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工学院建筑与城乡研究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立台湾大学工学院建筑与城乡研究所.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概況及成果(Research Summary) Graduate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2007. 10. 31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概況及成果(Research Summary)目 錄 第一章 歷史 1第二章 研究發展重點 4一、 基本構想 4二、 教學方向、目標及相關要求 5三、 研究方向、領域與組織發展 6四、 專業實務的實踐組織 8五、 當前最待突破的困境 9第三章 展望未來 9一、關於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未來的發展 9二、關於建築與城鄉研究
2、所教學重點的延續與調整 11三、未來可能的制度突破 12第四章 各項統計表 14一、 職員人數統計表 14二、 學生人數統計表 14三、 學術著作(Publication) 統計表 15四、 研究計畫(Research) 統計表 15第五章 近期開課內容 1695學年度課程 1696學年度課程 16第六章 教師簡歷 20王鴻楷 A林峰田 B林建元 C夏鑄九 D陳亮全 E彭信坤(合聘) F劉可強 G江瑞祥(合聘) H畢恆達 I黃蘭翔(合聘) J黃麗玲 K徐進鈺(合聘) L客座教授傅約翰(John Friedmann) M郭彥弘(Yin-Wang Kwok) N渡邊俊一 O楊鴻勛 P兼任教師第一章
3、 歷 史 l 1968年:倡議設立都市計劃研究所戰前台灣的都市計劃工作均由日本技術人員擔任。光復後由於日本人遣送回國,使得台灣都市規劃之人才頓成空虛。此後二十多年當中,主要係由建築、土木、地政人員充任各種層次的計劃與執行實務。而在學術研究上可以說乏善可陳。到了一九六年代,隨著經濟成長,都市快速地發展。都市化帶來嚴重的問題,國內經驗及理論人才在質和量上都相當貧乏。一九六六年正式成立經合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一九六八年此小組曾向教育部建議在台大設立都市計劃研究所而未有結果。一九七年由該小組洽請聯合國發展方案派遣專家來華實地研究,以謀充實我國有關都市計劃之技術人員。一九七年十二月,聯合國聘請哥倫
4、比亞大學都市計劃系主任葛拉瓦博士(Dr. S. Grava)來華六週。葛拉瓦博士在華期間遍訪台灣有關都市計劃之教育及訓練機構,並提出報告草案。該草案認為未來台灣確實需要都市計劃人才,當時雖有兩個學校已成立相關系所,然師資、課程、圖書各方面均難令人滿意,而各大學建築及土木的規劃教育更是十分簡陋。葛拉瓦博士於是再度建議由教育部輔導台大設立都市計劃研究所。推其用意,葛氏認為都市計劃係一綜合性之發展計劃工作,涉及社會經濟、自然、文化等因素,且此專業訓練重在啟發學生之獨立思考能力,而台大為一全科大學,具有充分之條件,能提供較完整的訓練。葛氏建議自一九七一年起從國外聘請資深之都市計劃教授二人來華,在台大工
5、學院土木系開設有關都市計劃課程。同時並請該教授等負責籌備研究所,在一九七二或七三學年開始研究工作。葛氏之方案經經合會邀請教育部及台灣大學、成功大學等教育機構開會研討。教育部及台灣大學同意在台灣大學設立都市計劃研究所,並先在土木工程研究所設都市計劃研究組,此事先由經合會協助洽辦,俟一九七二學年度正式編列預算呈院撥款,獨立成所。不料一九七一年十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籌所的工作無由開始,胎死腹中。l 1975年:成立都市計劃研究室一九七三年茅聲燾先生任台灣大學土木系所主任。一九七五年聘請王鴻楷先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到台大土木系任教。當時茅主任為講求效率,儘快招生,並沒有成立都市計劃組,而是將原
6、有交通工程組分為甲、乙二組,乙組即都市計劃研究室,一九七六年秋正式招生,入學新生三名。王老師也開始草擬設所的構想,擬稱新研究所為建築與規劃研究所。這個名稱反映都市規劃導源於建築之傳統,同時也表示二者關懷對象同是人類集居系統。構想中希望在知識理論、實務工作的研究上能夠對台灣在地的實質環境工作有積極的貢獻。一九七七年秋夏鑄九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美國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加入研究室。都計室在茅主任大力支持下,展開了教學、研究與實務工作,表現極大的潛力與衝勁。並在當時工學院院長虞兆中先生的熱心支持下,開始積極籌劃設所的事宜。都計室成立之初即曾意識到自我的角色定位問題。企圖對台灣本地的特殊問題,
7、城鄉的合理發展,理論及實務互相激發等方面提出明確的看法。一九八二年更大幅更改招生方式、課程安排以及學制。亟思重組專業知識,以專業的通才教育為目標,整合建築、地景建築、與城市規劃三個專業分支中的共享知識與技能,訓練具有實質環境規劃基本知識技巧,正確的社會熱忱及文化覺醒,和能夠充分適應未來專業發展的人才。新的核心課程是以實習課與演講課互相配合來整合及培養專業經驗、知識。例如表達、觀察、分析、評估、參與團隊合作等經驗,以及理論、歷史、分析、綜合、管理、實施之知識。另外為了團隊工作及個人興趣,有多方面支援性的課程提供選擇。該年即有二百八十多位考生報考,顯示此具有明確方向感的前進之路獲得年輕學生的熱烈迴
8、響。都計室的方向大體反映出王、夏兩位先生的志趣與性格,他們均出身美國著名大學,深受美國六年代進步運動的影響,在七年代中期即義無反顧地回台服務,可以看出他們對台灣的地方關懷與情感,這種情感充分表現在對專業工作的執著態度,以及他們所揭櫫的研究方向上。他們希望學生不獨在專業上對實質環境地方經營有深刻的思考,同時也要對專業所處的文化、社會脈絡有意識地加以反省、批判與改革。這種風格深深地影響到都計室研究生、助理、大學部學生,甚至於一些慕名而來的打工學生。整個研究室一反國內外許多訓練都市計劃技術官僚的刻板模式,以及避免將建築師視為前衛藝術家,以形式的烏托邦追逐為職志的現代建築師神話,不囫圇生吞、抄襲轉賣國
9、外既成模式。而講求實地調查、保持批判反省的態度。工作態度上則強調負責任的專業者所必須具備的責任心,要求對基地生態條件的重視、對無聲團體及弱勢使用者的照顧,對地方歷史文化的珍惜與保存。在團隊工作中,老師、研究生、助理、大學部學生、甚至於工讀生不分彼此,共同工作,共同學習,充滿了自由討論與學習的風氣。這也是民主生活在教育環境之中的具體落實。是年春,台大工學院舊館一樓,開了一個側門,土木系茅聲焘教授題了一幅門聯相贈,右聯綠圃庭前無名山,左聯紅樓院後有奇人,橫披山中傳奇。這個被稱為有奇人的地方就是建築與城鄉所的前身都市計劃研究室。一九八二年秋,黃世孟先生(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加入都計室。增加了本所在建築
10、計畫(programming)之教學內容並促進了台灣規劃與設計教育在此方向之發展。一九八三年春,夏老師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這段期間規劃室規模開始擴大。由於籌設研究所之設立不如期望中的順利,所以原來計劃中的許多事情,如師資之充實以及課程、學制之改進等均無法順利推動。一九八六年夏,王鴻楷教授出國休假,秋天,夏鑄九先生獲得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回國。陳亮全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亦自日本回國任教,充實了本所在社區發展方面之教學內容。l 1988年:成立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一九八八年夏,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乙組(城鄉計劃組)終於獲准獨立成所,在環境設計、環境規劃與設計等名稱連續遭到質疑之餘,取名建築
11、與城鄉研究所,王鴻楷先生回國擔任首任所長,並且延攬資深海外學人華昌宜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來所任教。次年夏天,又延請林峰田先生(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及林建元先生(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加入城鄉所教師陣容。不僅補救了本所以往在資料分析及電腦應用方面之不足,更進一步推展對地理資訊系統、決策支援系統及交通、都市模擬等領域之研究,使本所已成為台灣此方面之重鎮。並於一九九年七月成立專業服務單位規劃室,邀請原在加州大學任教的劉可強教授回國主持。一九九一年夏天,本所博士班畢業生張景森先生入所任教,除了充實規劃思想史、空間政治經濟學及地方發展計畫方面的課程外,並支援土木系及全校大學部的環境規劃設計通識課程。同年
12、成立建築與城鄉所博士班,招收第一屆博士班研究生。所務會議也通過了中長期發展方案。一九九二年夏天,也是本所畢業的畢恆達先生(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博士)加入城鄉所,增強了本所環境心理學與研究方法方面的師資。l 不斷的自省與改革台灣的社會動力在一九八年代末,在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的民主化過程中逐漸表現出來,這也被視為市民社會的浮現。在上述教育與教學氛圍下培養的本所師生,終於能接合台灣社會的脈動,不自外於歷史的中心。一九八九年八月,由本所學生積極參與的無殼蝸牛運動震驚台灣社會。面對一九八六年底以來狂飆的房價,成立一個草根團體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確立了團結市民,打擊房價、房租的運動目標,在此運動團體中的成員醞釀誕
13、生了兩個不同性質卻同樣具有都市社會關懷的組織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崔媽媽租屋服務中心,二者均已成為台灣相關社會組織中的重要力量,其活力持續至今。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是支援無殼蝸牛的智囊團,由一群和建築與都市計劃等專業相關的學者專家、學生,在九月中旬正式組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都市空間改造、環境議題批判為主軸的非政府組織,扮演監督政府都市政策執行、活化市民參與熱度、創發公共空間成形的角色。另一方面,由於高房價逐漸轉嫁至房租上面,租屋資訊受壟斷的現象逐漸嚴重,崔媽媽租屋服務中心因而成立。為房東、房客雙方提供免費的溝通橋樑,藉提供社會服務方式,建立聯絡網,擴大組織群眾
14、基礎,並且為未來推動公平租屋法鋪路。近年,進一步擴及與住宅、安居議題直接相關的搬家服務諮詢工作,取得了相當成果。經由社會運動的洗禮,學生的政治意識高昂,先後積極參加一九九年三月學運、反軍人干政、反白色恐怖運動。前述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可以說是本所教育理想的社會延伸,結合台灣其他學校有相同理想的專業者,協助弱勢團體爭取空間的使用權。一九九二年,本所師生又積極參與土地改革運動,要求按實價課徵土地增值稅。本所師生積極的社會參與,使本所獲得與其規模不相稱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一九九三年六月,王鴻楷教授所長任期未滿即主動要求卸任。由於王所長的努力,本所所務決策過程已經具備民主化的基礎。為持續本所的民主
15、文化、建立所內師生平等溝通的制度性條件、減少未來所長的權威領導性角色、加強其服務性的功能,經所內教師商談形成共識,選出最新進的畢恆達副教授擔任第二任所長。本所此項決策其實說明了:在多元豐富的社會中,需要形塑的是制度性的民主條件,俾促使協調溝通文化的形成。這種民主文化的形成是台灣社會重建的重要課題之一,即使改革的過程,必然不會平順,可是這正是真實的改革一定會遭遇的困難。本所應該就此走在時代的前頭。回顧本所過去近二十年來的歷史,在戒嚴時代沈悶的環境中即透過草根性的探索,追求台灣實質環境的改革,解嚴之後更毫不遲疑投入社會運動與都市改革的洪流。今後台灣社會將持續處於整體重建過程,還需要更多進步專業者的
16、自省,以便進行有意義的改革。我們不缺席,且以永遠站在自省與改革事業的前端自勉。第二章 研究發展重點 一、 基本構想本所之設立旨在認識與處理台灣地區因快速經濟發展及都市化所引起之日益嚴重與複雜的生活品質問題,利用台灣各方面之條件,以工學院內外相關系所有關人類實質生活環境之規劃與設計的師資、課程、參考資料與設備等為基礎,擴充發展出一高素質的教學與研究機構。本所以有關建築與社區等實質環境之研究、設計及保存;各層級社區及區域發展之研究、規劃及管理;各層級自然環境之研究、規劃及保育之知識為教學核心,以後將視能力及需要增設台灣地區急需的課程或研究項目(如建築史與都市史、文化資產之保存、環境行為研究、高科技
17、與區域發展、視覺模擬及虛擬實境、都市防災等),俾逐漸成一完整的人類集居系統之研究及教育機構。二、 教學方向、目標及相關要求環境規劃與設計基本上包括了由建築專業所分工出來的三個規劃與設計專業:建築、地景建築及城市規劃。環境規劃與設計所關心的主題是人類生活空間之塑造與經營。由於人類的生活空間是社會與歷史的產物,在經濟、政治、文化層次上,它也是人們社會實踐的共同成果,一般所謂的環境規劃與設計就是增進我們對空間的生產、利用與管理的專業技能,以改善並豐富吾人之現實生活,促進個人及群體的發展。更進一步說,支持環境規劃與設計的專業技能除了講求實際操作之外,更須對空間、技術、歷史與社會做有系統的分析,並生產知
18、識,這也是環境規劃與設計之研究。理想的專業教育應當反映這些關係的必然性與廣泛性,以及其深刻的意義,同時能避免因過度分工而形成的專業自我意識危機,以及因過份的技術化而導致的社會價值疏離。當前專業界一般認為設計僅關心基地計畫、建築物或更小的事物,這種態度認為設計是不可分析、自我中心的,因而產生專業之偏狹心態,缺乏社會責任感,使設計成為少數天才的遊戲,只以發展獨特形式之原創力為滿足。其實設計是一種思考方式,是一種想像力的習慣,在複雜與曖昧的情況中,嘗試各種可能性,設計對任何學域而言,均應為一重要的教育元素。因此,專業的通才教育是必須的,尤其是在經濟快速成長而相關專業間又缺少共識與溝通的台灣地區。當前
19、國內的都市計劃教育在技術性官僚作業的限制下,已失去了方向與專業的自我認定;建築與相關的工程教育則由於過份狹隘的技術性視野,而產生了專業間的隔離與社會性的冷漠。在這樣的情況下,專業知識的重組,以及社會,文化意識的建立,應是今後環境規劃與設計教育努力的方向,我們的目標在於訓練學生,使之能夠具備:1. 實質環境規劃與設計工作所需基本知識技能;2. 對社會及文化的認識與熱忱;3. 適應未來社會與專業快速變動的能力;4. 達到碩士班學生成為整合空間相關專業,提供專業服務之通才;5. 博士班學生要求能夠具備獨立自主的研究能力與承擔專業教學的任務。以實質環境之規劃與設計為任務的專業主要包括區域與都市計畫、都
20、市設計、建築及地景建築等分類,雖然各專業均具有獨特的技術性知識,其處理的對象,則均為人類生活的實質環境,而以空間規劃與設計為手段,專業的通才教育顯然應當以空間環境塑造的相關現象與知識,以及規劃與設計的理論和技術為訓練的核心內容,同時為了消除現存各相關專業間的隔閡,以及建立社會及文化自覺,除了透過專業知識的結合與再調適之外,尚須在訓練過程中提供團隊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與使用者密切接觸的經驗,因此,實習課程應成為教學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此外,為了配合現行專業分工制度及實務需要,於核心課程之外,開設輔助性的技術性課程,以利學生興趣的完整發展,因此,課程規劃如下:u 碩士班:講演課程加強其專業分析能力;
21、實習課程加強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行動能力;論文及相關課程訓練初步的研究能力。u 博士班:研究方法上的訓練及論文研究課程奠定其日後從事教學與研究的基本能力。三、 研究之重點、方向、與組織發展(一) 研究重點及方向研究之發展重點包括:(1)永續發展的規劃與設計問題;(2)區域發展的居住問題;(3)電算機在規劃與設計上的應用;(4)古蹟保存;(5)人與時空之研究;(6)建築設計做為文化創意產業。在研究的方向上,我們把握下列幾個原則:1. 注重台灣地區的環境及其集居系統之特定問題的研究;2. 同時重視農村及都市的合理發展;3. 積極推動建教合作,協助實務機構。合力解決環境規劃的實際問題,並訓練作業人員;4
22、. 利用人力及資料的集中,透過與學術界,政府機構及民間團體的合作,促進國內實質環境品質的逐步改善;5. 從事有關人類集居系統的理論性研究及基本知識整理和累積工作,提高國內有關方面之作業水準及學術風氣,且有助於我國科學自立之植基。6. 從事建築、都市、地景之歷史研究與保存。(二) 彈性的研究組織在工學院的支持之下,本所與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共同成了院級的環境與發展中心,推動清潔生產、低碳科技,與可持續城市與建築之間的互動,在技術引進與應用方面,盡專業者一己之力。至於,所務行政以制度上的彈性,鼓勵本所教師,向校外爭取資源,或是跨校連結,提供專業與學術服務,目前在所一級的小型“研究中心”,列舉如下:(1
23、) 性別與空間研究中心:從事有關性別與環境之研究,定期出版性別與空間研究通訊。(2) 工商園區與國土發展研究中心:從事有關產業發展與工業區開發、地理資訊系統與決策支援系統、開發許可制與環境衝突管理、空間資訊化等研究。(3) 海峽兩岸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為王鴻楷老師近年之研究範疇,探討中國大陸自1978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地方之空間發展如何相應演變及影響空間發展之機制如何運作。除已累積相當多的文獻資料及田野調查的觀察記錄外,並與中國及香港類似研究取向的學者專家建立起討論網絡,有助於兩岸都市規劃與土地使用管理之理論與實務交流。(4) 電腦輔助規劃設計研究室:將電腦技術、資訊理論和規劃設計理論加以結合是
24、我們努力的目標。從技術面而言,我們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建築系統、網際網路、視覺模擬、虛擬實境、專家系統、決策支援系統、案例式規劃設計等各種工具。從應用面來看,近幾年來我們的研究焦點涵蓋了城鄉規劃和建築設計,主要有:縣市綜合發展計劃資訊系統、防災資訊系統、都市計畫道路路網檢討評估系統、規劃資訊網站、資訊都市、社區網站、設計推理、法規視覺化。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領域,歡迎有志的同好一起來進行研究與發展。(5) 都市政策研究中心:在一九九七年由學生提案自主成立之研究室,以我們居住的台北都會區為研究對象,透過學術、規劃與運動的實際行動,摸索在當前的臺灣社會中一個專業社會實踐的新方式。目前正規劃進行
25、通訊出版、政策體檢研究及建立台北研究資料庫。(6) 環境與災害研究中心:大規模災害及其防救是近年快速擴大的研究領域;相對於過去多數研究集中於工程與科技方面,本研究室則著重於人文方面的議題,尤其有關各層級災害防救體系之建構與實踐、社區防災與防災社區,以及都市防災規劃等,為現階段的重點研究議題。(7) 社區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透過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工作團隊,進行社區環境改善之研究與實踐。(8) 台灣社會研究中心:推動國內外規劃設計界對於社會議題之重視,成為國內社會與空間研究與資訊交流的基地,建立人文社會科學界與規劃設計界之橋樑。四、 專業實務的實踐組織協助實習課教學l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
26、基金會為因應台灣快速經濟成長中之城鄉、建築、實質環境等嚴重課題,本所於1990年7月成立專業服務單位規劃室,整合各專業領域之專長並落實社會實踐之目標。經過四年的工作,規劃室以結合學術與專業的理念,為中央到地方政府各部門進行了多項規劃與設計工作,包括縣市綜合發展計畫、都市計畫、都市更新、聚落與古蹟保存、社區發展與設計、地景規劃與設計及建築計畫與設計。由於工作量不斷增加,個案之內容及對外關係日趨複雜多樣,乃邀集社會贊助,於1994年8月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5年間,為進一步落實專業規劃與地方社區的結合,並同時提昇工作效率,基金會於宜蘭縣成立工作室。(一) 宗旨以非
27、營利性之運作方式,進行多元性社會服務的專業規劃設計工作,在目前經濟掛帥、環境品質嚴重惡化、公共意識低落的時代,這樣的理念應有助於專業本身的調整,亦期許實質環境有所具體的改善。1.將學術研究成果實踐而服務社會2.綜合學術與專業知識,參與建設社會3.開拓研究室及研究所資源,並能加以靈活運用4.推廣國際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研究工作(二) 會務內容基金會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承辦有關建築、城市及鄉村之研究,規劃與實質環境設計之工作,舉辦與上述工作相關之研討、教育、交流、合作等活動,以及出版並推廣上述工作及活動的成果作為學術與專業實踐的媒介。會內設執行長一人,並由資深規劃人員組成執委會共同決策營運,現任董事長為
28、本所劉可強教授。成立至今已完成多項國內外規劃設計相關研究案,支援本所專業實務教學並提供技術指導,共同為培育專業人才、推動都市改革努力。(三) 工作小組目前會內共成立四個工作室及一個規劃室,包括:宜蘭工作室、綠驛工作室、水頭工作室、椰鄰工作室、台北規劃室。五、 當前最待突破的困境1.改善教學空間;2.在工學院之下,成立建築與城鄉專業學院:1. 改善教學空間由於2006年10月底本所的實習課大教室失火,使本所陷入立即的空間使用危機之中。2. 在工學院之下,成立建築與城鄉專業學院因為建築師、地景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在國外,都是具證照制度支持的專業者,台灣制度不健全,僅建築師有建築師法與建築師考試制度
29、,餘為技師,與土木技師之間,形成不必要的衝突。以及,在三個分組:(1)永續建築與社區設計組;(2)地景建築與永續環境規劃組;(3)永續城市規劃與區域治理組的基礎上,為了因應教育制度內的評鑑與競爭,校長已經應允,期望短期內,在工學院之內成立在學術上的,而非行政上的建築與城鄉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或是,若學校有意在新的知識與專業重整的角度下推動永續發展學術的話,本所也將積極配合,以永續建築與規劃專業學院,配合學校的發展方向,以求接合國內與世界學術與專業社群的轉變。為了突破前述困境,回應學生的期待,本所提出展望未來的發展如下:第三章 展望未來 一、 關於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30、未來的發展1. 問題與挑戰:面對全球都會區域之浮現、創新氛圍建構的必要性、生態危機與永續城市的急迫性、社會片斷化日益嚴重的趨勢,提出研究與教學升級計劃,進行全球資訊化時代的規劃與設計的教育改革。2. 全球視野下的台灣什麼是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下一步?換句話說,新的專業學院的新視野為何?尋求專業出路其實意味著必須結合摸索台灣的可能性,引領改變,界定方向。下階段對台灣的想像為何?建築與城鄉專業學院能提供由國土規劃到設計做為創意產業,由城鄉風貌到社區營造,的專業者與研究者,在象徵的措辭上,可以說:以專業與學術能力,支持台灣走向全球的節點與橋樑,而不是內向的部落與橋頭堡。(見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3. 塑
31、造台灣的空間構想(1).打造都會區域(metropolitan region/mega-city/city-region)過去,土地改革、加工出口區、高科技科學園區,是銘刻台灣經驗與教訓的地方象徵,然而,下一里程的台灣特色呢?過去,在經濟結構、社會組織、文化表現上,在政治冷戰與經濟的國際分工下,經濟是代工、設計是複製,文化是模仿西方(也就是美國)。當前,台灣的經濟動力全球流動,表現為越界的網絡!然而,歷史的鎖鍊,使得台灣的政治竟然成為對立面。終究,在台灣,主要是台灣西海岸,做為多中心的全球都會區域已經浮現,北台、中台、南台三個次級都會區域亟需經營,我們必須乘勢而起。換句話說,在世界上被看到的是
32、兩千萬人口的集居過程所形成的流動的節點,而非過時的、封閉內向的國族國家領土。我們要有能力迎接與打造全球都會區域。在全球都會區域,一方面,高鐵與Internet網絡成為流動骨幹,國際機場、國際港、資訊港、園區、工研院、大學棋布,例如台清交的主要校園分佈,接合國際學術與專業社群。可是另一方面,我們需有能力重新理解連結在全球經濟中的不連續區段與不均等發展。因切斷(switch off)與繞行(bypass)效應所形成的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造就了與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痛養無關的,大面積土地與被放棄人口,如邊遠地區與離島,區域間的差距與都會區域內的脫落社區都較過去的台灣嚴重得多。因
33、此,建築與城鄉學院做為扣和社會脈動的,有理想的學術與專業基地,必須同時關照被繞道而邊緣化的區域,脫落的地方,被忽視的社區!上述工作是5-10年的研究計畫與專業工作,亟需支持!(2).進一步認識全球都會區域的架構與所需的專業能力:a. 全球都會網絡中的節點與創新氛圍(milieu of innovation)建構;b. 面對生態危機城市;c. 處理社會片斷化與空間隔離;d. 規劃與設計的新角色與作法:譬如說,區域發展與建構都會區域、國家的規模重整(state rescaling,再尺度化)之下的都會治理(metropolitan governance)、策略性規劃與市民參與、生態規劃與可持續性發
34、展、城市的建築(architecture of cities, architecture of urbanism)、公共空間的營造與意義競爭、社區營造與草根社會培力的空間、設計做為文化創意產業、設計做為溝通的空間、掌握資訊技術與Internet的能力等等,都關係著全球資訊化時代的規劃與設計新角色與作法。總之,對一個東亞的新興工業體下的專業學院而言,這裡已經不再是模仿、代工與複製。重新建立目標,專業與研究能搶佔先機,終能與國際社群平起平坐。二、 關於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學重點的延續與調整1. 我們的教學,目標放在整合既有的規劃與設計專業領域裡的建築(architecture)、都市計劃(city
35、planning)、地景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三者,所能共享的課程,做為碩士學程之專業通才教育。針對碩士班的專業的通才教育,我們最近有一些再思考:建築與城鄉所的發展方向是:人民導向的地方營造與治理(People- based place making and governing);專業教育的價值目標是:永續的環境、公義的社會、民主的決策、活潑的經濟;碩士班培養人才目的是:對於環境問題之界定與解決具有圓融而不受限於制式之狹義專業分化觀點的專業的通才這也是以實質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做為專業技能的核心,在這基礎上,尊重教師之不同研究方向,將學生的論文延伸至不同研究領域,主要
36、包括了建築、社區設計、參與式設計、人與環境研究、性別與空間、古蹟保存、建築與都市史,空間的政治經濟學、空間的文化研究、永續城市、成長管理、區域發展、都市與區域政策、住宅、都市防災、資訊城市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等等。2. 我們鼓勵跨國、跨校、跨學門的教研合作及交流。近年如:John Friedmann(傅約翰),渡邊俊一,郭彥弘,楊鴻勛,延藤安弘,David Harvey(哈大衛)等等,已經、正在、或是即將來所,擔任客座、講座、甚至是特聘講座教授。與荷蘭台夫特科大(TU Delft)環境設計學院簽訂雙博士學位計劃、與荷蘭台夫特科大(TU Delft)、北京清華大學合辦國際城市論壇(IFoU)學術
37、會議。在跨界教學上,在最近,我們有:(1). 20052006年,與西安西北大學考古所、夏威夷大學共同參與漢長安城遺址的規劃;(2). 2006年冬至2007年春,國際黑面琵鷺黑面琵鷺後援聯盟(SAVE, Spoonbill Action Voluntary Echo, International)與美國柏克萊加大環境設計學院地景與環境規劃學系,共同舉辦跨國學生合作競圖計劃;(3). 2007春,參與中亞的吉爾吉斯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4). 2007年春,與荷蘭台夫特科大(TU Delft)合作,推動四川瀘沽湖摩梭人母系制度的札瓦洛村為代表個案的聚落與文化保存;(5). 2007年秋,與香港
38、科技大學與市民團體合作,參與香港西九龍計畫。3. 我們肯定以批判的角度,反省專業者與制度的不足,推動都市改革。眾所周知,學生們曾不同程度地參與在近年台灣社會的變動過程之中,推動空間的改造,諸如:無住屋運動、野百合學運、土地改革運動、新女廁運動、十四、十五號公園運動、三重後竹圍、大理街鄰里公園爭取、921大地震後全員投入災區重建計劃、寶藏岩保存、樂生療養院保存、山仔后美軍宿舍保存等等。三、 未來可能的制度突破l 永續建築與規劃學程(與森林系、土木系合辦)(碩士課程為主,考慮照顧大學部選修)l 文化資產研究中心(與文建會合作,吸收文資中心資源)(與森林系、藝術史研究所、材料所合辦,碩士學程)l 國
39、土規劃研究中心(與經建會商量)l 低碳城市計劃(與英國合作,協助台北都會區地方政府,確立目標與策略,落實為具體的可執行的實質設計方案)第四章 各項統計表 一、 教職員人數統計表二、 學生人數統計表三、 學術著作(Publication) 統計表四、 研究計畫(Research) 統計表第五章 近期開課內容 u 95學年度上學期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分授課教師322 M4750公共建設政策與治理專題2江瑞祥322 U0950成本效益分析2江瑞祥501 39400人與環境關係導論3畢恆達544 D0010博士論文544 D0860現象學與空間3畢恆達544 D0880研究方法:資訊社會與城市3夏鑄九5
40、44 M0010碩士論文6544 M0240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五6王鴻楷544 M0240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三6夏鑄九544 M0280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三A6劉可強544 M0381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6王鴻楷544 M1590住宅與居住環境規劃3陳亮全544 M2210環境規劃與設計理論3王鴻楷544 M3490國土計劃專題3林建元544 M3610資訊社會與城市導讀3夏鑄九544 M3640不動產經濟學3華昌宜544 M3680台灣建築文化史3黃蘭翔544 M3840基地計劃與地景設計3康旻杰544 M3880都市經濟學2彭信坤544 M3910都市更新與再生3林建元544 M3920城市、貨
41、幣與權力1夏鑄九544 U1710初等環境規劃與設計一6劉可強u 95學年度下學期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分授課教師322 M3600 都市發展政治學專題 2江瑞祥 501 49520 建築設計概論 3夏鑄九 544 D0010 博士論文 0544 D0840 研究方法建築史與建築批評 3夏鑄九 544 M0010 碩士論文 6544 M0190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四 A 6夏鑄九 544 M0210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四 B 6劉可強 544 M0382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下 6王鴻楷 544 M0382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下 6陳亮全 544 M0382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下 6劉可強 544 M1
42、370 地理資訊系統 3林峰田 544 M1510 規劃之法令與制度基礎 3蔡勳雄 544 M3410 土地開發與管理 3林建元 544 M3520 建築與都市理論 3夏鑄九 544 M3530 質性研究 3畢恆達 544 M3550 都市及區域資訊系統 3林峰田 544 M3570 永續發展與成長管理 3王鴻楷 544 M3620 設計的圖繪表達與再現一 3黃永松 544 M3850 城鄉安全與防災 3陳亮全 544 M3930 塗鴉專題 3畢恆達 544M3950亞洲的文化與都市形式3郭彥弘544 U1720 初等環境規劃與設計二 6劉可強 544 U1750 建築構造與施工 3許坤榮 u
43、 96學年度上學期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分授課教師322 M4750公共建設政策與治理專題2江瑞祥322 U0950成本效益分析2江瑞祥544 D0010博士論文0544 D0810研究方法:都市史與規劃史3夏鑄九544 D0830研究方法:科學哲學3林峰田544 M0220環境規劃設計實習六6夏鑄九544 M0270獨立研究3夏鑄九544 M0381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6王鴻楷544 M0381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6劉可強544 M0381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6陳亮全544 M1240世界城市史3王芝芝544 M1630開放空間理論與設計3陳亮全544 M1860質化方法資料分析3畢恆達544 M2130生態分析3黃書禮544 M2210環境規劃與設計理論3王鴻楷544 M3280文化研究專題3王志弘544 M3460台灣的住宅與土地問題3華昌宜544 M3540都市之功能與結構3楊重信544 M3720都市社會學3夏鑄九544 M3760電腦輔助空間規劃設計理論3林峰田544 M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