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3443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井)田概况1.1.1交通位置小纪汗井田位于国家规划的“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北区)的东北部,地处榆林市城西12km,行政区划隶属于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芹河乡和岔河乡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525.721094135.47北纬382217.99383006.15本井田交通便利。神(木)延(安)铁路、210国道及榆(林)神(木)府(谷)二级公路均从井田东侧通过,包(头)茂(名)高速公路从井田东南侧通过,榆(林)乌(审旗)公路从井田中部通过,各大村镇之间均有简易公路通连,对外交通和内部运输条件均较便利。井田向东南距榆林市约20km,榆林城区距各

2、大城市或火车站距离为:延安市350km,西安市680km,包头385km,银川466km,介休340km,乌审旗220km,神木铁路北站140km。井田交通位置详见图1-1-1。1.1.2地形地貌井田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接壤地带,为沙漠滩地区,沙漠覆盖率在80%以上,其中新月形沙丘和链状沙丘遍布,滩地较少。井田地形较平坦,地势总体是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第18勘查线),高程+1257.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东上刀子湾村榆溪河道内,高程+1108.90m,最大相对高差148.5m。1.1.3气象及水文情况本井田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春季风沙频繁,夏季酷热,秋季多雨,冬季长

3、而严寒。根据榆林气象站19842002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8,最高气温36.7(7月),最低气温29.7(12月),日温差达1520。每年10月降雪,次年3月解冻,无霜期约150180天。四季多风,尤以冬季至春末夏初更甚,风向多为东南,最大风速18.7ms,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79541mm,较集中于79月份,约占全年的30%,年平均蒸发量17202085mm。井田内水系不发育,除东部的榆溪河外,仅东北角有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的白河。由于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日降水量最高65.5mm),河水流量变化较大,雨季常猛涨成灾。图1-1-1 井田交通位置图1.1.4 矿区概况据省地震局资

4、料记载,榆林地区在1448年9月30日和1472年8月发生过两次5级地震,此后近200年再未发生过较强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榆林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1、地区经济简况榆横矿区地处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榆阳区和横山县境内,受自然地理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该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能源基地西移、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本区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榆林市目前已发现八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20多种已探明储量,其中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t,探明储量1460亿t,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

5、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m3,探明储量3184亿m3;石油预测储量56亿t,探明储量1.9亿t;湖盐预测储量9000万t,探明储量3292万t;岩盐探明储量854.55亿t,远景储量6万亿t,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60%以上。此外,还有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矿产资源。榆林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为草、羊、果、薯,盛产小米、薯类、杂豆、油料、红枣、羊绒等,榆林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小杂粮主产区。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为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地方传统工业名优产品有毛线、毛毯、地毯、皮革、羊毛防寒服。2006年,榆林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2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

6、值27.4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99.84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92.73亿元,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万元,超过一千美元大关。财政收入完成67.02亿元,比上年增长6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84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6亿元,增长33.9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0元,较上年增加387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3元,较上年增加151元,增长9.14%。榆林市辖一区及11县,222个乡镇,5625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

7、榆林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5万人,占15%,农业人口286.5万,占85%。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km2,人均国土面积19.4亩。全市共有25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24个少数民族,共1984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有1189人。榆林是历史上九边重镇之一,境内的明长城东起府谷,西至定边,长约850km,沿途城堡林立,规模宏大,为明成化十年,延绥镇巡抚都御史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历时3月筑成,墙身都用夯土和城砖砌成,内填灰浆、泥土、石块。榆林境内的明长城全线断续相连,墩台寨城连缀其上,地面残存墙体高15m,墩台、烽火台一般高414m,墩台、障

8、城、寨城等大部分保存较好,遭受人为破坏相对较少。该长城主要分布在井田南部,本井田内无长城。2、环境状况小纪汗井田附近人口稀少,工业不发达,地下水遭受污染程度较小,水环境质量较好(类);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污染主要来自风沙扬尘的影响;声学环境良好。但区内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抗人类活动干扰能力差。本井田主要环境问题为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将来采煤后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地面变形、煤矸石堆放污染、水资源枯竭、新增沙漠化。本井田无滑坡、崩塌及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发生,对煤矿的生产建设及交通运输无大的影响。煤和矸石含有害元素低微,不会严重污染环境。水环境质量良好。但井田内生态环境脆弱,最大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土

9、地沙漠化,虽经长期的封沙育林,沙漠逐渐被植被固定。故本井田环境类型应为类,即属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3、矿区开发简史1. 矿区或井田勘探程度榆横矿区(北区)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的中部,地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横山县境内。榆横矿区(北区)面积3200km2,2005年总体规划编制时,矿区内勘探(精查)面积12km2,占矿区总面积的0.04%;详查面积575km2,占矿区总面积的18%;普查面积900km2,占矿区总面积的28.13%;尚有1700多km2区域处在远景调查阶段,约占矿区总面积的53.83%。20032004年,西安地勘院在榆林市小纪汉勘查区进行了详查工作,在472.56km2范围内施工

10、钻孔33个。2005年6月,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榆林市小纪汉勘查区详查报告通过了省投资公司和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审查,(文号为陕地地发200516号)。详查阶段在本井田内施工钻孔22个,总工作量12152.67m。为配合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促进陕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以来,榆横矿区先后有波罗、西红墩,小纪汗井田完成了勘探(精查)工作,其中波罗矿井已于2008年开工建设。为满足小纪汗矿井开发建设需要,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对榆林市小纪汉井田进行了煤炭资源勘探,2009年2月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进行编制完成了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小纪汗井田勘探报告

11、送审稿,目前该报告正在审查备案过程中。2. 矿区总体规划及开发现状榆横矿区(北区)规划范围:北以3830纬线为界,西以陕蒙省界为界,东以榆溪河及煤层可采边界为界,南至无定河,矿区南北长65km,东西宽50km,面积约3200km2,其中含煤面积约2700km2,地质储量27064.05Mt。全区共规划有10个井田,其中1个改扩建红石峡井田,新建波罗井田、西红墩井田、红石桥井田、小纪汉井田、十六台井田,预留大海则、可可盖、巴拉素和乌苏海则四个勘查区。规划矿区初期建设规模33.0Mt/a。初期新建波罗井田(10.00Mt/a)、西红墩井田(10.00Mt/a)、小纪汉井田(10.00Mt/a),改

12、扩建红石峡井田(3.00Mt/a)。榆横矿区(北区)是一个煤炭新区,尚未大规模开发建设。矿区内目前有四个生产煤矿,分别为矿区东北部的榆阳煤矿以及矿区东南部的长城、山东、二石磕煤矿。榆阳煤矿为大型矿井,位于规划的红石峡井田内,设计生产能力为1.20Mt/a,目前正在进行3.0Mt/a扩建。长城、山东、二石磕煤矿为地方小煤矿,生产能力在0.060.15Mt/a之间,另外,波罗矿井已经开工建设。1.2 矿(井)田地质特征1.2.1地层(一) 区域地层小纪汗井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的中部,区域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盆地分区东胜环县小区,区域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

13、新生界盖层,其中侏罗系延安组为主要的含煤地层,构成了巨大的陕北侏罗纪煤田,各时代地层主要特征见表1-3-1。表1-3-1 区域地层系统表地 层 系 统代号岩 性 特 征厚度(m)界系统组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2eolQ4al+p1主要为冲积砂砾石层及风成沙030上更新统马兰组Q32m岩性为浅黄色粉砂质亚粘土,疏松040萨拉乌苏组Q31s岩性为浅灰黄色、土黄色粉砂质亚砂土、亚粘土090中更新统离石组Q2l岩性为浅褐土黄色砂质粘土夹棕色薄层状亚粘土,含钙质结核0220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岩性为紫红色至棕红色砂质亚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呈似层状展布,底部有时见紫色砾岩层0100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洛河

14、组K1l岩性为砖红色,棕红色粗粒砂岩,砂砾岩0210侏罗系上统安定组J2a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细砂岩的韵律层为主,夹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钙质泥岩,局部有粗砾岩及炭质泥岩0185直罗组J2z岩性以灰、灰绿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浅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细砾岩,底部有灰色粗粒粒砂岩。0250延安组J2y岩性为灰白色粗粒长石砂岩、细砂岩、深灰色、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有炭质泥岩,煤层4104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T3w岩性为灰白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线或煤层0228永坪组T3y岩性为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夹薄层状泥岩,具大型楔形交错层理95200(二) 井田地层

15、井田内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风成沙及黄土所覆盖,局部或零星出露的还有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白垩系下统洛河组和侏罗系下统安定组。依据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资料,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和瓦窑堡组(T3w)、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洛河组(K1l)、中更新统离石组(Q2l)、全新统冲积层(Q41al+pl、Q42al+pl)及风积砂层(Q42eol)。现将各地层特征分述如下:1. 三叠系上统瓦永坪组(T3y)仅在井田内老孔ZK204见及,岩性主要为灰白、灰黄色含泥砾细粒长石砂岩,夹泥岩、泥质粉砂岩及含黄铁矿结核的粉砂岩。揭露厚度达

16、107m,未见底。2. 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T3w)仅在少数钻孔内见及,未见底。岩性主要为浅兰灰色、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和薄层泥岩。砂岩中长石含量高,发育交错层理,含植物茎杆和碎片化石。钻探揭露见底最大厚度为94.63m。与下伏地层永坪组呈整合接触。3. 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地表未出露,据少数钻孔资料,该组岩性为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河湖相沉积。沉积类型多样,岩性组合复杂,沉积厚度和岩性变化较大,局部地段被剥蚀。下部为杂色泥岩(页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厚层油页岩,底部局部见灰绿色块状复成分细砾岩;中上部主要为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与褐灰或杂色泥岩互层,上部偶夹煤

17、线或薄煤层。总厚度16.7378.10m,与下伏瓦窑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4. 侏罗系中统(J2)(1) 延安组(J2y)为井田内的含煤地层,地表未见出露,大部分钻孔揭露至该组底部。为一套河流湖泊三角洲冲积平原环境沉积的河道、漫滩、河口砂坝、分流砂坝、浅湖、滨湖相夹沼泽相的灰色细粗粒长石砂岩、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夹黑色炭质泥岩、煤层(线)的沉积组合,总厚度214.72283.77m,平均244.64m。最厚为南部的ZK19A10孔,最薄为西北部的ZK15A08f孔。井田内中部厚度大于东、西部两侧。依据岩性组合、沉积结构及聚煤周期性,该组可划分为四个较大的沉积旋回,分别对应于一、二、三、四段,每个旋

18、回均以砂岩开始,以煤层或泥岩结束。与下伏富县组呈整合接触,但在局部富县组被剥蚀地段与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一段(J2y1)井田内大部分钻孔终孔于该段9号煤层下15m,基本揭穿该段底部。本段为一套冲积平原相组合,主要由冲积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沼泽相的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煤层组成。本段厚度14.3658.08m,平均32.83m。由2个完整的次级沉积旋回组成,其中下旋回的顶部含9号煤层,上旋回的顶部含8号煤层。该段底部砂体相当于区域上的“K1”标志层(宝塔山砂岩),以其颜色浅、粒度粗、厚度大、石英含量高而易于识别,是重要的地层对比标志。 第二段(J2y2)本段以湖泊沉积为主,其典

19、型相序是下部为滨、浅湖沉积,上部为远砂坝、河口沙坝、分流间湾的滨湖三角洲、前三角洲沉积,中部及顶部发育厚度不大的沼泽、泥炭沼泽沉积,代表了一个广泛的湖水入侵过程。本段厚31.0876.15m,平均55.01m。由4个较完整的次级沉积旋回,基本反映了第二段的沉积演化过程。顶部为5号煤(或5上煤)层位,中部为6、7号煤层位。该段内煤层以薄中厚煤层为主。 第三段(J2y3)本段以三角洲平原相为主,由24个分流河道相序列构成,每个相序发育较完整,其下部为分流河道沉积,上部为泥炭沼泽和沼泽沉积。本段厚74.10116.09m,厚度起伏且无明显规律。由4个较完整的沉积旋回,由上至下每个旋回的顶部分别含3、

20、3-1、4-1、4-2号煤层,基本代表了该段的沉积特征。其中4-2号煤层分布稳定,以中厚煤层为主,是区内主采煤层和标志层(K2)之一。 第四段(J2y4)以平原沼泽相的泥岩、粉砂岩及河流相的细粗砂岩为主,由23个旋回组成。本段厚38.2297.27m,中部厚度略大于四周,由2个较完整的沉积旋回,其中上旋回上部含2号煤层,是区内主采煤层之一,埋藏浅,厚度大,分布稳定,下旋回上部含2下煤。底部砂体相当于区域上的“K3”标志层(真武洞砂岩)是区域上重要地层对比标志。(2) 直罗组(J2z)为一套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流相沉积。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发育大型板状、槽状、楔状交错层理,富

21、含煤屑、煤条带及灰色泥砾,裂隙充填物中常含有较多的蛋白石、白云石、石膏等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矿物。中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砂岩、灰色、兰灰色厚层状泥岩及粉砂岩。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薄至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褐黄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本组底部的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砂岩相当于区域上的“七里镇砂岩”,分布稳定,以含较多煤屑、泥砾与上覆砂体区分,以颜色、特征矿物及粒度与下伏延安组砂体区分,是划分延安组与直罗组界线的重要标志层(K4)。(3) 安定组(J2a)在井田内北部赵家梁以南白河两岸、米家湾以东白河两岸有零星出露。为一套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内陆湖泊、河流相沉积的红色岩系。岩性下部为浅

22、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纹层理。上部为紫、暗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紫红、灰绿色粉砂岩和泥岩韵律层,顶部常夹有泥灰岩薄层。钻孔揭露厚度4.70152.55m。与下伏直罗组为整合接触。5. 白垩系下统洛河组(K1l)多被第四系风积沙覆盖,在井田内小纪汉乡以北、红石梁以东有零星出露。该组岩性单一,为紫红色、砖红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被泥、铁、钙质弱胶结,发育巨型楔状交错层理。岩石结构较疏松,表层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局部地段被剥蚀,据钻孔资料,该组厚度0134.09m,与下伏安定组为整合接触。6. 第四系(Q)井田内分布广泛,不整合于下白垩统洛河砂岩或中

23、侏罗统安定组地层之上。地表多以现代风积沙为主,黄土零星出露。厚度4.30100.51m,总体由东北向西南增厚。(1) 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井田内地表零星分布,据填图和部分钻孔资料,岩性为浅棕红、棕黄色亚砂土,含大量颗粒状钙质结核。钻孔揭露厚度0.8064.27m。(2) 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主要分布于沙漠滩地和沙丘间洼地,钻孔揭露厚4.30086.810m。是井田内第四系潜水主要的含水层。下部为桔黄色、浅灰紫色及杂色中细沙、细粉沙与暗棕色亚粘土不等厚互层。上部为褐灰黄、浅灰黄色粉细沙和沙土,由于其上植被发育或为农田,常称沙漠绿洲。(3) 全新统 现代河床、河漫滩(Q42al)仅分

24、布于井田东北部的白河,河床沉积多为沙泥质,局部地段见少量漫滩沉积,主要为细沙、粉沙及亚粘土层,呈条带状沿河流两则分布。 第四系一级阶地(Q41al+pl)分布于东北部石峁一带的白河南岸,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沙砾石层,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及沙,厚0.83m。 风成沙(Q42eol)在区内大面积分布,主要为现代风成沙,呈沙丘、沙垅状北东向排列,岩性为黄色粉细沙,分选较好,最大厚度达17.00m。1.2.2地质构造(一) 区域地质构造本井田区域构造处于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陕北斜坡被围于西部天环坳陷、北部伊盟隆起、东部晋西挠褶带等构造体系之中,以单斜构造为主,岩层向北西、北西西微

25、倾,倾角一般13,在此基础上发育有宽缓的短轴状向斜、背斜及鼻状隆起等次级构造,未发现规模较大的褶皱,断裂构造一般不发育。矿区构造纲要示意图详见图1-2-1。(二) 井田构造1. 断层井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之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地质构造简单,区内无较 图1-2-1 矿区构造纲要示意图大断裂和褶皱发育,无岩浆活动痕迹,局部发育宽缓的波状起伏。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北西西缓倾的单斜层,倾向约295,平均倾角小于1。经地震勘探,在井田内解释和推断有5个隐伏断(层)点,均为单断点。性质均为逆断(层)点,落差均小于20m。可靠性及发育特征均评价为B级。2. 裂隙井田内的基岩,由于前新生代的风化作用,顶面起

26、伏较大,自顶面之下普遍形成厚度2040m风化裂隙带,随着基岩埋藏深度的增加,裂隙发育程度逐渐减弱。在基岩顶部,因裂隙密集常导致岩石破碎,是地表水下渗的良好通道。当煤矿采煤产生的冒裂带与风化裂隙带勾通时,可能造成矿井涌水。3. 主采煤层底板起伏形态特征井田内的基岩基本为简单的层状叠置结构,无较大褶皱,仅在中西部发育宽缓的波状起伏,波幅相对较小。2号、4-2号煤层以其埋藏浅、厚度较大,是井田内的主采煤层。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显示,该煤层在井田内总体向北西西缓倾,倾向约300,煤层沿倾向平均降深梯度为12m/km左右,平均倾角小于0.9。4-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显示,该煤层在井田内总体向北西西缓倾,倾向

27、约290,煤层沿倾向平均降深梯度为11m/km左右,平均倾角小于0.9。1.3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3.1煤层(一) 含煤地层含煤地层延安组中含煤最多达23层,经综合分析研究,具对比意义的有12层,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2、2下、3、3-1、4-1、4-2、5上、5、6、7、8、9号煤层。根据煤层的厚度和可采区的分布,2、4-2号煤层为主采煤层,3-1、5、9号煤层为次要可采煤层,其余为局部可采煤层。延安组含煤特征详见表1-3-1。9层可采煤层中2、3-1、4-2、5、9号为稳定煤层,3、2下、4-1、7号为较稳定煤层。在可采煤层中,2、4-2煤层厚度大,埋藏浅,分布稳定,容易开采,为区内

28、的主采煤层。其余煤层为区内的次要可采煤层。按照规范中有关煤层厚度划分的分类标准,依据本区各煤层主体部分的厚度,2号、3、4-2、5、7号煤层为中厚煤层,2下、3-1、4-1、9号煤层为薄煤层。(二) 可采煤层在井田内具对比意义的12层煤层中,2、2下、3、3-1、4-1、4-2、5、7、9号等9层为可采煤层。各煤层特征见表1-3-2。主采煤层间距详见表1-3-3。根据钻探、测井、地震等成果,对各可采煤层的具体特征分述于下:1. 2号煤层呈简单的层状产于延安组第四段下旋回顶部,埋藏浅,层位稳定,该煤层在井田东部、西南部局部地段缺失,其余地段均有分布。煤层厚度0.688.64m,平均3.41m,由

29、南东向北西变厚,变化规律明显。可采区主要分布于井田西北部,面积179.27km2,约占全井田面积的71.2%。煤层可采煤厚度0.808.64m,平均3.43m。表1-3-1 延安组含煤特征一览表地层地层厚度(m)煤 层编 号全部煤层可采煤层(0.80m)煤层厚度(m)含煤率(%)煤层厚度(m)含煤系数(%)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平均(点数)平均(点数)平均(点数)平均(点数)平均(点数)延安组第四段38.22-97.2720.68-8.640.80-8.643.41(159)3.43(158)2下0.20-2.340.82-2.3458.57(165)0.83(50

30、)1.12(26)本段所有煤层累加0-8.990-17.860-8.640-17.163.77(165)6.91(165)3.53(165)6.49(165)第三段74.10-116.0930.15-3.780.81-3.781.00(161)1.23(102)3-10.68-2.000.80-2.001.18(164)1.19(162)4-10.10-1.480.80-1.4898.45(165)0.46(162)1.01(26)4-20.80-2.720.80-2.722.02(165)2.02(165)本段所有煤层累加3.00-9.462.84-9.091.88-8.841.78-8.4

31、95.55(165)5.67(165)4.12(165)4.20(165)第二段31.08-76.155上0.16-1.030.81-1.030.46(46)0.90(5)50.20-2.030.80-2.031.32(165)1.49(137)60.10-1.030.86-1.0355.08(165)0.36(115)0.92(8)70.16-2.330.80-2.331.24(162)1.41(132)本段所有煤层累加0.56-4.991.03-10.010-4.210-9.053.19(165)5.94(165)2.44(165)4.55(165)第一段14.36-58.0880.10-

32、0.7000.35(62)090.07-1.700.81-1.7032.83(161)1.11(159)1.13(155)本段所有煤层累加0-2.180-8.520-2.150-7.351.27(161)4.02(161)1.10(161)3.48(161)全组214.72-283.77全组所有煤层累加8.88-20.643.43-9.195.82-17.012.14-7.78244.64(161)13.82(161)5.71(161)11.21(161)4.63(161) 表1-3-3 各主要煤层间距表煤层编号22下33-14-14-25上56789见煤孔数15950161164162165

33、4616511516262159间距(m)范围6-1510-167-1510-1830-4030-352-715-2310-1520-2610-17平均101411153436418122214主要煤层间距(m)25-4055-7030-4025-3230-40煤层埋深173.98460.36m,底板标高变化在+768.14+1010m之间,向北西西缓倾,平均降深幅度12m/km,倾向300左右,平均倾角0.7,井田东部比西部略平缓,中部有一宽缓的波状起伏。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13层0.040.75m的炭质泥岩、泥岩夹矸。煤层直接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次为中-细粒长石砂岩,

34、少量炭质泥岩,直接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次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粒长石砂岩。煤层与其顶底板均为明显接触。该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大且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煤类单一,以不粘煤(BN31)为主,次为长焰煤(CY41、CY42),个别弱粘煤(BN32),煤质变化小,属大部分可采的稳定型中厚煤层。2号煤层等厚线图详见图1-3-2。 图1-3-2 2号煤层等厚线图2. 2下号煤层呈简单层状产于延安组第四段下旋回上部,是2号煤的下分岔煤层,与2号煤层间距为615m。165个钻孔中,50个见及该煤层,见煤率30.3%,煤层厚度0.202.34m,平均0.83m,其中可采见煤点26个,可采厚度0.822.

35、34m,平均1.12m。可采区以北北东-南南西向呈长条带状分布于井田中西部,面积27.51km2,约占全井田面积的10.9%。煤层埋深360.18420.86m,底板标高+817.76+56.15m,向北西西缓倾,平均降深幅度8.5m/km,倾向295左右,平均倾角0.45。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个别可见12层0.110.73m的泥岩、炭质泥岩夹矸。煤层直接顶板以泥岩、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少量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个别为泥质粉砂岩或粗粒长石砂岩,直接底板 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少量粉砂岩、细粒长石砂岩。煤层与其顶底板均为明显接触。该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煤类单一,主要

36、为不粘煤(BN31)和长焰煤(CY41、CY42),个别弱粘煤(BN32),煤质变化小,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型薄煤层。 3. 4-2号煤层 位于延安组第三段下旋回顶部,层位稳定,全井田可采。该煤层厚度变化小,变化在0.802.72m之间,平均2.02m。煤层埋深265.00-530.97m,底板标高+709.41+876.21m,向北西西缓倾,平均降幅深度11.0m/km,倾向290左右,平均倾角0.7,井田中部显示为宽缓的波状起伏。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14层0.030.75m厚的夹矸,夹矸岩性以 泥岩、炭质泥岩为主,个别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直接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类为主,次

37、为粉砂岩、细、中粒长石砂岩,个别为炭质泥岩、粗粒长石砂岩。直接底板为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少量为炭质泥岩。煤层与其顶底板均为明显接触。该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小,结构简单,煤类单一,以不粘煤(BN31)和长焰煤(CY41、CY42)为主,少量为弱粘煤(RN32),煤质变化小,属全区可采的稳定型中厚煤层。4-2煤层等厚线图详见图1-3-7。图1-3-7 4-2煤层等厚线图1.3.2煤质(一)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1. 物理性质井田内各煤层煤的物理性质变化不大,均为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或玻璃光泽,阶梯状、参差状断口,硬度中等,性较脆,内生裂隙发育或较发育、外生裂隙较发育

38、或不发育,裂隙常被方解石和黄铁矿薄膜充填。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各煤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镜煤及丝炭少量。各煤层视密度为1.32t1.34t/m3。2. 煤岩特征(1) 宏观煤岩特征各煤层宏观煤岩类型均为半光亮型煤。(2) 显微煤岩特征井田内各煤层煤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为主,均质镜质体次之,含少量结构及胶质镜质体;惰质组以碎屑惰质体为主,丝质体次之,含少量粗粒体、微粒体及菌类体;壳质组以小孢子为主, 树脂体次之,含极少量角质体,以碎屑惰质体为主,丝质体次之,含少量粗粒体、微粒体及菌类体。无机显微组分:含量以碳酸盐为主,其次为硫化类、粘土类矿物。有机显微组分中以镜质组和惰质

39、组为主,壳质组少量;其值分别为35.967.1%、24.361.9%、0.11.7%,平均分别为51.6%、43.9%、0.9%。各煤层煤的显微煤岩结构主要为条带状、不规则状等;显微煤岩类型采用BG/T15589-1995分类方案分类,结果是各煤层均为微镜惰煤。3. 煤的变质程度各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Rmax)为0.5320.616,平均0.568,属低变质阶段烟煤,其变质阶段可划为。井田内构造简单,无岩浆活动,变质类型属深成变质作用。(二) 煤的化学性质1水分(Mad):2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1.3210.19%,平均6.72%,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1.188.11%,平均4.34%;

40、2下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3.499.05%,平均6.89%,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2.257.08%,平均4.61%;3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1.229.43%,平均6.49%,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1.728.07%,平均4.33%;3-1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1.2112.96%,平均7.14%,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1.709.30%,平均4.52%;4-1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1.119.17%,平均6.15%,属中水分煤,2浮煤水分含量为1.7313.17%,平均4.06%;4-2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2.2510.84%,平均6.67%,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1.7811.

41、91%,平均4.30%;5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0.8911.30%,平均6.86%,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1.799.33%,平均4.26%;7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1.2610.39%,平均6.83%,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1.797.95%,平均4.27%;9号煤层原煤水分含量为1.0412.99%,平均6.64%,属中水分煤,浮煤水分含量为1.7614.00%,平均4.19%。各煤层原煤水分含量平均值为6.157.14%,浮煤水分含量平均值为4.064.61%,浮煤比原煤的低。2灰分(Ad)2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3.9430.04%,平均9.11%,属于特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

42、984.87%,平均2.98%;2下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2.5738.94%,平均11.85%,属于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605.81%,平均3.42%;3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3.6131.88%,平均13.39%,属于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749.17%,平均3.88%;3-1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2.5626.93%,平均8.57%,属于特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506.95%,平均3.12%;4-1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3.0819.49%,平均8.45%,属于特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755.51%,平均3.34%;4-2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2.8425.78%,平均9.55%

43、,属于特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686.67%,平均3.69%;5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2.4924.90%,平均8.60%,属于特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837.54%,平均3.54%;7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1.5719.89%,平均8.31%,属于特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215.41%,平均3.06%;9号煤层原煤灰分产率为2.94-20.79%,平均8.25%,属于特低灰煤,浮煤灰分产率为1.647.06%,平均3.35%。3挥发分(Vdaf)2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1.84%44.34%,平均为37.19%,为高挥发分煤;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1.39%40.89%,平均为36.4

44、3%;为中高挥发分煤;2下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3.65%44.05%,平均为37.92%,为高挥发分煤;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3.02%40.46%,平均为36.97%;为中高挥发分煤;3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3.47%53.17%,平均为37.94%,为高挥发分煤;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2.83%41.23%,平均为36.91%,为中高挥发分煤;3-1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1.47%46.82%,平均为37.06%,为高挥发分煤;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1.47%40.75%,平均为36.00%;为中高挥发分煤;4-1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4.10%41.62%,平均为37.38%,为高挥发分煤

45、;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4.22%39.37%,平均为36.82%;为中高挥发分煤;4-2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3.13%43.75%,平均为37.17%,为高挥发分煤;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2.42%41.41%,平均为36.70%;为中高挥发分煤;5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1.43%46.23%,平均为35.98%;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1.01%42.59%,平均为35.43%;原、浮煤均为中高挥发分煤;7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29.06%43.39%,平均为35.45%;浮煤挥发分产率为29.04%40.68%,平均为34.60%;原、浮煤均为中高挥发分煤;9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1.8146.86%,平均为36.23%,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1.7942.15%,平均为35.85%;原、浮煤均为中高挥发分煤。4.固定碳及燃料比各煤层原煤固定碳含量平均值为53.4358.78%,其中2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