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6995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临床意义,尿液分析方法检测目的检测项目检测的“金标准”,尿液检测相关知识,尿液分析方法,物理检查 化学成分测定 有形成分测定,目视或自动分析外观,颜色,浊度,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显微镜检查,尿常规检验方法,对尿液样本中的有形成分进行定量检测,识别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细菌、管形等各种有形成分。,目 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白细胞团(WBCC),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检测项目,草酸钙结晶(CAOX),磷酸钙结晶(CAPH),尿酸结晶(URIC),三磷酸结晶(TP04),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检测项目,细菌(BACT),粘液(MU

2、CS),精子(SPRM),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酵母菌(YEAST),检测项目,未分类管型,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透明管型,检测项目,鳞状上皮细胞(SQEPs),非鳞状上皮细胞(NSEs),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检测项目,尿有形成分检测的“金标准”,“金标准”,国际NCCLS标准(国际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CCCLS标准(中国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规定:显微镜镜检是尿有形成分检测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即“金标准”。,FUS-100分形特征,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主要临床诊断指征,有形成分与干化学对应项目干化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有形成分误判因素,关于干化学,有形成分与干化学对应项目,管型 白

3、细胞 红细胞 细菌,蛋白LEUBLD NIT,干化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pH、尿蛋白和尿比重的相互影响隐血的影响因素药物影响因素LEU的影响因素,pH、尿蛋白和尿比重的相互影响,干化学法尿蛋白、比重和pH的检测原理:基于pH的变化而设计的,也是pH、尿蛋白和比重之间相互影响的根源。pH 5.07.0的正常尿液对尿蛋白和尿比重无影响,强酸性尿液几乎不存在,主要是pH值升高的强碱性尿。pH升高的病理因素: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药物因素:枸橼酸钠、嘧啶、碳酸类药物及某些中草药常可引起尿液pH值不同程度的升高。强碱性尿使尿比重结果降低。实验

4、室检测pH超过7.0时,在原尿比重基础上应增加0.005,超过8.0时增加0.010。pH8.5时,尿蛋白阳性标本应通过其他方法加以证实。同时使比重检测结果偏高,隐血试验检测原理: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的显色反应酶类物质:主要是过氧化物酶、触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菌感染时产生的过氧化物酶:部分杆菌、球菌及真菌(主要为假丝酵母菌)一方面可能释放过氧化物酶,另一方面为了代谢的需要在增殖过程中可能合成过氧化物酶、触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尿中少量细菌和真菌对隐血无影响,但延长显色时间有时也可呈弱阳性反应。不同细菌引起尿隐血的阳性程度不同,假单胞菌属(如铜绿假单胞杆菌)最严重,杆菌强于真菌和球菌。大量细

5、菌和真菌是引起干化学法尿隐血假阳性的原因之一。亚铁血红素:肌红蛋白,隐血的影响因素,抗生素:青霉素可使磺柳酸法结果增强,而干化学法结果减弱。静脉滴注青霉素最好56 h后再做尿液检查,对蛋白尿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时,不同的测定方法应考虑不同的干扰作用,干化学法可使结果减弱甚至为假阴性。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尿液成分测定的影响机制可理解为竞争性抑制反应,使结果减弱或出现假阴性。一般认为,常规剂量口服维生素C对实验结果无影响,而大剂量口服特别是静脉滴注时,30 min内尿中浓度即迅速升高,随着尿液的浓缩其浓度不断上升。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影响尿中葡萄糖、隐血、胆红素和亚硝酸盐的测定。,药

6、物影响因素,检测原理:酯酶显色反应酯酶存在于粒细胞中,淋巴细胞没有 器官移植病人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造成假阴性细菌感染:主要是某些杆菌在代谢中可产生酯酶,造成假阳性甲醛、高浓度胆红素造成假阳性某些药物(如先锋霉素、庆大霉素)蛋白5g时造成假阴性,LEU的影响因素,尿沉渣检测内容,什么是尿沉渣?尿沉渣检查包括哪些指标?正常人尿中可有很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罕见有透明管型,但是如果有过多的血细胞和异常上皮细胞和管型,以及细菌,滴虫,肿瘤细胞和病毒包涵体,那就提示有肾脏及泌尿系统的疾病或损伤。,尿沉渣检测的必要,通常我们所进行的尿沉渣检查就是对上尿中沉淀物定量进行检查。尿沉渣的

7、检查目的是为了识别尿液中的细胞、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一般尿沉渣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尿中的血细胞成分、管型、上皮细胞及结晶的实际情况。所以尿沉渣检测是一项辅助诊断、定位、鉴别及预后泌尿系统疾病重要常规试验项目。在一般性状检查或化学试验中不能发现的病理变化,通过沉淀检查就可以看出细微变化,红细胞意义,尿沉渣中红细胞:红细胞超标(尿沉渣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时可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多种疾病,包括肾外伤.也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外伤性的导尿后、结石的通过、或月经的污染。血尿可见于肾孟肾炎、肾结石、肾肿瘤和泌尿道的其它恶变、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红细胞细胞形态检测的意义,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红细胞形态有

8、助于判断血尿是肾源性还是非肾源性疾病,非肾源性血尿,于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经血污染尿,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如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医学教育网整理的血尿。其他: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医学教育网整理炎、精囊炎、盆腔炎等。非肾性血尿的特点为尿红细胞

9、增多,而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肾源性血尿,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医学教育网整理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尿液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有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等;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肾盂肾炎时也偶见到;尿液白细胞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性急性

10、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扎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尿沉渣中上皮细胞:如出现大量的肾性上皮细胞可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变性。这些细胞常见于急性坏死和肾乳头炎坏死期病人尿沉渣中。,上皮细胞意义,尿沉渣中管型可分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尿沉渣中红细胞管型指标异常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肾梗塞、胶原组织疾病、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的肾损害的唯一指证;而尿沉渣中白细胞管型指标异常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症、或肾盂肾

11、炎的患者尿液中;颗粒管型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在正常尿液中可见到一个颗粒管型。大多数情况下,颗粒管型提示肾盂肾炎,还可见于慢性肾脏疾病;透明管型的形成与肾小球毛细管的损害有关,此损害会使蛋白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漏出。这种肾脏损害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是暂时性的,有可能是由高热、体位的影响(躯位、立位)、情绪压抑、或剧烈运动所致。,尿液中管型的意义,尿液结晶检测的内容,:尿沉渣结晶检查是尿沉渣检查的内容之一。尿中结晶与尿液酸碱度 有一定关系。尿液结晶有多种,常见的有草酸钙结晶、无定型尿酸盐结晶、尿酸结晶、磷酸胺结晶、磺胺结晶等。尿液中的结晶可分为代谢性和病理性两类,代谢性结晶多来自饮食,一般无大的意义,

12、持续大量出现可能提示与结石相关。病理性结晶则与疾病有关。,尿沉渣结晶检查正常值,酸性尿中,可见草酸钙、尿酸盐、尿酸、尿酸钠等;碱性尿中,可 见磷酸铵镁、磷酸钙、非结晶磷酸盐、碳酸钙、尿酸铵等,尿沉渣结晶检查临床意义:,(1)如有不常见的结晶,如亮氨酸、酪氨酸的出现,提示体内组织 迅速分解破坏,可见于急性肝萎缩、化学品中毒和肝硬化、肺癌等。如有胆红素结晶,可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硬化、肝癌等。如有胆固醇结晶,可见于肾炎、肾变性及泌尿系统肿瘤等。(2)患者尿液排出草酸钙结晶,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如尿痛、尿频、尿急或有肾绞痛、血尿,则应考虑肾结石的可能;患者尿液长期出现磷酸盐结晶,应注意磷酸盐结石

13、的可能;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食物,可使尿液中尿酸增加,但急性痛风、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也可排出大量的尿酸盐;患者排出的新鲜尿液中含有大量尿酸铵结晶,应考虑是否有尿道细菌感染。,细菌检测的意义,尿液细菌学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有决定意义。常用的方法有 细菌对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尿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浆蛋白质之一,在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过肾小球基底膜,因此,在健康人尿液中仅含有浓度很低的白蛋白。疾病时,肾小球基底膜受到损害致使通透性发生改变,这个时候白蛋白即可进入尿液中,尿液白蛋白浓度即可出现持续升高,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临

14、床上确定微量白蛋白尿的标准如下表 临床上界定微量白蛋白尿24小时尿30399 mg/24小时(毫克每24小时)定时尿20199 g/分钟(微克每分钟)随意尿30399 g/1g肌酐(微克每克肌酐)临床白蛋白尿24小时尿300 mg/24小时(毫克每24小时)定时尿200 g/分钟(微克每分钟)随意尿300 g/1g肌酐(微克每克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意义,许多研究认为尿液白蛋白测定对早期发现肾脏功能改变及随后的治疗监控,其特异性和敏感度都比总蛋白高。高血压、糖尿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伴有肾脏医学教 育网 原创病变的缓慢进行性恶化,尿液白蛋白测定中较早发现这些异常。在糖尿病时,尿液白蛋白排泄量

15、增加常伴随有肾小于滤过率增加,它发生于肾病的早期阶段,在肾组织学或结构改变之前即可检出,对预防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重要性,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所以未定时的尿液标本(随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可能并无意义,连续23次增高方有诊断价值。某些进展缓慢的疾病,观察一段时期内尿液白蛋白排泄的变化,比一次测定结果更为重要,尿油有形成分检查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尿有形成分检查可为临床解决以下向题:(1)诊断及鉴别泌尿系统疾病及邻近的生殖系统疾病,如外伤、炎症、结石、肿瘤、畸形、血管病变等。(2)协助了解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高血压

16、、糖尿病肾损害;自身免疫病(如狼疮性肾损害及变态反应病肾损害等),还有寄生虫病(如滴虫病)防治等。(3)安全用药监护,如大量及使用不当的抗生素导致肾损害,抗肿瘤药、抗炎药、海洛因等毒物所致肾损害及近年来报道中药(如木通、马兜铃等)可引起肾损害亦应注意。(4)有助于职业病防护,如铅、汞、镉、铋等作业场地及附近居民定期体检以及早发现预防肾损害,提高人们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5)对健康人群保健体检,如新兵体检、老年保健、妇女儿童健康检查,对社区居民亚健康群体定期进行尿液检查,有助于提高人群生活质量。(6)遗传代谢病筛查:随着科学的进步,对遗传代谢病的认识逐渐深化(如检查新生儿苯丙酮酸尿症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