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35248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制小学课外读物管理制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学生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制度为贯彻教育部及省、市、区有关加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为规范我校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相关管理工作,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特制定本管理办法。一、总体要求为充分发挥健康课外读物育人功能,防止问题读物进入学校园,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作,认真学习国家、省、市有关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文件精神,落实好课外读物进入校园各项管理工作及排查工作。二、工作任务(一)推荐原则及标准进校园课外读物原则上每学年推荐一次(6月份完成)。选用要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执行,推荐工作要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适度性”的基本原

2、则,要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基本标准。(二)推荐程序1 .初选。由各学科任课教师、学校图书管理员提出初选目录。2 .评议。学科组负责审读,对选自国家批准的推荐目录中的读物,重点评议适宜性,对其他读物要按推荐原则、标准、要求全面把关,提出评议意见。3 .确认。学校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核把关,统筹数量种类,确认推荐结果并进行公示。(三)选用管理进入校园课外读物遴选重点应在国家批准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选用。为避免盗版等非法出版物流入校园,建议在新华书店等正规渠道购买。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要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

3、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对家长自主购买推荐目录外的课外读物,学校要做好指导工作,对学校没有审核过的课外读物原则上不允许带入校园。加强其他渠道进校园课外读物的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学校要明确受捐赠课外读物来源,由学校或区教委进行审核把关,明确价值取向和适宜性把关要求。(四)排查清理学校在20XX年已开展过图书馆不适宜图书、外观差、无保存价值图书和不适宜期刊、不适宜电子图书的清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教材(20XX)XX号)中列出的XX条负面清单对学校现有图书继续进行清理

4、,包括班级图书角、阅览室以及清理不完全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员要列出工作计划,做好“应清理图书册数”、“已清理图书册数”、“问题图书册数”、“待清理图书计划”统计。三、保障措施(一)健全管理机制成立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学校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工作,建立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报备制度。组长:副组长:成员:各班主任(二)加强宣传引导学校要加大对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电子屏、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对课外读物的鉴别能力,形成好读书、读好书、向问题课外读物“说不”的意识。要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优化校

5、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发挥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三)强化监管检查将课外读物进校园有关情况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检查范围,畅通反映问题渠道,通过定期检查、日常检查等多种形式,确保工作取得成效。发现问题读物按规定及时予以有效处置,消除不良影响。小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学校严肃学生课外读物推荐、征订纪律,非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学校不组织任何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征订。1、不能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2、严禁引导、暗示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图书。3、严禁未经同意,组织学生、家长下载各类学习平台、安装APP,或网上学习资料、读物征订。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

6、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5、对进校的读物按照读物管理各条严格审核。小学课外读物遴选、审核和推荐制度为切实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和广泛阅读的能力,保证学生课外读物的质量,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促进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流芳小学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课外读物遴选、审核和推荐制度。一、成立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各班主任二、工作目标通过严格管理使学生课外读物符合教育部办法要求;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建设书香校园;指导亲子共读,建设书香家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三、

7、制度内容(一)加强排查,确保学生课外读物质量学校课外读物管理小组要带领图书室管理人员在原来排查清理不良图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按照教育部办法要求,认真排查图书室书籍,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书籍要封存管理,不准借阅。各级部各班要随时检查学生带入学校的课外读物,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读物,要教育学生禁读并及时告知家长。各班要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宣传方式,使广大家长熟知教育部办法中规定的“十二种情形”不宜读物,并对家藏图书进行排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图书应剔除,禁止学生阅读。(二)强化管理,严禁非法读物进入学生书包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部办法,掌握对学生课外读物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符合上级要求的情况下向学生

8、推荐课外读物时,要严把“十二种情形”关,严防不良读物进校园。推荐学生课外读物要坚持教育部办法规定的“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适度性”原则和“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标准,从严管理,确保好书进校。各班主任也要按照“原则”和“标准”指导家长的购书行为。(三)重视对学生电子产品的管理,严防不良信息、文章、读物毒害学生。各班要结合学校手机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指导和管理,指导家长管控好学生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观看内容,教育学生不浏览不健康网页和不良信息、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观看不健康视频,坚持绿色上网。(四)推动师生、亲子共读,建设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促进书香校园建设

9、,教务处要采取措施,组织各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建设书香家庭。各班要把学生读书作为缔造书香教室的主要内容之一,创造条件便利学生阅读;语文学科组要担起学生读书的责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五)严格执行我校课外读物遴选、审核和推荐制度1 .坚持“红线”思维,规范课外读物推荐、征订。学校严格执行我校课外读物遴选、审核和推荐制度,对学生课外读物推荐、征订纪律,非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学校不组织任何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征订。学校设立违规推荐、征订学生课外读物“红线”,凡触犯者依据学校关于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1)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的;(2)引导、暗示

10、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图书的;(3)未经同意,组织学生、家长下载各类学习平台、安装APP,或网上学习资料、读物征订的。2 .学校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和推荐工作,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以下原则:方向性。坚持育人为本,严把政治关,严格审视课外读物价值取向,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全面性。坚持“五育”并举,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满足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阅读需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适宜性。符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求和阅读兴趣。课外读物应使用绿色印刷,适应青少年儿童视力保护需求。

11、多样性。兼顾课外读物的学科、体裁、题材、国别、风格、表现形式,贯通古今中外。适度性。中小学校和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推荐的课外读物,要严格把关、控制数量。3 .进校园课外读物要符合以下基本标准:主题鲜明。体现主旋律,引领新风尚,重点宣传新时代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彰显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开拓国际视野,涵养法治意识。内容积极。选材积极向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科学技术新进展,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较高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价值。选文作者历史评价正面,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可读性强。文字优美,表达流畅,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启智增慧。

12、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增长知识见识,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我校将结合实际,遵照学情对学生课外读物进行排查,以确保学生读物的质量,加强日常监督,注重家校形成合力,积极开展阅读系列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我校学生阅读习惯。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审核制度为保障校园文明教学环境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制订XXX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审核制度”。望各位老师和同学遵照执行。1、各种刊物进入校园,须报请校长批准,教务处备案。经学校批准后方可进入校园。2、校园内不得张贴广告及商业宣传标语及口号。3、上课期间严禁阅读与课程无关的课外读物。4、对违反以上规定学生,没收书籍,予以警告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