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24603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王海河,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第十八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重点难点,掌握 乙脑病毒和登革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媒介、流行特点;虫媒病毒的定义及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病熟悉 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 乙脑病毒和登革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预防措施,第一节虫媒病毒,目录,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二、登革病毒三、森林脑炎病毒,虫媒病毒的重要特性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虫媒病毒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虫媒病毒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2、形态与结构 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3040nm,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结构与功能 ss+RNA,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培养特征能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Vero细胞和BHK21细胞中增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最易感的动物是乳鼠抵抗力 对脂溶剂敏感、不耐热、56 30 min、100 2 min均可灭活、对化学消毒剂敏感,传染源 主要是带毒的猪、牛、马、驴、羊、鸭、鹅、鸡等家畜、家禽和鸟类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特别是幼猪具有高的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病人的病毒血症短暂,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故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蝙蝠亦可能为乙

3、脑病毒的传染源和长期宿主。,(二)流行病学特征,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感染的蚊子可带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蚊子不仅是传播媒介又是重要的储存宿主 病毒通过蚊子在蚊-猪-蚊等动物中不断循环,其间带毒蚊子若叮咬人类,则可引起人类感染。,致病过程病毒先在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等处的单核巨噬细胞中大量增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少数患者,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组织神经细胞内增殖,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炎症。,(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临床特征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

4、脑疝病死率:10%30%后遗症:5%20%表现为痴呆、失语、瘫痪等,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培养或乳鼠脑内接种 病毒抗原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试验:检测IgG、IgM或血凝抑制抗体病毒核酸检测:Real-time RT-PCR或RT-PCR技术检测乙脑病毒核酸,(四)微生物学检查,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环节 特异性预防:采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动物宿主的管理:幼猪的免疫接种,(五)防治原则,按照感染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按虫媒传染病隔离,保持安静,减少刺激,避免诱发惊厥和抽搐。卧床休息,有脑水肿者取头高足低位。进食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

5、(六)护理原则,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特征与乙脑病毒相似。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型间有交叉抗原性,但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二、登革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自然储存宿主:人、灵长类动物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二)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类型登革热(dengue fever,DF)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极度疲乏疼痛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100%)皮疹 (70%)淋巴结肿大,(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 /DSS)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eng

6、ue shock syndrome)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极度疲乏疼痛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100%)皮疹 (70%)淋巴结肿大,具有普通登革热的症状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子宫出血脑、珠网膜下腔出血休克,森林脑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似。致病性森林脑炎病毒是森林脑炎的病原体。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多数感染者表现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昏迷等症状。,三、森林脑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第二节出血热病毒,目录,一、生物学性状二、流行病学特征三、致病性与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五、防治原则六、护理原则,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7、)共同特征:“3H” 症状发热(hyperpyrexia)出血(hemorrhage)低血压(hypotension)休克不同特征发热的程度、热型,出血的程度、部位、损害的脏器不同,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汉坦病毒(Hantavirus)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目前已知的汉坦病毒属中至少包括20多个不同型别。其中汉坦病毒、多不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汉城病毒和普马拉病毒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的病原体。,一、汉坦病毒,汉坦病毒

8、属主要型别及所致疾病,形态与结构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5210nm(平均120nm);有包膜。,(一)生物学性状,L:约 6.36.5 kb,编码 RNA 聚合酶, 与病毒的复制、转录有关。,M:约 3.63.7 kb,编码包膜糖蛋白 G1、G2。,S:约 1.62.0 kb,编码核壳蛋白。,基因组,培养特性Vero 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等中增殖,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易感动物有多种(主要为啮齿动物),除小白鼠、乳鼠和几种免疫缺陷动物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其余均无明显症状。,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物。姬鼠属、家鼠属、林平属、白足鼠属等为主要传染源。

9、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二)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尚未完全确定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垂直(胎盘)传播,临床表现 三大主症 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五期经过(典型病例)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三)致病性与免疫性,发热期(持续 36天) 发热:必备症状,多为高热(38 40)“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酒醉貌)“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出血:球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肾脏损害:蛋白尿,结膜充血 牙龈出血,低血压休克期(持续 13天)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三痛”症状加剧肾脏损害加重低血压、休克,皮下出血 皮肤瘀斑,少尿期(持续 25天)尿

10、量明显减少(500 ml/天)。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患者的死亡多发生在此期。突出表现为 “三高”: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多尿期(持续 12周)尿量2000 ml/天,后期 40008000ml/天恢复期( 13月)尿量:2000ml/天各种症状体征逐渐消失,体力逐渐恢复,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主要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发病后12天即可检出,阳性率高达95%以上,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病毒核酸检测用RT-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可对汉坦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四)微生物学检查,灭鼠、防鼠、灭虫、消毒和个人防护措施。疫苗:细胞培养灭活双价疫苗(汉滩和汉城型

11、)。“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医治。把好“五关”:休克、尿毒症、高血容量、大出血、继发感染。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对症治疗措施,缺乏特异而有效的治疗药物。,(五)防治原则,按照感染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随意搬动,至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少尿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饮食;多尿期给予含钾丰富食物;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热期24小时测量血压1次,低血压休克期30分钟测量1次或进行持续监测。严密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六)护理原则,形态与结构 病毒颗粒为多形性的细长丝状,直径为80nm,核衣壳

12、螺旋对称,有包膜。,二、埃博拉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基因组 为单股负链RNA,约12.7kb,编码7种蛋白。培养特性 病毒可在多种培养细胞中生长,最常用的是Vero细胞、MA-104、SW-13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等。抵抗力 不强,对紫外线、脂溶剂、-丙内酯、酚类及次氯酸敏感;6030分钟可将该病毒灭活,但在室温(20)下病毒可稳定地保持其感染性。,临床表现 突发起病,开始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等。随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随后可发生出血现象,表现为黏膜出血、呕血、黑便等。病人明显消瘦、虚脱和感觉迟钝。发病后716天常因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预防主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隔离,严格消毒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等,尸体应立即火化。密切接触者应严格监视,出现发热时立即入院隔离。,(三)防治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