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76572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课件.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重点:, 复阻抗复导纳, 相量图, 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分析,9. 1 阻抗、导纳及其等效变换,1. 复阻抗与复导纳,正弦激励下,单位:,阻抗模,阻抗角,复导纳Y,对同一二端网络:,2. R、L、C 元件的阻抗和导纳,(1)R:,(2)L:,(3)C:,单位:S,3. RLC串联电路,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的阻抗。,由KVL:,其相量关系也成立,Z 复阻抗;R电阻(阻抗的实部);X电抗(阻抗的虚部); |Z|复阻抗的模; 阻抗角。,关系:,或,具体分析一下 R、L、C 串联电路:,Z=R+j(wL-1/wC)=|Z|j,wL 1/

2、w C ,X0, j 0,电路为感性,电压领先电流;,wL1/w C ,X0, j 0,电路为容性,电压落后电流;,wL=1/w C ,X=0, j =0,电路为电阻性,电压与电流同相。,画相量图:选电流为参考向量(wL 1/w C ),三角形UR 、UX 、U 称为电压三角形,它和阻抗三角形相似。即,例.,已知:R=15, L=0.3mH, C=0.2F,求 i, uR , uL , uC .,解:,其相量模型为,则,UL=8.42U=5,分电压大于总电压。,相量图,4. RLC并联电路,由KCL:,Y 复导纳;G电导(导纳的实部);B电纳(导纳的虚部); |Y|复导纳的模; 导纳角。,关系

3、:,或,Y=G+j(wC-1/wL)=|Y|j,w C 1/w L ,B0, j 0,电路为容性,i领先u;,w C1/w L ,B0, j 0,电路为感性,i落后u;,wC=1/w L ,B=0, j =0,电路为电阻性,i与u同相。,画相量图:选电压为参考向量(wC 1/w L,0 ),RLC并联电路同样会出现分电流大于总电流的现象,5. 复阻抗和复导纳的等效互换,一般情况 G1/R B1/X。若Z为感性,X0,则B0,即仍为感性。,同样,若由Y变为Z,则有:,9. 2 电路的相量图,1. 电路的相量模型 (phasor model ),相量模型:电压、电流用相量;元件用复数阻抗或导纳。,

4、时域电路,相量模型,时域列写微分方程,相量形式代数方程,2. 相量图,1. 同频率的正弦量才能表示在同一个向量图中,2. 反时针旋转角速度,3. 选定一个参考相量(设初相位为零。),例:上例中选 R为参考相量,用途:,利用比例尺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小结:,1. 求正弦稳态解是求微分方程的特解,应用相量法将该问题转化为求解复数代数方程问题。,2. 引入电路的相量模型,不必列写时域微分方程,而直接列写相量形式的代数方程。,3. 引入阻抗以后,可将所有网络定理和方法都应用于交流,直流(f =0)是一个特例。,9. 3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电阻电路与正弦电流电路相量法分析比较:,可见,二者依据的电路定

5、律是相似的。只要作出正弦电流电路的相量模型,便可将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推广应用于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中。,例1:已知 Z1=10+j6.28, Z2=20-j31.9 , Z3=15+j15.7 。,求 Zab。,同直流电路相似:,阻抗串并联的计算,解: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瞬时值表达式为:,解毕!,列写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和节点电压方程,例3.,解:,回路法:,节点法:,法一:电源变换,解:,例4.,法二:戴维南等效变换,例5.,用叠加定理计算电流,求开路电压:,求等效电阻:,解:,已知平衡电桥Z1=R1 , Z2=R2 , Z3=R3+jw L3。 求:Zx=Rx+jwLx。,由平衡条件:Z1 Z

6、3= Z2 Zx 得,R1(R3+jw L3)=R2(Rx+j wLx), Rx=R1R3 /R2 , Lx=L3 R1/R2,例6.,解:,已知:Z=10+j50W , Z1=400+j1000W。,例7.,解:,已知:U=115V , U1=55.4V , U2=80V , R1=32W , f=50Hz 求: 线圈的电阻R2和电感L2 。,画相量图进行定性分析。,例8.,解:,用相量图分析,例9.,移相桥电路。当R2由0时,,解:,当R2=0,q =-180;当R2 ,q =0。,9.4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功率,无源一端口网络吸收的功率( u, i 关联),1. 瞬时功率 (instant

7、aneous power),第一种分解方法:,第二种分解方法:, p有时为正, 有时为负; p0, 电路吸收功率:p0,电路发出功率;,UIcos (1-cos2 t)为不可逆分量。,UIsin sin2 t为可逆分量。,瞬时功率实用意义不大,一般讨论所说的功率指一个周期平均值。,2. 平均功率 (average power)P:, =u-i:功率因数角。对无源网络,为其等效阻抗的阻抗角。,cos :功率因数。,P 的单位:W(瓦),一般地 , 有 0cosj1,X0, j 0 , 感性, 滞后功率因数,X0, j 0 , 容性, 超前功率因数,例: cosj =0.5 (滞后), 则j =6

8、0o (电压领先电流60o)。,平均功率实际上是电阻消耗的功率,亦称为有功功率。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它不仅与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关,而且与 cosj 有关,这是交流和直流的很大区别, 主要由于电压、电流存在相位差。,4. 视在功率(表观功率)S,反映电气设备的容量。,3. 无功功率 (reactive power) Q,表示交换功率的最大值,单位:var (乏)。,Q0,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Q0,表示网络发出无功功率。Q 的大小反映网络与外电路交换功率的大小。是由储能元件L、C的性质决定的,5. R、L、C元件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R =UIcos =UIcos0 =UI=I2R=U2/R

9、QR =UIsin =UIsin0 =0,对电阻,u, i 同相,故Q=0,即电阻只吸收(消耗)功率,不发出功率。,PL=UIcos =UIcos90 =0QL =UIsin =UIsin90 =UI,对电感,u领先 i 90, 故PL=0,即电感不消耗功率。由于QL0,故电感吸收无功功率。,PC=UIcos =Uicos(-90)=0QC =UIsin =UIsin (-90)= -UI,对电容,i领先 u 90, 故PC=0,即电容不消耗功率。由于QC0,故电容发出无功功率。,6. 电感、电容的无功补偿作用,当L发出功率时,C刚好吸收功率,则与外电路交换功率为pL+pC。因此,L、C的无功

10、具有互相补偿的作用。,7. 交流电路功率的测量,单相功率表原理:,电流线圈中通电流i1=i;电压线圈串一大电阻R(RL)后,加上电压u,则电压线圈中的电流近似为i2u/R2。,指针偏转角度(由M确定)与P成正比,由偏转角(校准后)即可测量平均功率P。,使用功率表应注意:,(1) 同名端:在负载u, i关联方向下,电流i从电流线圈“*”号端流入,电压u正端接电压线圈“*”号端,此时P表示负载吸收的功率。,(2) 量程:P的量程= U的量程 I的量程cos (表的),测量时,P、U、I均不能超量程。,已知:电动机 PD=1000W,U=220V,f =50Hz,C =30F。 求负载电路的功率因数

11、。,例.,解:,例.,三表法测线圈参数。,已知f=50Hz,且测得U=50V,I=1A,P=3W。,解:,9. 5 复功率,1. 复功率,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有功功率: P=UIcosj 单位:W,无功功率: P=UIsinj 单位:var,视在功率: S=UI 单位:VA,功率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电压、电流的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以感性负载为例),根据定义,(发出无功),电抗元件吸收无功,在平均意义上不做功。反映了电源和负载之间交换能量的速率。,无功的物理意义:,复功率守恒定理:在正弦稳态下,任一电路的所有支路吸收的复功率之和为零。即,此结论可用特勒根定理证明。,一般

12、情况下:,已知如图,求各支路的复功率。,例.,解一:,解二:,2、功率因数提高,设备容量 S (额定)向负载送多少有功要由负载的阻抗角决定。,P=Scosj,cosj =1, P=S=75kW,cosj =0.7, P=0.7S=52.5kW,一般用户: 异步电机 空载cosj =0.20.3 满载cosj =0.70.85,日光灯 cosj =0.450.6,(1) 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电流到了额定值,但功率容量还有;,(2) 当输出相同的有功功率时,线路上电流大 I=P/(Ucosj ),线路压降损耗大。,功率因数低带来的问题:,解决办法: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 (改进自身设备)。,分析:,

13、补偿容量的确定:,综合考虑,提高到适当值为宜( 0.9 左右)。,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上电流减少,就可以带更多的负载,充分利用设备的能力。,再从功率这个角度来看 :,并联C后,电源向负载输送的有功UIL cosj1=UI cosj2不变,但是电源向负载输送的无功UIsinj2UILsinj1减少了,减少的这部分无功就由电容“产生”来补偿,使感性负载吸收的无功不变,而功率因数得到改善。,已知:f=50Hz, U=380V, P=20kW, cosj1=0.6(滞后)。要使功率因数提高到0.9 , 求并联电容C。,例.,解:,补偿容量也可以用功率三角形确定:,单纯从提高cosj 看是可以,但是负载

14、上电压改变了。在电网与电网连接上有用这种方法的,一般用户采用并联电容。,思考:能否用串联电容提高cosj ?,9. 6 最大功率传输,讨论正弦电流电路中负载获得最大功率Pmax的条件。,Zi= Ri + jXi, ZL= RL + jXL,(1) ZL= RL + jXL可任意改变,(a) 先讨论XL改变时,P的极值,显然,当Xi + XL=0,即XL =-Xi时,P获得极值,(b) 再讨论RL改变时,P的最大值,当RL= Ri时,P获得最大值,综合(a)、(b),可得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此结果可由P分别对XL、RL求偏导数得到。,(2) 若ZL= RL + jXL只允许XL改变,此

15、时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Xi + XL=0,即XL =-Xi 。,(3) 若ZL= RL + jXL=|ZL|,RL、 XL均可改变,但XL/ RL不变,(即|ZL|可变,不变),最大功率为,此时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ZL| = |Zi| 。,最大功率为,证明如下:,(3)的证明:,此时Pmax即如(3)中所示。,证毕!,谐振(resonance)是正弦电路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物理现象,作为电路计算没有新内容,主要分析谐振电路的特点。,9. 7 串联电路的谐振,含有L、C的电路,当电路中端口电压、电流同相时,称电路发生了谐振。,一、 谐振的定义,二、RLC串联电路的谐振,1、谐振条件:(谐振

16、角频率),谐振角频率 (resonant angular frequency),谐振频率 (resonant frequency),谐振周期 (resonant period),2、使RLC串联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1). L C 不变,改变 w 。,(2). 电源频率不变,改变 L 或 C ( 常改变C )。,w0由电路本身的参数决定,一个 R L C 串联电路只能有一个对应的w0 , 当外加频率等于谐振频率时,电路发生谐振。,通常收音机选台,即选择不同频率的信号,就采用改变C使电路达到谐振。,3、RLC串联电路谐振时的特点,根据这个特征来判断电路是否发生了串联谐振。,(2). 入端阻抗Z为

17、纯电阻,即Z=R。电路中阻抗值|Z|最小。,(3). 电流I达到最大值I0=U/R (U一定)。,(4). LC上串联总电压为零,即,串联谐振时,电感上的电压和电容上的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因此串联谐振又称电压谐振。,谐振时的相量图,当w0L=1/(w0C )R时, UL= UC U 。,(5). 功率,P=RI02=U2/R,电阻功率达到最大。,即L与C交换能量,与电源间无能量交换。,三、特性阻抗和品质因数,1. 特性阻抗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单位:,与谐振频率无关,仅由电路参数决定。,2. 品质因数(quality factor)Q,它是说明

18、谐振电路性能的一个指标,同样仅由电路的参数决定。,无量纲,谐振时的感抗或容抗,(a) 电压关系:,品质因数的意义:,即 UL0 = UC0=QU,谐振时电感电压UL0(或电容电压UC0)与电源电压之比。表明谐振时的电压放大倍数。,UL0和UC0是外施电压Q倍,如 w0L=1/(w0C )R ,则 Q 很高,L 和 C 上出现高电压 ,这一方面可以利用,另一方面要加以避免。,例:,某收音机 C=150pF,L=250mH,R=20,但是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源电压本身比较高,一旦发生谐振,会因过电压而击穿绝缘损坏设备。应尽量避免。,如信号电压10mV , 电感上电压650mV 这是所要的。,(b)

19、 功率关系:,电源发出功率:无功,电源不向电路输送无功。电感中的无功与电容中的无功大小相等,互相补偿,彼此进行能量交换。,有功,(c) 能量关系:,设,则,电场能量,磁场能量,电感和电容能量按正弦规律变化,最大值相等 WLm=WCm。,总能量是常量,不随时间变化,正好等于最大值。,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不断相互转换,有一部分能量在电场和磁场之间作周期振荡,不管振荡过程剧烈程度如何,它都无能量传给电源,也不从电源吸收能量。,电感、电容储能的总值与品质因数的关系:,UC0=QU,则 UCm0=QUm,品质因数越大,总的能量就越大,振荡程度就越剧烈。,Q是反映谐振回路中电磁振荡程度的量,一般讲在要求发生

20、谐振的回路中总希望尽可能提高Q值。,与 Q2 成正比,由Q 的定义:,从这个定义,可以对品质因数的本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维持一定量的振荡所消耗的能量愈小,则振荡电路的“品质”愈好。,四、RLC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和选择性,1. 阻抗的频率特性,2. 电流谐振曲线,谐振曲线:表明电压、电流大小与频率的关系。,幅值关系:,可见I(w )与 |Y(w )|相似。,X( ),|Z( )|,XL( ),XC( ),R,阻抗幅频特性,阻抗相频特性,电流谐振曲线,从电流谐振曲线看到,谐振时电流达到最大,当w 偏离w0时,电流从最大值U/R降下来。换句话说,串联谐振电路对不同频率的信号有不同的响应,对谐振

21、信号最突出(表现为电流最大),而对远离谐振频率的信号加以抑制(电流小)。这种对不同输入信号的选择能力称为“选择性”。,3. 选择性与通用谐振曲线,(a)选择性 (selectivity),例.,一接收器的电路参数为:,L=250mH, R=20W, C=150pF(调好), U1=U2= U3 =10mV, w 0=5.5106 rad/s, f0=820 kHz.,从多频率的信号中取出w 0 的那个信号,即选择性。,选择性的好坏与谐振曲线的形状有关,愈尖选择性愈好。,若LC不变,R大,曲线平坦,选择性差。,小得多,收到北京台820kHz的节目。,Q 对选择性的影响:R 变化对选择性的影响就是

22、Q对选择性的 影响。,为了方便与不同谐振回路之间进行比较,把电流谐振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除以w0和I(w0),即,(b) 通用谐振曲线,Q越大,谐振曲线越尖。当稍微偏离谐振点时,曲线就急剧下降,电路对非谐振频率下的电流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所以选择性好。,通用谐振曲线:,因此, Q是反映谐振电路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称为通频带BW (Band Width),可以证明:,I/I0=0.707以分贝(dB)表示:,20log10I/I0=20lg0.707= 3 dB.,所以,1, 2称为3分贝频率。,4. UL(w )与UC(w )的频率特性,UL(w ):,当w =0, UL(w )=0; 0w

23、 0,电流开始减小,但速度不快, XL继续增大,UL 仍有增大的趋势,但在某个w下UL(w )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 w ,XL, UL()=U。,类似可讨论UC(w )。,根据数学分析,当 = Cm时,UC()获最大值;当 = Lm时,UL()获最大值。且UC( Cm)=UL( Lm)。,Q越高,wLm和wCm 越靠近w0。,w Lmw Cm =w 0。,上面得到的都是由改变频率而获得的,如改变电路参数,则变化规律就不完全与上相似。,上述分析原则一般来讲可以推广到其它形式的谐振电路中去,但不同形式的谐振电路有其不同的特征,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搬用。,由于电压最大值出现在谐振频率附近很小的

24、范围内,因此同样可以用串联谐振电路来选择谐振频率及其附近的电压,即对电压也具有选择性。,一、简单 G、C、L 并联电路,对偶:,R L C 串联,G C L 并联,9. 8 并联电路的谐振,R L C 串联,G C L 并联,R L C 串联,G C L 并联,电压谐振,电流谐振,UL(w 0)=UC (w 0)=QU,IL(w 0) =IC(w 0) =QIS,推导过程如下:由定义得,二 、电感线圈与电容并联,上面讨论的电流谐振现象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的,因为电感线圈总是存在电阻的,于是电路就变成了混联,谐振现象也就较为复杂。,谐振时 B=0,即,由电路参数决定。,求得,此电路参数发生谐振是有

25、条件的,参数不合适可能不会发生谐振。,在电路参数一定时,改变电源频率是否能达到谐振,要由下列条件决定:,当电路发生谐振时,电路相当于一个电阻:,等效电路:,其中:C不变。,谐振时:,近似等效电路:,近似等效电路:,其中,L、C不变,,讨论由纯电感和纯电容所构成的串并联电路:,(a),(b),9. 9 串并联电路的谐振,上述电路既可以发生串联谐振(Z=0),又可以发生并联谐振(Z=)。可通过求入端阻抗来确定串、并联谐振频率。,对(a)电路,L1、C2并联,在低频时呈感性。随着频率增加,在某一角频率w1下发生并联谐振。w w1时,并联部分呈容性,在某一角频率w2下可与L3发生串联谐振。,对(b)电

26、路可作类似定性分析。L1、C2并联,在低频时呈感性。在某一角频率w1下可与C3发生串联谐振。w w1时,随着频率增加,并联部分可由感性变为容性,在某一角频率w2下发生并联谐振。,定量分析:,(a),当Z(w )=0,即分子为零,有:,可解得:,当Y(w )=0,即分母为零,有:,可见, w 1w 2。,(b),分别令分子、分母为零,可得:,串联谐振,并联谐振,阻抗的频率特性:,Z ( )=jX( ),(a),(b),例:,激励 u1(t),包含两个频率w1、w2分量 (w1w2):,要求响应u2(t)只含有w1频率电压。,u1(t) =u11(w1)+u12(w2),如何实现?,LC串并联电路的应用:,可构成各种无源滤波电路 (passive filter)。,可由下列滤波电路实现:,并联谐振,开路,串联谐振,短路,w1 信号短路直接加到负载上。,该电路 w2 w1 ,滤去高频,得到低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