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32356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与人文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与人文,大纲,一、问题的提出:(人文?科学?)二、科学与人文 1、科学与历史 2、科学与文学艺术 3、科学与宗教 4、科学与哲学三、结束语,一、问题的提出,科学与人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科技政策;中国教育制度和体系存在弊端:分科太严,分科太早,文不学理,理不学文,重理轻文;理论问题,如:李约瑟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案例: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1931年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后,弃文从理;1940年师从多伦多大学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1946年回国。,何为人文?,“人”、“文”从

2、汉字来讲是两个字,人和文;“人”: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文”“纹”:刻画,雕琢也。所谓“教化得以成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人文教化文而化之!,Humanities(人文)显然与Humanity(人性)、(教化)有关。以希腊为起源和代表的西方文化:理想的人性就是自由、民主、博爱。其核心是:自由!人文学科的核心自由!,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所以,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一些与“人文”相关的词组就是由“自由”的词根组成的,比如“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文科(liberal art)等。,近代

3、西方的人文传统,Humanism:人文主义,强调人的教养,人的全面发展,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潮。人道主义,讲“仁慈”、“博爱”等,讲一些伦理原则。哲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唯人主义”-吴国盛),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的后果,第一:是确立了既有别于传统的神学又有别于新兴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导致了今天人们所说的人文学科(Humanities);第二,铸成了一个新的信念体系,即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哥拉,中国人最高的人性是“仁”;“仁”的人文形式是“礼

4、”;“礼”的教化方式“动之以情”“子为父隐”西方人最高的人性是“自由”,“自由”的人文形式是“科学”;“科学”的教化方式“晓之以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斯多德),中、西文化对“理想人性”的差异,科学:基本上指的是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而natural science通常指的是数理科学,数理科学通常是以牛顿科学为典范。西方科学传统起源于希腊,它的关键词是“理性”。在西方思想史上,哲学和科学永远都纠缠在一起,许多时候甚至没法区别。,何为科学?,科学作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自由的学问。近代科学的母体不仅孕育了近代科学,而且也保证了近代科学能够由自然领域向社会和人文领域延

5、伸,这个母体就是希腊人所开创的“求知”的精神、“理论”的理性、“对象化主体性”的思想方式。一句话,是科学(哲学)的传统。,近代西方的科学传统,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笛卡儿把“思”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继承了希腊人的理性传统。“我”出来了,主体性出来了。“我”当然不是某一个人,是“大我”。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近代科学理性化的一面旗帜。“唯人主义”的一个证据。,第一步是对象的理性化-自然的数学化;第二步是研究过程的理性化-研究的方法论化;第三步是研究建制或社会建制的理性化-分层分科化;,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近代科学是一种力量型的科学。希腊科学是沉思型的,通过“思”与世

6、界建立一种共通性。他说科学应当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欲征服自然必服从自然!,近代西方的科学传统,笛卡儿强调理性理性论,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判断,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培根强调经验经验论,强调的是一种外在的经验证实。,近代西方的科学传统,笛卡儿讲了“数学和无限”,培根讲了“力量和控制”,这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所谓的“技术理性”。第一个是科技乐观主义: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第二个是科技自由主义:科学发展无禁区。,近代西方的科学传统,一门科学能否被承认的两个条件:一个叫内在的完备逻辑理性一个叫外在的证实经验 爱因斯坦,二、科学与人文,(一)科学与历史,你所知道的(科学)知识是真的吗?,你所知道

7、的(科学)知识是真的吗?,历史与科学科学史,实际上,科学史不是一部简单的“记载史”,而是一部不断的“斗争史”!正是这种不断的“斗争”,科学在不断的“进步”!“斗争”的原因在于“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历史与科学科学史,从科学内部去求解内史;代表人物柯瓦雷(Koyre Alexandre)从科学外部求解外史;代表人物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科学内史之争,“微粒说”:牛顿为代表。成功地解决了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光学现象。“波动说”:惠更斯为代表。很好的解释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科学内史之争,1921年颁发物理学奖诺贝尔奖的时候,诺贝尔委员会特别申明:授予

8、爱因斯坦物理学诺贝尔奖是因为光电效应而非相对论,爱因斯坦拒绝领奖。关于此问题,爱因斯坦有自己的解释,也许正是为了对真理和科学本身的追求以及公正的对待。科学社会学家也对此做过分析,但可能更好的解释同样应该归因于科学内史。,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3.141955.4.18)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E=MC2,科学外史之争,亚当斯(Adames John Couch)和勒维列(Le Verrier Urbain Jean Joseph)之间关于海王星发现的优先权争论。,科学外史之争,牛顿和莱布尼兹(Leibniz Gottf

9、ried Wilhelm)关于微积分发明的优先权的争论。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困扰了两人一生,给双方造成严重的伤害,暂时胜利的牛顿却长期的心力憔悴。英国的“爱国主义”使他的数学以至整个科学落后了100多年;暂时落败的莱布尼茨被看作微积分的剽窃者,在其工作多年的“圈子”内失宠,生命晚期郁郁寡欢,他的葬礼除了他的前任秘书外,几乎无人参加,“丧事办得像是埋葬强盗,而不是为这个国家的光辉人物送行”。为什么如此?,科学外史之争,非欧几何的创立者是罗巴切夫斯基(Lobachevsky Nikolai Ivanovich)但最先关注者是“数学大王”高斯高斯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一个“怕”字。他在写给德国数学家

10、贝塞耳的信中说:如果他公布自己的这些发现,怕的是“黄蜂就会围着耳朵飞”,并会“引起波哀提亚人的叫嚣”为什么会如此?我们常说“无私者无畏”,高斯的“畏”正是源于他的“私”。正因这个“私”使他的成就打了折扣,以致后来的美国数学史家贝尔感慨地说:“高斯如果能把他知道的一些泄漏,很可能现代数学比目前还要先进半个世纪或更多的时间”。,科学与人文,(二)科学与文学艺术,科学与艺术从侏罗纪公园谈起,过去在我们的理解中,似乎科幻小说的主要意义、特点和功能就在于“科普”;如法国人凡尔纳的众多科幻小说;目前更多的人理解“科幻”重点不在“科”而在“幻”;“科幻”的用意与其说是普及科学或预测未来,还不如说是借助科学讲

11、“怪力乱神它还饱含了人们对技术进步的失望和恐惧”。,科学与文学艺术从侏罗纪公园谈起,在侏罗纪公园中,作者借逃出公园的数学家马尔科姆之口指出:“人人都同意进化的发生,却没有人理解它是如何进行的。这套理论中还有很多重大问题没有解决。”如:恐龙灭绝的理论依据是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中能否记录复杂的种群关系吗?没有人能说明,更不要说证明了!马尔科姆说:“复杂动物之所以绝迹,不是因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它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科学与文学艺术从侏罗纪公园谈起,马尔科姆以一种悲观的后现代主义态度对人类的未来表示了担忧:“人类正在改变这个星球,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危险的发展趋势?”作者

12、的最终用意是:“人类是否会重蹈恐龙的覆辙,有朝一日也会走向绝迹?!”,“美丽的新世界”与“克隆技术”,1932年,英国作家赫胥黎的名著美丽的新世界出版。被后人称之为“反面乌托邦”的代表之一。这部小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把未来社会描绘成“共有、划一、安定”的孵化室,全体社会成员一律由试管统一孵化而出,千人一面、万众一心。而书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因孵化事故制造出来的异类、那位到处碰壁的倒霉蛋。,“美丽的新世界”与“克隆技术”,美丽的新世界告诫人们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由于某种技术的滥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给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带来的诸如生命伦理等“新问题”的关注,而不是他笔下的那种令人毛骨悚然

13、的“美丽新世界”,科学与艺术:达.芬奇的艺术与技术,“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画家好比一只敏锐的眼睛,它俯瞰世界,把所有可见之物都置于视界之内。突然这个世界展现出无穷无尽的丰富性,达.芬奇似乎感到自己已经与一种对一切生命的伟大之爱融为一体”但不可否认,达.芬奇的技术确实大多与战争有关。,科学与人文,(四)科学与哲学,科学与哲学,以哲学的视野、哲学的批判精神、哲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科学,看待科学知识的获得、看待科学知识的增长及其机制,等。“科学何以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及其发展历程,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已成为飞速发展的哲学学科。科学哲学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是哲学中最重要、最

14、前沿的学科之一,属于哲学研究的中心领域,因为科学哲学历来是认识论的一部分。波普尔:“认识论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第一是当作日常的知识或常识的问题;第二是当作科学知识的问题。”,科学哲学及其发展历程,关于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论自古希腊开始,有了关于对科学知识比较完整的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直到牛顿之前,科学和哲学还没有分家,统称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及其发展历程,黑格尔之后,哲学进入一个“部门哲学”的时代,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科学哲学等纷纷登场。自19世纪中期,科学哲学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代表人物:休厄尔:归纳科学的哲学(1840),提倡归纳法。穆勒:逻辑系统(1

15、843),提倡演绎法。,科学哲学及其发展历程,20世纪早期,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加入到了“研究科学问题”的行列中。例如: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说;迪昂的物理理论的目的与结构;马赫的感觉的分析等。,科学哲学及其发展历程,20世纪科学哲学的主要学派:“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证伪主义”学派;库恩“历史主义”学派;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新历史主义”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科学哲学是“经验科学知识论”。科学哲学是认识论的分支。因为传统认识论既非逻辑,也非经验科学,而是“形而上学”。故其早期扬言要“取消认识论”。所谓“取消认识论”不是真正意义地“取消”,而是“用形式的语言”代替“实质的说话

16、方式”;后期又回到传统的认识论问题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1994年9月17日逝于英国伦敦,20世纪最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在社会学上亦有建树。,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划界标准和规则:“我建议采取这样的规则,它将会保证科学陈述的可检验性,就是说,它们的可证伪性。”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归结为科学方法论,把科学方法论归结为证伪主义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有一个最高原则:“必须这样设计科学方法的其他规则以便它们不至于保护科学中任何陈述免于证伪。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合理的批判和

17、严格的检验及其证伪,科学才能进步,只有通过错误的消除才会获得新的知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只有可错的,才是科学!科学只有不断被证伪,才能进步!人类知识才能不断增长!,波普尔“最好的理论”,信息量最大的理论,而不是最准确的理论是“最好”的理论;概率最小的理论,而不是概率最高的理论;任何“好”的理论都是在时间t内才是“好”。,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科学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进步。,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Kuhn,生平:19431949 分

18、别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学士、硕士、博士 在读研究生期间服兵役以文职人员奔赴欧洲战场 19561996 伯克利加州大学科学史专业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派恩讲座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德讲座哲学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教授。主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 黑子理论与量子不连续性 必要的张力,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前科学时期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各种学派无序竞争,各执己见,相互指责对方的缺陷常规科学时期有公认的范式并存在该范式下的“科学共同体”的阶段科学危机时期旧范式摇摇欲坠、新范式冉冉升起的时期一切危机都随着新范式的出现及其被接受而宣告结束,即新范式取代旧范式时,危机阶段结束,科学革命时期来临,结 束 语,弘扬人文、尊重科学 消除隔阂、促进和谐 注重交叉、兼收并蓄 相互融合、共同进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