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86777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资料链接,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

2、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思考练习,艺术赏析,内容述评,背景简介,教学重点,译 文,教学目的,樊迟、仲弓问仁,作者简介,退出,教学目的,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二、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返回,返回,返回,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3、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年贫贱。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古代官名,长官司法和纠察)。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返回,孔子画像,孔府正门,背景简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因此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一时间,掌

4、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建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返回,人物简介:,冉雍(公元前522-?),冉氏,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二十九岁。出身寒微。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世代执政鲁国)家族的总管,并曾向孔子问过政。,返回,仲 弓,樊迟(前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孔子

5、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曾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等。他有谋略,具有勇武精神,并且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等。但他确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AD)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樊 迟,子夏(约公元前507公元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育家。公元前476年,来到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创立学堂,终身讲学,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子夏为孔子高徒,

6、小孔子四十四岁。荀子大略云:“子夏家贫,衣若县鹑。(鹑鸟尾秃,似衣衫褴褛)”孔子六十八岁结束周游列国返鲁定居,子夏始投孔子门下,时年二十四、五岁之间。,子 夏,返回,结合课后注释,课堂讨论,疏通文意。,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

7、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返回,内容述评,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8、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返回,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爱人”“知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此外第二段:樊迟的鲁钝、子夏

9、的聪颖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艺术赏析,返回,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思考与练习,返回,问题一:“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

10、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问题二:,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问题三:,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如中庸思想、仁学思想、教育思想等等)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

11、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如孔子学院,etc.),资料链接,返回,孔子介绍,孔子逸事,相关图片,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he)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

12、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于前551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qi)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子介绍,尼山孔庙,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3、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开始授徒讲学,“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

14、渊等,是孔子的较早的一批弟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其专权执鲁国政事。)。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直至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官名。殷代设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时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春秋时各国沿用,多称“太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一年后由中都宰迁司空(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

15、),再升为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类后代之刑部尚书)。鲁国大治。,返回,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乐舞奴隶)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周 游 国图,孔子墓(山东曲阜孔林)

16、,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两个小国家围困,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他的老师孔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于是告诉孔子他看到的事。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就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污染

17、了的那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论语孔子穷乎陈),孔子逸事,鲁国以前有条政策,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天,子路帮一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孔子逸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参执锄耘草时,误伤父亲曾皙亲手种植的冬瓜,被父亲用猛杖打昏了过去。就这件事,孔子特别教导曾参说,过去舜有顽父瞽瞍(g su),舜小棰则忍受,大杖则逃走,所以不可委身以待暴怒,万一被杖打死,则陷父亲于不义,此乃不孝之极。,返回,孔子逸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