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7090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5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课件.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讲人:,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烦恼,忠 奸 难 辨,官 吏 难 选,地 方 难 管,选官制度,中央制度,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地方制度,贪 腐 难 治,监察制度,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中央制度的变化),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解决行政监督问题,

2、【知识框架】,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材料一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1、汉初实行怎样的地方政治制度?不久就出现了什么问题?据材料一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2、从材料二看,北宋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北宋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据材料三,元实行怎样的地方政治制度?其设置有何历史作用?4、归纳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发展趋势。,材料二 (宋太祖

3、)召赵普问曰:“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续资治通鉴,4.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发生“七国之乱”;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面临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派

4、文官、设通判,收兵权、控财权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行省制、宣慰司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极大意义,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特征:、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并且 由蒙古贵族担任)。 、地方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区域的划分打破山川河流界限,犬牙交错,防止分裂割据,便于朝廷的控制。,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5、大改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三省体制形成,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反弹),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者此消彼长,但总体呈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两汉,隋唐,北宋,元朝,魏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材料 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

6、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 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核心突破 质疑交流】,【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示例: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核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

7、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1)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

8、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2)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

9、;败坏社会风气。,材料三: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毂(牢宠、圈套)中矣。” 宋太祖“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材料四: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积极: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考试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考查,束缚创新意识;形式逐渐僵化为“

10、八股取士”,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工具。,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标准:选官权:选择方式:,发展规律,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谢谢,【本课小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汉:汉初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武帝“推恩令” 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宋:派文官、设通判、收兵权、控财权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11、。元:行省制、宣慰司特点: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地方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节制行省区域的划分犬牙交错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极大意义是我国省制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君主专制,汉:中外朝制唐:措施:三省六部制职能:中书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负责执行,下辖六部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配合,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造,历朝基本沿用。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战国至秦:军功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至清:科举制。,监察制度,秦:御史大夫 汉朝:御史大夫;刺史隋唐:门下省 宋:通判,监察知州;谏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