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0238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湖北卷09书房的窗子抒情散文(写景状物)08雾抒情散文(写景状物)07日月行色小 说06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抒情散文(写景状物),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角度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是从理解文

2、章的主旨角度设置的考查目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中的含义,即写什么。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后一类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这三种类型的题都应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句、语段再作答。,审美鉴赏性试题,审美鉴赏性试题,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的观点和看法,阅读者的看法也就是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

3、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读懂,高考散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把握阅读规律,在读懂上下功夫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这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叙事抒情 定内容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粗读 散文 定文体 小说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精读 写景抒情 定特点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审题干,定区位答题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怎样读懂,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定内容,定文体 ) 写了哪些事,刻画了什么人,描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观点圈点勾画关键句速浏览全文,根据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

4、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2、仔细研读,理清文脉(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散文结构(谋篇布局)的基本形式(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以时间为序 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以空间为序 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3)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4)蒙太奇式,即以内在逻辑顺序拼接画面,叙事类:哪些是主体人事,哪些是联想的人事,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比突出或反衬强调)注意环境描写的段落,弄清它们的作用(渲染、烘托、交代

5、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抒发作者情感)灯笼红日月行色,抒情类:借助载体(人、事、物)来实现情感的表达简要呈现某一人、物或事引发感想联想发散、强化感情卒章显情收尾关注作者情感变化马缨花雾,论述类:阐述观念(直接提出来,甚至在文题上就会有所体现/先呈现某一人事,再通过简要分析引出)本论总收结尾碧云寺的秋色,3、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1、整体感知。,通观全文,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具体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我们的答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土情节的行文思路如下: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形成乡土的梦永远追随离乡的人乡土情结

6、的升华(民族向心力)乡土之恋不会消失。 我们会发现:文章以“什么是乡土情节”开篇点题,围绕“乡土情结”展开论述,以“乡土之恋不会消失”结尾,首尾呼应。这样,22题的A项就是正确的。我们在解答其他题目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土情结”这个中心。,2、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童年的烙印”一词可以作为回扣原文的切入点;解答的要点形式应该为名词性结构;“哪些”说明要点至少是两个;“不超过28个字”规定了答题的字数;4分可以作为确定要点数目的

7、一种参考:可能是两个或四个。,3、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第19题出现的“童年的烙印”一词位于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很容易据此信息回扣原文。,4、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联系可前可后,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

8、小范围。 第19题通过上下联系,答题范围在第二段: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根植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

9、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具体范围为“他在母亲的怀抱千丝万缕沾着边,5、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第19题的答题范围共有四句话(见上文引文标示),四句从文意把握,分别涉及了四层方面的意思,这样,我们判定答题要点为四个。在对四句话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筛选出下列信息要点(见上文引文加点词语):“母亲”“父亲”“亲族”“爱”;“乡土”“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6、组织表

10、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遵照“不超过28个字”的要求,我们压缩整合,很容易理出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亲情;,再以第20题为例:,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在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找清答题范围“第三段中”。在其中通过分析综合,我们很容易找出下列关键语句: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

11、,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分析综合中我们发现,关键语句有三句话,而一二句话强调的是同一方面的意思(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概括总结),这样,我们很容易理出答题要点为两种情况,经过信息的筛选概括总结,很容易理出答案: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第22题为选择题,主要做法是根据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回扣原文推敲把握,具体加以分析。

12、 在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于词语、语句的理解(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门第21题、第23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意在整体感知中分析认识。 在一些思想意识指导下的“六步策略”作为一种方法技巧,在第一卷现代文阅读题和文言文阅读题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择题的形式可以简化许多步骤,只不过在个别环节上需要略微调整。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选项考查到的语句一定要回扣原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全面分析每一个选项,做到查有实据,防止盲目答题,提高做题正确率。,第一节 作品的结构,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

13、地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一)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1考点解析这类题型通常是直接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2知识储备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层进式等;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一)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3走进高考典

14、型例题08江西卷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总分总式;由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段分写: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答案解析 先指出是总分总方式,再解析。4答题步骤先指出结构方式,再对文章体现的这种结构形式进行解析。(结构方式+解析),(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1.考点解析这类题型通常有几种提问方式: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08湖北卷19、08重庆15) 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08湖南卷20)2知识储备 划分层次就是进行分类,把相同

15、的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来。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是不同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3走进高考经典例题05湖北卷20、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

16、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1-4段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5段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剩余的部分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至于这样写的好处”是一些公式般的表述,难度不大。【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4答题步骤: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

17、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三)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的结构作用,1考点解析这一类型题目通常的提问方式为:结尾的写法有什么作用?(08全国一17)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08北京卷18) 某一段对全文情节开展有什么作用?(08江苏卷12) 文章开头为什么写某某?(08福建11、08四川卷17、07湖北),2知识储备:根据内容所处的位置的不同通常有如下结构作用开 头: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总领下文。过 渡: 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

18、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 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悬念、曲折有致、一波三折、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主次得当。 文章标题:通常起文章线索的作用。,3走进高考:例题一08全国卷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6分)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

19、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答案解析 通常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步是答的内容,第二步答形式,句子处于文章的结尾处,是否有总结的作用,有前后照应的作用,对作者观点的指出有何作用?例题二08北京卷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答案解析 结构上的作用,看其在文中的位置,在文章第三段,承上启下作用,启下文对秋色的集中描写。4答题步骤:内容+形式(手法、结构)

20、+解析,乡土情结第21题考查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考查点涉及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在第四段中,有一个关键词语“民族向心力”,从内容上看,乡土情节的内涵已经从对故乡的情感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这样,主题得到了深化。 从形式上看,在结构上,第一段总领全文: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第二段)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第三段)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四段):这就是乡土情结。

21、 第四段就是从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的角度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具体说明,照应了前文。 参考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历史)的悠远和空间(地理)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主题得到深化。,第二节 作品的主题,1考点解析常见考试题型:本文某种手法与主旨的关系。(08北京卷19)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08安徽卷17)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08重庆卷17)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08全国卷17)2走进高考例题一08北京卷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

22、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答案解析 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文章的艺术效果3答题步骤: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总结:1整体把握,脉络清晰。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例如08高考湖北卷雾掌握了思路后,我们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作品的主旨。2、局部把握,紧抓关键。局部把握,把握那些内容呢?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

23、就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还拿08高考湖北卷雾为例,第一段作者说“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第二段说到“喜悦”、“笑”,第三段说到“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第四段说到“喜欢”、“大唱赞歌”。有了这些词语的把握,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作者情感的脉络。其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这些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等,我们对这些语句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第三节

24、 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叙述人称、叙述方式:(表达方式)1考点解析近年来对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的考查较少,对于这一考点,我们只要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近三年考题中只涉及到两题,一是06辽宁卷,一是06四川卷,辽宁卷的问法直接一些,四川卷问法略拐小弯,这就要求学生要会变通。2知识储备叙述作用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

25、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3走进高考例、2005湖北卷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原文】(第二、三段)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

26、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分析:第二人称在文章中一眼就能看出来,“真切感、亲切感”是第二人称固有的表达作用,费神的是“自由、灵活”,这要从本文的行文特点去概括了。实际上,把文章的“你”改成“我”,“真切感、亲切感”减弱了,而“自由、灵活”的行文特点却并不消失。答案: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4答题步骤:先点明这一人称较普遍的作用,然后在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解析。(基本作用+解析),二、描写,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

27、映作品主题 (一)人物描写1考点解析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2知识储备描写手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详写(细节描写、白描)、略写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作用: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

28、题。,3走进高考例题一07海南卷: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答题步骤:先写出什么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方法+解析),(二)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1考点解析我们讲的描写是狭义的描写,近年来单纯考查描写的并不多,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2知识储备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29、、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白描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例、2005年广东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原文】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

30、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分析: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自然是烘托法。烘托法也是描写技法,好处的第一点如临其景从描写的固有好处说,第二点则是扣住主题说。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例2、2004年全国卷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用了什

31、以样的描写的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原文】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分析:第九段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修辞格的运用,也没有铺叙排比,用语朴素,所以答白描。河流干涸,做饭人死去,房屋破漏,这一思乡的真情应是伤感的。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例3、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22题: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32、【原文】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又称风俗画,自然环境描写又称风景画。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志趣、情操等性格特征。自然环境描写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性格,推动

33、情节向前发展,突出主题。结合环境描写所在语境,从上述方面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答案: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气氛,使矛盾冲突更显尖锐;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3答题步骤: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章中的形容词。景物描写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方法,再说作用。(特点+角度+手法+作用)景物描写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内容+形式),三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1考点解析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

34、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2、知识储备(见资料),例3、2005年湖北卷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原文】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

35、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人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答案: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回答”,上面的答案确实不能再简要了,只剩了拟人固有的修辞意义,连运用这一修辞表达的情感都简要掉了。高考如果这样回答就可以得满分,算我们运气好。,例4、2005年江西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原文】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击着往平坦的地方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溪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

36、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写星光、陨星的段落略) 分析:将题干中的词语放置原文相关句子中,可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喻体。联系文章的题目“给匆忙走路的人”和文中的关键语句“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可知这些形象都是为了与匆忙走路的人的匆忙形成对比,劝其不要匆忙的。题目问“为什么”,应该是包含理

37、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的。答案: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08天津卷第20题: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原文: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答: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答题步骤:题目直接问表现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技巧+

38、解析)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内容+技巧+语言)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形式),特别提出文中为何写某某一类题目1走进高考:例题一08全国卷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例题二08高考江西卷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答案解析与上题思路一样,同样是衬托作用,就要写清楚用什么衬什么。次要为主要服务。,2答题步骤:衬托+解析(次要为主要服务)3知识储备我们发现,很多文章作者在进行构思时常常选择一些与文章主要内容看似无关的内容,实际上又与主要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内容常常被出题者关注,因而就有了为何写某物的一类题。既然它与主要内容有联系,那么通常情况下它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要内容,次要为主要服务,起衬托作用。注意: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几种表达技巧的考查,通常都是融会贯通的,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要割裂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