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1924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 公开课精品PPT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我所了解的孟子,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 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儒,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 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2、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 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童年,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3、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青少年,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最 后 , 孟 子 来 到 膝 国 , 膝 国 太 子 对 孟

4、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 膝 国 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 膝 国 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 危 险 , 不 可 能 把 仁 政 推 行 天 下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成年与晚年时代,孟府,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子墓碑,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

5、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七章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章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孟子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它有自己的写作特色,主要有:(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谨严。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二)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关于孟子,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6、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三、性善论; 思想“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二、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穷则独善其身, 。 为贵, 次之, 为轻。,幼吾幼,人之幼,死于安乐,地利不如人和,失道寡助,达则兼济天下,民,社稷,君,孟子名言,1、彼一时,此一时也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5、人不可以无耻 6、仁人无敌于天下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名言,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9、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0、以五十步笑百步 1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名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 文言句式德育目标: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课文重点知识点预习检测,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

8、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朗读课文,1、注意纠正字音。2、勾画文言重点知识。,读准下列字音,王好( )战,ho,弃甲曳( )兵,y,数( )罟( )不入洿(

9、 )池,w,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n,zh,庠( )序,xin,饿殍( ),pio,y,c,b,然而不王( )者,wn,x,移其粟( )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 ),t,无( )失其时,w,通“毋”,1、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通“毋”,不要。,通“毋”,不要。,通“斑”,花白,通“途”,道路,直 通“只”,来、安:使动 使 来鼓:名动 敲鼓衣:名动 穿王:名动 为王树:名动 种植罪:名动 归咎,归罪谨:形动 认真从事,2、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 (2)填然鼓之(3)七十者衣

10、帛食肉(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树之以桑(6)王无罪岁(7)谨庠序之教,(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或百步而后止(4)兵刃既接(5)弃甲曳兵而走 (6)谷不可胜食也 (7)数罟不入洿池 (8)树之以桑(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3、古今异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更,再,副词/常指增加),(有人,有时/选择连词),(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走),(尽/胜利),(细、密/数字或者数数),(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4、 倒装句,未之有也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何如,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5、重点习

11、惯句式 1、或或 译为“有的有的”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3、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4、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1)数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命运)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 密、细密 ),6、一词多义,(2)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12、) 3、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3)发 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 (拿出),(4)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2、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2、不违

13、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7)或A或百步而后止B天之行,或日或雨C云霞明灭或可睹,有人有时或许,(6) 于寡人之于国 移其民于河东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对于到比在跟、与,翻译第一段:,第一段重点字词:于:河内:凶:其:于:河东:然:无如:加:,对于,黄河以北,谷物收成不好,荒年,那里,到,黄河以东,这样,没有像,比不上,更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14、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第一段内容,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强凌弱,大欺小”。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

15、”的问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如果你是梁惠王的幕僚你会做些什么?以什么方式施行?,C ?,B直言不诲 以死力谏,A 置若罔闻 听之任之,翻译第二段:,第二段重点字词:以:填:鼓: 既:

16、曳:兵:走:或:以:直:无:,用(介词),拟声词,模拟鼓声,敲鼓(名词用作动词),已经,拖着,兵器、武器,跑,逃跑,有的人,凭(介词),只是,不过,通“毋”,不要,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可

17、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第二段内容,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翻译第三段:,第三段重点字词违:胜 shng :数 c: 罟 g :洿 w:以时:养生:丧死 sng:,违反、违背、耽误,尽,密,网,深,按季节,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18、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为办丧事)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第三段内容,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保民、养民,翻译第四段:,第四段

19、重点字词:树: 之:以: 衣y :畜x : 夺:谨: 庠xing序:申: 悌t:义: 颁: 王wng:,种植(名动),用、拿(介词),畜养,谨慎、认真,反复陈述,道理,为王(名动),代“五亩之宅”,穿(名动),耽误,学校,敬爱兄长,通“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可凭此)穿着丝绸了。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百亩

20、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注重地方学校的教育,宣传孝敬长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顶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有丝绸,吃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第四段内容:,富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翻译第五段:,第五段重点字词:食人食:检:莩:发:罪:,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食物,约束,io ,饿死的人,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归罪(名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21、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第五段内容:,狗彘食人食(贵族)涂有饿莩(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爱民,除暴政,对比,比喻,以民为本,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一方面

22、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第三部分:()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五十步笑百步,(比 喻),民不加多,理想社会,否定梁惠王的治国策略,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不可胜用也,(排比),富 民,养 民王道之始,教 民,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统治者态度,否定暴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节 俭自 省体 恤百 姓,涂有

23、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比喻),涂有饿莩 归罪于 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 武器,五十步 百步梁惠王 其他王,王道之成,本文写作特色:,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孟子的仁政思想,一、反对不义的战争。,三、国君应

24、以保民为职分。,二、民本思想。,孔子“仁”的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比较,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更进步,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仁政”加以评析。,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

25、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讨 论,例题1,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答案:D,课堂小练习,例题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答案 D,例题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 A,例题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

26、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斯天下之民至焉鸡豚狗彘之畜树之以桑未之有也邻国之民不加少,A/ / B/ / C/ D / / ,答案 D,例题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 C,例题6,完成下列一词多义(补充),一、王:1、然而不王者 2、梁惠王曰,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ng 名作动君王wng2 名词,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 2、狗彘食人食,吃 动词食物 名词,三、时:1、不违农时 2、无失其时,季节 名词 机会、时机 名词,四、以:1、请以战喻 2、可以无饥矣 3、以时入山林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把 介词认为 动词,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比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六、之:1、填然鼓之 2、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 4、申之以孝悌之义,音节助词 无义结构助词 的结构助词 的代词 百姓,七、然:1、河内凶亦然 2、填然鼓之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太后曰:“然”,代词 这样助词 地、的样子连词 然而、但是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顺接连词 就、那么转接连词 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