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0367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文地理学,2011.12.7,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6课时),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等政治地理理论知识,以使能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各种政治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包括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结构,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和国家政治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难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要素。三、知识要点:()政治地理结构和政治地理扩散()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及国家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国家权力要素()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马汉的“海权论”,麦金

2、得的“心脏地带说“,斯彼克曼的“陆缘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教学内容与过程,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世界政治现象的区域分布,联系和差异形成规律,以及政治地区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内容,()研究世界的国家类型、国际政治集团的地域合作和作用;()研究世界政治地图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式的影响;()研究国际类型划分与综合国力的国际对比;()研究各个领土疆界和海洋权益的争端;()研究国家的形成、发展和空间特征;()研究地理条件对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政治决

3、策的影响;()研究行政区的演化、结构、功能及其划分;()研究首都的功能与位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等,一、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现象: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政治地理现象几乎无处不在。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1、概念: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

4、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2陆地表面几乎全部被政治地理单元所覆盖3分类:分三个级别 国家级: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国际级: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国内级: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4支配权 主权:(国际关系上)统治权:(国家内部),三、政治地理结构,1.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2.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是政治地理单元中相对活跃的因素。,四、政治

5、地理过程,1政治扩散:迁移扩散,扩展扩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离4主权的变化,第2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一、国家的基本特征(一)定义:1汉语中:“国”与“家”自古以来即有,始于春秋时代,把诸侯统治的疆域称为“国”,把大夫统治的疆域称为“家”。两者合起来即为“国家”。(1)“国”字可分为两部分:“囗”:即疆界;“或”由“戈”和“口”组成,:“戈”指兵器的一种,“口”在殷墟卜辞中与现在的“土”是一样的。合起来即以武力来保卫土地的意思。包含两层意思:一定疆域内的土地,不容他国来侵犯,用武力来保护。(2)“家”:房屋下面一头猪。,一、国家的基本特征,2英文:“nation”是指占有一定空间的居民,他们具有

6、一种在共同信仰与态度基础上强烈的统一意识。“State”是由一定地域所组成的政治单元,由一个控制着其内、外事务的政府管辖,虽包含有一定的领土和定居的居民,但更重要的是主权。3国家定义: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一、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 如吉普赛人(俄国人称之为茨冈):游牧世界各地,以算命、卖艺等为生,分布在世界各地,没有自己的国家。库尔德人:分布在两伊、土耳其边境地区,亦没有自己的国家。而梵蒂冈城国:0.44平

7、方千米的国土,确定了领土是一个国家。摩纳哥公国:1.5平方千米国土。取得定居资格(即国籍)的人称为“公民”。,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动、尤其是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国家为保障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任何措施,甚至不惜诉诸战争,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所谓的领土主权。领土主权及其构成1 领土是隶属于一个国家主权的特定空间,国家对于领土具有完全的、排他的支配和管辖权。2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之一,即领土、居民(定居的人民)、主权。3领土权:任何国家都存在着拥有、占领、防御某一领土空间的偏好,这就是所谓的领土权。,领土主权及其构成,4构成:(

8、1)领陆:国界范围以内的陆地,即陆地国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部分。(2)领水: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水域。包括:内水(国境之内的河、湖、内海、内海湾)、领海(一国陆地及内水以外连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我国为12海里)、毗连区(12+12海里,追击逃犯、辑私等)、专属经济区(40万千米)。(4)底土: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的地表以下部分。可以铺设海底电缆、管道、修建海底隧道,开采矿产资源。,(一)领土规模,美国地理学家M.I.格拉斯纳作如下分类:特小国:领土面积2.5(104km2).如黎巴嫩、布隆迪。小 国:2.5-15(104km2).如荷兰、利比里亚。中等国:15-35(104km2).如英

9、国、波兰。大 国:35-250(104km2).如法国、墨西哥。特大国:250以上(104km2).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二)领土形状,领土形状可分六类1坚实型:呈方或圆形,没有分离的领土,如波兰、津巴布韦2延伸型: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远离领土中心的走廊,如泰、扎伊尔等。3狭长型:领土向相反两个方向延伸成狭窄条带状,如智利、意大利。4分离型:领土被水域或其它国家分开呈破破碎裂分离状态,如印尼、丹麦。5穿孔型:一国领土完全被子另一个所包围,如莱索托、圣马力诺。6飞地型:某国领土的一部分被邻国领土全部包围,但主权仍属该国,如瑞士在意境内的堪培尼,德国在瑞地境内的比辛根等。,【相信爱情的说

10、说】1、最无望的岁月里有你的陪伴,最黑暗的街道里有你的搀扶,最寒冷的冬季有你的温暖,因为有你,我还是相信爱情的。2、爱情像雪花,可以让整个世界都羡慕它的美丽,却也可以瞬间消失的无声无息,爱情想春草,有了盛夏的繁荣,却必然要走进秋得枯萎。我不再相信爱情了。3、恋爱前,你说我漂亮;相爱后,你说我长相一般;结婚前,你说我将是最美丽的新娘,结婚后,你说我像街边扫地的大娘;爱情,随时间的飞逝而磨灭,可倔强的我还是相信爱情的!4、就像歌词那样,爱要越挫越勇,爱要肯定执着!相爱就别怕伤痛。5、谁都可以相信爱情,谁也都可以拥有爱情,可是有几个人能把爱情坚持到底,不是不相信爱情,只是繁荣时间让我们迷失了它。那么

11、小的概率,我真不能再相信爱情了。6、总觉得爱情是美好的,可是这么久的相处却总让我痛苦,我努力给你快乐,给你关怀,你你却一次次把我出卖,为你流下眼泪,碎了心扉,却迎不会你的一句安稳,我不再相信爱情了。7、我还是相信爱情的,即使被人伤害过;我还是相信爱情的,哪怕被人嘲讽过;我还是相信爱情的,就算被人戏弄过;我还是相信爱情的,因为真正懂爱的人,意大利(狭长型),印度尼西亚(破碎型),圣马力诺(穿孔型),(三)领土位置,沿海国家岛屿国家内陆国家海陆兼备型国家缓冲国通道型国家,中国(陆海兼备),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一)首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1首都是一国政治权威机构集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

12、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2职能: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有的首都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二)核心区 从一国历史看,核心区是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中心地区;从一国的现状看,核心区是指国家的人口、交通、工商业、资源等高度聚集的“心脏”地区。前者称为起源型核心区,后者称为经济型核心区。1.起源型核心区: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中心地区;如莫斯科2经济型核心区:是指国家的人口、交通、工商业资源等高度聚集的“心脏”地区,如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德国的鲁尔区等。,四、边界与边疆,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总是有一条边界线将其分开。

13、这条线一方面表示是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方面表示线内是一国的主权管辖范围。由于边疆地区缺乏明确界限,往往随国家势力而变动。当一国力量强大而对方又较弱时,边界带就向弱方移动,因而成为潜在的冲突地区,四、边界与边疆,边界:分隔国家间领陆的界线,是确定国家领海与外海、领空与外空间的想象的界线。国家的边界在陆地上或水面上是真实的或假想的线,在空中、水中和底土是沿着真实的或假想的线的垂直的面。意义:有了边界,才能确定国家领土主权的空间范围;便于维护领土完整和巩固国防,有得于同相邻国家维持正常的边境关系。1、自然边界(1)山脉(2)河流2、人为边界(1)经线(2)纬线,边界的划分,1四种方法:(1)自然地

14、理国界说:山脉、河流、海洋等天然屏障作为界线,分水岭、深航线或主航道、岸线。(2)自然语言国界说:难以解决几个民族交错混居地区的界线划分,如东欧国家。(3)几何图形法:沙漠地区、涉无人烟地区、空旷地区采用此法,如直线、斜线、经线、纬线。(4)任意划分法:如刚果(民)原为比属刚果,在国际列强瓜分会议上完全按利奥波德二世的手形划分。,领土与边界的变更,1原始取得:(1)先占:指“无主动的”土地或“未被占领的土地”通过占领而取得。(2)添附:由于形成一些新的土地而使领土增加,如荷兰围海造田。2转承取得(1)时效:对他国的一部分领土经过长期占用而具备取得该领土的效力。(2)割让:一国根据条约将领土转达

15、移给他国,有非强制性割让和强制性割让,(3)征服:以武力兼并他国的领土。与强行割让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不必鉴订条约,3其他:(1)买卖:如阿拉斯加:俄国于是1867看以720美元卖给美国。(2)赠予:如中国在抗美援朝把鸭绿江口的岛屿赠予朝鲜。在抗美援越期间把北部湾的白龙尾岛赠与越南。(3)交换:二战初期,苏联和芬兰之间交换了一部分土地。,海域划界与权利类型,类型名称 宽度 权利内水:37万平方千米 完全主权=领陆领海:12海里 不完全主权,有7项权利 毗连区:12+12海里 管制权、边防、财政、卫生专属经济区:200海里 两项主权、三项管辖权大陆架:以深度为准(200米)两项主权 国际海底区域先

16、驱开发权:15万平方海里的核心区域 可勘探资源,第3节 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一)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一国实力的大小总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的;2国家间的权力对比关系随着权力要素及其组合的变化而不断消失;3影响国家权力的诸要素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对国家地位产生影响。,二、国家权力要素,1、领土空间 5、军事力量 2、自然资源 6、科学技术3、人口规模 7、国民士气4、经济水平 8、政府的质量,二、国家权力要素,(一)领土空间1地理位置: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

17、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它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二、国家权力要素,(二)自然资源:1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2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三)人口规模1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2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四)经济水平1是国家权力是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2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二、国家权力要素,(五)军事力量1是国家实力

18、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2军事力量由武装部队的数量和素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及军事领导的才能等军事要素组成;(六)科学技术:对其他要素起决定性作用,是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力1交通、通讯及导弹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距离障碍,它使今天的领土幅员及海陆分布与500年、50年前具有不同政治地理意义;2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资源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含义;3军事技术的进步,不仅不断刷新战争的打法,而且它本身似乎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4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及其不断进步,使经济优势,尤其是工业优势越来越向拥有更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倾斜;,二、国家权力要素,(七)国民士气 1最不稳定、难以捉摸、但又十分重要;2以公众

19、舆论形成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3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八)政府的质量 1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2评价政府质量的标准:(1)政治性质;(2)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3)政府的机构和效能;(4)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三、国家实力分析,(一)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Pp=(C+E+M)(S+W),其中:Pp被确认的国力C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E经济能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NP 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M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战略意图W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1)人口(2)领土,(3)GNP(4)产业结构,(5)战略核力量(

20、6)常规力量,满分为50分,将人口分为三个等级1500万、5000万和2亿,满分为50分,也分为3个等级,2*105km2、1.3*106km2和8*106km2,满分为100分,以美国为标准(100分),其他国家参照,产值在100亿美元之下的不评分。,总分为100分,包括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和外贸。,满分为100分,根据供给力量结构、运输工具与核弹头的数量和防御能力。,满分100份,包括武器效能、军队素质、军队设施与后勤保障、战略机动能力等。,(7)战略意图,(8)贯彻国家战略意志,最高值为1,最高值为1,1国际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基础实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科技实力 政策能力:财政实力

21、、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2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3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军事实力、战略物质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能力,(二)“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三)我国学者的观点,综合国力构成包括1地理环境、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国民凝聚力在内的生存力;2社会、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力;3国家战略目标、国家意志、政治制度、政府素质、调整改革能力在内的协同能力;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即是该国的综合国力。,第4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国际级政治地理单元,主权国家是其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主权国家之间的空间利益

22、及其相互作用在国际政治学中称为国际关系,在政治地理学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或地缘政治格局。,1、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关系中的第一要义。2、地缘政治中可以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效应,3、地缘政治中没有永恒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恒不变 的敌人。4、地缘政治的重点会随着地缘经济的重点和周边国家 关系的变化而转移。5、追求大国的保护是小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本能反应。6、边疆、边界、领上在地缘政治中是重要因素。7、地缘政治格局的追求目标是地区的实力均衡。,体 现 的规 律,第4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基本特征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23、,一、欧洲的殖民扩张二、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三、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四、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政治地理格局:是指主权国家之间的空间利益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即国际关系或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或地缘政治格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1地理大发现以前,没有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更没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地理大发现以后,逐渐形成:2始于欧洲的殖民扩张的主权国家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于全球主要大国的演替以及世界其它国家的兴起与参与;,(一)欧洲的殖民扩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首先使位于大西

24、洋沿岸与地中海交汇处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海外扩张。到1763年决定欧洲强国地位的“7年战争”结束,由欧洲主要海上大国推行的海外殖民活动持续了约200年。西班牙仍然维持着拉美的大片殖民地,葡萄牙和荷兰分别占据了南美的巴西和亚洲的东印度群岛,法国保留了马达加斯加岛、加勒比海几个岛屿和印度的几个据点,而英国控制了北美大陆和印度次大陆。这时的英国已经崛起为欧洲的一流海上强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欧洲的殖民扩张:西、葡至荷到英法,持续200年左右(2)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英、法、美;(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英、法、美、日、沙俄、德;(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阶

25、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社、资阵营地保政治对抗;“冷战”形成;手段(军备竞赛、武力威胁);争夺重点(欧洲大陆、亚洲边缘地区);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 中国的崛起 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 西欧的发展变化 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 世界经济的全球性互依和区域化、集团化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二)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以美国1783年独立为标志,到19世纪中叶,拉丁美洲殖民地几乎全部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欧洲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了。美洲独立国家的出现,意味着欧洲商业时代的殖民主义的结束,进而标志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次进入全球性主权国家参与的运作时代;同

26、时它也标志着工业时代的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开始。,(三)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帝国主义是指一国在本国领域之外违反当地人民的意愿而对其实行的控制政策。从手段上看,它是强国对弱国的武装侵略、经济掠夺,或政治经济及文化控制;从发展阶段看,它是资本主义特殊历史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个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居于从属地位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形成。英、美实现了对拉丁美洲的控制,美国在美洲确立了“门罗主义”原则;英、法、德、意、比还有后来的日、美开始了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争夺,并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划分了势力范围。,(四)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20世纪初,全

27、球政治地理格局又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主要经过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格局 苏联解体后,两极对抗格局亦随之消除。,两极冷战格局,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一)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二)国际关系核心行为觉得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1.二战前全球格局中的核心行为 目标是扩张富于实体性的领土,主要对外手段是侵略战争或武力威胁,决定性因素是武装力量。2.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 国家主要对外手段也进一步向诸如贸易、跨国投资,还

28、有外交谈判等方面转移,国家核心利益目标则进一步转向谋求财富。,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政治组织,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一)基本理论:1国家有机体学说:19世纪末拉采尔首先提出;瓦尔根堡1939年对这一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2生存空间论:“生存空间”就是某一国民现在正在自下而上的某空间,就是将来活动要以它延长、扩大的空间。最先由拉采乐在生存空间一文中提出后经瑞典的哲伦和德国的豪斯霍费尔两人进一步发挥而成。3有机边疆论(疆域有机说)4成长尖端论:由拉采尔提出、豪斯霍费尔引入地缘政治学中的术语;5马汉的“海权论”;,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6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1)将世界划分

29、为:A 枢纽地区(“心脏地带”):东欧平原西伯利亚平原一带;B 内新月形地带:德、奥、土、印、中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它国家的地区;C 外新月形地带:欧亚大陆陆地部分以外的大际及海岛主要包括英、非洲、澳、日、美洲;(2)全球战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7.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8.柯恩的“多极世界”的模型:(1)将世界分成两个等级类型区:地缘战略区:世界性的 地缘政治区:区域性的;(2)1982年及1991年的两次修改,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从本国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

30、的角度加以考察,从而形成了一门具有深远影响的学科,即地缘政治学。一些有代表性的著名观点被称为“地缘战略模式”。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一)马汉的“海权论”,马汉,美国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海军的机动性,可使英国和美国,比陆权国家更有优势。只有广阔的陆上土地,并非为强大的国力;而与海军配合,才可有军事实力,而这实力就是海权。所谓海权是海军、基地、安全

31、航线的综合,拥有海权,即可以海制陆。评价 未曾顾及到陆地交通的进展可以阻止海军的进攻。飞机的使用,更使岛国传统的安全观念产生了动摇,海军作战也越来越需要空中保障。,陆权论,代表性人物: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Halford J.Mackinder)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Prof.N.J.Spykman),主要观点:,1、认为世界上主要强国已控制了海洋,威胁英国海军霸权之新兴劲敌是横跨欧亚大陆之陆权而非海权。,2、欧亚非三洲联合之大陆为一切大陆中人口最多,资源最丰,面积最大的陆块,故为人类生活重心。该区远隔海洋,有铜墙铁壁之固,无外患之忧,而其大部分河流皆注入北冰洋,此系一内陆湖,而无与大洋相

32、沟通者,实在是世界上最完固之根据地。,(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英国著名地理学家。提出了三句警示性的全球战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指欧亚大陆);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心脏地带包括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域。忽视了空军的作用。,图11-4 历史的地理枢纽(引自麦金德,1904),(三)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专门研究国际关系。从地理条件来看,陆心地区的自然条件南部偏旱、缺水,北部低温、严寒,正是这些极端不利的条件,使该地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在现代其重要性都不如陆

33、缘地区。提出: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斯皮克曼提出“内新月形地带”,亦称为“边缘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并且修正了麦金德的三句名言而成为:“谁能控制边缘地区,即能统治欧亚大陆;谁能统治欧亚大陆,即能控制世界之命运”。,评价:不曾意识到今日航空技术的发展。,(四)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美国的地理学家 把世界分成两个等级的类型区。第一等级是世界性的,称之为地缘战略区;第二等级是区域性的,称为地缘政治区。,图11-5 世界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区(引自柯恩,1964),(四)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在1982年,柯恩对其模型作了适当修改,首先强调

34、了美、苏、西欧、日本、中国的多极性,成为世界重要地缘政治区。其次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成为第三个破碎带。第三是印度、巴西和尼日利亚已成为区域性大国,在其周围起着重要作用。柯恩在1991年,有根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出现的形势,对其模型重新修改。他把东欧分出,作为陆心与欧共体之间的通道地区(gateway region),对破碎带只留下中东一个。,(五)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1997 美国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如果它以快速地丧失至高无上的地位退出世界事务,或是为一个成功对手突然崛起所取代,都会严重破坏世界稳定,会迅速导致全球性的混乱。美国应推动欧亚安全体系的形成。关键棋手有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而英国和日本则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加强欧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稳定性,排除单一占支配地位的大国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