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2703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用手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大约在一百万年前,时间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片刻。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然后指暑说:“这里,小伙子,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去那个地方。” 摘自关先莱摩根地图的魔术,第二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

2、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 “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 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矾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林奇早期曾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市民的认知地图: (1)画地图草图 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市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 (2)言语描述 通过访谈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 通过以上方法所收集到的便是市民个人的认知地图。将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

3、数表承不同要素在所有个人认知地图中的出现率(或称同意率),并结合相应的图例绘出反映这一统计结果的平面图,使得到公共认知地图,或称“公共意象图”。 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就越有代表性。这类方法易受绘图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为弥补上述缺陷,其他人在后继的研究中还曾采用过展示环境照片、放映幻灯和录像或观看模型等补充方法。,波士顿市民公共意图,洛杉矶市民公共意图,泽西市民公共意图,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林奇的研究认为,城市认知地图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1路径 2标志 3节点 4区域 5边

4、界,1路径 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城市中林立的建筑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只能沿道路一边行进一边观察,因此在大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路常常占主导地位,主干道往往构成城市环境认知的框架。,2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在没有路径(如沙漠和草原)、路径不明(如山林)或路径混乱(如大城市)的大尺度环境中标志尤其重要因为无法看到或了解环境全局,只有依靠标志识别环境。 标志可以是日月星辰、自然山川、岛屿、大树,也可以是人工建筑物或构筑物。例如在中东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生活的贝都

5、因人,只好堆石作为识别环境的标记。密林中的探险者常刻树为标记。而在城市环境中,高塔、桥梁、纪念碑、雕塑、造型特殊的建筑、牌楼、喷泉等部可能成为引人注目的标志。有些特殊的标志,如纽约的自由女神象、旧金山的金门桥、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悉尼的歌剧院等,还升华为城市或国家的象征。,中央电视台电视发射塔,3节点 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道路是一维空间,行人不必操心方向,只管放心朝前走;传统的节点是两维空间,行人在这些地点必须集中注意,清楚地感知周围环境,而后作出行动选择。因此,好的节点应该有方向感

6、强的醒目的标志,当然这些标志也应该是审美的对象,因为这些标志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中心对称或四面无明显区别的节点最容易使人迷路,丑陋的节点最容易损害城市的形象。老北京城就有许多具有重要标志的节点,如东四和东四牌楼、西四和西四牌楼、东单和东单牌楼、西单和西单牌楼等。现代大城市在许多节点处修建复杂的立交桥,形成了多维空间,大大增加了环境的信息量和识别难度,尤其走在立交桥下的行人犹如实验老鼠陷入迷律。,4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而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中的所有要素看做是一个整体。利用格式塔组

7、织原则对要素的空间布局、造型、质感、色彩等特征加以合理组织,都可能形成这种整体感,从而建立起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区域的整体同一性。从更大环境的整体来看,区域的同一性又成为特性,起到标志的作用。 比如:东兴老街,5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线。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尤其大都市高速路已成为路两侧区域不可逾越的边界。,三、认知地图的性质 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因此可称之为“心理地图”、“环境意象”。 如何形成认知地图,环境心理学家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模拟观点和命题观点。 模拟观点认知地图是真实环境在记忆中的复制品,

8、它与物质环境大致上一点点相互对应,似乎是一幅贮存在头脑中的环境的图像,因此称之为“心理图像”或环境的“表象”。 命题观点更加强调通过对信息赋予意义加以贮存。也就是说,客观环境被再现为很多相互联系的概念,每一种概念都会引起许多联想,如颜色、名称、相应的声音、高度等,人们借助于这种命题网从记忆中寻找有关的各种联想,并由所画的草图体现出来。,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持久性和稳定性)(认知地图不仅具有地理二维地图的特点,包括具体信息,如街景、建筑造型等,如寒山寺和西塘) (二)模糊性和片断性认知地图来源对环境感知和体验,带有直觉性和形象性,包含很多错误的地方) (三)个人差异

9、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2活动区域 3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 5人格化地图,(三)个人差异 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本地熟视无睹;外地喜欢探索) 2、活动区域(居住和工作地点是影响个人活动范围最重、的因素) 例 武汉曾对居民出行次数做过一次调查显示 (1)男人比女人爱往外跑,平均出行次数,男2.9次/日,女1.9次/日。 (2)年龄小的出门勤, 6-15岁中小学生3.25次/日;50以下居民(学生和从业人员)1.19次/日;60以上1.15次/日以下;下岗1.15次/日;无业人员0.77次/日。,3、性别差异(大多数研究认为,总的认知成图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只是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兴趣)女性关心-区域

10、和标志 男性关心-道路和方向 (Evans,1980.) 女性对家所在区域及其附近更熟悉 4、年龄差异 儿童认知地图常以学校和家为中心年轻人认知地图包含内容较广;老人较弱,认知地图中反映的常是已经拆除的要素5、人格化地图(兴趣不同,关心不同)儿童-玩具店、糖果店、游戏场 家庭主妇-杂货店、饰品店例:安排不同行业的人(艺术家、文学家)观察后画出认知地图,结果差异大,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一)解决空间问题 (二)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环境变化大脑中的认知地图也在更新) (三)交往功能(公共意向图越清晰,所在城市市民社交活动就越活跃),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成图”。

11、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同学习其他知识与技能遵循同样的规律。人的认知成图能力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婴儿期。初生婴儿分个清自身与环境,处于混沌状态。如可爬的场所,可摸、可看、可听、可嗅的对象,对他们早期智力的发展和环境认知能力都至关重要。 2前运算阶段 学前期。 这一阶段出现了语言和行走能力,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形成最早的空间意象。然而这种意象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即只有亲眼看到过的对象才能形成记忆并进行空间定位,而且只注意一维空间。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多提供主动探索和主动游戏的机会,会促进思维与空间

12、认知能力的发展。 3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心理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直线、平行、比例、角度的概念,能理解二维空间和空间透视的关系。这也是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包括空间组织能力的最佳时期。 4形式运算阶段 初中阶段,由儿童时期进入青少年时期。这阶段出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判断和论证的逻辑构成不受具体事物内容的束缚,可以通过假设推理解答问题;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不仅能根据直觉的形象而能根据抽象的命题理解环境。,(二)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邻近的标志和路径结合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整

13、体环境。(三)三种参照系 1自我中心定向系统 这一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为外部世界以自己为中心,月亮跟着自己走。因此,认知地图中的环境要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是支离破碎的。 2固定点定向系统 认知地图围绕环境中熟悉的固定场所发展。 3直角坐标参照系 认知地图能反映有机的整体空间环境,能根据坐标网想像出环境的空间透视关系。,自我中心定向系统,固定点定向系统,直角坐标参照系,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在熟悉新环境过程中,总是从重要标志开始。一般来说,在建筑密集、视野受限的城市环境,人们从重要标志开始,沿着某几条道路探索,首先形成环境的路线型意象,五要素中标志、路径、节点起更重要的作用。路线型意象不断

14、丰富和内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型意象。,(四)路线型和鸟瞰型认知地图,第二节 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 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 1、区域 2、道路和边界 3、节点和标志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 1、本市最美的地点 2、象征和值得自豪的地点 3、推荐参观的地点 4、城市的中心 5、易识别性,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 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 1、点缀磨山 2、扩大湖心岛 3、美化长堤,第四节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公共意象范围 (二)意象空

15、间结构 1方向 2. 核心与层次 3. 构架模式 (三)同一性,(四)一般意向元素 1.建筑 2.道路 3.场所 4.标志 5.区域和边界(五)特殊意象 1中心 2. 简略意象 3. 感觉品质,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 (一)重点的范围 (二)易识别的校园 (三)倾向的捷径 (四)绿化和野趣 (五)中心和象征 (六)统一与变化,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 1最喜欢的地方 2喜欢的地方 3不喜欢的地方,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 1最喜欢的地方 2喜欢的地方 3不喜欢的地方三、审美评价地图,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 1最喜欢的地方 2喜欢的地方 3不喜欢的地方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