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1114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件,20112015年广东省中考题型及分值统计,年份试题类型知识点分值2011填空题、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质量总和,质量总和,知 识 梳 理,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质量总和质量总和 知 识 梳 理,知 识 梳 理,种类,数目,知 识 梳 理种类 数目,知 识 梳 理,种类,数目,种类,总质量,知 识 梳 理种类数目种类总质量,知 识 梳 理,知识点睛(1)“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同于“加入”的物质的质量,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能加入“总和”中。(2)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反应后是否有物质

2、逸散到空气中,防止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遗漏。(3)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守恒”指的是质量守恒,其他方面如体积、压强等不一定守恒。(4)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知 识 梳 理知识点睛(1)“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化学反应,反应条件,质量,知 识 梳 理,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化学反应反应条件质量 知 识 梳 理,知 识 梳 理,质量守恒,知 识 梳 理质量守恒,知 识 梳 理,知识点睛(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必须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进行计算。(2)化学方程式只能反映物

3、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知 识 梳 理知识点睛(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小 试 身 手,1.(2015绥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Ca(OH)2+Na2CO3=CaCO3+2NaOHB.Zn+H2SO4=ZnSO4+H2C.3H2SO4+Fe2O3=2FeSO4+3H2OD.Cu+FeCl2=Fe+CuCl2,B,小 试 身 手1.(2015绥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小 试 身 手,2.(2015广州)从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B.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C.4 g氢气与 32

4、 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 36 g水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B,点燃,小 试 身 手2.(2015广州)从2H2+O2=,小 试 身 手,3.(2015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A,小 试 身 手3.(2015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小 试 身 手,4.(2015龙岩)“洁厕灵”与“漂白精”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反应原理为NaClO+2HCl=NaCl+X+H2O,则X的化学式为()A.H2

5、B.ClO2 C.O2 D.Cl2,D,小 试 身 手4.(2015龙岩)“洁厕灵”与“漂白精,小 试 身 手,5(2014六盘水)以下是四位同学对某物质的正确判断,请根据他们的讨论推断该物质是()ACH4 BCO CC2H5OH DH2,A,小 试 身 手5(2014六盘水)以下是四位同学对某,6.判断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2 g食盐完全溶于10 g水中得到12 g食盐水,该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煤燃烧后,剩余煤灰的质量比原来减轻了,所以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3)a g 硫与b g 氧气充分反应,一定生成(a+b)g二氧化

6、硫。(),小 试 身 手,6.判断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过 易 错,易错易混点1 不会正确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例1(2015滨州)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 13 gB.乙是反应物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1: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过 易 错易错易混点1 不会正确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防错妙招 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对于此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该定律

7、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能用于解释物理变化。(2)守恒的量是质量,不是体积或压强等。(3)在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逐渐减少,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逐渐增多,增加的质量是新生成的物质的质量,切忌把反应后的质量当作反应中生成的质量;如果反应前后某物质的质量没有变化,该物质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物质或是催化剂。(4)反应后固体质量的减少或增加,不能说明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是因为生成的气体逸散在空气中或有气体参与反应。,过 易 错,防错妙招 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举一反三】(2015贵阳改编)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形成守恒观念,理解质量

8、守恒定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每1个C原子和1个O2分子反应,生成2个CO2分子B.32 g S与32 g O2完全反应,生成64 g SO2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D.根据:蜡烛+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水,则蜡烛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过 易 错,B,【举一反三】(2015贵阳改编)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A,过 易 错,过 易 错,易错易混点2 不会从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A.该图示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C.反应中甲、乙、丙、丁四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4:4:1D.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过 易 错,过 易 错,防错妙招

9、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A.该图示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过 易 错 过 易 错防错,过 易 错,易错易混点3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格式不规范,例3 2015年宜昌化学中考试卷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题目如下:某同学的答题过程如下所示,请判断每个答题步骤的正误,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步骤和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的答题过程。,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取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2.5 g和94.4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的杂质不

10、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过 易 错易错易混点3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格式不规,解:(1)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_CaCO3+HCl=CaCl2+H2O+CO2 _100 111 4412.5 g y x _,x=5.5 _,y13.9 _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5 g。(2)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 g+94.4 g=106.9 g _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错误,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正确,错误,将含有杂质的石灰石的质量当作纯净的碳酸钙的质量,错误,比例式

11、和计算结果中均漏掉单位,错误,比例式和计算结果中均漏掉单位,过 易 错,错误,计算溶液的质量时未扣除石灰石中不溶性杂质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解:(1)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恰好完全反,正解:(1)含碳酸钙80%的12.5 g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为12.5 g80%=10.0 g。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111 4410.0 g y x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正解:(1)含碳酸钙80%的12.5 g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钙的,过 易 错,

12、防错妙招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的常见错误:(1)忘记设未知量,或设未知量时带单位,或不指明所设未知量所代表的含义;(2)利用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3)未知量和已知量标错(包括位置错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相对分子质量忘记乘上相应化学计量数、已知量忘记带单位等);(4)未将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5)列比例式时已知量或计算结果中忘记带单位;(6)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时,忘记扣除不溶物和气体的质量;(7)忘记进行简明回答。为避免上述错误,解题时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格式写出计算步骤。,过 易 错防错妙招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的常见错,过 实 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13、探究,1.实验装置,过 实 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1.实验装置,过 实 验,2.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要求3.现象分析:(1)有明显的反应现象说明有化学反应发生。(2)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说明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若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可能的原因为有气体进入体系或体系中有气体逸出;浮力的影响等。,过 实 验2.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要求反应物和生成物,例题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如图所示)。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过 实 验

14、,例题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2)乙组同学认为B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原因:_。,后一种,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气体受热膨胀,小气球胀大产生浮力,使得天平不平衡,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过 实 验,(3)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C、D实验均说明

15、质量不守恒”。老师指导同学们分析了C、D两组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C组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D实验中镁条燃烧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原因是_。(4)为了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小红和小明同学分别对C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E、F所示:,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向空气中逸出,MgO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盐酸和碳酸,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使生成的,过 实 验(3)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C、D实,小红同学按图E的方案实验。调节天平平衡后,挤压胶头滴管逐滴滴入盐酸,发现天平始终保持平衡,则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老师认为用该方案来验证不合适,你认为理

16、由是_。小明同学按图F的方案实验。将注射器内吸满了盐酸,全部挤入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指针突然大幅向右偏转,你认为可能原因是_。,装置内发生了两个反应,其总质量不变不能证明每个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Na2CO3+2HCl=2NaCl+CO2+H2O和2NaOH+,CO2=Na2CO3+H2O,产生气体太多,使瓶内压强太大,导致注射器活,塞弹出,过 实 验,小红同学按图E的方案实验。调节天平平衡后,挤压胶头滴管逐滴,过考点1.D 2.B 3.C 4.CO2 5.NO 6.D7.(1)2H2O 2H2+O2(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3)原子 数目(或总数;或个数)(4)化学

17、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8.B 9.2HgO 2Hg+O210.(1)氧气(O2)(2)2SO2+O2 2SO311.(1)Cl2+2NaOH=NaCl+NaClO+H2O(2)2NaClO+CO2+H2O=Na2CO3+2HClO(3)密封,参 考 答 案,过考点 参 考 答 案,过考点12.(1)23.3(2)解:设15 g氨肥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为x。(NH4)2SO4+BaCl2=BaSO4+2NH4Cl 132 233 x 23.3 g132/233=x/23.3 g,x=13.2 g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为13.2 g/15 g100%=88%96%,故不符合标准。答:略。(3)减小13.C

18、,参 考 答 案,过考点 参 考 答 案,直击广东中考1.B 2.D3.C2H2+H2O=C2H4O4.H2O5.(1)H2O(2)3N2O+2NH3=4N2+3H2O,参 考 答 案,催化剂,加热,催化剂,直击广东中考 参 考 答 案催化剂加热催化剂,直击广东中考6.(1)设最多能生成CO2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CO2+H2O106 4410.6 g x106/44=10.6 g/x,x=4.4 g(2)如右图所示(3)1.8 3Na2CO3+4HCl=2NaHCO3+4NaCl+CO2+H2O,参 考 答 案,直击广东中考 参 考 答 案,直击广东中考7.(1)CaCl2(2)40.0碳酸钠的质量=40.0 g26.5%=10.6 g设该溶液中CaCl2的质量为x。CaCl2+Na2CO3=2NaCl+CaCO3111 106x 10.6 g111/106=x/10.6 g,x=11.1 g11.1 g/60.0 g100%=18.5%答:该溶液中氯化钙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8.5%。(3)如图所示,参 考 答 案,直击广东中考 参 考 答 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