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6067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教育史学通论心得体会(共两篇)弟扁一、“融通”教育史学通论研究既是一部研究教育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教育史学通识性、研究性教材;既可用作高等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史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教育科学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该著作继承传统史学的思维方式,关注传统的理论范畴,借鉴传统的研究方法,如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校勘学、辨伪与考证、辑佚与注释等,利用传统的编撰方法,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学案体等。此外还借鉴西方史学最新理论、其它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具体教育史研究事实来展现与证实抽象的教育史学理论,进而提炼出对具体教育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史

2、学理论与方法。全书“灵魂”概括为一个“通”字,意即“融通”传统与现代、“贯通”中外教育史学、“变通”各异其是的教育史学观及方法论、“打通”教育史学的理论空间、“开通”教育史学的思想路径,从而达到三观合一的“理通”,即坚持人本观、总体观和全球观,以“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为基本立足点,在全球背景下研究我国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并突出我国的特色。最终以学以通用的方式“激发受众的理论兴趣”,以会合通连的方式“拓宽受众的理论视野”,以持论通达的方式“撞击受众的理论思维”,以启发通悟的方式“提升受众的理论境界”。作为一部教材,教育史学通论所讨论的教育史研究问题、蕴含的方法论原则等内容,具

3、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我们看来,教育史学通论之所以能赢得学界和教育界的赞誉,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就在于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全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史学本位原则,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坚持层次性原则,广泛借鉴和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成果,以科学的教育史观为核心概念、容涵中外教育史学,以隐而不彰的方式贯穿于论证和破解的每一个环节中。同时注重按照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层次来确定方法的适应范围,以更加开放的心胸,更加敏锐的眼光,打破传统狭小的研究视野,开阔新的研究思路,不断与其它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进行对话,从中吸取有益于教育史学科发展的

4、理论与方法。如借鉴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数学、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打破学科壁垒,主动融通与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使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以常新的姿态立足于学界,为研究服务。二、“开拓”教育史学通论力求突破与创新,更新了教育史研究的视角,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推动了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完善,有助于提升教育史研究者的理论水平,无论是其研究理论与方法、丛书素材的使用还是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实践启示,该著作都对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参考价值。构建系统且现代的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体

5、系。教育史学通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首次进行了整体和系统研究,开拓了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教育史学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堪称“开山之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全书有着丰富思想内涵和历史内涵的逻辑,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等各项方法论原则皆以“史论结合”的形式贯穿于具体问题的阐释与分析中,从而为教育史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原则,保证了教育史学科永葆青春,标志着教育史学科真正成熟。该著作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对教育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规范、编篡体例、史学评论、学者素养及未来走向等进行较为深入细致

6、的研究。内容全面,涉猎广泛,涵盖了教育史学研究所要涉猎的主要领域与议题,如教育史学功能与价值、认识论、研究方法、史料学、编纂学、史学评论、中外史学史等,为从事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全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研究理论与方法,在充分运用原有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和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成果,使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现代化。创设全新的教育史学研究范式。该著作建立了新的教育史学研究范式,做到移植与创新并重、阐释与实证平衡,一元向多样复归。特别是提出了“三维系统方法论,这是由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三方面及其相关层次构成的研究系统

7、,可视为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各自有其对应的范围和领域,分别处理不同层次的问题。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最高层,所要解决的是研究立场和指导思想的问题。一般研究方法是中间层,所要解决的是对社会历史(包括教育历史)现象及其原因、本质的认识,更好地把握教育历史的规律。具体研究方法是最低层,所要解决的是教育史料的处理和分析,恢复教育史实和基本线索,为深入研究铺平道路。具体而言,“三维系统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教育史学研究中起基础和指导作用的理论方法论,包括教育史学研究的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与方法论。其以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历史理论和中观史学理论的积极因素为基础,吸收其他理论流

8、派的合理因素而形成。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等宏观历史理论和经济决定理论、阶级阶层理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等中观史学理论,另一方面借鉴兰克、斯宾格勒、汤因比、布洛克、费弗尔、布罗代尔、勒高夫和勒韦尔等学者的史学理论的合理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般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包括教育历史)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又称普遍方法。它是哲学思维方法在社会历史(包括教育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其功能是分析社会历史(包括教育历史)现象的内在辩证关系和本质特点,在更深层次上更好地把

9、握教育历史的规律。具体研究方法是指带有较强技术性和专门性,用来处理和分析教育史料,进行基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其功能为复原教育史实和基本线索,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它可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科一般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历史考证法(又称历史考据法)、文献分析法、口述历史法、历史模拟法等;二是跨学科方法,即借鉴、吸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与技术手段来研究教育历史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心理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等。由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所构成的三维研究系统,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实践指导性强。教育史学研究者可根据

10、自己的具体研究需要,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或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如此一套教育史学研究的系统方法论,有利于研究者清晰研究问题相对应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清楚研究步骤和程序,使研究工作尽量规范化、程序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初入门的研究者,更能提供方便,也提醒研究者注意理论、方法与问题的相容性、相适性。此外,该著作提出了学科性质史学论、研究对象三分论、研究重心下移论、理论方法现代论、学科功能双重论、学术传统继承论、学术表述规范论、教育史分期三段论、学者素养要素论、未来发展多元论等重要且独创的理论。倡导在教育史研究中要实现教育活动史、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思想史三者有机结合,

11、从而构建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史。该著作涵盖教育史学科的性质、学科体系、学科功能、研究对象、历史分期、史学评论以及史料学、编纂学等内容,理论色彩浓厚,对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学理价值,增强教育史学学科理论化建设。“融通”与“开拓”在教育史学通论中得到了完美的交融,并作为周洪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精神被赋予了时代性的内容和个体性的风格。这部专著性教材以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精神综合会通的方式,将编者的教育理想情怀、教育事业信念、教育史学修养融贯其中并广泛传播于中华大地,深刻启发引导了不计其数的受众理论思维层次跃迁,从而有力助推了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理论的研究进程。但是,由于个体

12、差异的存在,受众在研读教育史学通论的时候,能否真正理解其理论本义并接近其思想高度,也是一件难以确定的事情。因此,如何开发其当前性和未来性,可能是需要教育史学通论的编者和受众共同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提出,也同时预示着教育史学通论的思想理论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绽放出越加璀璨的时代LO第一篇教育史学通论在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构建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教育史学学科体系”。在传统的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思想史之外,作者突出强调教育活动史与前述二者的并列,将教育史学的研究对象三分,构筑了更加完整完善和科学合理的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编者指出教育活动史重在关照历史上的人的

13、具体而微观的教育活动,不仅将研究视野下移到人的实际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而且可以和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研究形成有机互动,推进教育史研究的深化。这一突破性的认识对教育史学的发展和教育史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笔者阅读该书受启发最多之处。教育活动史和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均为教育史学的天然构成,人的教育活动教育史的核心,也应是教育史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许多学者都重视研究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王凤喈明确指出:“教育史为记载教育活动之历史”。李泽厚则认为“历史的主要部分本就应是这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记录和记述。”而就

14、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场域中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也应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有着天然的紧密关系。教育场域中平凡琐碎的日常教育活动,正是真实的教育实施状况,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具体展现,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具生命色彩的内容,是教育史研究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可以说,教育活动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耦合的连接点,也是教育史研究横向融通与纵向贯通不可忽视的关援点。可见,教育史学通论创造性地提出教育史学的“三分法”,着重强调教育活动史,既承继了以往研究者的成果,又关照了历史上教育发展的事实,还进行了理论性的突破,这也是该书做出的独特贡献。教育史学的价值与

15、功能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就争论不断。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直接关涉教育史要研究什么和如何开展教育史研究,即会影响教育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历史可以服务于现实发展,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历史的现实价值。自唐代流传至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明确指出历史可以服务于现实发展。宋代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就是要帮助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从其书名上即可知该书的编撰目的即为“资治”。到了近代,费孝通认为,历史对于人来说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当代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也强调“史学的参与”与“参与的史学”,突出了史学研究的现实功用。西方的史学研究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布洛赫曾说:“史学的

16、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费弗尔则指出,人们从“过去”的行为、事件、趋势中寻找着或赋予着价值,这些行为、事件、趋势预示着现实,使人理解现实并帮助人们生活在现实之中。教育史学通论在对古今中外学者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明确提出教育史学的功能不仅有“存史、释史、寻真、传承、积累”的学术功能,而且有“资政、助教、育人、指导”等社会功能,并提出将“坚持务实求真原则,力求研究科学化”“着眼社会现实,实现历史与现实统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研究成果质量”“注重表达方式,强化成果的可读性”,作为教育史学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教育史

17、学具有学术与社会双重功能与价值目前已经被学界所广泛接受,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教育史学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这就需要研究者处理好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好古为今用的工作。21世纪以来,教育史学的学科危机为研究者所重视,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者强烈的研究欲望,也不能顺应当前历史学与国际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者应以教育活动史的提出为契机,推进教育史学的深入发展。第一,以教育活动为基点,展开延伸研究。教育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应以教育活动为出发点。其一,在教育活动史内部,推进教育生活史、教育身体史、教育旅行史、教育器物史等的研

18、究,不断将教育活动史研究推向深入,深入挖掘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具体教育活动,贡献给学界更多的生动鲜活的教育史研究成果,充分挖掘人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史上的作用与贡献,以深刻展现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力量与光辉。其二,注重教育活动史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应主动把教育活动史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研究中,在开展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时,把探究与分析教育思想的活动根源作为基础,进而塑造有血有肉的教育家,呈现生动而鲜活的教育思想;在开展教育制度史研究时,着重探讨教育制度的生成过程与具体落实情况,分析教育制度对当时乃至后世教育实践的影响,呈现教育制度活生生的面貌,而非停留在

19、政策文本与法令条文的规定上。这样不再孤立研究教育思想、制度与活动,而是以活动为连接,将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研究联合为一个整体,可以还原历史上教育发展的整体风貌。其三,研究者应借鉴教育活动史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关注基层的、微观的教育活动,加深对教育思想的理解,强化对教育制度实效的分析,突破传统“制度一思想”的教育史学传统研究范式,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与教育活动的贯通,推动教育史学的整体进步。第二,注重发掘工作,将教育史研究推向整体、民间与边缘。著名史学家葛兆光指出:思想史研究既要做“加法”,把历史上不断涌现的新东西累加上去,不断地续写思想史,也要发掘工作,把历史上被遗忘和被忽略的、不断消失的思想通

20、过研究发掘并呈现出来。就教育史研究来看,做“加法”的工作一直都被研究者所重视,发掘工作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鉴于此,教育史研究者应更加持续推动教育史研究视野的下移,关注普通民众、教育群体等边缘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关照基层的、区域的、边疆的教育制度、教育发展情况等,将这些以往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不受重视的教育活动、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发掘出来,还原更加真实和全面的教育历史发展场景,展现教育史发展的整体面貌。第三,做好知古鉴今与古为今用。教育史上“生动而精辟的论述以及他们自身那些足以令我们无数次感动的教育故事”都是当今教育发展与教育者成长的资粮。教育史研究要在客观研究教育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思考

21、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通过对历史梳理诊断当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在与过去思想的对话中获得理解教育现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智慧,为当今的教育发展决策提供思想依据与历史支撑,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同时,教育史研究者也要明白历史价值的有限性,真正的古为今用是要吸收历史的智慧和教训,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要避免陷入历史循环论。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抱着为现实问题寻求现成答案的目的去研究历史,就很可能变成影射史学。这也是教育史学研究者应极力避免的。作为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教育史学通论无疑是成功的,该书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结合、理论创新与回归传统的结合,兼具理论高度与历史深度;作为一本教育史学研究成果,其提出教育活动史、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思想史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具有极强的开创性和创新性。虽然,作者也指出一些论断不够成熟、试图创立的学科体系不够完善,但是瑕不掩瑜,教育史学通论委实是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继往开来的“开风气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