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6472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樊迟仲弓问仁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二、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返回,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孔子画像,相关图片,孔府正门,孔子墓(山东曲阜孔林),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诸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

2、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

3、,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逃回鲁国。,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 子 讲 学 图,孔子周游列国,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4、,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这一年,孔子55岁。,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此时孔子年68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去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画

5、像,孔子像,北京天安门前的孔子像,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

6、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背景简介,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樊 迟,仲弓,子 夏,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

7、,请事斯语矣!”本篇出自论语 颜渊,退出,课文讲解,仲弓:孔子学生冉雍,冉氏,名雍。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二十岁,出事寒微。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的第三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并向孔子问过政。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对待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8、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慧,也要照您的话去做。”,“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三个要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做事的时候,保持内心的真诚和谨慎,无论于公于私,做事都要做到使人不抱怨,推己及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9、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本篇出自论语 颜渊通假字:错通“措”:废置不用 乡通“向”:刚才,先前,樊迟,樊迟: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36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家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卜(

10、b)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

11、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那些不贤德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贤德的人就被疏远了。”,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知”。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知”,孔子认为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12、也。”本篇出自论语 子路 子夏(约前507年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育家。前476年,受晋国卿大夫魏驹及其子魏斯(后来的魏文侯)之邀,来到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创立学堂,终身讲学,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魏文侯、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言行举止规规矩矩,工作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别的部族,这些原则也不能背弃。”,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1)居处恭: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

13、”的道德要求,(2)执事敬: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3)与人忠: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仁学思想,(1)以孝为仁(2)以礼为仁(3)仁者爱人(4)推己及人(5)提倡君子人格,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爱人”“知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樊迟的鲁钝、子夏的聪颖、仲弓的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艺术赏析,知识链接,作者逸事,相关图片,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两个小国家围困,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

14、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他的老师孔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孔子他看到的事。,作者逸事一,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就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污染了的那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却和弟子们彼此失散了

15、,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说得对!真是说得对啊!”,作者逸事二,鲁国以前有条政策,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天,子路帮一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

16、。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作者逸事三,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日路过齐国边境,想去看看海,子路便赶着马车陪同前往。在途中碰到几个小孩在路中间堆了一堆土,子路很生气,于是呵斥几个小孩,让他们让路。几个小孩根本不理,继续玩耍。孔子便去问小孩说:“你们为什么

17、不给我们让路啊?”这时候一个叫项橐的小孩对孔子说:“我们筑的是座城,只听说车马绕城,没听说城让车马的。”孔子听后哭笑不得,只好绕土堆而过。孔子见路边有一农夫,便上前询问道:“你一天挥多少下锄头?”农夫顿时张口结舌。孔子见问不出什么,也就兴致索然,带子路离去。,作者逸事四,等师生二人看完了海回来,又路过这里,子路趁歇息的时候去问那个农夫,刚才我老师问你什么了。农夫回答说,他问我一天挥多少下锄头。子路也问,农夫就说:你的马一天踏多少次蹄我就挥多少次锄头。子路听后认为农夫很机智,回去就跟孔子说。孔子纳闷,刚才他没说啊,就下车问农夫,农夫也不隐瞒,告诉孔子是他儿子说的。孔子顿时想起那个齐国神童来,当天便在当地住了下来,要找项橐说话。一上场就让项橐的几个问题给问住了,几个问题一个也答不出来,项橐就嘲笑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孔子给项橐一鞠躬,口中称后生可畏,说是要拜项橐当老师。可是子路在旁边都看在眼里,心里很不痛快,孔子马上出言教导子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