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5860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3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生产与经营.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0月9日目 录项目组成员一、专业建设意义(一)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二)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三)建设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二、专业建设基础(一)历史悠久,成果显著(二)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素质优良(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四)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五)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六)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二)人才培养目标 四、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深

2、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三)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四)转变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五)完善“双师”结构队伍,打造德技双馨教学团队(六)实施第三方评价,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改革举措六、绩效考核指标七、专业建设预算项目组成员项目负责人:周晓舟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系主任 教授 韦明军 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农艺师项目组成员:谢其渊 蒋益敏 王小欣 黎金玲 梁庆平 简 峰 欧善生 何元强 李 梅 梁运波 何荫飞 林 莉 奉志高 吴 烈 种子行业(企业)专家成员:李华胜 广西区种子管理总站 站长 推广研究员马善团 广西区种

3、子管理总站 副站长 推广研究员何礼健 广西区种子公司 总经理 高级农艺师徐家强 广西区种子公司 副总经理 高级农艺师陆家逸 广西逸兴农业科技发展总公司 总经理 农艺师谢超有 广西区种子公司水稻分公司 经理 高级农艺师王世杰 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副教授蒙秀锋 广西绿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高级农艺师 何 懿 广西兆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农艺师 韦明航 广西亚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农艺师 卢文祥 广西柳城甘蔗研究中心 主任 高级农艺师建设周期:两年一、专业建设意义(一)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经济

4、问题与财政问题中就提出“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1958年,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要把种子作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优良品种”。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安徽省丰乐种业有限公司时提出“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为振兴我国农业做出贡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做大做强现代种业”。2011年4月1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5、。良种是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科技载体,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内在条件,是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但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

6、展,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广西地处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农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种子生产基地,成为国内外种子企业集聚的热点地区。2010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南宁联合召开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非主产区工作会议,部署11个粮食非主产省(区、市)启动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作,广西共承担新增粮食产能14亿斤,南宁、桂林、柳州、来宾、贵港、钦州6个地市的15个县纳入了全国800个产粮大县范围,因而进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据广西自治区种子总站统计,目前广西注

7、册100万元以上的各种类型的种子企业共有200多家,从总体上看,广西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种子经营集中度不高,综合竞争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造成这种状况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行业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二)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种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

8、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根据广西教育研究院所作的广西科技紧缺人才需求预测,农业科技人才是该省12大类紧缺人才之一,未来5年需补充大专及以上人才1.61万人。人才需求涉及多个学科或专业,主要有:种植业

9、、饲料业、养殖业、农场经营、村镇规划与建设、农业机械、粮食及食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产品批发贸易、农产品与水产品的贮运与加工、种子生产检测与经营、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其中紧缺学科或专业为:农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园艺、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林产化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草业科学。根据历年来统计企业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数,供需缺口是相当大的(图1)。2004-2010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共360人,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为3020个,供需比为18.39。未来农作物种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大批

10、高素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加快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社会需要。 左图1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2004-2010年毕业生人数及岗位需求数右图2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2004-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三)建设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区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学院,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的特色和发展方向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学院建成农类优势更加突

11、出,农、工、经、管、文等多类专业协调发展,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突出,在区内外及东南亚地区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省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实施十项建设工程,其中第二项工程为“专业特色打造工程”,指出要“打造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载体的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体系。招生专业达到37个、专业方向达到19个。重点建设畜牧兽医、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市场营销等5个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院级优质特色专业14个、区级优质特色专业13个。建设院级特色课程15门,自治区级特色课程10门。构建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核心

12、课程及配套教材教改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建设25门优质的职业核心课程,配套建设25种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技能的立体化特色教材。”广西是农业大省,培养和造就种业人才,就是为农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学院“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加强对该专业建设是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所需要的。二、专业建设基础(一)历史悠久,成果显著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在原广西农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42年,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正式独立设置高职种子种苗专业,2004年与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对接,改名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目前,该专业是广西唯一一个直接面向种业

13、、为农作物种业服务的专业。自开办高职专业以来,已先后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乃至全国农业和种子行业培养了400多名种业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区种子企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广西“三农”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10月,该专业被确定为广西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10月,被评为广西区优质专业。(二)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人(含正高2人)、中级职称16人;硕士学位18人;80%以上的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此外,从企业聘请了24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建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企业行

14、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指导实践教学。注重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从开办高职以来,一直根据专业需要,结合实践教学,每年安排2-3名青年教师到种子企业或农资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到企业兼职或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岗位培训、行业培训或其它进修培训学习,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产学研研究”等多项教学成果获奖,“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等一批教改论文公开发表,“基于工学结合

15、的高职农产品与农资营销项目课程开发实践”等12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自治区级科研立项。(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努力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教学、科研、生产、培训、鉴定、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要求,“一系三品”的产品要求,“五个真实”的(真实环境、真实任务、真实生产、真实产品、真实市场)教学要求,“九个合一”的(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育人与生产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生产场所与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施合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利用要求,建起了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极大地完善了教学基础

16、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农林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该基地于2008年1月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设有植物生理、植物营养、作物栽培、植保、种子检验、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室和3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实验(实训)室场所总面积6589,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合计897件,价值400.4万元。校内实训农场有耕地近60亩,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作物种植和良种繁育技术等生产实训的需要。2009年,农林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获得自治区财政100万元的资助,新建了种子加工生产线。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八桂田园)。占地400亩,是广西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

17、果应用及推广,教学实习、培训及科普教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观光农业旅游等五大功能,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71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家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玉米、水稻、西甜瓜的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技术和植物保护等研究以及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和技术推广等工作,肩负着为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生产发展和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保障的重任,是国家玉米原原种繁育基地,也是广西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承担单位之一。现设有玉米、水稻以及西甜瓜等研究室,拥有一支由高级农艺师、副教授、农艺师、讲师、技术工人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拥有校内外科研基地150亩;拥

18、有科研和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100m2,其中实验室面积350m2,包括遗传育种实验室、种子质量检测室、考种室;配套建有224种子贮藏冷库,960温室大棚、200玻璃晾晒棚、1000室外晒场等科研生产基础设施。先后承担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部玉米原原种项目、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自治区良种产业化项目、自治区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农业重点项目等50多项,共育成了“南校一号”、 “南校七号”、“南校八号”、 “花单一号”、“南校11号”、“南校15号”、“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南校201”、“南校202”、“南校205”、“南校969”、“南校糯96”、“玉甜388”等15

1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三个品种获得了国家新品种权,南校9665(HK4)还通过了越南农业部品种认定,准许在越南推广,并成为广西第一个在越南认定的玉米杂交种,育成“汕优选60-1”、“特优293”、“南香优9986” 等水稻新品种以及 “花脸”、“冠金”等西瓜新品种;先后获得科研成果奖10多项,其中“玉米花培纯系花83-2及花单1号的育成”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自交系南60-1育成及应用”、“玉米优质、早熟、耐旱南6047自交系选育及其应用”以及“高产、优质、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南99的选育与应用”分别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

20、来“南校”系列玉米品种已应用推广到云南、贵州、越南等地,累积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为广西以及华南、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我院生物技术系的重要实训基地之一,作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近年来共接收了包括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种子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以及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多名教师到研究所进行科研、培训以及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还接收了包括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艺、作物生产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近3000名学生到所里进行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研究以及参与科研工作等,通过在作物研究所进行

21、实践锻炼后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基本上都能通过我院举办的作物种子繁育工、农艺工以及植保工等职业工种的考核。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在1993年创建的原校办企业广西南宁燎原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基础上于2009年8月5日改制而成。目前,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是集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种子企业,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的课堂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窗口。目前公司在职员工2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2人,外聘著名作物育种专家2人,拥有种子生产基地10000多亩,种子贮藏常温库2800 m2,低温

22、库200、种子加工车间1000 m2以及种子包衣机、烘干机等机械15台(套),建成了5T种子加工生产线,在区内外均有稳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公司成立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种子生产、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已经发展了遍布全区各县、市和乡镇的230多家分销机构。目前公司主要经营的产品有“南校15号”、“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南校201”、“南校202”、“南校205”、“南校969”、“南校糯96”等南校系列杂交玉米种子,“博优629”、“博优273”等博优系列以及“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等中浙优系列、“泸优11”、 “泸优578”等泸优系列杂交水稻种子,年销售

23、量约300万斤,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销售范围遍及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海南、越南、老挝、缅甸等,为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在抓好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职能,坚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接收专业教师参与公司的生产与经营管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又了解了行业信息,为教育教学改革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同时还承担着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艺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以及顶岗实习任务,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过程,感受自然和市场对农作物种子生产与营销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诚信与负责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使学

24、生系统的接受了从作物种子生产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效训练,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另外公司还根据发展需要,每年都优先录取本校学生进入公司工作,为减缓我院学生的就业压力贡献了一份力量。生物技术中心。中心建于1998年,是生物技术及应用、园艺技术、城市园林、种子生产与经营、作物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等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已成为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专业方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13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研究生学历9名,双师型教师7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强,整体素质高。目前,中心原配备有能开展植

25、物组织培养的先进的设施设备共100余件,价值80多万元。在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专业方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新购买仪器设备价值20余万元,使得开展各项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水平更上一层楼。中心自成立以来,对农作物、名优花卉、药用植物、果树苗木的脱毒及快速繁殖进行了深入研究,掌握了甘蔗、香蕉、罗汉果、马蹄、沙姜、网纹甜瓜、甘薯、食用仙人掌、美国芦荟、甜茶、台湾金线莲、百合、蝴蝶兰、红掌、彩色马蹄莲、铁皮石斛以及各种荫生观叶植物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能进行规模生产,累计生产了优质香蕉组培苗300多万株,各种花卉苗木10多万株,获得经济效益7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形成具

26、有年产500万株组培苗能力的标准化工厂生产规模。中心在进行生产的同时,积极承担种子生产与经营、生物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实习活动和植物组织培养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证等任务,也为教师开展科研、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同时还对外开展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技术服务。在科研方面,中心承担了罗汉果组织培养研究和桂林马蹄的组织培养研究两项学院项目及教育厅项目优质网纹甜瓜组织培养研究的科学研究。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条件,满足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师生教学、科研、实训、培训、鉴定等的需要。(四)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全区唯一布点的专业,也是全区唯一

27、培养农作物种业人才的专业。经过多年改革与建设,现已在专业服务面向、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可在全区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特色之一:紧扣国家核心产业,服务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此,要“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

28、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力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上新台阶。”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就是紧扣农作物种业这一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培养农作物种业人才,以满足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中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等多个环节的岗位需要。特色之二: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要以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托产业搞科研,搞好科研促产业”的思路,建设了八桂田园、作物研究所、广西

29、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在区内外乃至国内外均享有声誉。依托这些基地,能较好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新品种选育、繁育、销售、推广为一体,基本达到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要求。一些签约的校外基地如广西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广西种子管理总站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等都是行业领先、声名远播的单位或企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多元功能和强大的客户群,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特色、优势和示范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彰显,从而使之在同类专业及整个产业、行业中起到辐射和引领效用。特色之三:人才培养模式“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根据种子生产与销售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点,在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

30、培养途径时,逐渐形成了“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3学期学生以在学校学习为主,采用伴耕伴读的理实一体化学习方式,一边上课,一边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不定期、分阶段到企业参观、见识;第4-5学期各有1/2的时间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以学习理论为主,在企业以训练岗位技能、熟悉岗位工作为主,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第6期学期整个学期完全离开学校,到企业全职顶岗,也就是预就业。这样通过前3个学期的耕读相伴、中间2个学期的工学交替和最后1个学期的全职顶岗,学生离职业岗位渐行渐近,由不适应到逐渐适应,最后到毕业时完全适应,可以从容应对就业、择业和创业。(五)专业

31、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经过10年建设与发展,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取得了良好成效。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专业。2003年10月,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确定为广西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10月,被评为广西区级优质专业。建成2门区级精品课程和5门院级精品课程。植物及植物生理于2010年4月被评为教育部植物生产类教指委精品课程,同年8月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植物细胞工程被评为2009年自治区精品课程。植物病害防治于2010年5月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种子生产技术、试验统计分析、土壤肥料及应用、植物化学保护被评为2011年学院精品课程。建成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农林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是种子生产

32、与经营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于2008年1月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了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李体琛老师长年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先后主持实施广西科技厅下达的科研课题9项,育成优良玉米自交系15个;育成玉米新品种12个,曾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二等奖一次;2010年被评为广西先进工作者,2011年入选广西玉米产业创新团队功能专家,是学院玉米育种学术带头人。“植物病理教学团队”和“植物细胞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学院2009年优秀教学团队。有3名院级学术带头人,7名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取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改果。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改果

33、。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产学研研究”、“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建设”分别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获第二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奖。由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励。如“植物病害防治网络课程”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网络课程”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植物及植物生理课件”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编写出版教材著作20部,校本特色教材5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结合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经验

34、,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编写了一批教材,有一些是结合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编写的特色教材,不仅推动了本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也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选育玉米新品种15个。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平台,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产学研结合,自2003年以来,先后选育出南校18、南校968、南校9665等15个玉米新品种并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南校18号”、“南校968”、“南校9665”三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南校9665(HK4)还通过了越南农业部品种认定,准许在越南推广,并成为广西第一个在越南认定的玉米杂交种。近年来“南校”系列玉米品种已应用推广到云南、贵州、

35、越南等地,累积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为广西以及华南、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广西科技进步奖4项。“玉米花培纯系花83-2及花单1号的育成”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自交系南60-1育成及应用”、“玉米优质、早熟、耐旱南6047自交系选育及其应用”以及“高产、优质、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南99的选育与应用”分别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高产优质新品种南校15号区域试验与示范”通过区科技厅成果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以主要成员与广西大学等三家单位合作开展了:“广西瘿螨总科系统分类研究”,项目成果获得2010

36、年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近五年公开发表教育教学改革和自然科学研究论文81篇。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和自然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自2006-201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81篇。承担上级部门科研项目19项,专业发展后劲足。除已取得的成果和奖励外,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仍继续申请科研课题,争取上级部门立项,不断拓展专业发展后劲。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近三年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共有157人次获一、二等国家助学金,有12人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4人次获广西区政府奖学金。2010年6月,种子081班林雪英同学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作物种子繁

37、育员(种子质量检测)高职组竞赛,获得三等奖。近三年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为87%。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学院的办学资源优势,走出去、请进来,以多种方式承担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任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师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培训农民,参与广西百万农民党员和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在校内每年都与广西种子管理总站联合培训100名左右种子检验员。专业带头人周晓舟老师还被评为农业厅“广西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活动先进个人”。(六)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在原广西农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42年,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正式独立设置高职

38、种子种苗专业,2004年与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对接改名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该专业从2001年起招收首届高职生,至2010年已有6届毕业,毕业生总人数360人。6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7.0%,就业对口率为90.1%。近三年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92.29%。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通过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师队伍、实施第三方评价等多方面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

39、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专业发展规模:到2013年,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校生250人;相关专业群在校生1000人。(二)人才培养目标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现代农作物种业需要,具备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能力、种子生产能力、种子质量检验能力、种子加工能力、种子仓贮管理能力、种子营销能力、新品种推广能力和相关工种基本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

40、量好、企业满意度大、创业成效明显。四、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小组;进行市场调研,完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写出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等进行深入论证,深度整合课程内容,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级新生中试行。(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优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原

41、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分析及知识内容分解,并按职业岗位能力要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密切与企业联系,组建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参与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开发小组,召开课程体系设计专家研讨会,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长期聘请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能手直接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活动,实现双赢。(3)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任务,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体现职业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淡化理论教学

42、与实践教学的界限,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既是课堂又是实习场所的地方开展教学,以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及教学评价工作除了有专任教师担任外,还有兼职教师担任,参与教学活动人员由校内向校外拓展;教学资源由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网络课件拓展;课程教学由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向重点培养职业技能转变;课程教学场所由课堂向实习场所转移,体现课程的开放性。表1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推进校企对接投入资金预算(单位:万元)建设内容2012年2013年合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及课程体系构建2.01.03.0人才培养模式

43、改革2.01.03.0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制订与完善8.02.04.03.012.05.0职业资格证书拓展8.02.04.03.012.05.0合计20.04.010.06.030.010.02.拓展“农作物种子加工员”、“农作物种子仓贮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

44、将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依照职业的分类标准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校企合作的特色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对接。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职教理念,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建设34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着

45、力打造12门院级精品课程、开发并建设34部特色校本教材。种子产业链的主要环节为:育(新品种选育)繁(种子生产)检(种子检验)加(种子加工)贮(种子贮藏)销(种子销售)。根据对种子产业链和种子行业岗位的分析,结合广西种业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开发核心课程,并实施。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确立植物保护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种子营销与推广、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等4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建设,成立校企专家组成的建设小组,重点进行教材、教学资源库建设。表2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投入资金预算(单

46、位:万元)课 程建设目标建设时间经费(中央财政)负责人植物保护技术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2.0欧善生种子营销与推广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2.0黎金玲作物生产技术院级精品课程2013年2.0何元强种子检验与贮藏加工院级精品课程2013年2.0蒋益敏合 计8.0表3 特色校本教材建设及投入资金预算(单位:万元)名 称建设时间经费(中央财政)负责人种子生产技术2012年1.0梁庆平植物保护技术2012年1.0欧善生种子营销与推广2013年1.0黎金玲作物生产技术2013年1.0何元强合 计4.04.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两者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种

47、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立足种子产业、依托种子企业、实施大订单培养、服务企业产业农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这一机制以整个种子行业为立足点,建立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发展平台。依托种子企业,建立与种子企业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以满足各级种子企业发展需求作为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行业企业建立“血脉相通、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把专业办成行业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以整个行业人才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大订单”,建立种子行业人才市场,满足各级种子企业人才规格的需求,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农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一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体现“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安排,并渗透“校内单项技能训练校内专业综合实训企业生产实训校内或企业创新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的“五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三循环,两交替,一轮回”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此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