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11911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9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全部PPT课件).ppt(1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 育 学 基 础,第一章 绪 论,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六章教育目的,第八章教 学,第七章课 程,第九章德育工作,第十章班组管理,第五章教师,一个母亲因孩子把他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的揍了一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教师幽默的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教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教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教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

2、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厅心就可能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选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的教育),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

3、育现象 与教育问题。,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正确教育观基础是教育规律),(二)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五)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四)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具体教育学科的前提,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 :孔子、韩愈、朱熹、颜元等,代表作 :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3 .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

4、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因而只能是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洛 克(英国):教育漫话,卢 梭(法国):爱弥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裴斯塔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1806年)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特点:,特点:,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科学教育学的建立),(一)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世界观的局限,对于教育的一些

5、根本问题的说明仍不科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开始了建立科学教育学的新阶段。,1、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2、对教育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许多关系教育学的著作、文章及论述等都在以此为指导。,(二)当代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多种思想、文化激荡)。,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一词溯源,二、“教育”的概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词源,1.我国古代,2.西 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6、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甲骨文中“教”与“育”的写法及其意蕴。,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二)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本质特征,2.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

7、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 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 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一)教育的发展,1.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教育特点与方法:水平低、内容贫乏、无阶级性;口耳相传、模仿,1奴隶社会的教育,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学校的产生及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体脑分工; 文字的产生。

8、,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教育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资本主义教育:建立了近代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第三节 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五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才物;劳动力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层次、类型),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

9、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非同步),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继承、扩大、创造),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据日本企划厅的报告,从1982年到1986年的5年间,第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的大约60%是由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到1959年,由人力资本(即在教育的上的投资)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而由物质资本获得的利润只增长3。5倍。又据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计算,苏联国民收增加部分,大约有30%是由学历构成高度化造成的。受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功效或生产率分别是文盲劳动者的1。5倍、2倍和4倍。,

10、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扩招与教育产业化),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教育不可能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技影响知识水平和结构,规律),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揭示规律),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

11、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继承、扩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少数人好奇专职科研人员和机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成果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如多媒体),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知识观、学习和教育观、教师观),第五节 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传统,二、学校文化,三、学生文化,一、教育与文化传统,(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代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具有三种重要特性:,.具有强大的惯性。 .具有相对稳定性。 .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二)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相互依存、相

12、互制约),.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从显型文化看,文化传统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中国的“礼” 、“孝”等(直接作用) 从隐型文化看,文化传统全面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看法,从而使教育处处体现一个民族的内在倾向。如中国人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内在价值取向,故崇尚教师权威、轻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中庸思想。(中介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具有传递、保存文化传统的功能。 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 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二、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的内涵,是指学校全体员或大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学

13、校全体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2、既可有积极也可有阻碍作用;3、核心是各郡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很强的文化(整体性、整合作用);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三、学生文化,(一)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年龄段);2、同伴群体的影响(形成共同的价值观);3、师生的交互作用(主动、被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二)学生文化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自主、独立和认同)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交

14、往形成共同价值观)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性别、经济、地位、种族等)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对学校文化的补充),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特殊任务,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个人和集体

15、交往)。(实践教学),(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3)人的个体社会化不是单纯的生物普适应行为,而是不断改造的发展,(4)人的个体社会化一定要生活在某种社会生活条件下跟社会条件相互作用,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自身内在需求,孟子(人性本善、修身养性,内向寻求)佛教2、外烁论:外在力量:环境、教育等,荀子,洛克;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遗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6、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及“环境决定论”,三、教育及“教育万能论”,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科学的学生观,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特殊任务,一、儿童的发展的内涵,二、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的作用:1、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

17、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能超越); “三翻、六坐、八趴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反映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3、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超常者,弱智;优生)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苏格拉底、印染工人、酿酒工人)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决定论”:一种荒谬的儿童发展观。否定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桑代克、霍尔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种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希特勒:民族论,例: 1、方仲永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

18、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至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1、据研究,人的思维发展与脑的重量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人脑平均重量发展的趋势是:新生儿390克,89个月的乳儿为660克,23个月的婴儿为9901011克,67岁的幼儿为1280克,9岁的儿童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儿童大脑平均已和成人差不多了,即达到1400克,所以小学入学的年龄为6周岁是比较合适的。,2、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P50,二、环境及“环境决定论”,环境的概念: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

19、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 着一定的制约作用;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逆境和顺境),“环境决定论”:一种错误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忽视了人的自主性。代表人物华生(名言)等。,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34风时,被关进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

20、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17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CM,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能看到180步以外的马,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他22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住小脑。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狼孩的故事,三、教育及“教育万能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为什么能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

21、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教师。,“教育万能论”:一种错误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洛克(“白板说”)等。,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1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2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3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身心发展2、阶段性,内容方法有所不同3、个别差异,因材施教,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德、智、体等)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

22、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自我意识提高,有不同反应:赞同、反对;确定目标)需求引起动机成为发展动力;例如:一位中学的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级数”之前,先叫一个学生到黑板前,让他用加法的形式在黑板上写出自然数1+2+3+415,教师背向黑板,让全班学生口数出黑板上所有数之和,过了25秒钟,教师问学生:谁算出来啦?并说:我已算出来了,等于120。这有个简单的算法,大家愿意学吗?学生答:愿意,于是教师便把这一简便的算法的公式;1+2+3+

23、n=1/2(1+n)n。这一事例可看出,加法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级数的计算公式则是向学生提出的新知识,当教师造成学生“愿意学时,就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促成了学生心理的矛盾运动,成不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推动着学生的心理发展。2、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3、是使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一、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可教的)。,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的发展蕴

24、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学生(儿童)的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人格 尊严、隐私、名誉等;2、受教育权。,一、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或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2.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3.把握儿童发展的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3教育不等于发展。,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相应的)教育(措施),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儿童的身心发展

25、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上要循序渐进;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三、教育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最近发展区),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第五章 教师,第一节 教师职业第二节 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及考核制度第三节 教师的提高,第一节 教师职业,一、教师的内涵二、教师的

26、劳动特点三、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第二节 我国教师的资格、 任用与考核制度,一、教师的资格二、教师的任用三、教师的考核,第三节 教师的提高,一、我国教师的现状二、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一)加强师范教育(职前)(二)在职培训(三)加强自我教育,一、教师的内涵,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含义:,身份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职业特征: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具体:1、传道者角色(道德观、价值观,特别是多元化的今天

27、)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者角色;6、研究者角色。,使命: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二、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这种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在: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2对学生的因材施教;3教师的教育机智P554。,三、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作用:1、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2、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任务:基本任务是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功

28、课;其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四、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1.高尚的师德(教师的人格特征),2.渊博的知识(一瓶水和一杯水),3.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世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良好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处理能力;了解学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事间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关心教师集体);新生学生的家长。,五、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

29、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为什么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1、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总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由于学生处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依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教师至

30、少在某一方面有学问,有一定的专长,因此,学生是教的客体而教师是主体。2、在教育过程中,尽管学生是教的客体,同时他又是学的主体,这也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的学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首先,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或主要职能。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或体现者,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活动,因此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世界观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绝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的教育对象,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怎样做好后进生的工作?,1、要分析形成其思想

31、品德后进的原因;2、要树立后进生能转化的正确观点,耐心细致的去做大量艰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3、利用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及时地肯定的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克服缺点,发扬成绩。,一、教师的资格,1.教师资格的条件,2.教师资格的认定,提出申请;受理;颁发证书。,必须是中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二、教师的任用,1.教师职务制度,2.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任职条件:取得资格;遵守法纪、品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学历、学位、工作年限;身体健康。,特

32、征:教师聘任是一种法律行为;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如何推进教师任用制度改革?拓宽教师来源;加大职改力度、实行评聘分离;加强履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三、教师的考核,1.考核的内容,2.考核的原则,3.考核的结果,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优秀;称职;不称职,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第三节 教师的提高,一、我国教师的现状,1、数量少。目前的师范教育远不能满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现在最缺的是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老师。2、质量低。当前最突出的矛盾还是教师的质量问题。据估计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仅占1/3。3、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

33、定也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4、分布不平衡。中小学教师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够平衡。城市多、质高;老、少、边、穷地少、质低。,二、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一)发展师范教育(职前),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1、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2、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二)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精益求精,终身教育;经常性工作;权利:(英,7年1学期);美,每年2周;苏,5年一次脱产进修,(三)加强自我教育,在职培训的方针: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形式:培训班、讲座、报告、访学、函授等,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

34、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第六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内涵

35、与层次结构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三、确定教育目的依据(制约因素)四、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结构,1.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设想和规定。,2.教育

36、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总的质量标准、规格要求及总方针)(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社会需求,不同年龄人需求,各类学校,各层学校,完成任务,制定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1)什么是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紧紧相联系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

37、,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共同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均应遵循的总的目标。培养目标则是依据教育目的的共同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培养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因此,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功能,

38、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政治和人的方向)激励功能:目标反映人的目标和动机。激励人努力实现目标。评价功能: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知识,总之,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教育目的实质是从整体上指引着教育工作的方向,因此它具有以下功能:,意义:1、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进行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2、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需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从整体上指引着教育工作的方向。,功能:,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主观依据,2.客观依据(最终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客观制约性):,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生

39、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最终决定因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的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什么教育目的具有客观制约性:教育目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的集中体现现,它受以上因素制约。因此说教育目的具有客观制约性。,四、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价值取向不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子,辨证统一的教育目的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统一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一、人的全面

40、发展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向的发展,这是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类最后解放,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核心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现代生产为 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

41、体力的统一发展,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规定为三方面:,智育体育技术教育,亦称综合技术教育,总之,“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P67,(4)1995年,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42、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全国必须遵行的法律要求。,(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内容(表述):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基本特征(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本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

43、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要求,有关部门以“你长大了干什么”为题,对北京市2120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愿意当工人的仅占5%,而愿意当农民的仅占万分之一;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小汽车司机和大饭店服务员,理由是这些职业的工作条件舒适、轻松,碰巧还有出国的机会。在对132名24年级小学生的调查中,竟发现有67名学生,从来不为自己铺床叠被。,分析题:,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立志做社会主义的自觉的劳动者。,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

44、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并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感觉、知觉等更重要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1.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指为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进行

45、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3.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相互关系:,渗透性:互相关联、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促进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可替代性: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规律,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讨论:,三、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对策),2.正确处理几种关系:,1.明确教育目的

46、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关系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2.素质及其结构、特性,3.素质教育及其内容,4.素质教育的实践,抓住一个关键转变教育观念紧抓三个环节:构建目标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构建评价体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即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民主、权利)、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等)、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不同要求、教育模式、评价方案)、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

47、点的教育(知识与创新)。,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第七章 课 程(教什么,知识结构、 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四节 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第二节 课程编制,第三节 课程的表现形式,第一节 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三、影响课程确定的制约因素,一、概念,第二节 课程编制,一、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第三节 课程实施,二、课程实施的结构,一、课程实施的概念,第四节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过程,一、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一、课程评价的概念,第五节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48、,二、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一、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的概念,古代: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所有学科)的总和及 进程安排。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等。(是否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家庭作业) 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课程来自拉丁语:“跑马道”。作为教育学科专门术语,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西方始于斯宾塞的书中,二、课程的类型P88,2活动课程,(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对学生的知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

49、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三)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根据课程任务),1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共同的、必修的,2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3研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培养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者关系:,1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是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性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增

50、益促效的作用,(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长期以来,国家统一课程设置,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弹性,以后逐渐放权。,一、国家课程:一级课程,二、地方课程:二级课程,三、学校课程,三、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儿童的身心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