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8389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 本文着眼于目前山东省正在重点建设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具体定位在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通过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运营状况以及配套的政策法规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选择设计这篇论文,既是对自己把所学转化为所用的一大考验也是经过研究分析增进自己对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了解。首先分析了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优势劣势分析法(SWOT)分析了山东半岛地区发展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全面细致的阐述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内容,从布局,基础设施,产业,推进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之后从山东省省情出发阐述了我省半岛地区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必要

2、性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定位。研究了山东省对于建设综合运输体系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措施,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关于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综合运输体系,基础设施改造,推进机制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lue Economic Zone in Shandong province , And concentrat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is paper based

3、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aimed at discov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keep an eye on the solution. The reason why I chose this thesis is contribute my own stud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economic zon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4、 background of Blue Economic Zone , then analyze the blue economic zone with the SWOT method. From the four elements we can see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and so on .From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analyze the blue economic zone planning content, include infra

5、structure, industry, advance mechanism and so on . Then tell u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 By focusing on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u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slove it , at last this paper tell us the problems

6、 we should be careful.Key words: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Advance MechanismI目 录前 言1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提出31.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国际背景31.2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内背景31.3山东半岛SWOT分析31.4发展规划的提出4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及发展目标72.1发展规划基本内容72.1.1规划布局篇72.1.2基础设施篇92.1.3产业篇102.1.4规划机制篇112.2发展规划未来目标

7、123 国内经济特区模式探究153.1国内特区模式探究153.2国外特区模式探究163.3结合国内外案例给山东半岛地区启示183.3.1缺乏中心城市作为支撑183.3.2经济基础存在差距183.3.3交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193.3.4加快市场化步伐19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与配套政策分析214.1综合运输体系定义及战略定位214.2现有的交通运输体系分析以及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的必要性214.3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的必要性224.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配套政策分析244.5现阶段存在问题254.5.1立法主体是否具有合法性254.5.2法律规章的局限性264.5.3法律能

8、否发挥效力264.6改进策略分析264.6.1综合调研现有情况264.6.2确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交通促进法的 法律地位274.6.3明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权责274.6.4建立区域间联动机制275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的实施295.1基础设施改建实施方案295.1.1完善高速公路网295.1.2山东半岛地区铁路公交化295.1.3建设山东半岛机场群305.1.4建设全国最大的港口群305.2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委员会305.3加快综合交通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建设315.4建立七地市联动机制316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议和对策336.1科学合理的规划336.2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委

9、员会336.3发展城际快速公交系统336.3.1道路规划上保证公交优先336.3.2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346.3.3在财政上予以倾斜346.4深化管理体制改革346.5提高交通科技水平,构建交通信息网络346.6与广东浙江蓝色经济联动356.7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35结 论37致 谢39参考文献41i前 言 2011年1月,国家批复了山东省关于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是我国“十二五”发展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于我省在“十二五”时期抓住机遇,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现阶段山东半岛地

10、区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良好,七个地市在发展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如何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实现山东半岛地区综合运输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着眼于规划中的山东省半岛地区蓝色经济区,目标是通过先期科学的规划,统一的部署,行动,推动山东半岛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具体经过了解山东省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背景,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内容,从基础设施,产业建设,规划布局,推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于山东省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进行了SWOT分析,得出了现阶段山东半岛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蓝色经济区存在的问题。之后具体分析了现阶段就发展山东半岛

11、地区综合运输体系山东省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先从目前正在发挥作用的法律法规着手,其中有我国制定的国家基本法,也有山东地区在运行的地区性法律法规政策,发现了这些法律基本着眼于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且局限与实现单一运输方式的优化,假如我们将目标定位于构建整个山东半岛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现存的法律缺乏所应起到的引导整合交通方式的作用,因而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就目前国内和国外发展经济特区的综合运输体系已经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利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的案例选取了我国发展经济特区最早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定位与上海,就以上海为核心发展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具体推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具体的推进

12、机制。国外的案例选取了伦敦,就伦敦发展大伦敦综合运输体系,聚焦于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及多种交通方式换乘系统等方面,在这一点上值得山东地区借鉴。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山东省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具体的推进机制,包括如何实施针对各种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改造计划,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去综合推进委员具体负责推进计划以及加快对于交通信息化网络的改建。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于山东省发展蓝色经济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就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具体的对策和推进机制值得实地参考,特别是对于提出的一些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391山东半岛蓝

13、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提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提出既有其国际背景,也有相应的国内背景,并综合考虑了山东省现阶段的基本情况,现就具体方面予以论述。1.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国际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本国二十一世纪的海洋战略规划,构建属于本国的还有那个战略框架,并将此作为本国的核心战略。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陆地资源的开采利用已然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将眼光投向海洋,以期寻求更广的发展空间以及资源优势1。就我国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而言,我国有着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的周边海域,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可利用开发的资

14、源宝库,在此其中,仅就其中的资源而言,能为我国长期提供60%的水产品资源,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70%的原盐和金属资源以及数之不尽的生活用水,与此同时,还有占到世界渔业种类四分之一的渔业资源,因而不论从近期还是长远来看,加速开发海洋资源,无疑将会为我国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发展动力,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周边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2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内背景如果就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我国在历史,政治和科技积淀上都有发展海洋资源的有利条件。就历史而言,我国自明朝开始便有郑和七下西洋,特别是后四次,沿途在各个交通枢纽设立了贸易基地,从而为当时我国开展对外贸易

15、提供了有利条件。就政治而言,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毛主席就曾提出“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在我国的十七大上也提出“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高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就科技而言,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取得重大进步,据统计,我国目前海洋科技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已达到30%,对于海洋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而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国海洋科技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仅就山东地区而言,海洋科技优势独树一帜,目前拥有各类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在这其中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涵盖了一

16、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以及教学机构。1.3山东半岛SWOT分析山东省是海洋大省,辖区内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到了全国的1/6。辖区内拥有海湾200余处,在此之中优良港湾70余处,而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涵盖给个行业的海洋产业带,具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作为替代产业园区的产业基础。作为我国最大半岛的山东半岛,既是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同时又是整个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依托着优良海港以及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就初步制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题区规划而言,范围包括青岛、东营、烟台、日照、潍坊、威海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

17、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以及山东地区所属全部海域,海域面积达到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则为6.4万平方公里。 (1) 优势分析(strengths)就山东半岛地区的优势而言,山东半岛地区与我国的渤海,黄海两大海域接壤,同时又是京津冀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同时作为我国铁路,公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极其显著地区位优势。作为我国与韩国,日本经济贸易的重要端口,地区位置优势十分明显,发展潜力很大。此外山东半岛地区的渔业资源丰富,海洋科技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着产业多样优势,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es)就山东省建设半岛蓝

18、色经济区的劣势而言,首先体现在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仍占到三大产业总值的六成以上,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其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不足,高层次人才不足。海洋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海洋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并且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不足。 (3)外部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就山东省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而各国新一轮的海洋规划也相继出台,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与此同时,近年来,外资在我国的投资热点逐渐由长三角和珠三角向北方转移,而山东地区作为新的经济生长区,有着广阔的机会。 (4)

19、外部挑战分析(threats)就外部挑战而言,在山东半岛周围,多个沿海经济区竞争激烈,在这期间,各个省份也都对此加大了投入,可以预见半岛蓝色经济区面临的竞争压力仍然不小,来自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竞争也可能会带来严峻的挑战2。1.4发展规划的提出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来到山东沿海地区考察时指出:“要下大力气发展海洋经济,同时科学的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高端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放眼全国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国家已经确立了以五个城市为核心重点发展的经济特区,上海作为长江三角州经济区的核心、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经

20、济区的核心、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核心、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核心。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来振兴地区经济,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确立了山东在整个黄河流域的核心经济地位,它必定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及发展目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第一个获得批准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作为发展主题的经济特区,规划着眼于山东省的具体情况,把握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山东特有的区域经济优势为特色,目标实现山东省经济,文化,科技,生态协调发展,提高山东省在区

21、域内的综合经济竞争力。2.1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涉及到36个沿海县市区的陆域及所属的海域。而核心区则包括,潍坊、丁字湾海上新城、位于海州湾的重化工业集聚区、位于前岛的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位于龙口湾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莱州地区的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坐落于滨州的海洋化工业集聚区以及位于东营的石油产业集聚区和董家口的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每一个集中集约用海区都涉及到海洋和临海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经过初步测算,到2020年“半岛蓝色经济区”的9大核心区总投资可达到1.4万亿元,集中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涉及到600平方公里,

22、填海造地也可以达到42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达到40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地上的县级市,并以此达到综合多维度利用发展空间,搭建特色产业经济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以及提升科技水平的新平台。 2.1.1规划布局篇 总体的开发框架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从图2.1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地区的空间布局以及包含区域集中在了几个沿海的地级市。接下来就具体的“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进行论述。图2.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示意图Fig . 2.1 The layout of blue economic zone 所谓“一核”是指将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作为山

23、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而与此同时提升核心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经济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总体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强调以青岛为核心,同时以烟台、威海、潍坊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全力推动以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大对于现代渔业、海洋生态环保、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文化旅游、海上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加快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园区。 壮大“两极”涉及到黄河三角洲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以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者都是山东半岛

24、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能否做到南北两个增长极的同步加快,不仅关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同时对于提升整体区域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就黄河三角洲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而言,发展的重点在于建设一批生态养殖渔业区,加大对于现代渔业的投入和扶持;同时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并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而就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而言,在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的同时,集中培育涉及到海洋装备制造、油气储运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临港工业;同时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建立密切的港口与腹地联动机制,加快发展现代

25、港口物流业,尤其是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的远景定位设置为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三带指的是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包括海岸开发保护带,近海开发保护带,远海开发保护带。海岸开发保护带是指从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其中内水面积约占3.59万平方公里,相较之而言具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发达以及人口城镇密集等优点,是整个规划中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同时统筹海陆发展的重要结合点。近海开发保护带规划中包括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2海里延伸开来的带状区域,其中领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

26、源,是开发海洋资源同时培植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远海开发保护带是指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专属经济区延伸至外部界线的带状区域,这一地带的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是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区域。三组团涵盖了青岛-潍坊-日照组团,烟台-威海组团和东营-滨州组团。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同时是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以及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潍坊市重点发展海洋高端高效产业而日照市作为重要散货港则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对接互补进而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组

27、团。烟台-威海组团,充分发挥了两个沿海城市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而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两个城市的目标是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东营-滨州组团,对于合理扩大东营、滨州的城市规模,加强双方产业内的分工与协作,突出了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对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有着重要的意义,目标是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2.1.2基础设施篇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中强调在沿海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在港口方面,规划中以青岛港为核心,具体

28、通过整合港航资源,优化港口结构,同时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并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以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与此同时以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重要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与此同时烟台港要进一步巩固渤海海峡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陆海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以及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的地位,目标是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大型港口。作为大宗散货和油品港的日照港,需要进一步扩大集装箱业务,同时满足对于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和集装箱支线运输的服务需求。威海港的目标是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重要集装箱喂给港和面向日韩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东营港、滨

29、州港、潍坊港、烟台港、莱州港区要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确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目标是形成分工明确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 在铁路建设方面,以山东省现有的铁路主骨架为依托,具体通过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同时提高路网的质量,打通环渤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加快建设重点铁路项目,同时构筑沿海快速铁路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在公路建设方面,通过对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面质量和路网结构,同时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以此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在机场建设方面,通过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同时科

30、学的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优化和新增国内外航线,目标是形成以青岛国际机场为核心,以威海、烟台、东营、潍坊等机场为支线重要补充的空港格局。 在综合运输枢纽方面,通过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同时对各种运输方式加强衔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以及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运作,区域和城乡客运一体化以及货运物流化。规划提出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柔和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实现一体化和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2.1.3产业篇 在产业规划方面,突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同时重点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基地

31、和相关企业所发挥的载体功能,加大对于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入,促进三大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初步规划以荣成、长岛、莱州、蓬莱、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设总体规模达到300万亩以上的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同时以东营、滨州、潍坊等沿海地区作为规划重点,目标是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标准化池塘生态养殖基地。以莱州、文登、无棣、荣成、昌邑、日照东港区、寿光等沿海地区为规划的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区。同时在区域内积极扶植海洋服务业,在区域上的布局如图2.2所示,推进以科技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图2.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服务业布局示意图Fig. 2.2 The layo

32、ut diagram of modern marine service industry就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而言,重点在于建设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滨州、潍坊、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的建设,同时打造以青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加大对于海洋文化旅游业的投入,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目标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以及涉及到海洋资源开发的软件信息,设计和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1.4规划机制篇 在规划机制

33、决策方面,计划合理调整青岛、潍坊、烟台、威海等重点城市的行政区划,同时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以及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在更多的赋予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同时,积极完善省财政直管县体制,进而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 鼓励各类优势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开展跨区域,行业,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重点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金融方面,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用事业等领域,以此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现有的市场流通体系,并且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积极开展海洋商品的现货竞价和现货远期交易。 (2)统一城乡规划管理机

34、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出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在此之上,根据国家统一的部署,在蓝色经济区积极开展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以及新农保试点。 (3)创新蓝色经济区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强化各方在涉及到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加强区内统筹协调,尤其是统筹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优化配置相关的设施设备,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统筹相关产业间协调发展,鼓励区域内部各产业错位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利益补偿机制。 (4)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而推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级重要的

35、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对区内企业实施“走出去”积极给予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以及保险担保,货物通关和检验检疫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开展积极的对外贸易。 (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区域。在争取加强与日韩的经济贸易往来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争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达运输,积极推进有关于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的论证工作。建立中日韩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以及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三地高效率的货物流通和信息传输。 (6)加快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京津冀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长春深圳线山东境内段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德州商丘

36、之间的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初步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口为核心同时能够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2发展规划未来目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以及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争取到2015年左右,经济区内实现以现代海洋产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同时大幅提升以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引擎的科技实力,实现覆盖海陆的优质生态环境,不率先达到我国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经济区内全面建成集发达海洋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

37、环境,率先实现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坚持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山东省的资源要素为依托,实现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的互动局面,同时形成连接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环渤海的京津冀地区的广大腹地,成为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以及完善沿海的整体经济布局,带动地区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海洋研究方面与国际合作的水平,深化我国沿海的开放战略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 国内经济特区模式探究 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经济区在我国尚属首例

38、,但是发展经济特区的经验就我国而言不少,山东省在发展蓝色经济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除了可以借鉴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外还可以放眼国外,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经验3。3.1国内特区模式探究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区位得天独厚,已经具备充当亚太地区经济引擎的能力,特别是核心城市上海地区,围绕着“国际航运中心”这个发展目标,服务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因而上海地区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省借鉴的地方。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上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但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港口方面,枢纽港定位不明确,虽然港口密度大但是由于低价竞争长期货源不足,相互之间难以建立起

39、有效可靠的多式联运。在铁路运输方面,铁路运输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与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整体交通结构失衡,引发土地和环境资源紧张。在交通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着各级交管部门各自为政,区域规划难以推行等问题。可以看到在应对以上问题,构建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上海采取了以下策略。 (1)在保证深水泊位的基础上,确保各类泊位总数达到810个以上;建成洋山深水港铁路专线和高等级内河航道;加强多式联运建设,辅以建设临港新城、金山嘴,宝钢等配套码头,外高桥设置联运换装点实现港口运营市场化,加强同周边港口协调合作 (2)建成两机场共7条跑道,确保年起落架次达到100万架,加强虹桥机场发挥的航空枢纽功能,

40、统筹协调同长三角地区周边机场的分工合作功能,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同时针对机场的建设,辅以建成2条轨道连接浦东机场,4条轨道连接虹桥机场,围绕机场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3)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发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目标是实现多功能、大规模、多层次的公铁复合运输网络。 计划建成沪宁,沪杭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00公里,保持对外分散运输客流的能力,建设到洋山港跨海铁路以及杨行集装箱中心站,闵行货场,改建桃浦货场,浦东铁路(平安张庙),建设浦东铁路客站形成陆上交通运输网。 将现有的高速公路通道由3个增加至8个,形成通往江苏方向9条、浙江方向3条高等级公路通道;实现与机场,港口的

41、高速公路互联,初步建成与航空、铁路相互配合的6个公路客运主枢纽。 (4)基本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加大对于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减少道路交通拥堵。可以考虑将公共交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应用市场的杠杆作用,实行低票价政策,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目标是近期建成410公里里程,能够提供3万辆高品质公共服务车辆,保持5万辆出租车在运营的规模,满足大众对于公共交通的服务需求。 (5)将交通信息系统作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的助推器,加大投入,把实现交通智能化作为建设目标,建立可供大众共享的交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有关交通出行信息,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实行统一的交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

42、准,重点发展车载导航产业,为居民行车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持,建设行车诱导,停车诱导,旅客出行诱导,不停车收费等系统;建立统一结算的公共交通票务系统4。3.2国外特区模式探究伦敦是世界最古老的大都市,然而虽然历史悠久却凭借其高密度、网络化、多模式协调组合构建而来的一体化交通体系,使这所古老的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发展历程和经验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伦敦面积为1580平方公里,全部人口约为830万,在在全部人口中,人均出行率2.8次/日,出行总量2320万人次,机动车千人拥有300辆,总计250万辆左右,全部人口出行总量2320万人次中,公共交通约为660万人次,占30;个体机动车约为1080万

43、,占45。作为伦敦公共交通网路的核心地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863年建立以来,每年约有十亿名旅客搭乘伦敦的地铁系统出行。伦敦地铁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市中心以及泰晤士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南边则由延伸的近郊铁路网满足服务。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融合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和泰晤士河水上交通等,其中轨道交通包括11条地铁线,3条机场轨道快线,1条轻轨线和26条城际铁路线组成。而从下图3.1而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所占比例较高,因而发展公共交通成为不二选择,伦敦的轨道交通采用了多层次,类型的交通模式,分为轻轨,地铁和高价独轨等类型,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此其中,地铁

44、和城际铁路作为一种常见运输方式可以实现线路资源共享,完善的伦敦巴士网络负责大部分的当地交通,在旅客疏浚作用上比地下铁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巴士、出租车和地下铁成为伦敦交通运输的代名词6。而伦敦市政府在公共交通的投入方面历来重视,每年的预算都维持在1200万英镑,同时在道路规划上保证了公交优先,同时公交服务能够保证24小时运行,同时引入了智能化交通路面管理,对于交通流量能够有效监管。图3.1 伦敦市民出行方式分布图Fig.3.1The diagram of people travel in London在航空运输方面,伦敦是重要的国际航空交通站,绝大部分交通量都是通过五座主要机场,最新建成的希思罗机

45、场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借助于最先进的基础设施水平,负责处理各种国内、欧洲以及跨大洲的乘客及航班。而其余的一些廉价且短程的航班一般会选择在周边机场起飞着陆。在公路运输方面,尽管伦敦市中心的公共运输系统发达,但在伦敦较外围的地方仍以个人汽车为主。伦敦内环道路环绕着伦敦市区,并且和周边数条繁忙的道路交会,但几乎没有高速公路穿越伦敦的市中心,上个世纪曾经计划修建环绕伦敦的高速公路但是由于种种反对之声而破产,出于缓解交通拥堵的考虑,在2003年,伦敦开始收取交通拥挤费。计划进入伦敦市中心的车辆必须付出每天8英镑(约人民币121元)的费用才能通行以此来抑制交通拥堵。在水路运输方面,伦敦港是全英国

46、最繁忙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港口之一,全港包括皇家码头区,印度河米尔沃尔码头区,蒂尔伯里码头区,目前伦敦港已经于7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年吞吐量约4500万吨,仅次于新加坡,鹿特丹,横滨等港口,而水路运输相关设施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沿岸,而泰晤士河受制于自身河道过于狭窄,无法满足大型船只进入伦敦市区的要求,因而大型船只只得改在泰晤士河下游停靠,尽管如此,伦敦市区的船只往来仍十分频繁。3.3结合国内外案例给山东半岛地区启示 前面重点介绍了上海地区以及伦敦地区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的主要做法以及经验,与山东半岛地区相比较而言,两者均有相似的背景条件,因而在构建山东半岛地区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既有我

47、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3.3.1缺乏中心城市作为支撑 虽然山东半岛地区有着发展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必须注意到,与长三角地区上海,京津唐地区的北京或者与国外的伦敦地区相比缺乏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实力雄厚,具备权威领导能力和影响力的特大级城市,这无疑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随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出现不协调,这对于我们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局面是十分不利的5。 我们注意到目前在山东半岛地区,青岛,潍坊,烟台等几个城市都有可能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而从理论上讲,在确立区域发展核心过程中无疑会加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而地方政府之间的发展竞争如果集中在相似的产业结构或者盲目的规划建设则会对山东半岛地区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构成潜在的劣势。3.3.2经济基础存在差距无论是上海地区还是伦敦地区都是地区的金融中心,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引领上均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对于地区GDP的构成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而就山东半岛地区而言,在GDP的构成上,有以下基本数据。表3.1山东半岛地区各地市GDP产值排名表Tab.3.1The GDP ranking table of Shandong地市名称GDP总产值排名青岛5666.19亿元1烟台4358.46亿元2潍坊30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