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6892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5.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课件.ppt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2,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发酵是人类巧妙地运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过程,经过发酵使原料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并产生独特的风味。简单来说,加入的微生物就像一台小加工机,对原料的每个细胞进行处理,增加营养物质,去除无益物质,改变原料味道和质地。1.主食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主食制作宜酵母发酵,因为粮谷类经发酵后更有利于消化吸收。在面团中添加发酵膨松原料,经过反应,形成具有海绵状空洞结构的面团,成品具有膨松柔软的特点。根据所使用的膨松剂,主要分为生物膨松面团和化学膨松面团两大类。在面团中引进酵母,使之发酵膨松的面团,又叫发酵面团。面团的发酵有老酵母发酵

2、与鲜酵母发酵两种方法。在酵母的发酵过程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3,3,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酵母本身可以分泌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将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单糖。老酵母发酵方法是中国传统的发酵方法,即将含有酵母的面团引入大块面团中,引发成大块发酵面团的方法。其中有一过程为加碱中和,碱与面团中杂菌产生的酸结合,生成乳酸和碳酸,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既去除了酸味,又辅助发酵,使面团松发,而鲜酵母发酵则无须加碱。化学膨松面团是将化学膨松剂引入面团,加热分解产生气体,形成多孔性状的面团(见图)。膨松剂品种较多,主要有小苏打发酵粉以及盐、碱、矾的结合剂等。这些化学膨松剂受热分解可产生大量二

3、氧化碳气体,使成品内部结构形成均匀致密的多孔性,从而达到疏松的目的。,4,4,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尽量使用优质鲜酵母发酵面团,微生物发酵面团使酵母菌大量繁殖,从而增加B族维生素的含量。同时,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碳酸、醋酸可以破坏面粉中的植酸,使之分解,防止植酸与钙、铁、锌等矿物质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植酸盐,从而更有利于人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这就是发酵面团比水调面团更易消化吸收的道理。制作发酵面团时,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后,酵母才能发酵,而直链淀粉不易被水解,所以糯米等含直链淀粉较多的原料不宜用于制作发酵制品。总体来说,发酵面团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但在发酵过程中,加碱过多会

4、破坏面团中的大量维生素。,5,5,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粮谷类原料除制作主食外,也可通过发酵制成甜面酱及米醋等调料,它们当中富含苏氨酸等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记忆力减退。另外,醋的主要成分是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它们有降低血压、血糖及胆固醇的效果。,6,6,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副食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豆、肉、奶等原料也可进行发酵,肉和奶等动物性食品,在发酵过程中可将原有的蛋白质进行分解,易于消化吸取。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无法有效合成,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存了原来食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

5、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如豆类中的低聚糖、胀气因子等。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豆类发酵制品包括豆瓣酱、酱油、豆豉、腐乳等。发酵的大豆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液中的血栓等物,起到防范动脉硬化、降低血压之功效。,7,7,1.1发酵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豆类发酵之后,能参与维生素K的合成,这样可以使骨骼结实,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酸奶酪含有乳酸菌等成分,能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酸奶还含有可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物质,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有效地

6、防范癌症。所以,经常饮用酸奶,可以增加营养,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及癌症,降低胆固醇。运用乳酸菌发酵的食品可调整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增加肠蠕动,使大便维持通畅,防止大肠癌动脉硬化等的发生。发酵食品脂肪一般含量较低,再加上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所以也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8,8,拓展阅读,自制酸奶的原理自制酸奶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牛奶中接种乳酸菌,让它在合适的温度(常用4042)下大量繁殖。因为乳酸的作用,牛奶发酵液的酸度逐渐下降,pH值大致达到4.6左右的时候,牛奶中的酪蛋白就会缓慢地沉降下来,形成细腻的凝冻。其他杂菌虽然也存在于牛奶中,但它们的数量和乳酸菌相比实在太少,成不了气候。而乳酸

7、菌产生的乳酸和其他抗菌物质,也让杂菌感觉十分不舒服,无法大量繁殖。这样就保证了酸奶的安全性。家庭自制酸奶最好用酸奶机(见图),因为它可以提供稳定的温度,保证旺盛繁殖的一定是乳酸菌,而不是其他杂菌。酸奶机的温度是4042,正好是制作酸奶所用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最佳繁殖温度。,9,9,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为了除去烹饪原料的异味,缩短烹调时间,减少农药和虫卵的污染,去除蔬菜中的草酸和亚硝酸盐,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形或调整各种原料的烹调成熟时间,许多原料要焯水处理后再进行正式烹调。1.沸水锅焯水对营养素的影响沸水锅焯水(见图),其特点是火大水沸、加热时间短、原料入锅后短时间出锅,

8、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止原料颜色的改变,同时可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如蔬菜中含有部分氧化酶容易使维生素C氧化破坏,而酶一般在6080 时活性较强,温度达到90 以上则酶活性减弱或失活,从而可以避免被氧化破坏。蔬菜经沸水烫后也能除去较多的草酸(如菠菜、苦瓜、茭白及野生蔬菜等)而有利于钙、铁和其他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吸收。,10,10,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不太新鲜的蔬菜,通过焯水还可以去掉部分亚硝酸盐,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通常叶菜类蔬菜容易存在农药残留问题,通过焯水可去除部分农药残留,如小白菜、鸡毛菜等。还有一些蔬菜(如木薯、芸豆、新鲜黄花菜等)因含有天然有毒成分,通过焯水可破坏其有毒成分。部分

9、蔬菜可通过沸水锅焯水后凉拌食用,起到软化组织和杀菌消毒的作用。但对氧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和叶酸等),在有氧加热时损失较大,在敞开锅中加热损失更大,这就需要严格控制加热时间。新鲜绿叶蔬菜和茄果类蔬菜含大量水分,加热可以使蔬菜细胞组织破裂,水分流出或蒸发,导致矿物质和维生素损失。,11,11,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焯水时在锅内加入1%的食盐,可减慢蔬菜内可溶性营养成分扩散到水中的速度,但过多加入食盐会改变原料渗透压,加速原料水分的渗出,导致蔬菜体积缩小、质地软塌。焯水后的蔬菜温度比较高,出锅后与氧气接触容易产生热氧作用,使营养素受到破坏。所以,焯水后的蔬菜应及时冷却降温,常用

10、的方法是用多量冷水或冷风进行散热降温。冷水降温时,由于蔬菜置于水中,容易使可溶性营养成分流失于水中,冷风降温则不会对维生素和矿物质产生大的影响。焯水后的原料,尽量不要挤去汁水,否则会使大量水溶性营养素和矿物质随水流失,如沸水锅焯水后的白菜挤去汁水,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率达77%。在焯水的过程中,加碱可以使蔬菜达到色泽碧绿的目的,但加碱对原料营养素会造成一定的损失。,12,12,1.2焯水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冷水锅焯水对营养素的影响冷水锅焯水,原料冷水下锅,可以起到去除血污及异味的作用,但因加热时间较长,会加剧维生素C、维生素B2、钾、镁等营养素的损失。如鱼、禽、畜类原料在焯水时会导致蛋白质、脂

11、肪等溶于水中。从蛋白质角度来看,这种损失并不大,因为在加热过程中,肉类表面的蛋白质会很快变性凝固,从而阻止了自身和其他营养素的流失。如果焯水后的肉类用于焖、炖或者煲汤,焯水更有利于减少肉中蛋白质的溶出,同时改善汤的味道,但需要控制焯水时间,以减少营养的流失。土豆放入热水中煮熟,维生素C的保存率为90%,若放在冷水中,煮熟后维生素C的保存率仅为60%。捞饭(把米放在水中加热到七成熟后将米捞出蒸熟,大多将米汤弃而不用)是一种很不科学的方法。因为米汤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无机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弃去米汤后,捞饭可损失67%的维生素B1、50%的维生素B2、76%的烟酸,所以如果食用捞饭,应合理利

12、用米汤。,13,13,1.3穿衣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所谓穿衣,统指上浆、挂糊、勾芡。通过穿衣可保护营养,同时增加营养。因为穿衣所需原料一般包含鸡蛋、淀粉等,这类原料营养丰富,可以改善菜肴的营养组成,进而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1.上浆、挂糊对营养素的影响通过上浆、挂糊(见图),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裹上层黏性的糨糊(蛋清、全蛋、淀粉等),经过加热,淀粉膨胀糊化,蛋清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蛋清与淀粉黏合在一起形成薄壳包,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保护膜”裹住食品。这层“保护膜”可以保护原料中的水分、风味物质,使营养素不外溢。同时,油也不易浸入原料内部,避免原料直接和高温油接触,蛋白质不会因高温而变性,脂

13、肪也不会因高温分解失去营养功能,维生素又可少受高温分解破坏,矿物质和风味物质不易流失。,14,14,1.3穿衣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同时,还可减少营养素与空气接触而被氧化,原料本身也不易因断裂、卷缩、干瘪而变形。这样烹制出来的菜肴不仅色泽好、味道鲜嫩、营养素保存得多,而且易被消化吸收。蛋白质在受热时,有一部分发生分解变化,产生香味,淀粉在受热时也发生变化。其中一部分半焦化,出现黄色,所以经过挂糊上浆的食品,就会颜色悦目,外皮脆香,内里嫩美多汁。如制作炒肝尖,当肝尖直接下锅烹调后,维生素A保存率不到50%;若在下锅烹调前,用淀粉或蛋清上浆,则维生素A保存率可达到59%以上。,15,15,1.3穿衣

14、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勾芡对营养素的影响勾芡(见图)就是在菜肴即将出锅时,将已经提前调好的水淀粉淋入锅中,使菜肴中的汤汁达到一定的稠度,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在烹调过程中,菜肴部分营养物质受热分解,由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更容易分散到汤汁中。同时,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也从原料中析出分散到汤汁中。通过勾芡可使汤汁变稠并包裹在菜肴原料的表面,使分散到汤中的营养素与菜肴融合,避免因“吃菜不喝汤”造成的营养素流失,既保护了营养,又使菜肴美味可口。穿衣过程中淀粉的作用很大,淀粉加热逐渐膨胀,黏度也逐渐增大,到了糊化时淀粉的黏度最大,这时在淀粉中加水,黏度下降。例如,在浓稠的稀饭中添水,就会破坏淀粉

15、糊中的凝胶使黏性下降,甚至出现分层。用马铃薯粉勾芡的菜肴,进餐剩余后再存放就会发现芡变稀而出水,这是因为筷子夹菜时的搅拌作用,破坏了淀粉糊芡的结构,黏度下降。,16,16,1.4煮、烧、炖、焖、煨、煲、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1.煮与烧对营养素的影响煮(见图)与烧都是采用较多的汤汁作为传热介质,原料一般都要经过初步熟处理,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维持,使之成熟。蔬菜、肉类等食物在煮与烧的过程中,汤液中会溶解相当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在煮之前蔬菜切制过细,使其表面积增大,维生素的损失也越大。煮与烧基本不会造成大产能营养素和矿物质的破坏。煮沸时间过长会造成对热敏感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的破坏

16、。生大豆含有抑制人体小肠内胰蛋白酶活性的物质,会妨碍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彻底加热熟透后,这种物质可被破坏。浸泡、磨碎、熟制可破坏大豆的细胞组织结构,提高消化率。在面条的煮制过程中,30%40%的维生素B1烟克酸溶于汤中。蔬菜水煮20 min后维生素C损失30%。,17,17,1.4煮、烧、炖、焖、煨、煲、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在烹调中,通过炒制糖色来增加菜肴的色泽,这种方法在烧菜中尤为常见。蔗糖在160 时熔化,转化速度加快,生成的转化糖在高温下迅速发生焦糖化反应而使其变色。在150220 高温下,发生降解,经过聚合、缩水变成含黑褐色色素的物质,这就是焦糖化反应。焦糖色素是我国传统使用的天

17、然色素之一,它无毒性。但近年发现加铵盐制成的焦糖含4甲基咪唑,它对人体有害,所以食品卫生法规定其添加量不大于200 mg/kg。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发表声明说,其实验室检测显示,每听(约340 g)可乐含有145153 g的4-甲基咪唑。,18,18,1.4煮、烧、炖、焖、煨、煲、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炖、焖、煨、煲对营养素的影响炖(见图)、焖、煨、煲均以水为传热介质,原料体积均较大。为了调味料能更好地进入原料内部,汤与菜的比例应小于涮或氽,采用的火力一般为小火或微火,加热所需的时间比较长会导致可溶性营养素流失于汤中。如果把炖、焖、煨熟后的汤汁用来做调味剂或汤,那么就避免

18、了分散到汤中的营养素的损失,而且这种汤汁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对热敏感的维生素的损失视加热时间的长短而异。应提倡焖或煮的方法做米饭,捞饭营养明显不及焖的米饭。熬粥时要盖上锅盖,开锅后改用小火,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煲汤加热11.5 h,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汤品营养峰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也较佳,尽管汤品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素,但是相对来说,汤料的营养素含量比较多。,19,19,1.4煮、烧、炖、焖、煨、煲、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3.蒸对营养素的影响蒸制(见图)是以水蒸气为传热介质的,由于原料与水蒸气基本上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原料是在饱和热蒸汽下成熟的,但由于需要较长的烹饪时间,因此因加热而引起维生素

19、C分解的量增加了,蒸不存在汁液的大量流失,故比煮会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对营养成分的影响比煮要好些,矿物质不会因蒸而受影响。粮食类原料在蒸煮时,因烹饪方法不同,营养素损失多少不一。,20,20,1.5煎、贴、炒、爆、熘、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1.煎与贴对营养素的影响煎、贴(见图)都是以小油量布遍锅底作为传热介质的烹饪方法。一般把原料加工成扁形或厚片形,中小火煎成金黄色,制作时火力不大,不易使表面迅速吸收从锅底面传来的大量热量而使其中的水分气化。贴菜的原料大多要经过挂糊,所以营养素损失较少。煎炸食物时,油温控制在油脂的发烟点以下,就可减轻油脂的热分解,降低油脂的消耗,以保证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20、质量。如煎炸牛排需要选择发烟点较高的油脂,不仅可以加速蛋白质变性,达到食用要求,而且还能提高牛排鲜嫩的质感。可多采用挂糊和拍粉煎的方式,减少营养的损失。,21,21,1.5煎、贴、炒、爆、熘、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炒、爆、熘对营养素的影响采用炒、爆、熘制作的菜肴,都是以油作为传热介质,除植物性原料外,一般事先都进行挂糊或上浆,然后用旺火热油,使菜肴快速成熟,保持菜肴滑嫩香脆的特点。由于操作迅速,加热时间很短,水分及其他营养素不易流失,因此营养素的损失较少。有的在制作时用淀粉勾芡,使汤汁浓稠,而淀粉中含有谷胱甘肽,其中的巯基具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旺火急炒是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要求。采用高温短

21、时地急火快炒,可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如果烹饪原料没有设置保护层,或保护层脱落、不完整,原料在烹制过程中,营养素的流失将随着烹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2,22,1.5煎、贴、炒、爆、熘、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原料表面水分的流失是由蒸发引起的,而原料内部水分的流失则是水分子向原料外部渗透、扩散的结果。扩散是需要时间的,减慢水分的扩散速度或缩短烹制时间,均可减少原料中营养素的流失。如猪肉切成丝,旺火急炒,其维生素B的损失率为13%,维生素B2的损失率为21%,烟酸的损失率为45%;而切成块用文火炖,则维生素B1的损失率为65%,维生素B2的损失率为41%,烟酸的损失率为75%。叶菜类用旺火急炒的方法

22、,可使维生素C的平均保存率为60%70%,而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可达76%90%。旺火加热能使原料迅速成熟。因此,对蔬菜和其他体积小、切片薄、传热快的原料,烹饪中采用旺火急炒是减少食物营养素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23,23,1.5煎、贴、炒、爆、熘、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温度越高营养丧失越多。现已证实,烹饪时温度在66 时,菠菜中维生素C损失90%,而在95 时仅损失18%。原因是5065 时分解维生素的酶更加活跃,而在70 以上时这种酶就受到抑制,维生素就不再被破坏了。所以,大火快炒、适量加醋,可以避免维生素被破坏。肉、鱼、蛋类在烹调中,其动物性原料的质地、口感、重量、营养成分

23、等都会有所改变。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烹调后,除维生素外,一般营养素的变化不大,营养价值依然很高。蒸和炸次之,约为45%;炒时损失最少,约13%。,24,24,1.5煎、贴、炒、爆、熘、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维生素B2的损失以蒸时最高约87%;其次为清炖和红烧,约40%;炒肉丝时损失最少,约20%;炒猪肝(见图)时,维生素B的损失为32%,而维生素B2几乎可全部保留。鱼肉含水分较多,含结缔组织较少,加热过程中水分流失较畜、禽肉少,因此,鱼肉烹调后一般显得较细嫩柔软。蛋类加热熟制后能破坏其所含的抗生素和抗胰蛋白酶因素,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除仅有少量维生素被破坏外,蛋的营养价值基本不变。如鸡蛋在炒、煮时,

24、维生素B2的损失很少,为7%13%,而维生素B1的损失可达22%。,25,25,1.5煎、贴、炒、爆、熘、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3.炸对营养素的影响炸是旺火加热,以大量食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炸制的温度比较高,若原料不经过挂糊处理,原料中对热敏感的维生素损失严重,若原料经挂糊后炸,原料中维生素损失将减少。炸制工艺除了导致维生素的损失外,最重要的是蛋白质和脂肪经高温处理后发生的化学变化,诸如脂肪的热氧化、热聚合、热分解;加热过度,蛋白质分解产生有害物质,甚至产生致癌物质,如煎炸鱼的营养不及清蒸鱼。在炸的过程中,原料水分受热蒸发,部分营养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较大,食物的鲜味也受到一定影响,

25、如“清炸鸡块(见图)”等。,26,26,1.5煎、贴、炒、爆、熘、炸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油炸用油不宜反复使用。烹饪中尽量减少油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炸制食物时,油温控制在油脂的发烟点以下,就可减轻油脂的热分解,降低油脂的消耗,以保证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质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分解产物继续发生氧化聚合,并产生聚合物,使油脂增稠、起泡并附着在煎炸食物的表面,这都是油脂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的结果。油脂加热至200230 时能引起热氧化聚合,所以油炸食品所用的油会逐渐变稠。亚麻油最易聚合,大豆油和芝麻油次之,橄榄油和花生油不易聚合。烹饪中火力越大,时间越长,热氧化聚合反应就越激烈。这个过程中产生甘油酯二聚

26、物,被吸收后与酶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引起生理异常,对人体健康有害。,27,27,1.6涮、汆、烤、熏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1.涮与汆对营养素的影响涮与氽均是以水为传热介质,所用原料体积较小,前者加工为薄片,后者加工成片、丝、条或制成丸子。汤或水均用大火烧开,汤菜比例是汤多菜少,因此,在单位时间里原料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而成熟。如涮羊肉时(见图),肉片在沸水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因此肉中的一些可溶性营养物质损失较少。,28,28,1.6涮、汆、烤、熏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烤与熏对营养素的影响在烤制(见图)的过程中,与燃料直接接触的原料表面的营养素由于受热温度高发生变化,三大营养素在高温下均会分解变化,产生

27、有害成分。同时,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会污染原料表面,导致食品卫生质量下降。熏制品也有类似的特点,熏制品表面有适度的焦皮,具有独特的风味,但鱼、肉等经熏制以后,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应尽量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带着火苗烹饪的做法不可取。蛋白质中的赖氨酸与还原糖反应产生褐色物质,这一过程赋予面包香气和色泽,但会造成面包表皮中10%左右的赖氨酸损失。在烤制过程中,不可加入味精,防止焦谷氨酸钠的形成。,29,29,1.7加调味品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1.适时放盐在炒菜过程中,过早放盐会使细胞内的水分大量渗出,使水溶性维生素、无机盐溶出而损失。同时,原料发生皱缩、组织发紧,这样不仅影响菜肴的外观,而且

28、风味也欠佳。食盐能使蛋白质凝固脱水,内层蛋白质吸水难,不易煮烂,不仅延长了加热时间,而且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对于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原料(如老母鸡、鸭、鹅、牛肉等动物性原料)制作汤菜时,烹制过程若过早放盐,会导致原料表层蛋白质迅速变性,从而不利于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溶于汤中,影响汤菜的营养与风味。所以,这类菜肴应在起锅前加入食盐。然而,在调制肉馅时,先加入适量的食盐可使肉馅黏性增大,增加其持水性,加入肉馅中的水与蛋白质结合,馅料成团不散,加热后的菜肴质地松软鲜嫩。,30,30,1.7加调味品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2.加醋忌碱菜肴烹制要加醋协调,很多维生素在碱性条件下容易被破坏,而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

29、在烹调中适量加醋,除了能促消化吸收外,还能保护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免遭破坏,使无机盐溶出,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如凉拌蔬菜时可适当加醋,以有利于维生素的保护。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骨头汤是补钙的佳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骨头里的钙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的,不容易溶解到汤里,因此在加热过程中也可适当加醋,促使骨头中的钙游离分散到汤里,从而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在烹制动物性原料的菜肴,如红烧鱼、糖醋排骨时也可加入适量醋。,31,31,1.7加调味品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此外,加醋还有利于改进菜肴的感官性状,增加风味。但对酸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等,在加醋烹制时会受到破坏。在烹制含这类营养素较多的原

30、料时不应加醋,同时,这类原料不要与番茄、水果等有机酸含量高的食物搭配共烹。大部分营养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加碱可破坏对碱敏感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部分B族维生素等,如松花蛋中的B族维生素已基本被破坏殆尽。加碱熬粥、制面加碱这种对营养不利的做法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然存在。例如,为了增加粥的黏稠度和口感,不少饭店在熬制的过程中加碱,碱可导致维生素B1的损失率达到75%。,32,32,1.7加调味品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发面用碱要适量,加碱越多,对营养素的破坏就越严重。炸油条时,由于加碱和高温,其中维生素B1几乎损失殆尽。玉米中的维生素B3是例外,玉米中的维生素B3为结合型,不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加碱(小苏打等)处理,可以使烟酸从结合型转化成能为人体利用的自由型,但加碱过多会使玉米中的精、胱氨酸损失15%。碱性条件还会使精氨酸、胱氨酸、色氨酸、丝氨酸、赖氨酸由L-型变为D-型,使营养价值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