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3211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0章 神经系统生理,学习目标,说出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描述经典突触的结构,叙述突触传递的过程。说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分析其产生机制。简述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说出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的概念,并比较二种中枢抑制的不同。,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双向传导 绝缘性 生理完整性 相对不疲劳性,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运动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二、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1、突触的类型和结构,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突触的分类,按接触部位 轴体

2、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按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突触类型示意图,突触的基本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突触传递的过程,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入前膜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EPSP、IPSP),Step,EPSP 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后膜出现局部

3、去极化电位变化产生EPSP,3、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超极化电位变化。,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K+、Cl-(尤其是对Cl-)通透性提高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产生IPSP,产生机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2、中枢兴奋传布特征,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改变 后发放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辐散式 聚合式 环式 链锁式,3、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

4、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称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称突触后抑制。,结构基础:轴轴突触主生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使突触后神经元呈 现抑制效应,传入侧支性抑制示意图,返回性抑制示意图,突触前抑制示意图,目标测试,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D、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对K+的通透性提高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发放冲动,关于兴奋

5、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B、经中间神经元的中介而产生C、由突触后膜对K+电导增加而产生D、由突触后膜对Ca2+电导增加而产生E、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而增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 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提高了通透性?A、Na+、Cl-、K+,尤其是对K+B、Ca2+、Cl-、K+,尤其是对Ca2+C、Na+、K+,尤其是对Na+D、K+、Cl-,尤其是对Cl-E、K+、Ca2+、Na+,尤其是对Ca2+,突触前抑制是由于A、突触前膜的受体改变 B、突触后膜的特性改变C、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D、后膜上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

6、位 E、突触前膜的超极化,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l-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产生EPSP E、产生IPSP,学习目标,说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比较二种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说出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投射区的部位,描述体表感觉在第一体感区的投射规律。简述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说出牵涉痛的概念和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特点 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后在延髓交叉,躯体感觉,浅感觉深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本体感觉深部压觉,

7、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联络核,1、丘脑的核团分类,非特异投射核,2、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神经元接替 经较少神经元接替 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传 导 途 径 有专一的传导途径 无专一的传导途径 投 射 特 点 点对点 弥散投射 投 射 部 位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皮层广泛区域 主 要 功 能 引起特定感觉,并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层的兴奋状态 传出神经冲动,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区,第一体感区投射规律,交叉投射,但头部是双侧的。空间安排倒置,但头部内部正立。投射投射区的大小与

8、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 灵敏度有关。,嗅觉区和味觉区,视觉区和听觉区,人大脑皮层感觉区示意图,4、痛觉,内脏痛特点 慢痛;(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辩力差)对切割、烧灼等不敏感,但对牵拉、缺血、痉 挛等刺激激敏感;常伴有牵涉痛。,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牵涉痛。,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目标测试,丘脑 A、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站 B、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C、与大脑皮质的联系称为丘脑皮质投射 D、感觉接替核属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E、特异投射系统可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对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 哪项是错误的?A、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9、B、主要终止于皮层第四层 C、阈下兴奋易于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 D、引起特定感觉 E、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皮层,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对刺激性质的分辨能力强 B、对电刺激敏感 C、对牵拉刺激不敏感 D、定位不精确 E、必有牵涉痛,学习目标,概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其意义,分析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说出脊休克的概念及脊休克的表现。说明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在肌紧张调节中的作用。简述小脑的功能。举例说明基底神经节损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主要的 产生原因。说明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

10、制的特征,并说出主要 的运动传导通路及其功能。,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类型,1、牵张反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感受器:被牵拉肌肉的肌梭 传入纤维:类纤维和类纤维 中枢:脊髓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和传出纤维 效应器:被牵拉肌肉的肌纤维,膝跳反射示意图,牵张反射示意图,主要表现 躯体运动和内脏反射活动消失、骨骼肌紧张性下 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等。,2、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

11、,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产生原因离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正常情况下,易化区的活动较强,抑制区的活动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的活动略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和抑制系统,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的主要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小脑分区模式图,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过少而肌紧张增强:帕金森病 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舞蹈病,基

12、底神经节损伤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帕金森病 症 状: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出现静止性震颤。病变部位:中脑黑质。发病机制:黑质的多巴胺递质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 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黑质纹状体环路示意图,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对躯体运动控制特点,交叉性投射。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1、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示意图,2、运动传导通路,皮层脊髓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皮层脊髓侧束 与四肢远端肌肉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有关。皮层脊髓前束

13、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的运动有关。皮层脑干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主要下行通路:,目标测试,关于脊休克的下列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即 暂时丧失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 调节作用 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切脊髓不再导致休克,对肌紧张不正确的叙述为 A、是维持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B、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C、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是通过网状 脊髓束实现的 D、脊休克时该反射的反射弧被破坏 E、

14、属于牵张反射的一种,下列关于小脑受损后的症状,错误的是 A、静止性震颤 B、意向性震颤 C、动作协调障碍 D、肌张力减退 E、不能完成精巧动作,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学习目标,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并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说明人体机能活动的适应性和整体性。概述自主神经递质受体的种类、分布与效应,说出各种受体的阻断剂。简述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征和功能,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起源 脊髓胸腰段 脑干副交

15、感神经核(T1T3)侧角 脊髓骶段第24节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短 节前纤维长 节后纤维长 节后纤维短分布 广泛 局限反应范围 比较弥散 比较局限,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活动特点:双重神经支配。紧张性作用。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二、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1.自主神经递质的神经递质,外周胆碱能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主要二种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受体(M受体),烟碱受体(受体),毒蕈碱样作用心脏抑制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

16、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N1受体N2受体,2.受体,肾上腺素能受 体(受体),肾上腺素能受 体(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儿茶酚胺结合受体 血管收缩 子宫收缩 虹膜辐射状肌收缩 小肠平滑肌舒张,儿 茶 酚 胺结合1受体 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结合2受体平滑肌舒张,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脊髓,内脏活动初级中枢,2.低位脑干,生命中枢,3.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对摄食行为的调节 对水平衡的调节 对体温的调节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对生物节律的控制,4.大脑皮质,主要:边缘系统、新皮层,乙酰胆碱不是以下哪个部位的递质?A、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B、交感神

17、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神经肌接头 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目标测试,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E、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关于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血管收缩 B、妊娠子宫收缩 C、小肠平滑肌收缩 D、扩瞳肌收缩 E、竖毛肌收缩,关于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血管舒张 B、子宫舒张 C、小肠平滑肌舒张 D、心脏活动减弱 E、支气管舒张,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下丘脑 D、小脑 E、大脑,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重要中枢位于

18、 A、延髓 B、丘脑 C、下丘脑 D、基底神经节 E、大脑皮质,学习目标,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说出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概述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及脑电波形成的机制。简述睡眠的时相及其生理意义。,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一、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形成的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2.条件反射的消退和分化,3.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增强了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精确性,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二、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现实具体的信号。第二信号:语词等。,第一信号系统

19、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人类和动物共有)第二信号系统 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人类特有),2.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三、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脑电图使用脑电图机在头皮表面记录并描记到的自发脑电活动波形,称为脑电图(EEG),自发脑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正常脑电图的描记和波形,四、觉醒和睡眠,1.觉醒状态的维持 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有关,2.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 异相睡眠,目标测试,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 B、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建立后可以发生消退 D、数量有限 E、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下列关于语言优势半球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现象 B、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 C、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D、往往集中在一侧大脑半 E、成人优势半球受损,常有语言障碍,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A、棘波 B、-复合波 C、波 D、波 E、波,慢波睡眠的特征是,A、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B、生长素分泌减少 C、多梦D、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 E、对促进生长、体力恢复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