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污染现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05806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污染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土地污染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土地污染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土地污染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土地污染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污染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污染现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污染现状新视野:基于kchk生态新材料的土壤修复插棒技术插棒工装及技术解决了污染物脱离土壤。kchk材料改土kchk增加土壤缓冲能力,进一步吸附有害元素和钝化重金属,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功能。微生物技术微生物在大比表面积、高吸附能力kchk材料上实现迅速繁殖和扩散,使kchk材料具有健康化生物功能。肥化熟化技术以kchk材料制作的有机肥,使土壤保墒、透气性和营养元素提高,大幅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土壤肥化和熟化。PAL材料介绍PAL材料是一种采用含有众多生命元素的纳米级多孔道镁质非金属矿为原料,具有给养、保肥节肥、保墒节水、增产增收、提高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等功能的土壤增肥

2、保肥保水剂。该项目的实施将减少化肥的用量,减轻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采用当前无法利用的矿物资源中的生命元素用于生物工程,一方面,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活动将生命元素转换到植物的机体中为人类造福。本产品与化肥混用。具有多功能多元的特点,符合肥料要向多元化发展和增钾补微的决策。依据不同农作物对氮磷钾的要求,配置多功能多元素专用肥料,能产生更好的效益。此外,用本产品生产的农产品,除提高粗蛋白外,尚含众多生命必需的化学元素,其中特别是碘和硒,对防治克山病有积极的作用。经过了多年在玉米、小麦、西瓜、西红柿、茄子和林业种植等的大田效果实验证明,既能大量减少化肥用量,又能增产和降低农业生产成

3、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PAL材料研发工艺和特质 PAL材料(Attapulgite)是坡缕石经过提纯、活化、改性获得的新型材料,是一种含有众多微量元素的珍稀纳米级多孔道非金属矿物质。属于特殊棒状孔径结构,吸附性能好,粘结力强、离子交换量大、比表面积突出,是非金属矿产同类中粘性最强、性能最稳定的多用途矿产资源。PAL材料主体功能这种特殊的纳米多孔晶体结构进入土壤后,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增加土壤对水分和空气的通透性能,有利于保水透气,对沙质土壤可增加其保水性,对粘重板结土壤可增加其透水性;PAL材料还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内部比表面积,可以控制和固定土壤中的养分(如固氮),防止土壤中的

4、养分流失和贫瘠化。PAL材料还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作用,可以提高土壤盐基交换能力,并且可以和多种重金属离子进行置换,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和盐碱化土壤的修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PAL材料含有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补充这些元素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农产品品质意义非常重大,如:钛(有效成分TiO25000ppm):可以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参与植物体内多种酶合成,增强作物免疫力;钼:是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的组成部分,参与氮代谢;硼:提高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运输,改善果实品质;锌:参与生长素的形成,促进种子成熟;硅: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活化土壤,防止重金属污染作物根部

5、;镁:叶绿素的成分,对植物体内呼吸起着重要的作用;铁:参与作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叶绿素部分酶的合成;锰:与蛋白质和无机酸代谢有关;铜:呼吸作用的媒介,参与叶绿素合成和蛋白质代谢;钙: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根系发育;硒:人类和动物必须微量元素之一,影响人类和动物的生长和繁殖。PAL材料主体功能增大孔隙率,透气保水PAL材料特殊的纳米多孔晶体结构进入土壤后,土壤孔隙率提高,可增加土壤对水分的通透性能。对沙质土壤增加其保水性,对粘重板结土壤增加其透水性。强吸附能力,锁住养分PAL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比表面积大,可以控制和固定土壤中养分,调节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中养分流失和贫瘠化。钝化重金属,修复土

6、壤PAL材料可发挥强离子交换作用,提高土壤盐基交换能力,提高pH值,改良酸性土壤。可以和多种重金属离子进行置换,大大改善重金属污染土壤和盐碱化土壤。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有机质来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蚀质和非腐蚀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

7、的植物体及根系。这是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对森林土壤尤为重要。森林土壤相对农业土壤而言具有大量的凋落物和庞大的树木根系等特点。中国林业土壤每年归还土壤的凋落物干物质量按气候植被带划分,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暧温带落时阔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热带雨林凋落物干物质量可达16700Kg/(km2a),而荒漠植物群落凋落物干物质量仅为530kg/(nm2a).动物、微生物残体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这部分来源相对较少。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排泄物和分泌物土壤有机质的这部分来源虽然量很少,但对土壤有

8、机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废水废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等),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等,还有各种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含量高的可达20%或30%以上(如泥炭土,某些肥沃的森林土壤等),含量低的不足1%或0.5%(如荒漠土和风沙土等)。在土壤学中,一般把耕作层中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一般情况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上。有机质的含碳量平均为58%,所以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致是有机碳含量的1.724倍。类型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以三种类型状态存在。(1)新

9、鲜的有机物:指那些进入土壤中尚未被微生物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它们仍保留着原有的形态等特征。对森林土壤而言,一般指枯凋落物的L层(Litter)。相当于土壤剖面形态记述中的A。层。(2)分解的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已使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失去了原有的形态等特征。有机质已部分分解,并且相互缠结,呈褐色。包括有机质分解产物和新合成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对森林土壤而言,一般指枯凋落物层中的F层(Fermetation)。此层一般在土壤剖面形态记述中为A。层(3)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与土壤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类型,占土壤

10、有机质总量的85-90%。对森林土壤而言,一般指枯落物层中H层(Humus)。在土壤剖面形态记述中,通常与上述的F层共同记为A。层。有机质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的组成,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的组成相当复杂。各种动、植物残体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因动、植物种类、器官、年龄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动植物残体主要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水化合物、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分别占52%-58%、34%-9%、3.3%-4.8%,3.7%-4.1%。(1)碳水化合物3.7%-4.1%,其次是P和S,C/N比在10左右。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主

11、要的有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约占有机质总量的15%-27%。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糖类有葡萄糖、半乳糖、六碳糖、木糖、阿拉伯糖、氨基半乳糖等。虽然各主要自然土类间植被、气候条件等差异悬殊,但上述各糖的相对含量都很相近,在剖面分布上,无论其绝对含量或相对含量均随深度而降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木本植物残体含量较高,两者均不溶于水,也不易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果胶质在化学组成和构造上和半纤维素相似,常与半纤维素伴存。甲壳质属多糖类,和纤维素相似,但含有氮,在真菌的细胞膜、甲壳类和昆虫类的介壳中大量存在,甲壳质的元素组成或为(C8H13O5N4)n(

12、2)木素木素是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性的聚合物。木素在林木中的含量约占30%,木素的化学构造尚未完全清楚,关于木素中是否含氮的问题目前尚未阐明,木素很难被微生物分解。但在土壤中可不断被真菌、放线菌所分解。由C14研究指出,有机物质的分解顺序为:葡萄糖半纤维素纤维素木素(3)含氮化合物动植物残体中主要含氮物质是蛋白质,它是构成原生质和细胞核的主要成分,在各植物器官中的含量变化很大。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外,还含有氮(平均为10%),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硫(0.3%-2.4%)或磷(0.8%)。蛋白质是由各种氨基酸构成的。一般含氮化合物易为微生物分解,生物体中常有一少部分比较简单的可

13、溶性氨基酸可为微生物直接吸收,但大部分的含氮化合物需要经过微生物分解后才能被利用。(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树脂、蜡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均不溶于水,而溶于醇、醚及苯中,都是复杂的化合物。单宁物质有很多种,主要都是多元酚的衍生物,易溶于水,易氧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的,不易腐烂的稳定化合物。木本植物木材及树皮中富含单宁,而草本植物及低等生物中则含量很少。植物残留体燃烧后所留下的灰为灰分物质,其主要元素为钙、镁、钾、钠、硅、磷、硫、铁、铝、锰等,此外还有少量的碘、锌、硼、氟等元素。这些元素在植物生活中有着巨大的意义。有机质转化反应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

14、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为化学的转化过程、活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使土壤有机质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这一过程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养分和活动能量,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性质,同时也为合成腐殖质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转化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的转化过程的含义是广义的,实际上包括着生物学及物理化学的变化。1.水的淋溶作用:降水可将土壤有机质中可溶性的物质洗出。这些物质包括简单的糖、有机酸及其盐类、氨基酸、蛋白质及无机盐等。约占5%10%水溶性物质淋溶的程度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降水量)。

15、淋溶出的物质可促进微生物发育,从而促进其残余有机物的分解。这一过程对森林土壤尤为重要,因森林下常有下渗水流可将地表有机质(枯落物)中可溶性物质带入地下供林木根系吸收。2.酶的作用:土壤中酶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植物根系分泌酶,二是微生物分泌酶,三是土壤动物区系分泌释放酶。土壤中已发现的酶有50-60种。研究较多的有氧化还原酶、转化酶和水解酶等。酶是有机体代谢的动力,因此,可以想象酶在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活动物转化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大多数以植物及植物残体为食。在森林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各类动物,如温带针阔混交林下每公顷蚯蚓可达258万条等,可见活动物对有机质的转化起着极为重要

16、的作用。机械的转化:动物将植物或残体碎解,或将植物残体进行机械的搬进及与土粒混合,均可促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化学的转化:经过动物吞食的有机物(植物残体)未被动物吸收部分,经过肠道,以排泄物或粪便的形式排到体外,已经经过动物体内分解或半分解。土壤动物中蚯蚓的分解作用最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用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来评价土壤肥力的高低。微生物转化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的转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最重要的,最积极的进程。微生物对不含氮的有机物生转化:不含氮的有机物主要指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木素等、简单糖类容易分解,而多糖类则较难分解;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脂肪等分解缓慢,

17、木素最难分解,但在表性细菌的作用下可缓慢分解。葡萄糖在好气条件下,在酵母菌和醋酸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简单的有机酸(醋酸、草酸等)、醇类、酮类。这些中间物质在空气流通的土壤环境中继续氧化,最后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土壤碳水化合物分解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不同类型微生物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分解过程。这种分解进程实质上是能量释放过程,这些能量是促进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基本动力,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在嫌气条件下,各种碳水化合物分解形成还原性产物时释放出的能量,比在好气条件下所释放的能量要少得多,所产生的CH4、H2等还原物质对植物生

18、长不利。1.微生物对含氮的有机物转化土壤中含氮有机物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蛋白质类型,如各种类型的蛋白质;二是非蛋白质型,如几丁质、尿素和叶绿素等。土壤中含氮的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无机态氮(NH4+N和NO3-N)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所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简单的氨基酸类含氮化合物。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氨化过程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产生氨的过程。氨化过程在好气、嫌气条件下均可进行,只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氨化作用产生的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

19、,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的作用称为亚硝化作用。硝化过程是一个氧化过程,由于亚硝酸转化为硝酸的速度一般比氨转化为亚硝酸的速度快得多,因此土壤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少的。亚硝化过程只有在通气不良或土壤中含有大量新鲜有机物及大量硝酸盐的发生,从林业生产上看,此过程有害,是降低土壤肥力的过程,因此应尽量避免。反硝化过程硝态氮在土壤通气不良情况下,还原成气态氮(N2O和N2),这种生化反应称为反硝化作用。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2.微生物对含磷有机物的转化土壤中有机态的磷经微生物作用,分解为无机态可溶性物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表层有20

20、%-50%是以有机磷状态存在,主要有核蛋白、核酸、磷脂、核素等、这些物质在多种腐生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最终产物为正磷酸及其盐类,可供植物吸收利用。在嫌气条件下,很多嫌气性土壤微生物能引起磷酸还原作用,产生亚磷酸,并进一步还原成磷化氢。3.微生物对含硫有机物的转化土壤中含硫的有机化合物如含硫蛋白质、胱氨酸等,经微生物的腐解作用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在硫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硫酸,并和土壤中的盐基离子生成硫酸盐,不仅消除硫化氢的毒害作用,而且能成为植物易吸收的硫素养分。在土壤通气不良条件下,已经形成的硫酸盐也可以还原成硫化氢,即发生反硫化作用,造成硫素散失。当硫化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21、对植物根素有毒害作用,应尽量避免。进入土壤的有机质是由不同种类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具有一定生物构造的有机整体。其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不同于单一有机化合物,表现为一个整体的动力学特点。植物残体中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大致含量范围是:可溶性有机化合物(糖分、氨基酸)5%-10%,纤维素15%60%,半纤维素10%-30%,蛋白质2%-15%,木质素3%-50%。它们的含量差异对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有很大影响。据估计,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经过一年降解后,2/3以上的有机质的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而损失,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到1/3,其中土壤微生物量占3%-8%,多糖、多糖醛酸苷、有机酸等非腐殖质物质占3%-

22、8%,腐殖质占10%-30%。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年残留量比其他地上部分稍高一些。有机质因素有机残体的组成状况(1)、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多汁幼嫩新鲜的绿肥易分解。(2)、有机残体的化学成分。一般情况下,阔叶比针叶快;叶片比残根快,豆科比禾本科快。(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用C/N表示。微生物吸收1份氮,就要吸收5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要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的C/N为25:1。外界条件外界条件通过制约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1)最适温度:2030度。2)、湿度和通气状况:在田间持水量的60%最好。3)、土壤pH:细菌最适pH6.57.5,放线

23、菌中性到为碱性,真菌酸性到中性条件有机质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著的。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提供植物营养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元素,如N、P、K、Ca、Mg、S、Fe等重要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土壤有机质经矿质化过程释放大量的营养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合成腐殖质,保存了养分,腐殖质又经矿质化过程再度释放养分,从而保证植物生长全过程的养分需求。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产生的CO2是植物碳素营养的重要来源,据

24、估计,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每年可达135亿t,大致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由此可见,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产生的CO2既是大气中CO2的重要来源,也是植物光合和作用的重要碳源。土壤有机质还是土壤N、P最重要的营养库,是植物速效性N、P的主要来源。土壤全N的92%-98%都是储藏在土壤中的有机N,且有机N主要集中在腐殖质中,一般是腐殖质含量的5%,据研究,植物吸收的氮素有50%-70%是来自土壤。土壤有机质中有机态P的含量一般占土壤全磷的20%-50%,随着有机质的分解而释放出速效磷,供给植物营养。在大多数非石灰性土壤中,有机质中有机态硫占全硫的75%-95%,随

25、着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而释放,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有机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物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分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在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其有效性。土壤腐殖质与铁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对植物及微生物是有效的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土壤有机质,尤以其中胡敏酸,具有芳香族的多元酚官能团,可以加强植物呼吸过程,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促进养分迅速进入植物体。胡敏酸的钠盐对植物根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证明胡敏酸钠对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及草类的根系生长发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土壤有机质中还含有维生素B1

26、、B2、吡醇酸和烟碱酸、激素、异生长素(-吲哚乙酸)、抗生素(链霉素、青霉素)等对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并能增强植物抗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状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中的腐殖质很少以游离态存在,多数和矿质土粒相互结合,通过功能基、氢键、范德华力等机制,以胶膜形式包被在矿质土粒外表,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所形成的团聚体,大、小孔隙分配合理,且具有较强的水稳性,是较好的结构体。土壤腐殖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在砂性土壤中,可增加砂土的粘结性

27、而促进团粒状结构的形成。腐殖质的粘结力比粘粒小,一般为粘力的1/12,粘着力为粘粒的1/2,当腐殖质覆盖粘粒表面,减少了粘粒间的直接接触,可降低粘粒间的粘结力,有机质的胶结作用可形成较大的团聚体,更进一步降低粘粒的接触面,使土壤的粘性大大降低,因此可以改善粘土的土壤耕性和通透性。有机质通过改善粘性,降低土壤的胀缩性,防止土壤干旱时出现的大的裂隙。土壤腐殖质是亲水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亲水基团,据测定腐殖质的吸水率为500%左右,而粘土矿物的吸水率仅为50%左右,因此,能提高土壤的有效持水量,这对砂土有着重要的意义。腐殖质为棕色呈褐色或黑色物质,被土粒包围后使土壤颜色变暗,从而增加了土壤吸热

28、的能力,提高土壤温度,这一特性对北方早春时节促进种子萌发特别重要。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大,而比水小,导热性居中,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土壤温度相对较高,且变幅小,保温性好。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它就不会有土壤中所有的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活性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率低,不会像新鲜植物残体那样对微生物产生迅猛的激发效应,而是持久稳定地向微生物提供能源。因此,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其肥力平稳而持久不易造成植物的徒长和脱肥现象。土壤动物中有的(如蚯蚓等)也以有机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有机质能改善土

29、壤物理环境,增加疏松程度和提高通透性(对砂土而言则降低通透性),从而为土壤动物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土壤动物本身又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尤其是新鲜有机质的分解)。进一步改善土壤通透性,为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土壤腐殖质是一种胶体,有着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腐殖质胶体以带负电荷为主,从而可吸附土壤溶液中的交换性阳离子如K+、NH4+、Ca2+、Mg2+等,一方面可避免随水流失,另一方面又能被交换下来供植物吸收利用。其保肥性能非常显著。土壤腐殖质和粘土矿物一样,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单位质量腐殖质保存阳离子养分的能力比粘土矿物大几倍至几十倍,因此,土壤有机质具有巨大的保肥能力

30、。腐殖酸本身是一种弱酸,腐殖酸和其盐类可构成缓冲体系,缓冲土壤溶液中H+浓度变化,使土壤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更重要的是腐殖质是一种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较高的阳离子代换能力,因此,使土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土壤中的磷一般不以速效态存在,常以迟效态和缓效态存在。因此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低。土壤有机质具有与难溶性的磷反应的特性,可增加磷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磷肥的利用率。此外,土壤腐殖酸被证明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它能加速种子萌发,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植物生长,对土壤微生物而言,腐殖酸也是一种促进生长发育的生理活性物质。必须指出的是,有机质在分解时,也能产生一些不利

31、于植物生长或甚至有害的中间物质,特别是在嫌气条件下,这种情况更易发生。有机质增加保持土壤有机质就是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养分的仓库。它是土壤养分中的大家族。另外,它还是判断土壤肥瘦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地位和数量,一定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数才好。我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旱地为0.5%-3.0%,水田为1.5%6.0%。因为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是在不断进行的,所以,土壤有机质在消长过程中,土壤肥力也相应地随着不断改变。如何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业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这项任务就是给土壤有机质增加能源,主要的农业技术措施有以下4项:1、增加生物总产量。在增产的前提

32、下增加土壤有机质,因为地上部分产量增加了,地下的根系也随着增加,同时地下生物也相应兴旺发达,致使动植物残体增多。2、力求秸秆多还田。秸秆还田是直接为土壤增加有机物。要改变在田间焚烧秸秆的习惯,因为焚烧秸秆既浪费有机物,而且使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跑到空气中又污染环境。3、增加有机肥用量。合理施肥,实行有机物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不断增加有机物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4、减少土壤有机质补益药的消耗。例如,采取少耕、免耕、覆盖等措施,其目的就是减少和控制土壤氧气的供应,削弱微生物分解活动。覆盖则可以减少土壤水土流失。这样才能保持土壤有机质在提供养分的同时,增加能源,保持含量稳定。以上几条技术措施,对增加土壤有

33、机质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一种养地的过程。种地就必须养地,因为种地是消耗养分的过程,也即消耗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产量越高消耗的有机质也就越多。只有通过养地技术,才能使土壤中的养分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才能保持土壤肥力不会下降。钛(Ti):可以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参与植物体内多种酶合成,增强作物免疫力;钼(Mo):是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的组成部分,参与氮代谢;硼(B):提高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运输,改善果实品质;锌(Zn):参与生长素的形成,促进种子成熟;硅(Si):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活化土壤,防止重金属污染作物根部;镁(Mg):叶绿素的成分,对植物体内呼吸起着重要

34、的作用;铁(Fe):参与作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叶绿素部分酶的合成;锰(Mn):与蛋白质和无机酸代谢有关;铜(Cu):呼吸作用的媒介,参与叶绿素合成和蛋白质代谢;钙(Ca):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根系发育;硒(Se):人类和动物必须微量元素之一,影响人类和动物的生长和繁殖。番茄缺硼症状:番茄缺硼时,最显著的症状是小叶失绿呈黄色或桔红色,生长点变黑。严重缺硼时,生长点凋萎死亡,幼叶的小叶叶脉间失绿,有小斑纹,叶片细小,向内卷曲。茎及叶柄脆弱,易使叶片脱落。根生长不良,褐色。果实畸形,果皮有褐色侵蚀斑。番茄缺钼症状:番茄缺钼时,老叶先褪绿,叶缘和叶脉间的叶肉呈黄色斑状,叶边向上卷,叶尖萎焦,渐向内

35、移;轻者影响开花结实,重者死亡。番茄缺锌症状:番茄缺锌时,植株顶部叶片细小,小叶叶脉间轻微失绿,植株矮化。老叶比正常小,不失绿,但有不规则的皱缩褐色斑点,尤以叶柄较明显。叶柄向后弯曲呈一圆圈状,受害叶片迅速坏死,几天内即可完全枯萎脱落。 番茄缺锰症状:番茄缺锰时,叶片主脉间叶肉变黄,呈黄斑状,叶脉仍保持绿色,新生小叶呈坏死状;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缺锰严重时,不能开花、结实番茄缺铁症状:番茄缺铁时,顶端叶片失绿,从顶叶向下部老叶发展,并有轻度组织坏死。番茄缺镁症状:番茄缺镁时,老叶叶脉组织失绿,并向叶缘发展。轻度缺镁时茎叶生长正常,严重时扩展到小叶脉,仅主茎仍为绿色,最后

36、全株变黄。番茄缺钙症状:番茄缺钙时,幼叶顶端发黄,植株瘦弱、萎蔫,顶芽死亡,顶芽周围出现坏死组织,根系不发达,根短,分枝多,褐色。果实易发生脐腐病、心腐病及空洞果。肥料撒施撒施一般在未栽种作物前,用于农田施基肥,或作物生长期间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无法采用深施、条施、穴施等时,所采用的施肥手段。一般单人即可操作,只需将肥料直接均匀的泼撒在农田土壤上即可完成。作基肥撒施一般在耕前或耕后耙地前,优点是能均匀分布到土壤耕作层,有利作物的根系早期吸收利用。其缺点是如果伴随降雨或灌溉,则很容易随水流失,一方面造成肥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养分进入地表/地下水,造成潜在的农业面源污染;且作撒施追肥时氮肥易损失

37、,磷钾肥移动渗透能力差,在土表上难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一般不建议这样做。但因其易于操作,且不需要额外的机械、工具投入,农民乐于采用。撒施是利用施肥机械或人工均匀撒入田中,撒肥应该与耕作、灌溉措施相结合,以使肥料和土壤充分融合,减少肥料损失。肥料条施条施又称为沟施,适宜于点播、条播及需定植的作物,在作物种子行或作物幼苗行旁边,再开一条肥料沟,均匀施入肥料,并覆土。适用于下列情况:一些容易被土壤固定的肥料,如磷肥;肥料用量少;作物间距较大;作物根系发育较差,而土壤肥力较低。这种施肥方法的优点是:肥料近根,容易被吸收利用,因而肥料利用率较高;肥料与土壤接触面小,营养元素被固定的程度低,有效时间比撒施

38、长。果树沟施通常采用环状沟施法或放射状沟施,幼树和结果期的大树都可采用。沟深15-20厘米。施肥后覆土。沟施方法,肥料集中,可以深施,能促进根系向下深扎,有利于抗旱。肥料环施以蔬菜植株为中心,在距根部数公分处,以环状方式施肥,环施是在作物种子周围或定植作物幼苗根部,挖穴施入肥料并覆土。适合于点播、条播及需定植的作物,将养分集中施用于作物根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但人工投入加大,多采用于甘蓝或茄果类栽培或果树类栽培。随水施肥将肥料溶入灌溉水并随同灌溉(滴灌、滲灌等)水施入田间或作物根区的过程叫做随水施肥。是把肥料溶解于水中形成肥溶液,而后,淋入作物根系较集中的土表上,其主要是用于叶菜类的氮肥追施。

39、对于磷钾肥来说,因移动性较小应以基肥为主,不宜用淋施的方法,有一少部分也能达到根外追肥的目的。通过随水施肥方式为作物施肥,维持理想的土壤水分、通透性,克服了传统灌溉方法造成的农田过湿、缺氧、烂根或干燥、盐积累等缺点;通过积极的营养诊断和测土施肥,适时、适量地供给作物肥料、水分,减少了盲目性。对作物仅供给必要的水、肥,既保证了作物稳定生长,又节约了大量的肥料和水。避免因养分积累造成生长障碍和连作障碍。减少了肥水流失,降低了生产成本,防止环境污染,形成可持续的环保生产体系。肥料穴施穴施是在作物种子周围或定植作物幼苗根部,挖穴施入肥料并覆土。挖穴施肥的方法适用于点播或移栽作物,如玉米、棉花、西红柿等

40、。一般比条施更能使肥料集中施用,也比较节肥。一般穴施深约510厘米,施肥后覆土,为了避免穴内浓度较高的肥料伤害作物根系,采用穴施的有机肥必须预先充分腐熟,化肥须适量,推荐的施肥方法是将有机肥/厩肥与化肥先混合,再施入穴中,可以有效防止作物根系被肥料烧伤。施肥穴的位置和深度均应注意与作物根系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伤根,施肥后覆土前最好结合灌水,可加速养分吸收利用。穴施将养分集中施用于作物根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但人工投入加大。可以用手持的施肥机械进行穴施,提高施肥效率。叶面喷施叶面喷施是一种根外施肥技术,植物除了根部能吸收养分外,叶子和绿色枝条也能吸收养分。把含有养分的溶液喷到植物的地上部分(主要

41、是茎叶)叫做根外施肥。根外施肥的优点在于直接供给植物有效养分。叶片对养分的吸收及转化比根快,能及时补充植物对养分的需要;根外施肥适宜机械化,经济有效。根外追肥是将水溶性肥料或生物性物质的低浓度溶液喷洒在生长中的作物叶上,可溶性养分物质通过叶片角质膜经外质连丝到达表皮细胞原生质膜而进入植物内,用以补充作物生育期中对某些营养元素的特殊需要或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主要是用于徽量元素肥料,用量比较经济,可避免土壤固定,养分吸收快,效率高,易于控制浓度,减少污染,在作物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弱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可以补充磷钾养分,有增加粒(磷)重和提高产量的作用。乐农PAL材料土壤改良剂根据土壤学和PA

42、L材料物理性质研发设计,以PAL材料、有机质、微量元素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生产工艺复合而成,通过国际IMO有机认证,符合美国USDA有机标准。产品特性补充土壤中的矿物质,增加微量元素,重塑土壤原始微生态活力,修复受损的土壤;钝化重金属,阻隔污染物,保障农作物的更安全;提高农作物的含固率,增加产量;增大孔隙率,缓冲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促进土壤透气、保水,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一般粮食作物增产10%-20%,瓜果菜等经济作物增产20%-30%。强吸附能力,锁住养分,缓慢释放;多微量元素,植物更健康,改善品质;提高产量;“以土改土”环境友好材料,平衡调节土壤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激活固化营养

43、元素,丰富土壤矿物质,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被誉为土壤的最佳调理剂;技术指标有效活菌数0.2亿/克生物炭5%有机质45%总养分8%PAL总量 8.0 %包装50 kg/袋适用土壤适用于沙质土壤、粘质土壤、板结土壤、酸性土壤、重金属及农药污染土壤等。推荐用量:基肥,本产品作为基肥施用后不需要再用其他化肥。每亩建议施用量200至600公斤,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和不同作物酌情增减施用量;施用方式可采用沟施、条施、穴施,结合土壤情况施用。追肥施用其他肥料可适当减少用量。施用方法第一阶段100-200kg/亩,第二阶段100-150kg/亩,第三阶段80-100kg/亩。亦可根据当地土壤受损情况制定使用量。注

44、意事项1、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2、贮运中注意密封,要防止受潮和雨水浸入。3、若出现结块,不影响产品品质,粉碎后可直接使用。4、若土壤墒情差,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减用量。植物是如何吸收养份的你在这里:. 首页. 农化信息1.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植物所获得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根系的吸收获得的,根部营养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前提与保证。(1)根部吸收养分的过程1)通过交换吸附将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所谓交换吸附是指根部细胞表面的正负离子(主要是细胞呼吸形成的CO2和H2O生成H2CO3再解离出的H+和HCO3-)与土壤中的正负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将土壤中的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的过程。2)离子进入根部

45、内部: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根部内部,质外体是指植物体内由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等所构成的允许矿物质、水分和气体自由扩散的非细胞质开放性连续体系。离子经质外体运送至内皮层时,由于有凯氏带的存在,离子(和水分)最终必须经共质体途径才能到达根部内部或导管。这使得根系能够通过共质体的主动转运及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控制离子的运转,共质体是指植物体内细胞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和内质网等膜系统相联而成的连续体,溶质经共质体的运输以主动运输为主。3)离子进入导管:离子经共质体途径最终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进入导管。(2)影响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根系吸收矿物质的速率下降。高

46、温(如超过40)使酶钝化,影响根部代谢,也使细胞透性加大而引起矿物质被动外流。温度过低,代谢减弱,主动吸收慢,细胞质粘性也增大,离子进入困难。同时,土壤中离子扩散速率降低。2)土壤通气状况 根部吸收矿物质与呼吸作用密切有关。土壤通气好,增强呼吸作用和ATP的供应,促进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3)土壤溶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根部吸收离子的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土壤浓度高出此范围时,根部吸收离子的速率就不再与土壤浓度有密切关系。此乃根细胞膜上的传递蛋白数量有限所致。而且,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水势降低,还可能造成根系吸水困难。因此,农业生产上不宜一次施用化肥过多,否则,不仅造成浪费,

47、还会导致”烧苗”发生。4)土壤溶液的pH值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在微酸性(pH5.56.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也有些植物(如甘蔗、甜菜等)的根系适于在较为碱性的环境中生长。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而间接影响根系对矿质的吸收。当土壤偏酸(pH值较低)时,根瘤菌会死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当土壤偏碱(pH值较高)时,反硝化细菌等对农业有害的细菌发育良好,这些都会对植物的氮素营养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土壤中矿质的可利用性。土壤溶液中的pH值较低时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和K+、Mg2+、Ca2+、Mn2+等的释放,也有利于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的溶解,从而有利于根系对这些矿物质的吸收。但pH值较低时,易引起磷、钾、钙、镁等的淋失;同时引起铝、铁、锰等的溶解度增大,而造成毒害。相反,当土壤溶液中pH值增高时,铁、磷、钙、镁、铜、锌等会形成不溶物,有效性降低。5)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pH值等,从而影响到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6)土壤颗粒对离子的吸附 土壤颗粒表面一般都带有负电荷,易吸附阳离子。7)土壤微生物 菌根的形成可增强根系对矿物质和水的吸收。固氮菌、根瘤菌等有固氮能力。而反硝化细菌则引起NO3N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