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2653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4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2009第15期博思诚总裁月报博思诚企业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博思诚企业管理咨询(成都)有限公司二零零九年十一月目录第一部分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第1节:一个人发展 第2节:人际关系 第5节:名校本身是有价值的 第7节:要有营销理念的设计人才 第8节:细分也会产生新职业 第10节:民企出走到外企 第17节:糟糕的中层 第18节:给中层犯错误的机会 第19节:员工变成关键管理者 第20节:关键员工有不可替代性 第23节:老板特爱听小报告 第28节:权力的转移 第31节:老板的理念 第32节:家是以情为原则 第33节:建立个人的职业品牌 第34节:老板时代的职场博弈

2、之道 第35节:老鼠如何反咬猫? 第二部分 博思诚【咨询项目】一【什么样的企业需要管理咨询和营销咨询?】二【“营销托管”咨询项目】三【成功案例】 案例分析1:唯加门窗“营销托管”案例: 案例分析2:倍丽眼霜“网络营销外包托管” 案例分析3:日阳科技内部管理体系、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案例分析4:环宇电子“营销托管”咨询: 案例分析5:雅芳婷家纺、服装品牌营销升级咨询:案例分析6: 泰而法LED照明“营销托管”案例 (出口企业成功转内销案例) 四【专项咨询项目】五【咨询特点】 六【博思诚咨询对于客户的价值】 【关于博思诚总裁月报】博思诚总裁月报:为博思诚公司针对企业董事长、总裁等高管对企业

3、经营管理系统知识的需求,为博思诚会员客户量身定制的免费“企业管理学习资料”。内容包括:企业经营、公司治理、领导力打造、总裁管理工具及技巧、公司股权改造、投资融资、团队管理、企业文化塑造、营销技巧、财务技巧等等,博思诚总裁月报每月1-2期,每年总20期。 1博思诚总裁月报用途:1) 学习“充电”:用于随时随地学习“充电”,企业管理者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掌握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把企业管理规范,长久经营。2) 分享给朋友:可把总裁月报分享转发给客户、商业合作伙伴及朋友,“好资料要与好朋友分享”,“送礼不如送知识”。2博思诚总裁月报获取方式:1) 登陆博思诚网站下载:每月定期登陆博

4、思诚网站, 在网站首页左上角“会员登陆”窗口,输入“会员名:bosicheng”,“密码:20060101”,进去就可以下载里面所有的博思诚总裁月报。(如“修改登陆密码”将发邮件或发手机短信通知所有会员)2) 发电子邮件给您:只要把您的公司名称、姓名、职位、手机、电子邮件等信息发到我们电子邮箱market,我们核实信息真伪后,每月每期将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把月报发到您的电子邮箱里。 (为保证在“修改网站登陆密码”后也能继续收到月报,请务必发送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和手机号码给我们,我们将保证会员信息的私密性)3) 如果您还有疑问,或还未收到月报,请发邮件到market,或直接致电0755-8311661

5、4 13923732274。【关于博思诚咨询公司】博思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企业管理、品牌营销领域拥有核心竞争优势,以专业的咨询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策划、渠道建立招商、营销管理体系搭建、整体营销托管、人力资源咨询的管理咨询公司,旗下拥有博思诚企业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博思诚企业管理咨询(成都)有限公司等全资公司,博思诚秉承“解决管理难题 提升销售业绩”的宗旨,全方位、多角度介入企业管理、品牌营销领域,以市场分析力、营销创新力为手段,攻克让广大企业家“头痛”的企业管理难题、营销症疾,以低成本、高效率全面提升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营销管理水平。 博思诚运用扎实的企业管理

6、理论、营销理论和深厚营销实战经验,不但提供有针对性的完备咨询方案,而且示范协助客户全过程实施,倡导“项目联合小组”、“贴身服务”、“全程执行督导”。其王牌咨询项目-“整体营销托管”倡导先帮企业整体托管营销,“生产您来做,销售我来做”,待营销体系成熟后,再把营销还给企业,在企业管理咨询界、营销咨询界树立了“实战专家”的形象,服务领域包括家具、建材、灯饰、珠宝、服装、家纺、鞋业、电子、汽车用品、通讯等领域,协助企业打造强势品牌、创造良好业绩,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企业外脑”智力支持!第一部分 老板与员工的57个博弈点第1节:一个人发展 妙语集粹 在我去哈佛读书之前,留学生来

7、我这里工作会有心理障碍。有一个留学生来面试,他问我:你是哪里毕业的啊?我说:我本科是南京大学读的,后来在北大读的博士。他说:北大不算什么。我是从英国回来的。我说:你的那个英国学校我也不知道啊!对方不屑地说:你没出去过,当然不知道了。 捡垃圾捡得好的就变成收垃圾的,或者管一个垃圾场。个人资产也有几千万。他可能没受过专业教育,但也有精细的产业分工,管几千人。你说捡垃圾这个产业冷不冷?冷!热不热?也热!你想挤进去还不容易呢!他们连地盘都划分好了。所以,炒黄金也有跳楼的。捡垃圾也有挣大钱的。 创业和就业的最大区别是就业可以逃跑,创业是给自己设了一个套,跑不了。自己不能脱套。遇到难处,逃不了。有事也要假

8、装没事。如果你没信心,员工就比你还没信心。你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得住、善于郁闷。没有坚强的神经,郁闷一段后精神都会失常。 二公司管理 亲信有不讲原则的忠诚。老板拍板拍错了。忠臣说:你看,你错了吧!你搞成这样,我们没法做了。亲信说:你是大哥,大哥有钱挣,我跟你挣。没钱了,兄弟一样跟你在一起。不行我们从头来。 中层相当于承重墙。它非常重要。一个公司能否有发展取决于老板,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中层。基层员工是泥土,不是决定发展的因素。但从老板和员工来说,都没有把中层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上。一些老板具有中层化的特点。比如,老板本身是从基层干起来的,习惯于直接管具体的人和事。一些基层有中层化的特点。基层员工拍老

9、板的肩膀,不拍中层的。 亲友多对于严格执行管理规则有很大影响。比如,侄女是老板,二叔是员工。二叔对侄女说:你别跟我较真,你小时候怎么过来的?还不是我帮你!平时,这两个人已经建立了一种关系模式,这很容易混淆在公司和工作中。亲友模式和职业模式是两种不同情景下使用的模式。亲友多的公司专业化程度可能不高。在创业时、公司小时,可以理解。但从长期来说,亲友公司不是好公司。从管理规范化来说,公司应尽量不用亲友。或者一开始就不用亲友,不用亲友推荐的人。 第2节:人际关系 交往要多样性。比如,几个朋友一段时间内总在一起喝酒,但总是相同的人在一起喝酒,情感都会降低。与不同的人喝酒,下次你跟别人吹牛的内容都不一样。

10、再回去跟以前的一帮人喝酒,你们的情感反而会提升了。总和相同的人在一起,不扩展朋友圈子,信息量小,交往效率低。 变革中的规则是1加2加5加2。这个意思是,任何变革中都可能有一个人是领导者,两个人铁杆支持的,五个人看热闹,两个人反对。一个人要做成事,做成三人小团体,就可以了。大部分人民群众是看热闹的。公司中的小团体可能是兴趣小组,比如,读书俱乐部或探险俱乐部。可以设置一点儿个性化的奖励,比如,设置炒菜最佳奖,擦地最佳奖,孩子最聪明奖等。成立小团体的目的是要正面推动公司价值,而不与公司主流价值竞争。 四薪资待遇 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在中间有人出缺时,是改革的好时机。高管层的适度流动对推行新制度很有利。

11、高管太稳定,中管层觉得没希望。如果高管一个都不流动,就很难推行新制度。 一旦离开大企业,很多员工就不适应。福利是很高的心理成本。从企业管理者来说,如果一个员工追逐福利的心理过浓,则老板很难驱动这个人去干活。为什么欧洲的劳动力成本高,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因为欧洲的福利太高,人的福利心理太重。这个成本是隐形的,甚至更大的。一个人在外企干久了,福利心态就逐渐形成了,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不易用了。 即使夫妻俩吵架,也是把工作融合在里面。妻子说:总得养家吧!买房子了,但还得买两个房子吧!男人说:那要看我下个工作的薪水喽!这是传统上以工作为重心的理念。对于男性来说,家这个概念的意义是提高家庭地位。用工作成就

12、提高家庭地位,而不是过小两口那种和和美美的生活。 孙虹钢: 我们中学班上一个最顶尖的学生,十几年后,社会地位还可以,但财富水平只排中等。当年,他六门功课有五门是第一名,总成绩比别人高一百多分。那些没考上重点学校、重点院系的,或做公司总经理,或做政府高官,财富和地位都很突出。学校中特别顶尖的学生,最受老师喜欢的,十几年下来一比较,发现如果用财富和地位来评价,只能算中等。 第3节:博弈点2 袁岳: 名校、非名校、中等学校。尖才、中才、低才。这中间,低才成为财富型的人可能性很大。因为改革需要打破常规,低才通常敢于打破规则,所以坏学生常常是改革型人才。名校生会优先获得体制内的机会,如果你成绩不错、听话

13、,则可以在体制内优先安排。对于体制的机会,在你刚进入的时候算是好机会。但体制是刻板的、滞后于时代变化的。进入体制的好学生前进得可能没有坏学生快。当官的好学生发展得就不如坏学生快。 尖才是体制型人才,低才是改革型人才,中才是协作型人才。没什么名气的组织的老板说:我没巢,需要你来做巢。坏学生听了就去了,而名校学生都觉得去了受屈辱。名校生心想:咱是北大的,是名校,得朝着摩托罗拉(Motorola)那样的名企去。站在组织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中才有一定能力,想法没那么过分,期望值没那么高,比较适合组织使用。中才到一个组织中,不会太个性化、太不合作。从他的心态来说,他也愿意合作。 我曾在招聘面试时遇到过这

14、样的名校生。他问:准备给我安排什么工作?我问:你能干什么工作?他说:我觉得我适合做总经理,最少副总经理吧!名校生首先不是讲能做什么事情。他认为,有了他的学校,你就需要给他以相应的位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为她是皇帝的女儿。而老板关心的是你能做什么事情,只要能把事情搞定,你是哈佛毕业的还是锦州工业学院毕业的都可以。老板认为事情需要合适的人,人的资历要与事相匹配,富余了不好,因为老板不想多花钱。最有名的人,不适合事,就白有名了。最重要的是适合!名气大了、多了,不要。你能干这事,没名,还好呢!因为少花钱就能办成事。老板的核心是事,名校生的核心是名。越在名上做文章,老板越生气。因为老板大部分不是名校毕

15、业,即使是,可能也是坏学生。名校生和就业岗位差别是最大的了。 博弈点2 如果名校生有卑微心态,就会出类拔萃, 这就是领导人心态 孙虹钢: 名校学生找工作容易,但名校的精英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心态,这让企业望而生畏。比如,有些企业已经明确说,清华的学生不要。创维集团在招聘时说:MBA学生来到我们这里,从2000元月薪做起。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说:我们的学生不能低于一万月薪。还有,科龙的人力资源总监,一提起名校MBA就恨得咬牙切齿。名校生自己的感觉和用人单位的感觉这种反差是存在的。 第4节:干活是需要靠基本功的 袁岳: 把名校和非名校学生的好用程度排个序:最有名学校的学生不好用;最

16、没名学校的学生也不好用;中等学校的中等人才最好用。 最没名学校的学生基础较低,比如专科生就相对差一些。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名校、大校。国家对没名的学校投放的资源很少,但大量的学生是由没名的学校提供的。由于没有得到足够资源,教育师资更新不够,没名的学校学生问题也大。 名校学生的问题有几个方面。像北大、清华的学生产生的认识和行为偏差有以下几个。 第一,把名校的名当成自己的名。中学考到那么好的学校,学生对考试那么有把握,这些现象本身就说明这个学生有问题。在哈佛,对于考满分的学生,我们说他是animal(牲口)。名校还容易因为在历史上有名而被当成现在有名。很多学校在历史上很好,100年前很有名,但现在不好

17、。这就导致了期望转移,因为我们是那么好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第二,名校学生注意力分散。国际名人爱到名校讲座,名流爱到名校当兼职教授。名校学生想要踏踏实实、想要做基本功很难。因为干扰的因素太多,人就变得不扎实。我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研究生时,发表的论文是25篇,才排第二名。当时,同级学生平均公开发表论文七篇。而北京的知名大学法律院校研究生平均发表论文超过一篇的都很少。名校学生没时间做基本功,但工作之后,干活是需要靠基本功的。 第三,名校精英学生多,个体化现象严重。名校里有许多各个地方的状元,他们都是不错的个体人才。这种精英化的特点导致名校学生在与人协调和听人招呼方面很难顺从。 出于以上这三个原因

18、,名校学生在单位中,从心态、协调模式上讲,都不好用。假设老板是平民出身,名校生会觉得他是土包子。最好用的是中等生,因为他处在有名的尾巴、没名的头部的位置。他的基本素质不是最差的,但是由于他没那么有名,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一些。自己又不是北大的,就得踏踏实实的。中等学校的中等人才,能够建设高质量的团队。老板要找业有所长的专业人才,有才华、有进取心,又不自卑的。既不选拨尖的,又不选垫底的。在中学时,如果考试总是考得太好,后来很可能能力会被废掉。太差的学生,容易越轨。企业需要拥有中才观,从用人的角度、组织的角度来说,中才最容易建设团队。 第5节:名校本身是有价值的 假设名校生把注意力焦点从名转移到事,

19、老板就会觉得有附加值。假设你搞定事情的心情比老板还迫切,老板就会说:你看,这钱该花,毕竟人家是名校的。 在我去哈佛读书之前,留学生来我这里工作会有心理障碍。有一个留学生来面试,他问我:你是哪里毕业的啊?我说:我本科是南京大学读的,后来在北大读的博士。他说:北大不算什么。我是从英国回来的。我说:你的那个英国学校我也不知道啊!对方不屑地说:你没出去过,当然不知道了。 我从哈佛读MPA(公共管理硕士)回来以后,就不一样了。出国了,上过名校了,而且是哈佛,你就是someone了。虽然我只读了一年的MPA,但是别人再来给你打工,心态就正常了。很多老板跑到名校读MBA,还真管用。至少人家可以说:我也是清华

20、毕业的。清华生给他打工,心态就会平衡很多。 孙虹钢: 为什么很多名校的总经理班或EMBA那么火?学知识可能是假的,提高对员工的心理优势倒是真的。 袁岳: 多接受一下名校的熏陶还是很有用的。 孙虹钢: 顶尖的名校确实出人才。要成为精英中的精英,选择名校还是有用的。名校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供人评论,确切说是批评。名人都爱去北大、清华演讲。比如,沃尔玛总裁去清华演讲,设立奖学金。大家都评论猜测,觉得他肯定是在搞政府公关。Oracle(甲骨文软件公司)总裁去耶鲁大学演讲。他说:比尔盖茨退学了,戴尔大学没念完也退学了,但是他们都创立了自己的辉煌事业。所以,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退学创业,这才能发挥学校的作用

21、。结果,还没讲完他就被赶下台了。 袁岳: 名校还有很多资源。因为有名,所以人们的目光会集中在她身上。她易被关注,易被批判。名牌被批判时,目标明确。最重要的是名校生的心态问题,名校生的心态也受名校教授心态的影响。北大教授季羡林老先生,大概是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季老经常说:我的水平,也就是给北大本科生上好课,这样我就很荣幸了。而有些年轻教授做了博导,就感觉自己特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名校生如果有平和心态,那就会胜人一筹。如果名校生有卑微心态,就出类拔萃,就是头把交椅心态了。名校是靶子,你要在靶子中当靶心,等于找死,不如藏到背面,别人看不到你。高处是最耀眼的,高处也不胜寒。如果名校生端正了心态,那

22、么名校招牌就是资源。不端正心态,名校招牌就是负担。 第6节:炒黄金也有跳楼的 热门冷门:炒黄金也有跳楼的,捡垃圾也有挣大钱的 孙虹钢: 我们做了本书,名叫未来10年的热门职业。宏观方面,由于国家重视西部开发,小城镇建设,由此哪些行业、职业可能会热;微观方面,由于市场发展,组合性的行业可能会热,比如调查加咨询变成研究咨询行业,美容美发加服装设计变成形象设计等等。但那本书也可能会误人子弟,因为通常预测未来的热门都不是很准。关注的人较多就会成为热门,薪酬会高一些。但太多的人知道它热门就趋之若鹜,造成人才过于集中,时间一长反而会变冷。热和冷也会有转化,热也可能是表面的热。比如,销售是很热门的职业,每个

23、企业都需要销售人员,但销售人员要找一个部门经理或更高一点的职位也比较难。 袁岳: 找工作时,大家都会想到热的地方。但从产品周期来说,特热了,一般也就到顶了,接下来就是衰退期。冷门行业产生的一个原因是衰退到底了,一个原因是处在前发展期。衰退到底了,该跑的人都跑了,泡沫没了,复兴就会来。处在前发展期时,属于潜力行业,缺乏人才,没人跟你竞争。这两种情况都让个人有发展机会。 进入热的行业,会很有压力。热的行业的老板脑子也很热,谁都看不上眼。热脸贴冷屁股,这会对你就业的心理感受形成很大的考验。 再有,热的行业适合普通人的职位不是很多。热的行业一般是一种潮流、一种投机。除了弄潮儿能明白,普通人不知道是怎么

24、回事。从上一波IT热潮中出来的人吸取了多少技能?管理水平有多大的提高?看不出来!对个人来说,冷的行业对人的造就较多而且扎实。热的行业需要你确实有挑战能力,能够迎热而上。需要你喜欢找热钱,喜欢翻云覆雨的行业,包括需要你宁愿去贴热行业的冷屁股,不愿贴冷行业的热屁股。 而冷的地方有相当大的机会。从地区说,首先不能简单地说开发西部就跑到西部。从整个经济和行业发展来说,越发达就越有机会。但政府要平衡发展各个区域,政府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与市场规律相反的公平规则。政策机会不代表一般的市场机会,只是特殊机会。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走势好的地区机会更多,比如,在保定比较难找工作,在北京容易找到工作。政治热潮和市场

25、热门的机会不是一回事。但冷的地区有一些特殊机会。比如,有一种资金,叫SocialInvestment(社会投资),专门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和NGO(非政府组织)。比如,对于艾滋病防治,每年都有好几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如果你有志于在这个方面发展,就会看到,这种机会不存在于发达地区,更多的是存在于落后地区。这就在于怎么看待特定机会和大势。在中国社会,哪个职业的人才都很需要。因为我们的产业、企业都在升级换代。一个民营企业以前做5000万营业额,现在做五亿,将来做50亿。以前的人才技能不够,即使是行政管理、后勤人才,也需要提高技能。 第7节:要有营销理念的设计人才 有些行业会有特殊发展。有几个行业需要特殊人

26、才,比如公关。现在,普遍采用非常混乱的方式搞公关,没有公关计划。在未来,公关是一种提升企业形象和风险管理的方式,需要系统、专业的公关人才来进行政府管理、客户和非商业资源方面的管理。还有创意设计人员,尤其是很需要有营销理念的设计人才。现在的研发队伍大部分都是简单地copy(仿制)别人的产品,不懂消费者心理,不懂社会需求。将来,营销型的创意专家是真正支持中国能够生产、销售高附加值产品的人才。营销是消费者取向,不是你所想象的。高级营销人才也特别需要。从长期来讲,短期营销对企业有损害。没有好的营销策略,就不能使营销人员顺势而上。因而投入成本高,产出不高。另外,具有国际沟通能力的管理人才非常需要。现在一

27、般参加国际会议,你需要去讲话、听演讲、与人谈判。如果发言,每个人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18分钟。这些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理解国际文化的国际沟通能力。如果你到一个地方谈判,竞争对手的语言能力好,又能与专业结合。而你要带三个翻译,中间转来转去,这会极大地削弱你的竞争力。 孙虹钢: 不相干的职业有时能够组合成为一种新的职业。 袁岳: 组合很重要。因为产品同质化了,要将产品打包,升级成服务包的形态。比如,银行的职能都差不多,有的银行把服务打包,不仅打自己产品的包,还把非金融服务打包在一起,形成解决方案,以此来应对产品同质化的竞争。专业人才是需要的,而组合型人才更需要。组合型人才意味着能够提供协调信息

28、,跨专业地解决问题。从用户角度来说,方便!从老板角度,省心!从员工来说,有创新特点!这种通过组合方式带来的创新,会带来新的服务感受。大量企业应用型的产品服务就是一例。组合人才能够为附加值提升带来空间。 孙虹钢: 现在,新职业层出不穷,比如,出现了形象设计师、宠物美容师、个人健康顾问等。火锅卖火了以后,出现了牛肉分解师。他们把肉按不同部位切出来,不同部位卖不同价格,有的部位卖很高的价。广州有一家作管理培训的公司,2003年下半年开始做一个新的培训项目,叫新职业培训,比如,培训二手汽车经纪人,生意异常火爆。新的职业是市场需要催生出来的,所以,现在只学一个专业可能不够用了。学习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职业,

29、可能对个人发展更有帮助。比如,学了医学,再学时尚,然后为女性提供由内而外的整体健康美容服务。 第8节:细分也会产生新职业 袁岳: 细分也会产生新职业。在组合方面,有知识组合、经验组合。越不相干的东西,组合后越能产生不同的效用。在产品充裕时代,跨界的沟通和组合,使人们找到了新思路。色彩就有这个变化,把蓝和红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呢?有些细碎亮装,都是些星星点点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看来什么都不是,但是形成了一种新感觉的产品。原有产品的创新很难,要组合和细分才有出路。 孙虹钢: 其实没有什么工作是冷的-哪怕你的专业再不好,比如,学历史,学社会主义运动。如果你能把它与新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将它变热。

30、在你的工作中,如果能够把你的知识和新事物结合起来,就没有什么工作是冷的。 袁岳: 举一个捡垃圾的例子。以前,居住小区的垃圾问题很严重,政府财政拨了很多款,但还是解决不好。现在,小区实行招标,将垃圾分给垃圾帮。垃圾帮慢慢细分化了,分为捡骨头的、捡钢铁的、捡报纸的。大家统一捡,晚上回去细分,内部交易,第二天在专业市场卖出去。捡垃圾捡得好的就变成收垃圾的,或者管一个垃圾场,个人资产也有几千万。他可能没受过专业教育,但也有精细的产业分工,管几千人。你说捡垃圾这个产业冷不冷?冷!热不热?也热!你想挤进去还不容易呢!他们连地盘都划分好了。所以,炒黄金也有跳楼的,捡垃圾也有挣大钱的。博弈点4 一开始就做跨国

31、公司的螺丝钉, 以后就不太可能成为别的 袁岳: 在面临就业的普通大学生中,有60%的人会选择三资企业。在跨国公司中,优先选择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在美国企业中,第一选IT企业,如微软、IBM等。第二选快餐公司,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这反映了各公司不同的影响力。国际公司把自己表现得特别有竞争力,技术先进、文化先进、管理规范、有成长前景、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它们的包装较好,树立了商业的榜样和典范。跨国公司在校园里,在社会上传播用人理念,不断地在人才市场上进进出出,在校园、招聘会上出现频率很高。他们用人力资源作为营销企业的手段,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人们对其文化潜在的认可和好感,这使得他们的人缘特别好。 中国

32、知名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区别,从员工角度来说,员工对国际品牌认可度较高。从人缘角度说,跨国公司更有人缘。但跨国公司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 第9节: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 第一,跨国公司的生意已然成形,它是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你去了就像螺丝钉一样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你符合什么标号,或者公司把你培养成那个标号,都是一定的。你要想兴风作浪,弄出动静-不容易。甚至什么人可以兴风作浪,在跨国公司都是规定好了的。它更适合规范的、愿意安分守己的人。一个人在跨国公司呆五六年就被改造得差不多是螺丝钉了。 第二,跨国公司的市场模式与本地模式有区别,这会让你的适应性降低。比如,微软在中国做生意,是按

33、微软的世界规则,还是按中国的规则呢?海面表面是平的,海底是不平的。你要一刀切的规范市场,还是要底下的市场?中国市场的沟稍微深了一些。如果过于按照一般的跨国公司规则做事,时间长了,你对中国的敏感度就会降低。如果长期在国际公司工作,万一有一天你脱离了那台机器,可能就会不太适应。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离开后,试图在本地机构工作或创业时,表现都很一般。比如,一个外企经理出来后想搞活国有企业,结果呢?企业没搞活,他自己先被搞得半死不活了。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塑造成螺丝钉,以后就不太可能成为别的。在一家本地企业找找感觉,再找一家规范的企业,这也许比一开始就把自己定性要好。 孙虹钢: 我们曾做过一个专题,叫

34、外企经理人的几种死法,将外企经理人分为等死、找死、安乐死几种。 第一种,从外企出来创业-找死,因为很少有做大的。前康柏总裁李金水出来后,做了一家小的咨询公司。运营不行,后来又回外企去了。中国惠普的前CKO高建华出来搞个小咨询公司,生意也一般。 第二种,出来后给民营企业打工,很少有做两年以上的。李汉生从惠普出来到方正不超过两年就离职了。现在方正数码被集团拿回去了,算是彻底被否定了。何经华也离开用友了。业界在猜测:下一个是谁?是张醒生,还是唐骏?另一方面,要是在外企做到中层经理出来就比较好。最好是有外企背景,还有一些民企经验。外企有系统培训,培养了规范化和职业化。当然,人们还是愿意去外企。外企名气

35、大、工资较高、信用也好,发工资有保证。 第10节:民企出走到外企 袁岳: 从一个公司出来的人,大部分贩卖他原来的东西。一位外企人力资源经理说:中关村出来的人,到我们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他们江湖味太重,很不好用。民企出走到外企的,外企受不了。 博弈点6 有名企业带来的失落感 比没名的企业更大 孙虹钢: 毕业、跳槽去一个著名单位,社会身份好,获得认同度高。如果下次再跳槽,拥有著名公司的工作经历,对个人职业成长来说,可以提高身价。上海的著名单位还包括地域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写字楼办公的公司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著名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确实有优势。唐骏说过:优秀的人才非常在乎和谁一起工作。著名的

36、企业吸引优秀的人才。有的企业本来没太大名气,但是能够有意识地提升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知名度。比如,每年评选最佳雇主品牌时,在亚洲最佳雇主的上榜企业中,除了微软之外,经常可能会出现一些没什么公众名气的公司。这种公司会大力渲染,告诉求职者,本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很有名气。这种名气是用来吸引优秀人才注意力的有效工具。 袁岳:中国留学生找工作时有一种现象:中国的学生爱去两个单位工作,那就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上最好的银行啊!联合国,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国家啊!这两个单位多有名啊! 人具有两种人格特性,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 重视外在的人在乎用外在的东西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用世界银行证实

37、自己。以前,我在司法部工作,我妈妈觉得我在司法部,就算当一个小干部,也是中央干部。在我下海成为个体户之后,她就很失落。 重视内在的人是讲究自我实现的,他要实现自己要做的工作,比如,当自由画家、自由撰稿人。在小公司工作没关系,没名也没关系。他以能做事情为核心。 有名的公司有很好的方面。一般,有名公司容易成为社会焦点,受人关注。有名的公司在进步上承受的社会压力大,这样往往会更进步。有名的公司的问题是店大欺客。到底收不收你,是第一个问题。在你被录用后会感到荣幸,但你不觉得自己在公司里有那么重要。没名的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相对弱一些,它更适合注重自我实现的人,用你多一点儿,给你创造的空间可能也会大

38、一点。 对于不同的人,选择有名公司还是没名公司都有不同的标准,不见得有名就一定适合你。还存在一批盛名在外、其实难副的企业。一个公司名气大了之后,你会觉得既然是有名的,就是好的,这是心理上的价值关联。如果有了这种期望,那么到了名企产生的失落感就比没名的企业更大。站在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名企不一定是最好的。 第11节:从有名的企业跳槽 孙虹钢: 谈谈从有名的企业跳槽,有人说,从那么好的公司出来干嘛?这就成了再求职时的杀手问题。企业的名气与个人的名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IBM中国区的CEO和一个个人名气很大、企业名气小的CEO,他们的价值怎么评价?一个人在初级职位和中级职位时,身价主要由企业的名

39、气和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在北京和上海这种地方,如果想做到两万以上的月薪,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资源和名气,企业给你的帮助已经越来越小了。在一个特别有名的企业做中层主管还可以,再向上发展时,名声容易成为负累,要考虑你是否能做出很符合企业价值的事情。从著名的公司跳槽出来时,要评估原来积累的资源还能否使用。 袁岳: 这是我们零点公司不宣传个人的原因。客户不认识我,但都认识零点。这就是品牌个人和品牌公司的区别。过去看品牌影响力,主要看产品卖得好不好,而今天是看品牌的长期的、多方面的影响力。除了考虑产品销售水平,还要看品牌在市场上的推崇度和社会形象,以及人们对公司管理模式的认可度和员工认可度。员工认可度有

40、两个指标,一个是社会上求职的人是不是把它看作最佳雇主。还有一点,那就是员工到这家公司以后,自己是不是把它看作最佳雇主。社会认识和本企业内部的认识是有反差的。如果社会认为公司是最佳雇主,公司自己的员工认为不是,那么就业后产生的落差就很大。如果社会认为不是最佳雇主,公司员工自己认为是,那么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就高。在很多跨国公司里,这两个认识度都是接近的。两个指标越接近,公司的透明度就越高。从员工感受来说,国际公司最好。不太有名、但有实惠的公司,也好。真正有名的本国公司很多,但不见得好。这一点,在我们最近进行的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研究成果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博弈点10 创业:坚强的神经、良好

41、的身体、行走黑白两道 孙虹钢: 创业有多种,比如,大学生创业,或者跟老板相处不下去了出来创业。有一些拒无霸(面试被拒绝过N多次)型的大学生,成立了一个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公司。他们说,因为我们找工作很难,我们想帮别的同学找到工作。这个公司运营了三个月就倒闭了。你们自己都找不到工作,怎么帮别的同学找工作?新东方的胡敏、江博离开的理由都相似,都说在新东方没发展,不受重用了。他们觉得他们的一套体系和思想特别好,想继续沿着自己的方向做。打工时遇到天花板,你需要更多的待遇,更大的权力。你出来后重复做原来的事情,等于重新开始。这种创业意义很大吗?能够做到比原来公司大的,很少见。 第12节:创业容易 成业很难

42、袁岳: 有一种人离开原公司出来创业,是原来由于某些原因一个体系没做起来,后来出来做了就成了。水浒传中的宋江和王伦就是这样,宋江在王伦的地盘基础上创业成功了。维维豆奶以前被转让了11次,后来才被发现是个大产品。万燕做VCD时,没有做起来,后来等其他公司做VCD时,才做大了。但如果前面已经很大了,后面就很难超过。从微软出来的人,有谁做的超过微软的? 创业有两种模式,有机会的和没有机会的。没有机会的创业模式是更容易成功的。创业的基本条件是坚持,有机会时,人就想来想去,难以定下心来做。创业要有个性,模仿别人的,很难创业成功。在所有人才中,真正适合创业的不超过5%。创业对人才有特殊要求,人们往往只看到了

43、创业者风光的一面。中国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古训。 要想成为创业者,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坚强的神经。创业和就业的最大区别是就业可以逃跑,创业是给自己设了一个套,跑不了。遇到难处,有事也要假装没事。如果你没信心,员工就比你还没信心。你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得住、善于郁闷。没有坚强的神经,郁闷一段后精神就会失常。二是良好的身体。老板需要什么都干一干,否则招呼不住人,易被架空。你要比人家多干活,你要求人家做,你自己首先要做得到。昨天,有学生对我说:我知道创业很艰苦,但我不想艰苦。你想这行吗?你创业时,你能花钱,员工就比你还会花钱。要求员工加班,自己更加要多干。创业后英年早逝,就业者长命百岁,这种情

44、况很普遍。第三,明白黑白两道。如果创业真的成了气候,抢劫的、绑架的,甚至小偷都知道找你。想勒索的、收贿赂的,也知道找你。黑白两道,不管你选哪一道,你不找它,它都会来找你。光做白道,你承受的压力不见得比黑道小。光做黑道,也担惊受怕。当老板,很多社会因素都跟你有关,因为你不是在一个岗位上。比如,当一个人力资源经理,只要考虑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当老板,你要考虑的东西就要比一般人多。老板的位置其实不是一般人都能坐的,试一试创业没有问题,但大部分人不具备这三条。而且,这只是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创业容易,成业很难。 第13节:要选择创业道路 一个人,要选择创业道路,必须坚持锁定的目标不动摇。即使你水平

45、不高,只要坚持,创个小业也还是可以的。很多事情不成功,原因在于三心二意。在进行职业目标的讨论时,我会讲到一个英国大臣的故事。小时候,班上同学写作文谈长大后的愿望,每个人都写了各自的愿望。后来,小学老师想看看有谁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发现只有一个人实现了。这个人写他要成为教育部长,后来,他真的成了英国的教育大臣。为什么只有他成功了呢?这个人是个瞎子,他看不到其他东西,他只有这一个目标,他锁定了这个目标,坚持就做成了。很多人说喜欢这个,后来又喜欢那个。转来转去,结果什么都没有做成。很多人看我,觉得我应该什么都可以去做,但我很清楚,研究咨询是我的终生职业,我不会动摇这个目标。 孙虹钢: 创业要有退出机

46、制,创业不成就回去打工。李金水从康柏中国区总裁的位置离职了,出去开家小公司,干干不行,就又回跨国公司做CEO了。新浪高层的股票基本卖干净了,公司上市后,他们的身分已经从创业者转变成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博弈点12 短期留学的人要把两年学费 用透、用好、赚回来 袁岳: 留学生分很多种,根据时间长短,是否在本地工作,差别很大。有些留学是短期的,比如,两年的MBA学位,一年访问学者,还有四五年的。长期的有六七年的,甚至十几年的。 从国内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说,长期呆在国外的人,与一个国际职员相比,他有点像国际职员,但他的负面因素更多。我有机会雇佣一些外国职员,也雇佣过ABC(AmericanbornChinese,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或者在国外工作很长时间的人,最大的区别是抱怨。国际职员不怎么抱怨,他觉得跟中国同事一起工作有意思。随便吃点东西,讲点小故事,搞点小活动,他都觉得有意思,充满了好奇感,他以欣赏的态度来看。 在国外呆了十几年的人抱怨较多。他经常说:我们美国、英国怎么样,在我们那规范怎么样,服务怎么样。他容易比较,比较的结果就是这儿(中国)不好。在他们留学时,他接受了更多国外的东西。再回来时,就会从负面看中国,较少从正面看。现在招聘一个职员时,我对长期在国外的人会比较谨慎。另外,他们回国创业成功率低,他们与社会的异己感较强。 第14节:先定、先知和先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