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46653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教研室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论复习概要,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伤寒论复习概要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伤寒论基本概念六经病脉证并治概要附南阳图片,总录,伤寒论基本概念总录,关于作者成书的时代背景沿革贡献“伤寒” “六经”的涵义六经病传变规律六经病治疗原则,有关伤寒论基本概念,回上一层目录,关于作者有关伤寒论基本概念回上一层目录,关于作者 作者:张机,字仲景(150-219年),荆州南阳人 启蒙老师:张伯祖 成书年代:伤寒论成书于200-205年,关于作者,成书的时代背景 1.荆州的社会背景 局部繁荣发展 2.当时医药发展水平 医学理论、临床、方药相当成熟 3.当时疫病流行 4.立志医学 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成书的时代

2、背景,沿革,(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5年),(晋.王叔和收集整理,265-316年人),(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57年),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沿革(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5年)(晋.王叔和收集整,贡 献1.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3.留下了大量有效方剂,“方书之祖”4.文风朴实无华,贡 献,“伤寒”的涵义 广义: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更狭义:太阳伤寒表实证,更狭义,狭义,广义,“伤寒”的涵义更狭义 狭义,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

3、所表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即是外感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群,六经辨证:是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以中医基础理,六经病传变规律,循经传: 病情按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 病情不按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感:未经传变,初起既为少阳或阳明病 直中: 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合病: 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并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两感: 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六经病传变规律 循经传: 病情按排列次序传变,六经病治疗原则 113方,八

4、法俱备 提出表里同病先后处理原则 贯穿扶阳气、存津液精神 三阳病,祛邪为主;三阴病,扶正为主,六经病治疗原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六经病脉证并治,回上一层目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六经病脉证并治回上一层目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的生理 二、太阳的病理 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 四、太阳病治则 五、注意事项,回上一层目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太阳的生理回上一层目录,一、太阳之生理 太阳之气是人体卫外功能之概括功能有三: (一)抗御外邪之入侵 (二)调节汗液之排泄 (三)管理水液之代谢,一、太阳之生理,太阳之气与下

5、列脏腑相关: (一)膀胱为太阳之腑,其气化需赖肾阳之温煦 (二)膀胱蒸腾调节之津气不能直接达到体表,需赖肺气之宣发与敷布 (三)卫气来源于胃中之津气,若胃气不足,膀胱之气化就随之减弱,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二、太阳之病理: 太阳病是因表气受邪以致营卫失调的病变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成因:外感风寒 病变部位:在表 病变性质:表寒证,二、太阳之病理:,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经络之症状为辅助据 1.主证:头痛(项强)恶寒 2.主脉:脉浮 3.腑证:小便不利 4.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二)因感邪性质不同,受邪个体存在差异,一般可分三类 1.太阳中风 2.太阳伤寒

6、 3.太阳温病,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四、太阳病治则 病在表当汗解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温病:辛凉解表,四、太阳病治则,五、注意事项 诊治时需注意有无兼证及是否出现变证或类似证,五、注意事项,太阳病本证(兼证)太阳病变证太阳病类似证,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太阳病本证(兼证)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太阳病本证,表虚证取汗桂枝汤证及兼证,表郁轻证,小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微汗,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婢一汤证,表实证峻汗麻黄汤证及兼证,温病辛凉解表,表寒,表热,太阳病本证表虚证取汗桂枝汤证及兼证表郁轻证小汗桂,伤津热化证伤阳寒化证阴阳两虚蓄水.

7、蓄血结胸.脏结痞证上热下寒证,太阳病变证,回上一层目录,伤津热化证太阳病变证回上一层目录,伤津热化证,上焦,热扰胸膈栀子豉汤类证热邪壅肺麻杏甘石汤证,中焦,胃热津伤白虎加人参汤证,下焦,热迫大肠葛根芩连汤证胆热迫肠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伤津热化证上焦热扰胸膈栀子豉汤类证中焦胃热津伤白虎加,伤阳寒化证,上焦,心阳虚,心悸桂枝甘草汤证烦躁桂甘龙牡汤证惊狂救逆汤奔豚桂枝加桂汤证,中焦,脾虚兼水,苓桂甘枣汤证苓桂术甘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小建中汤证桂枝人参汤证,下焦,肾阳虚,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真武汤证,伤阳寒化证上焦心阳虚心悸桂枝甘草汤证中焦脾虚兼水苓

8、桂甘枣,阴阳两虚,胃 阳 虚甘草干姜汤证肝 阴 虚芍药甘草汤证肾阴阳虚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心阴阳虚炙甘草汤证,阴阳两虚胃 阳 虚甘草干姜汤证,表邪循经深入下焦,伤气,蓄水证,五苓散证,伤血,蓄血证,病轻 桃核承气汤证病重势急 抵当汤证病重势缓 抵当丸证,表邪循经深入下焦伤气蓄水证五苓散证伤血蓄血证 病轻 桃,热邪或寒邪与水痰相结,结胸证,实热,大陷胸丸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寒实,三物白散证,阳衰寒凝 脏结证,热邪或寒邪与水痰相结结胸证实热大陷胸丸证寒实三物白散证阳衰寒,寒热互结于心下,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下焦滑脱痞五苓散证 水痞

9、旋覆代赭汤证 痰气痞,寒热上下互阻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热痞,寒热错杂痞,寒热互结于心下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寒热上下互阻上热下寒证,太阳病类似证,十枣汤证,瓜蒂散证,太十枣汤证瓜蒂散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一、阳明的生理 二、阳明的病理 三、阳明病的诊断及分类 四、治则及代表方 五、禁忌 六. 发病规律,回上一层目录,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阳明的生理回上一层目录,一、阳明的生理:(一)阳明之气是胃肠功能之概括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小肠主化物 大肠主传导糟粕,脾,产生阴津阳气,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二)阳明经脉行人身之前,面为阳明经气之外候,一、阳明的生理:脾产生阴津阳气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10、(二)阳,二、阳明的病理:(一)阳明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津液损伤所引起的胃肠实热证。(二)病机:伤津化燥,胃肠实热。 性质:实热证。 病位:胃肠。(三)成因: 误治传变 自然传变 邪盛直犯,可见,其,外因是邪盛或误治,内因是素体胃阳亢盛,二、阳明的病理:可见,其外因是邪盛或误治内因是素体胃阳亢盛,三、阳明病的诊断及分类,(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主,脉大,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不更衣、内实、大便难、渴、烦(内证),(二)经络之症状为辅助依据:面红、鼻衄、鼻燥(三)分类,本证,热证实证,兼变证,发黄证血热证,三、阳明病的诊断及分类(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主脉大证,四、治

11、则及代表方: 治则清下实热,保存津液 代表方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等五、禁忌 凡伤津之治,如发汗、利小便,皆当禁,四、治则及代表方:,外邪,太阳病,少阳病,(误治、失治、自传),(素体胃阳亢盛),(误治),邪盛直犯,三阴病,(阳复太过,脏病还腑),阳明病,六. 阳明病发病规律,外邪太阳病少阳病(误治、失治、自传)(素体胃阳亢盛)(误治),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兼变证,阳明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阳明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阳明病本证,热证,上焦热扰胸膈栀子豉汤证,中焦胃热,津伤白虎汤证津气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证,下焦阴虚水热互结猪苓汤证,实证,燥实调胃承气汤证痞满小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大承气汤证胃热

12、脾阴不足麻子仁丸证肠燥津亏润导法证,阳明病本证热证上焦热扰胸膈栀子豉汤证中焦胃热津伤,阳明病兼变证,发 黄 证,湿热发黄,湿热并重 茵陈蒿汤证热重于湿 栀子柏皮汤证湿热兼表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寒湿发黄 于寒湿中求之,血热证 随证治之(如抵当汤),阳明病兼变证发 黄 证湿热发黄湿热并重 茵陈蒿汤证寒湿,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一、少阳的生理二、少阳的病理三、少阳病的诊断四、少阳病治则五、注意事项六. 发病规律 少阳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一、少阳的生理回上一层目录,一、少阳之生理:(一)少阳之气是胆和三焦功能的概括,胆主疏泄,助胃消化,三焦 主持诸气 决渎水道,少阳功能,疏泄胃肠

13、转枢气液通调水道,(二)少阳三焦与胃和肾的关系 1、三焦的气化来源于命门 2、三焦的气化和胃气相互依存(三)少阳与厥阴关系及循行位置 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其经络行人身之侧,一、少阳之生理:胆主疏泄,助胃消化三焦 主持诸气少阳功能,二、少阳之病理,少阳病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所引起的病变(一)成因: 1、太阳病失治或误治转属 2、自然传变 3、风寒直犯 4、脏病还腑,(二)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 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热证,二、少阳之病理 少阳病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所引起的,三、少阳病的诊断(一)主要依据是脉证 1、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2、主脉:弦

14、(二)辅助依据是经络症状:耳聋、目赤、颈项强(三)兼夹证: 少阳位处半表半里,或兼阳明、太阳、水饮,三、少阳病的诊断,四、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 代表方:小柴胡汤 兼夹证:随证加减五、注意事项: 原则上禁汗、吐、下、温针。,四、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七. 少阳病发病规律,太阳病,厥阴病,邪盛直犯,(失治误治转属),自传(与素质有关),(脏病还腑),兼太阳,兼阳明,传三阴,少阳病,七. 少阳病发病规律太阳病厥阴病邪盛直犯(失治误治转属)自,少阳病本证少阳病兼变证,少阳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少阳病本证少阳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黄芩汤加柴胡,少阳病兼变证,兼太阳 柴胡桂

15、枝汤兼阳明 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兼水饮 柴胡桂枝干姜汤兼邪漫三焦,虚实互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兼太阴 先补后和,与小建中汤三阳合病 治从少阳,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黄芩汤加柴胡少阳病兼变证兼太阳,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一、太阴的生理二、太阴的病理三、太阴病的诊断四、太阴病治则五、代表方六、治禁太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一、太阴的生理回上一层目录,一、太阴之生理:(一)太阴之气是脾主运化功能的概括(二)足太阴脾经的经络深布于腹内(三)太阴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脾与胃: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受 纳,以降为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脾之运化赖肾阳的温煦,一、太阴之生理

16、:,1、肾中之阴阳源于先天,滋养于后天。(一)阳明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津液损伤所引起的胃肠实热证。更狭义:太阳伤寒表实证(二)辅助依据是经络症状:耳聋、目赤、颈项强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二)病位:心肾(属里)贯穿扶阳气、存津液精神温病:辛凉解表三阳合病 治从少阳(二)足太阴脾经的经络深布于腹内蛔厥证 乌梅丸兼夹证:随证加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治则清下实热,保存津液(阳复太过,化燥成实)六经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 所表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即是外感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群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二、太阴之

17、病理,(一)太阴病是因脾运失常所引起的病变(二)病机:脾阳受损,运化失职,寒湿内停(三)性质:脾虚寒湿证(四)病位:在脾(五)成因:误治转属、自然传变、邪盛直中,1、肾中之阴阳源于先天,滋养于后天。二、太阴之病理(一)太阴,三、太阴病的诊断,(一)主要依据是脉证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主脉:缓(二)经络的症状为辅助依据因太阴经络深布腹内,故腹满也是经络症状,三、太阴病的诊断(一)主要依据是脉证,(三)病情转化1.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转化2.若脾阳损及肾阳,则有病转少阴之机3.脾阳恢复,其病向愈4.阳复太过,转属阳明(成实/湿热发黄),(三)病情转化,四、太阴

18、病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五、代表方;理中汤(四逆辈)六、太阴病治禁:禁吐下、慎用苦寒药,四、太阴病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七. 太阴病发病规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失治误治),(误治损伤脾阳),(阳复太过,化燥成实),(损伤脾阳),(脾损及肾),(误治传变),太阴病,七. 太阴病发病规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失治误,太阴病本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太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太阴病本证: 四逆辈,太阴病兼变证,兼表 - 桂枝汤兼腹痛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病本证: 四逆辈太阴病兼变证兼表 - 桂枝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一、

19、少阴的生理二、少阴的病理三、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四、少阴病治则五、少阴病治禁六、少阴病预后少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一、少阴的生理回上一层目录,一、少阴之生理: (一)少阴之气是对心肾功能的概括,为人身之根本。其功能有三: 1.主持精神意识活动; 2.调节水液代谢及血液运行; 3.温养五脏六腑。 (二)与其他脏腑关系: 1、肾中之阴阳源于先天,滋养于后天。 2、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 (三)少阴之经脉循咽喉挟舌本。,一、少阴之生理:,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并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寒厥 四逆汤一、阳明的生理(二)与其他脏腑关系:兼夹证:随证加减痞满燥实大承气汤证肾阴

20、阳虚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二)膀胱蒸腾调节之津气不能直接达到体表,需赖肺气之宣发与敷布(二)少阳三焦与胃和肾的关系,二、少阴之病理: 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二)病位:心肾(属里)(三)病性:全身虚衰证(四)成因: 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自然传变、风寒直中,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二、少阴之病理:,三、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主证:但欲寐 主脉:微细(二)经络症状:咽痛(三)分型: 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 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三、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

21、)主证:但欲寐,四、少阴病治则: 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 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五、少阴病治禁:汗、下六、少阴病预后: 寒化证;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热化证:可有伤津动血、动风之变,四、少阴病治则:,七. 少阴病发病规律,太阳病,太阴病,(误治损伤心肾),(失治自传),(脾损及肾),邪盛直中,厥阴病,少阴病,七. 少阴病发病规律太阳病太阴病(误治损伤心肾)(失治自,少阴病本证少阴病兼变证,少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少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少阴病本证,寒化证,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吴茱萸汤证桃花汤证,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少阴

22、病本证寒化证四逆汤证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少阴病兼变证,兼太阳,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兼阳明少阴三急下证大承气汤证,气郁致厥四逆散证,咽痛证,甘草汤证、桔梗汤证猪肤汤证苦酒汤证半夏散及汤证,太少两感证,少阴病兼变证兼太阳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兼阳明少阴三急下证,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一、厥阴的生理二、厥阴的病理三、厥阴病诊断及分类四、治则五、治禁厥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一、厥阴的生理回上一层目录,一、厥阴之生理: 厥阴之气是对肝及其内寄相火功能的概括。因肝有藏血、疏通血脉及胃肠积滞之功,而相火有助肝疏泄,敷布阳气,消除阴寒邪气,保持内脏温暖安和之功。其功能有三

23、:(一)疏通血脉和胃肠积滞(二)调节血液运行(三)布阳化阴(敷布阳气,消除阴寒邪气), 故厥阴有阴尽阳生之气之称。,一、厥阴之生理:,厥阴之经脉分布于两胁深部,与少阳互为表里。肝需赖肾阴及胃液之滋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木土相克,故肝病常可影响脾胃而出现胃肠症状。,厥阴之经脉分布于两胁深部,与少阳互为表里。肝需赖肾阴及胃液之,二、厥阴之病理:厥阴病是肝气横逆,肝病及胃,寒热虚实错杂之病变 成因:它经转属、自然传变、邪盛直中 病机:寒热错杂,虚实相因 病位:在里(主要在肝) 病性:寒热错杂证,二、厥阴之病理:,三、厥阴病诊断及分类,(一)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脉证,经络症状为辅助依据 主证:消渴,

24、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主脉:弦紧 经络症状;胸胁烦满,痛引少腹入阴筋,巅顶痛,(二)分类: 上热下寒证;厥热胜复证;四肢厥逆证;胃肠吐利证,三、厥阴病诊断及分类(一)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脉证,经络症状为辅,四、治则寒热错杂者寒温并用,如乌梅丸纯寒者 宜温,如吴茱萸汤纯热者 宜清,如白头翁汤,五、治禁 寒热错杂证、寒证,禁汗吐下、清; 热证禁汗、温针,四、治则 五、治禁,它经误治转属,邪盛直中,自然传变,六 . 厥阴病发病规律,厥阴病,它经误治转属邪盛直中自然传变六 . 厥阴病发病规律厥,寒热错杂证厥热胜复证四肢厥逆证呕吐.下利证,厥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厥阴病篇主要内容回上一层目录,寒热错杂证,蛔厥证 乌梅丸寒格证 干姜黄芩黄连汤正虚阳郁 麻黄升麻汤证,厥热胜复证,(正邪相争,阴阳胜复有此机转),寒热错杂证蛔厥证 乌梅丸厥热胜复证(正邪相争,阴阳胜,四肢厥逆证,热厥 白虎汤寒厥 四逆汤血虚寒凝厥 当归四逆汤痰厥 瓜蒂散水厥 茯苓甘草汤,呕吐,热证 小柴胡汤寒证 吴茱萸汤,下利,热证 白头翁汤、小承气汤寒证 通脉四逆汤,四肢厥逆证热厥 白虎汤呕吐热证 小柴胡汤,伤寒论教研室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