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0553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盛唐诗(下边塞诗) .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认识高适的燕歌行和李颀的古从军行诗歌主题的深刻性。二、燕歌行和古从军行的写作特色。,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E、厌战怨征。,主要内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

2、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才子传传曰:“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洲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邱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

3、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偶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边塞诗的特点:质实粗犷,豪迈雄壮中含着悲壮,显得浑厚沉实,有思想份量。,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视频链接,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所。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

4、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適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

5、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表现技巧: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贪功懈怠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燕歌行中,诗人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全诗四句一换韵,也差不多四句一转意,而且平仄韵交替,又大量运用

6、律句与对仗,故虽充满金戈铁马之声却音节流利酣畅,从而成为唐代边塞诗之“第一大篇”。,唐朝战乱发生在东北边境,将士辞家击破残败的敌人。男儿本就有横闯敌阵的胆量,更何况皇帝格外赐予恩赏。,鸣锣击鼓浩浩荡荡开出榆关,旌旗连绵不断行进在碣石山间。校尉送紧急文书越过沙漠,单于打猎的篝火映照狼山。,山川萧条已到边境的尽头,匈奴战马来势象狂风暴雨。士兵们浴血奋战死生各半,将军帐中美人仍轻歌曼舞。,深秋浩瀚的沙漠草木枯萎,落日下孤城斗兵越来越少。边将受国恩却常轻敌误国,士兵们用尽力量未解关山之围。,士兵们长期辛勤戍守边地,家中思妇别后痛苦流泪。少妇住在城南悲苦肠欲断,征夫在蓟北遥望空自回首。,边境动荡不安哪可

7、度过?无人的边地苍茫毫无所有。整天杀气沉沉已化作阵云,寒风中夜里传来刁斗之声。,短兵相接只见刀锋鲜血淋漓,为国捐躯哪里是为争个人功勋?你不见沙场上战争残酷,至今人们仍怀念着李将军。,1、联系高适的燕歌行谈谈你对该诗主题的认识及理由。2、高适的燕歌行是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起来的?这首诗代表了高适边塞诗什么样的诗风?,3、请找出高适的燕歌行中使用对比手法的诗句,并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4、高适的燕歌行所写征战生活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试作分析说明。,5、高适对征战的战士抱有怎样的态度?具体表现在燕歌行的哪些诗句中?6、高适的燕歌行在用韵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用韵对表现全诗的内容有何意义?,视频链

8、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690751)盛唐诗人 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唐才子传传曰:“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调新乡县尉。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工诗发调即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9、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唐诗别裁集中云:“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写边塞征战生活之艰辛,讽刺统治者轻启战争。借从军行旧题,以汉喻今,借汉讽唐。,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

10、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旷野扎营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浑融着无垠的沙漠。悲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儿听到了眼泪也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紧跟将帅拼命向前。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徒然看到西域葡萄引入汉地。,这是一首思想内容深刻的诗。厌战怨征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放眼于历史上和亲与交战反反复复的现象,把笔触伸入到积怨不解的胡汉双方,最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惜以百姓鲜血满足一己私欲的统治者。,诗中对被征讨的“胡儿”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在唐人诗中不可多得,可说是把边塞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诗风悲壮苍

11、凉。以偶间散,押韵平仄互换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大体相承,但气势的动荡开阖却是新的发展。,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在节奏上又多变化,例如每两句的句尾轮换使用双音词和单音词,读来铿锵跳宕,韵味悠长。,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1.问题:(1)谈谈你对李颀的古从军行主题的认识及理由。(2)说说李颀古从军行中的典故的由来?这样用典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4)找出李颀的古从军行中用于表现音乐感受的诗句,并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5)请将高适的燕歌行与李颀的古从军行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填空:(1)行人刁斗风沙暗,()。(2)野云万里无城郭,()。(3)年年战骨埋荒外,()。,3.名词解释:(1)边塞诗派(2)古从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