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6707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走进名人,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教 学 目 标,一、积累文言词语。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2、面的认识。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听读课文,要求:1、听准字音;2、分清句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3、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注音和节奏,夫 郭 粟 寡 戚 畔封疆 jing,f,gu,s,gu,q,pn,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摆出观点,提挚全文。,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

4、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解释字词,天时地利人和,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点字词,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内城,外城,围,

5、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小城,表转折,但是,却,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这,表判断,(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重要性。,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

6、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线词,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 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甲衣,坚韧,锐利,放弃,离开,所守之城,这,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a

7、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因此,,限

8、制,疆界,的,国防,靠,震慑,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凭,归顺,服从,行仁政的君主,或者,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学习第四部分:,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战争

9、,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讨论,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0、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问题探讨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理清结构:,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

11、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板书设计,举例,道理,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治国,艺术特色:、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12、“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词类活用,环:名词作状语 围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郭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2通假字。畔

13、通“叛”,背叛。亲戚畔之。3虚词。之代词 他 亲戚畔之助词 的 三里之城动词 到 寡助之至而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人和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委:放弃 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使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亲戚畔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

14、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拓展研究,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读准下列字的音。夫( )粟( )畔( ),2、解释划线的字词。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来检验一下吧!,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C 亲戚 古义: 今义:,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A、依靠强大的武力B、靠人民住得安定C、施行仁政,取得民心D、战略战术正确 ( ),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A道德B道歉C道路D王道“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_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