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城市管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城市管理规划.docx(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年城市管理规划目录*2一、规划背景2二、城市管理规划的必要性3三、城市管理的概念、内涵及特点4四、规划范围8五、规划期限8六、编制依据8第二章城市管理现状IO一、市城市管理阶段性成果概述10二、市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16三、市城市管理面临的机遇20第三章规划定位24一、指导思想24二、基本原则24目标定位25第四章主要任务28一、更新城市机能,创建包容城管28(一)管理目标生态化28(二)管理理念人性化31(三)管理体系科学化33二、优化城市功能,深化精细城管36(一)改善城市环境卫生36(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41(三)提高城市亮化水平43(四)加强市容秩序管理47(五)加快市政设施三大
2、改造工程501、菜市场改造502、污水管网改造533、老小区改造55(六)提升综合交通管理57(七)优化公用事业服务61(A)完善城区应急管理系统63三、提升城市效能,推进创新城管66(一)管理机制高效化66(二)管理手段智能化671、数字城管682、“无线城市”723、1355社会化协同管理创新平台74(三)管理方法多元化76第五章保障措施78一、组织领导78二、政策保障79三、经费保障79四、宣传保障80五、公众参与保障81第一章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十二五”时期及以后的十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围
3、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0年市生产总值64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4100美元,比上年增长I1.7%,城市化水平为48.4%,市区常住人口35.2万人,建成区面积32.3平方公里,区域统筹发展水平从2008年的基本统筹阶段进入到整体协调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面对整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市城市管理围绕“秀山、养生福地”的城市定位,遵循“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六城联创”和世界级养生养老基地建设,打造长三角南翼地区山水宜居与生态旅游城市、特色制造业基地和浙西
4、南中心城市。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规划立足于城市管理的现状与特点,针对未来的发展需要和趋势,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制定市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和战略构架,部署管理工作的具体指标和重要任务,完善以“包容、精细、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战略架构,构建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综合品质领先型”城市管理体系。二、城市管理规划的必要性城市管理规划作为一个动态综合管理体系,必须适度超前,设计并塑造高效、有序、开放的城市功能与格局。2006年市人民政府修编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作
5、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随着市建设“宜业宜居宜游新”进程的加快和打造“浙西南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亟需针对城市管理制定新的管理规划,建立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效率的城市管理体系。围绕这一中心,本次规划承上启下,拓宽管理思路,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市的城市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与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市的城市品位与形象。城市管理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浙西南中心城市的确立和建设,市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区域格局的演化与战略地位的提升对市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城市管理规划作为构建与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指导纲领,为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制定了行动目标、战略部署
6、、实施重点和保障制度,是发展城市、繁荣城市的战略安排。通过城市管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加快各类要素集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城市管理是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以城市生活质量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城市价值的核心所在。现代城市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生态宜居环境为基础,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创新管理和服务,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城市文化等方面都要突出民生,注重人性化设计,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城市管理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必要条件。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7、石雕之乡、青瓷宝剑之乡、摄影之乡和全国生态第一市,地处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之间,应充分利用变化了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加快大产业、大平台、大文化建设,以“六城联创”为契机,通过打造“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国际知名的“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利用华侨资源将“秀山、养生福地”的城市品牌在世界打响,为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三、城市管理的概念、内涵及特点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涵盖了各种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事务的目标、战略、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对正处于加速建设和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城市管理必须与正在转型中的整体经济与市民意识形态接轨,以知识和科技创新为
8、动力,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适应全球市场需求为前提,顺应时代趋势,实现科学管理。(一)城市管理的概念与内涵根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对城市管理的界定(见表1),城市管理有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划分。广义上的城市管理既包括城市综合管理也包括城市专门管理,是城市政府对城市行政辖区内一切人、事、物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城市管理特指城市综合管理,是指城市政府或城市政府依法成立的城市综合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授权或行政授权,依法维护城市基础功能设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保障城市健康运行,促进市民和谐相处的行政行为。本规划采用的是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城市综合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活动是行政行为,特点是一个管理
9、部门要涉及多个系统的专门事权。城市综合管理内容包括给水、电力、通信、供热、道路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供气、垃圾收运、排水、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功能和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综合管理内容还包括城市应急管理,是指当城市部分基础功能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城市部分公共空间秩序混乱,城市部分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情况下,城市政府甚至国家强力部门介入,采取应急措施尽快恢复城市常态,进行旨在尽快恢复1参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2010年6月。城市常态的非常规城市管理活动。城市综合管理活动是行政行为,具有公益性、综合性、专业性、强制性、简单重复性、个体损益性(执法环节)。城市综
10、合管理相对人必须配合或服从,城市管理体系必须有一支执法队伍保障城市综合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为避免或减少城市综合管理执法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必须要有公安部门等建立公务协助机制。表1城市管理的分类与内容城市管理城市综合管理主体城市政府或城市政府依法成立的城市综合管理部门范围依法维护城市基础功能设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保障城市健康运行,促进市民和谐相处内容包括给水、电力、通信、供热、道路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供气、垃圾收运、排水、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功能和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专门管理主体城市政府或城市政府依法成立的城市专门管理部门范围依法管理在城市行政辖区内各种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专门活动,保障公民的合
11、法权益和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城市的政治文明和经济文化繁荣内容城市行政辖区内基于城市基础功能之上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如宗教局管理宗教活动,文化局管理文化活动,卫生局管理医疗卫生活动,税务局管理税款征缴活动等(二)城市管理的特点城市管理具有公共性、功能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1、公共性:通过集聚、优化和扩大城市公共资源,序化、净化、美化城市公共空间,保障、加强、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实现维护城市的健康正常运转和良好秩序,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和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城市的政治文明和经济文化繁荣。2、功能性:城市功能分为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两类。城市基础功能是城市中的自然人离开就不能生
12、存或无法健康正常工作生活的一类功能,包括给水、电力、通信、供热、交通运输、供气、垃圾收运、排水、园林绿化等。人类在城市基础性支撑平台上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是城市基础功能的衍生功能。城市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相互衬托、相互影响和彼此作用,推动城市向理想的居住空间演化。3、多样性:包括主体多样性和职能多样性。主体多样性是指政府之外更多的主体涉入到城市管理,这既有利于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也有利于激励各方面的参与热情。职能多样性是指通过放松管制、民营化和市场化三种主要途径实现政府职能的多样性。4、开放性:城市管理需要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向公众传递城市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法令和行为等信
13、息,积极引导各界来了解、理解、信任、支持与监督城市管理工作。及时接受来自公众的反馈信息,充分利用公众参与的热情与效应来推动政府管理的高效优化。5、动态性:无论是城市管理的实践还是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导致城市部分基础功能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城市部分公共空间秩序混乱,城市部分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城市政府甚至国家强力部门应尽快介入,采取应急措施尽快恢复城市常态。四、规划范围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市建成区所有城市化管理区域,主要包括莲都区(紫金街道、岩泉街道、万象街道、白云街道共4个街道)与开发区(水阁街道、富岭街道共2个街道).五、规划期限本规划的期限:
14、近期为2011年2015年;中远期为2016年-2020年。六、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办200217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年7月1日)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5年6月1日)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4年5月1日)城镇燃气管理条例(2010年10月19日)城市照明管理规定(2010年5月2
15、7日)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09年1月1日)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2009年1月1日)2、标准、规范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90)城市街容标准(DB33TIOO1.-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霓虹灯安装规范(GB19653-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其他相关的技术规定。3、相关规划与文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第二章城市管理现状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作为浙西
16、南中心城市的市正面临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市城市管理阶段性成果概述市从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特别是2006年提出了“六城联创”的总体目标以后,加大了文明创建的力度,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0年获得了国家旅游局颁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同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正在全面推进中。(一)制定各类城市规划,奠定城市管理基础近年来,市为加强城市管理,编制了大量的城市建设规划和专项管理规划,先后完成了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旧城改造规划、商品交易
17、市场、生物多样性规划、城市综合交通、城市燃气、供排水、城市公交一体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户外广告等城市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实施以后,提高了市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形象,为城市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构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了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的工作体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形成了“高位监管”的城市管理模式。2008年市政府成立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代表市政府对城市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挥、协调和服务。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2011年成立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市长与
18、常务副市长分别兼任委员会主任与副主任。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与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合署办公。“城管委+城管办+指挥中心”一体化的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形成了城市管理整体合力,发挥城市管理监管机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了城市综合执法的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市城市管理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实行城市管理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2004年建立了市行政执法局,下设莲都区执法分局和开发区综合执法局,开展城市统一执法工作。2011年市成立了市城市管理局,与执法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解决了因管理与执法分离所引起的各种问题,提高管理与
19、执法效率。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责。开展了城市管理问题专项调研,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明确了市、区两级和部门之间城市管理职责,减少了职能交叉、管理缺位、相互推诿等现象,有效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开展。将市区环卫职能从市建设局下放到莲都区,完成了执法向街道和社区延伸工作,加强了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功能,初步实现了重心下移。(三)加快政策法规建设,推进了依法管理和严格执法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是促进城市管理与城市执法有机结合,推动城市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市根据出现的问题,加快了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减少政策法规真空带来的管理缺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在城市管理执
20、法方面,出台了市城市管理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办法;在交通方面,出台了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道路停车泊位管理办法、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在环卫方面,出台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在城市建设方面,出台了市区绿化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管理规定、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通过以上政策法规建设,明确了职责分工,规范了管理行为,推动了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可究,执法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根据“六城联创”工作部署,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动为抓手,以“破
21、三难(行车难、治污难、拆违难)”为重点,深入实施“十大建设项目”、“十大整治项目”,城市品质更上一个台阶。1、主城区建立了“洁化、绿化、亮化、序化”长效管理机制城区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完成垃圾房、公厕改造,高标准配备果壳箱,全面加强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建设,建成建筑垃圾临时消纳点和装潢垃圾中转点并投入使用,市区环卫设施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园林绿化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精心建设街头游园,大力推进拆墙建绿、透绿,创新发展借地绿化,开展城市公共绿地的认建、认种、认养活动。建成和改建了一大批公园、街头绿地、街心花园、休闲广场,公园总面积达到324公顷,30处街头零星绿地做到“一园
22、一色”、“精品精致”。城市亮化建设进展顺利。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照明管理的机制体制,城市亮灯率基本维持在95%以上。城市亮化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城市序化管理成效显著。完成市区户外广告管理体制调整,实现户外广告资源统一管理。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整治成效明显,实现流动摊贩的有效疏导和规范管理。2、推进“三大”改造-大力推进菜市场建设。成立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领导小组,完成菜市场专项规划的修编,出台市区菜市场建设和改造提升工作意见,制定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府前菜市场二楼改造年已完成并投入使用,长岗背、厦河、三岩寺临时菜市场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天宁菜市场已开工建设;仓前菜市场、灯塔菜市场已进
23、入审批程序;批发早市正在选址优化中。马路市场已得到有效疏导和整治。治污排污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内河改造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东银苑、大洋河两个重点截污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水阁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主城区电镀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基本完成,水阁电镀企业园区建设土地平整已完成。启动老小区改造计划。2011年出台了市区老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改造市区34个老小区,涉及总户数28475户,总人口85622人,区域总面积约109万平方米。通过三年努力,将使市区老小区环境有明显改善。3、数字城管和“天网”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有效发挥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作用。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搭
24、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平台,解决协查、堵截、搜查等一线城管人员现场执法问题,同时为一线提供帮助,使执法人员迅速对区域内的现状做出判断、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已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四大目标,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达到99%。采取“1+8模式”推进县市区数字城管建设和联网,2012年全面完成并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市区治安视频监控网全面建成。安装了2281个治安监控摄像头,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视频监控网络。道路监控和管控系统同步完成,建成71个路口的信号灯控制系统建设和53组电子警察,对原已建的13个电子警察进行改造,建成了交通指挥大厅,大力提升了交通指挥能力。“天
25、网”工程已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4、路面交通疏导和停车场建设取得成效加强重要区域和路段管理。成立了括苍路综合管理办公室和府前菜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在市区16条道路上设置了隔离护栏,对红绿灯进行科学配时,在重要路段实行绿波带,建设交通诱导系统,提高通行效率。加强停车管理。在老城区实行咪表停车收费,开展违法停车专项整治,规范停车行为。在东银苑、接官亭、白云小区开展小区停车管理试点。-开展交通专项整治。整顿市区交通秩序和营运市场,调整公交线路,实行单行线、三轮车禁入、对部分路段实行硬隔离和禁止左转。在学校实行错时上、下学和免费乘坐公交车制度,缓解交通
26、压力。-推进停车场建设。出台市中心城市公共停车场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年),目前市区共有18家公共停车场,共有停车位1690个,其中20年建成城东停车场和原莲都区老公安局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88个。开展停车场整治,将城东路游乐场和大洋路大排档恢复为停车场。此外,还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对环卫系统、物业管理、城市路灯管理等引入竞争机制,试行市场化,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减轻了政府负担,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二、市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带有全局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无缝的沟通与协调。城市管理的效果
27、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城市规模、发展阶段、人口构成、体制机制、技术应用以及城市管理的观念等等都会对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当前,市城市管理的发展进程既受到宏观环境制约因素的影响,如撤地设市的时间比较晚、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规划落后、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的不文明行为等,又存在发展阶段所特有的矛盾,如机制体制尚未健全、财政的不足导致的城市管理经费短缺等。总体来看,城市管理工作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老城区功能过于集中,空间资源缺乏合理利用目前,市老城区的原有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老城区面积小,只有5平方公里,却聚集了菜市场、医
28、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度高的城市功能载体,配套设施缺乏,对城市管理带来了冲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城市功能区块没有进行合理划分,应对老城区的功能进行弱化与分流;二是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够重视,要通过旧城改造和功能布局调整解决老城区拥挤问题。(一)对城市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普及深入在城市文明创建进程中,领导层面已充分认识到城市管理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个别部门单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参与程度低,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职责不明确,没有充分发动市民和社会群体参与。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把城市管理工作简单等同于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对城市管理内容、范围和手段等重要概念含糊不清
29、和片面理解的情况依然存在,总体而言,对城市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普及和深入,未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三)体制机制不顺,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近年来市不断改革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就目前来讲,体制机制的不顺、职权不清、效率低下仍然是制约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一大障碍。结构职能划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市城市管理体系架构已逐渐清晰,在市级层面新设了城管委,下设城管办,与监督指挥中心合署办公,还新设了城管局,与执法局合署办公。但尚未明确新设机构与已有机构的具体职能,存在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不明晰的问题。“政府主导、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的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化。机构设置上大下小,重心尚
30、未完全下移。在以市级为主导以区为辅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市级部门承担了市区城市管理的大部分事务,并且机构设置庞大,掌握大部分城市管理有关权力、经费等资源,而开发区、莲都区、街道、社区等城市管理主体却缺乏城市管理的职能、机构和经费,其基础功能无法保障。虽然已经通过职能转接、属地管理等措施加强了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但“钱不跟事走”、“责任与权力不等”等现象依然突出,使基层城市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展开,这种现状容易造成“想管的无权管,该管的管不过来”的现象。(四)城市管理的保障体系亟需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财政相对不足,未形成健全的经费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市城市管理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日常管理工
31、作无法有效展开,影响基层城市管理的积极性,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达不到应有标准。道路保洁工作由于缺少资金,保洁人员数量相对紧缺,工人工资偏低。另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尽管部分解决了效率问题,但是由于政府给企业的经费少,而考核标准相对较高,导致监督机构难以对企业的工作进行正常考核,一旦过于严格,就会出现企业退出现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且素质不高。随着市城市面积的扩大,“六城联创”工作的展开,城市管理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基层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突显,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有关部门和单位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经济开发区(南城)现在正处于大面积开发和建设的阶段,然而有些市级部门的办事
32、处尽管已经在开发区政府设立,但却没有安排编制人员,或者有的甚至连办事处都没有设立,相应的任务却照派,造成必要的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又如出于城市管理的需要,目前城管执法只能依靠临时聘用人员用充当主力军,部分局在编与编外人员之比达到1:3,乡镇街道基本为招聘队员。聘请编外人员尽管能够在短期缓解执行任务的压力,但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在降低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时,严重影响城市管理形象和长远发展。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相对缺乏。目前,市在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存在着法规不全、可操作性差以及不符合当地实际等问题,出现了发现问题却无权执法等低效率现象,直接导致了市的城市管理执法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
33、外,就目前来讲,对第三产业和非法营运现象还未出台有效的管理措施,行政许可、监管、执法三个环节尚未形成一体化机制,法律法规真空现象相对严重。(五)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城市管理工作光靠政府的职能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社区和物业在城市管理中缺位现象严重,没有发挥在“三级管理,、“四级服务”中的应有作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沿街商店没有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街道社区基本不具备“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的条件。尽管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钱”“权”“人”下移尚未到位,基层尚未完全承担起相关区域的城市管理责任
34、。物业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扶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仍停留在“事后参与”与“被动参与”的城市治理初始阶段。市民主人翁意识缺失,法制意识不强,存在乱丢垃圾、乱停乱放车辆、践踏草坪、侵占绿地、闯红灯、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同时乱贴乱画、恶意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城中村”和棚户区内脏乱差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给市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三、市城市管理面临的机遇自2004年逐步建立并深化城市管理体系改革以来,的城市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城市形态文明与功能文明建设初见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各式各样发展阶段所特有的矛盾以及宏观环境的制约因素。在“十二五”加速
35、推行新型城市化的关键阶段,城市管理更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内外机遇、牢牢把握发展机会、沉着面对各种挑战,实现城市管理的跨越发展。城市化水平进入提速期的机遇。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内,全市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3.1%提高到2010年的48.4%,但根据省新型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的得分,市的综合得分为61.92,低于全省平均分71.54,在全省排名中居于末端。在“十二五”期间,将力争使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全省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到2015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4%,“一个中心城市、十个小城市、二十
36、个中心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山水宜居的省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必然要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六城联创”机遇。“六城联创”是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文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推进新跨越而提出来的战略举措。“六城联创”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十二五期间完成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先进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内容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加大社区设施配套力度,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和大森林建设活动,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景
37、观质量;着力破解城市拆违难、治污难、行车难“三大难”;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保护公共设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新、新市民”文明素质工程,广泛开展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文明共建,进一步改善社区服务条件。城市管理应以此为契机,统一思想,整合力量、资源和功能,强化合力,力争按期全面实现“六城联创”的目标。经济跨越式发展机遇。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掀起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前沿的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大变革,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为的后发提供了机遇。2010年10月省政府通过了生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实施
38、跨越发展的支持。市域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具有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应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工业强市,积极参与区域分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的文明发展之路,培育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机构改革的机遇。2008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城市(综合)管理职责和管理体制的决定权交由城市政府,各城市政府有权依据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决定本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和管理体制。按照此规定,各城市可设立城市综合管理局,整合收编原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市政管理、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工作部门和单位,统一行使城
39、市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形成一盘棋、管到底的大城管格局。同时做到上下对应,加强区级城市管理的机构和职能。大城管格局的推进将促进市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效率,又好又快地保障城市基础功能设施正常运转、城市公共空间秩序良好运行。技术进步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需求增长与城市管理能力升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平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管理理念和经验,加快城市管理技术升级和装备升级。3G、云计算、物联网、图像处理等先进信息化技术能够快速提高数字城管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和处理速度,从而推进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将是市城市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切入点。第三章规划定位一、指
40、导思想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和适应城市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针对市城市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以创建“包容城管、精细城管、创新城管”为目标的市城市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六城联创”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明确职责,实现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基层基础作用;全面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市“四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水平,打造“秀山、养生福地”的城市品牌,建立与浙西南中
41、心城市相适应的新城市形象。二、基本原则按照以上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和落实城市管理规划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高效的城市运行模式,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在空间布局上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在政策制定上体现民意,在日常管理上激发人的参与热情,在设施建设和出行上符合人的方便要求,在管理效果上要依靠人的素养的提升。(二)坚持创新发展。以“大城管”改革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加快管理重心下移;以“数字城管”为抓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倡导科技领先,不断探索和实践城市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创新。(三)坚持统筹协调。在市委、市政府
42、和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指导性和计划性,建立强有力高效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和协调体系,充分调动各部门、莲都区、开发区及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积极性,努力提高社会和市民的参与度。(四)坚持依法治理。按照建设法治的要求,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严格执法;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追踪执法过程,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执法考核;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加强管理执法队伍和协管队伍规范化建设,重视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市民的城管法制意识。三、目标定位(一)规划总目标根据基本指导思想,本规划的总目标定位为:立足于“一先三能”的城市管理思路,坚持“更新城市机能、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效能”的管理战略,构建
43、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安全”互融互促的综合品质领先型城市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包容城管、精细城管、创新城管”城市管理目标。(二)管理思路本规划的管理思路是:建设综合品质领先型城市管理体系,核心是“一先三能”(见图3.1)。精细城管包容城管创新城管图3. 1综合品质领先型城管体系示意图“一先”是指综合品质领先,“三能”是指三大城市管理战略,分别为:1、更新城市机能,创建包容城管。突出“人”在市城市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做到管理目标生态为先、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管理体系健全科学,实现“人”在城市管理“管”与“享”中的双重主人翁地位。2、优化城市功能,深化精细城管。围绕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六城联创”的
44、工作部署,推进城市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办好关系到城市民生和城市形象的“八大实事”。3、提升城市效能,推进创新城管。强调市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机制、手段和方法上追求不断创新,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打造市城市管理的核心能力。第四章主要任务随着浙西南中心城市的确立和建设,市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拥有更良好的区域发展前景和更高的区域地位。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市要实现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安全”互融互促的综合品质领先型城市管理体系,必须立足于“一先三能”的管理思路,坚持“更新城市机能、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效能”的管理战略,实现“包容城管、精细城管、创
45、新城管”城市管理目标。一、更新城市机能,创建包容城管为了达到城市管理中所设定的总目标和各项目标,必须运用战略的思维、对城市管理体系进行战略布局,使城市管理朝着管理目标生态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体系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管理目标生态化建设生态市是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发展道路,是市的立市之本。建设生态城必须以生态化的管理目标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将“低碳”的理念植入,以“城市环境田园化、城市资源集约化”两大目标作为城市管理的动能,形成循环高效的城市资源利
46、用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公共环境。1、实施目标实现城市环境田园化。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自然之美,即水清洁、无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社会公正,即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等;城乡一体,即城市繁荣与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田园化的城市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走出“城市病”困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市的城市布局已呈现城林相依山水相融的“一江双城”格局,城市绿化建设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社会公正、统筹城乡、包容性发展”也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新局面的发展主线,这些都为市打造田园城市夯实了基础。因此,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确立“田园城市”的
47、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对市、区、开发区明确功能定位、区域范围和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城市资源集约化。城市发展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每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资源的有限性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完善的主要因素。管理资源集约化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和空间结构的开发利用上达到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立体式、多层次的开发效果,预防和避免规划无序所造成的城市资源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在规划、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实现“节能而实效,节约而实用”的管理目标。2、实施重点持续强化政策规划推动效应。按照国家测评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的要求,以“六城联创”为契机,把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及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加大对生态环保考核指标的考核力度,在2020年底之前,“六城联创”全面达标,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积极探索生态建设机制。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推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