劳动的边际生产量也将调整,直到成立时,劳动流动才会停止,新的生产均衡才会建立。在这一过程中,产品2的产量将减少,而产品1的产量将增加。但是,由于生产产品2的一些特殊的技能和特殊的熟练能力并不能直接地用于生产产品1,结果在产品1的增加中便会出现一些潜在的损失。这样,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也许会缩减到图2中原生产可能性曲线MEE1X之内,例如缩减成MEE2X1 的形状。这种生产可能性曲线除一部分和原生产可能性曲线重合外,另一部分将在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内部,以这种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基础,A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只能达到(E2,F1),那么A国消费者所获取的效用将小于均衡
35、(E1,F2)的水平。当第二种约束发生作用时,由于工资收入向下刚性的作用,通过工资变动来调整劳动投入数量将是困难的,劳动者这种生产要素将不可能在产业间顺利地流动,由于工资水平被维持在一定的高度,结果较高的工资水平只能是导致更少量的劳动者被雇用,从而在生产产品2的产业中,有一部分劳动者流出后将较难找到工作,出现失业问题,由于不能完全利用既存的生产要素,产品2的生产在减少的同时,产品1的生产也难以增加。如果产品1的产量没有相应地增加,那么A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将在(E3,F3)处。这时A国消费者只能忍受更低的效用水平。不论是在第一种约束还是第二种约束的条件下,A国国内的经济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些损失,这
36、种损失便是调整费用。当这种损失过于巨大时,会引起一部分人对进口贸易的反感,由此导致A、B两国之间出现经济矛盾和纠纷。所以A、B两国贸易摩擦的源头在于两国间企业制度以及与企业制度相关的经济体制的差异。25三、引发贸易摩擦的制度差异的协调从贸易理论来看,贸易摩擦产生福利损失,会干扰双方贸易的正常发展。比如,贸易摩擦会使国际经济关系恶化,影响经济稳定,制约贸易国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有制度差异的存在就必然会产生贸易摩擦甚至引发贸易战,这对世界经济的格局有损害作用,并危害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因而,若想使贸易在贸易国间更顺利地展开,就必须进行制度差异协调。(一)制度差异协调前的博弈分析制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37、首先假定贸易双方在进行制度差异协调前只有两种选择:放弃本国制度和固守本国制度。在分析一国的这种选择时,该国效用函数只取决于它自己的选择,而不取决于他国的选择,即该国效用的最大化只是自身变量的函数,而非他国选择的函数。一国在进行选择时,面临着一个囚徒困境,可通过模型来进行分析。模型反映的是两种选择下的两国制度博弈,首先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每个国家都有两种制度方式可供选择放弃本国制度和固守本国制度,然后进行矩阵分析。如图3,如果A、B两国都选择放弃本国制度,则各获得8个单位的效用,如果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相当于双方都坚持保护自身短期内的利益,则只能各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这种效用组合尽
38、管下降很多,但至少可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市场;如果A国选择放弃本国制度,B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则A国获得0效用,B国获得9个单位效用,这是因为A国完全依照B国的制度办事,不依据本国的实情,会使本国的产业和市场遭受大量B国商品的冲击,而B国的商品可大肆占领A国市场;反之,如果A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B国选择放弃本国制度,则A国获9个单位效用,B国获得0效用。图3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即是(固守本国制度, 固守本国制度):给定B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的情况下,A国的最优战略选择就是固守本国制度;同样,给定A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情况下,B国的最优战略选择就是固守本国制度。而且,无论对方如何选择
39、,一国的最优选择就是固守本国制度,比如,给定A国选择放弃本国制度,则B国最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因为选择固守本国制度所获效用9大于选择放弃本国制度所获的效用8;若给定A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B国还是最好选择固守本国制度,因为选择固守本国制度所获效用3大于选择放弃本国制度时所获效用0。可见,不管A选择放弃本国制度还是选择固守本国制度,B国的最佳战略选择是固守本国制度。同理可证,不管B国选择放弃本国制度还是固守本国制度,A国的最佳战略选择也是固守本国制度,因此,( 固守本国制度, 固守本国制度)即是纳什均衡。实际上,如果A、B两国都选择放弃本国制度,所有国家的效用即福利水平均会增加,但如若一国选择了固
40、守本国制度,另一国就得不偿失,所以,本着极大化极小的原则 这种原则是最大化可能得到的最小利益,因此被称为极大化极小原则。,每个国家最后选择的都是固守本国制度,但是,这种纳什均衡使得所有国家的福利水平都得不到提高。26(二)制度差异协调后的博弈分析模型反映的是三种选择下的两国制度博弈,现在假定有一种介于放弃本国制度与固守本国制度之间的选择双方进行制度差异协调,在此前提下进行分析。如图4,矩阵中有六个效用组合:1. 如果A、B两国均采取放弃本国制度,两国所获效用水平毫无疑问是较高的。但是,由于放弃本国制度也意味着牺牲了国家对制度的控制权,效用也受到一定损失,因此将效用水平组合设为(8,8)。2.
41、如果A、B两国均采取固守本国制度,显然,尽管两国在国家对制度的控制权上几乎无损失,但两国所获得的效用水平必然大为降低,设为(3,3)。3. 如果A、B两国均采取制度差异协调,则其放弃本国制度的程度比完全放弃本国制度要低,两国所牺牲的国家对制度的控制权较少,但效用水平要比固守本国制度的高,故设为(6,6)。4. 如果A国实行放弃本国制度,B国实行固守本国制度,则A国只能依照B国的规则进行贸易,B国则完全可以按满足自身利益的方式行事。这样,B国能获得很大的效用水平,而A国的效用水平却低到为0,这时的效用水平组合为(0,9)。反之,效用水平组合为(9,0)。5. 如果A国采取制度差异协调,B国采取放
42、弃本国制度,由于采取制度差异协调的A国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偏放弃的制度差异协调或偏固守的制度差异协调,且B国又实行放弃本国制度,A国的灵活性就更大,故A国效用水平非常高,设为10,而B国实行放弃本国制度,相对来讲较为被动,其效用水平设为5。因此,这时的效用水平组合为(10,5)。反之,效用水平组合为(5,10)。6. 如果A国实行制度差异协调,B国实行固守本国制度,尽管A国仍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受B国固守的限制较大,故其效用水平会比第五种情况要低,设为7。而B国的固守本国制度也同样受A国制度差异协调的制约,其效用水平也很低,设为1。则此时的效用水平组合为(7,1)。反之,
43、为(1,7)。综上看来,从社会总的效用水平,即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看,最低的是两国均实行固守本国制度,社会总福利为6;最高的是两国都实行放弃本国制度,社会总福利为16。由此可见,放弃本国制度是贸易各方追求的最优目标模式,而固守本国制度是最差的目标模式。加入制度差异协调这一选择后,纳什均衡变成了(制度差异协调,制度差异协调)。在模型中,给定B国选择制度差异协调,A国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制度差异协调;给定A国选择制度差异协调,B国的最优战略选择也是制度差异协调。而且,无论对方如何选择,本国的最优选择都是制度差异协调,比如,给定A国选择放弃本国制度,B国三种选择所得的效用排列是: UB协调UB放弃UB固守
44、,所以B国的最好选择是制度差异协调;再给定A国选择制度差异协调,B国仍最好选择制度差异协调,因为此时仍是UA协调UA放弃UA固守。同样道理,不管B国如何选择,A国最好也选择制度差异协调,因为在任何情况下, UA协调UA放弃UA固守。由上分析得出结论,制度差异协调是各国在无法达到最优制度目标模式时所能选择的次优制度目标模式。此模型可推广至世界上现有的有限多个国家。用数学表达式表述如下,设: 国家有n个,则i=1, 第i个国家的所有可选择制度的集合为:=放弃本国制度,固守本国制度,制度差异协调 第i个国家选择的特定制度方式为,n个国家各选择自己的特定制度方式,则战略组合为:s=(, , ) (6)
45、 第i个国家的效用水平是,n个国家的效用水平组合为:u=(, , ) (7) 根据博弈的原则,一个国家的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己对制度方式的战略选择,还取决于其他所有国家的战略选择,则是所有国家的战略选择的函数: = (, , ) (8) 均衡是所有国家的最优制度方式的组合: =(, , ) (9)是第i个国家在均衡情况下的最优战略,它是i在给定情况下的所有可能的制度方式战略选择中使最大化的战略,即: (10)其中, ,表示由除i之外的所有国家的制度方式选择组成的向量。则本模型博弈的战略式表述为: (11)一国制度方式最优战略选择(纳什均衡)即是下式的最大化解: (12)模型和模型显示了从固守本
46、国制度向制度差异协调的变迁,降低了交易费用,获得了有效率的效用产出,从而提高了各国贸易的效用水平。一种制度方式的均衡解的达到需要经过多次博弈,并且制度差异协调的运行也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从固守本国制度到制度差异协调的变迁仍在继续着。 27-30可将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中的国家行为主体的合作与纷争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P63。的分析思路借用到制度差异协调中。在进行制度差异协调前,每个行为者的制度都被其他行为者视为贸易顺利进行的阻碍,这时,贸易双方可以选择进行制度协调和不进行制度协调,如果选择不进
47、行协调,会引发双方的贸易冲突,如果选择进行协调,又会有两种可能,即行为国的制度是否变得与别国的制度更相容,如果是,双方顺利合作,如果否,双方仍会出现贸易纠纷。制度差异协调正是一种提高各国适应效率的制度安排,也是在目前世界经济格局下的理性选择。不过,进行制度差异协调也要达到与他国制度更相容的效果。如图5:目前制度差异的协调虽然并未达到稳定的目标模式,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WTO的建立及一系列国际经贸协议的签署,国际社会的制度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度差异协调正在朝着其应有的模式发展着,制度选择方式变迁的速度正在加快。制度差异协调在为国际间经贸关系的规范及广泛合作描绘出一个基本的框架,提供了顺
48、利合作的条件。制度差异协调的典范当数日本和美国,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规则改革,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规则改革,日美两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放松管制和竞争政策的制度差异协调机制,并在解决贸易摩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若希望减少贸易摩擦,增加贸易利得,就必须与其他贸易国进行制度差异协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制度协调方式来减少或者化解贸易摩擦。制度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贸易国双方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方面存在多样性,所以,我国的制度协调手段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政治方面,我国可采用政治磋商、双边谈判、多方会谈、构建政府制度协调体系等措施;经济方面,我国可以进行国内经济制度改革、推广和应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