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3963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 代 逻 辑 导 引,Introduction to Modern Logic,第六讲 语用逻辑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话语的施为性语旨行为的分类语旨行为的恰当性条件间接言语行为,奥斯汀的理论塞尔的发展,6.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奥斯汀的理论,6.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说什么也就是做什么”(“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奥斯汀的理论,6.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包含三个层次,即:locutionary act(语谓行为)illocutionary act(语旨行为)perlocutionary

2、 act(语效行为),A:祝你生日快乐!B:谢谢!,6.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locutionary act(语谓行为)语谓行为是以言指事,即“说了什么”。A说X(X=X0+X1),illocutionary act(语旨行为)语旨行为是以言行事,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亦即说话者的用意。A说X旨在Y,perlocutionary act(语效行为)语效行为是以言成事,即话语的效果。A说X旨在Y(欲使B)做到Z,塞尔的发展,6.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将言语行为分为四个层次,即: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语旨行为(illoc

3、utionary act)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妈妈:“你的作业还没做完呢!”,F(p),6.2 话语的施为性,“说话就是做事”,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的话语中总是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施为动词。,我宣布大会开始!我请求你别走。我感谢你的帮助。你去北京吗?这是我的错。我和方芳5月1日结婚。,I+VP+s,6.2 话语的施为性,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是指这样一类句子,在字面上没有出现施为动词,却同样表达了语旨行为。,a.我知道小张是博士。b小张是博士。a.我问你去不去北京。b.你去北京吗?a.我警告你以后小心些。b.你以后小心些!a.我向你道歉

4、。b.对不起!a.我宣布散会。b.散会!,隐性施为句,简洁,句法上丰富多彩 语旨用意不显豁,听话人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语旨力量上的差别,6.3 语旨行为的分类,对语旨行为的分类,实质上是对F的分类。奥斯汀曾将语旨行为分成判定式(verdictives)、执行式(exercitives)、承诺式(commissives)、表态式(behabitives)和阐述式(expositives)五种。,6.3 语旨行为的分类,(1)行为目的上的区别。(2)语词与世界相适应方向上的区别。可以用箭头朝下()的符号表示使语词适应外部世界的方向;用箭头朝上()的符号表示使外部世界适应语词的方向。(3)表现心理状

5、态上的区别。(4)语旨行为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强度的区别。(5)说者以及听者的身份、地位对话语的语旨用意施加影响方面的区别。(6)由语旨揭示机制所决定的命题内容方面的区别。,语旨行为分类的标准,6.3 语旨行为的分类,断定式语旨行为的目的在于使说者承认某个事物情况,肯定所表达的命题是真的。所有断定式语句,都可以作或真或假的评价。断定式语旨行为,可以用符号表示如下:B(p),(1)断定式(assertives),专家们肯定这次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东风厂领导提醒全厂职工要注意安全生产。我通知你明天早上8点开会。我反对你的意见。,6.3 语旨行为的分类,指令式语旨行为是指说者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听者

6、去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其公式是!W(H做A),(2)指令式(directives),我命令你们三营夺取518高地。我恳求你们帮助一下这位大嫂。我邀请你参加我的婚礼。公共场合禁止吸烟!,6.3 语旨行为的分类,承诺式语旨行为,其目的是让说者承担去做未来的某个事情的责任。其公式是:CI(S做A),(3)承诺式(commissives),我保证明天一定完成任务。我确保商品质量绝对没问题。我答应解决你们的饮水问题。我采纳你们的合理化建议。,6.3 语旨行为的分类,表情式语旨行为是指在相应的命题内容中,其真诚性条件所表明的心理状态。其公式是:E(p)(S/H+性质),(4)表情式(expressives)

7、,欢迎校长的光临!我祝贺你在科研中获得了重大成果!抗议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老百姓称赞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6.3 语旨行为的分类,宣告式这一类语旨行为是指一旦实施这一行为,就会相应地造成某种社会事实。其公式是:D(p),(5)宣告式(declarations),董事会任命张三为总经理。议会否决了第30号决议。公司解雇了严重违反纪律的员工。上级批准了他们的出国考察方案。,6.4 语旨行为的恰当性条件,恰当性(felicity)是言语行为论的基本语义概念。(1)命题内容条件(2)预备性条件(准备条件)(3)真诚性条件(4)实质性条件,6.4 语旨行为的恰当性条件,疑问句本身没有真假,但有一个恰当与

8、否的问题。在日常交际中,提问的恰当性条件至少包括如下几条:问题本身应当清楚明白,具体实在,不能模糊、歧义、含混,尤其需要避免复杂问语。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对方能够回答的。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对方愿意回答的。提问的方式(直问或曲问,明问或隐问)和语气应当适合特定的交际氛围。,6.4 语旨行为的恰当性条件,疑问句本身没有真假,但有一个恰当与否的问题。在日常交际中,提问的恰当性条件至少包括如下几条:问题本身应当清楚明白,具体实在,不能模糊、歧义、含混,尤其需要避免复杂问语。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对方能够回答的。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对方愿意回答的。提问的方式(直问或曲问,明问或隐问)和语气应当适合特定的交际氛围。,6.

9、4 语旨行为的恰当性条件,祈使句本身没有真假,但有一个恰当与否的问题。在语言交流中,“请求”的语旨行为至少必须满足以下三条 首先应当体现出说话人的真心和诚意。提出的请求应当是对方能够接受并可能接受的。请求所使用的祈使语气要强弱得当,恰如其分。,6.5 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你能递一下盐吗?”,询 问,请 求,6.5 间接言语行为,1.你能把门关上吗?2.你如果能把门关上,我就太感谢你了。3.我能不能请你关一下门?4.你最好走进来时把门关一下。5.你进来时是不是忘记关门啦?6.你进来时忘记

10、了一件事。7.屋里好冷呀!原来是谁忘记关门了。8.我经常教你进了门以后要干什么?(父母对孩子,或老师对学生)9.你进门以后要干什么?怎么又把我的话忘了?10.谁怕把尾巴夹住了?11.谁的尾巴那么长呀?12.谁那么缺德?(说话人眼睛望着门说),6.5 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是指由于社会生活和文化习惯的规约与影响,某些常见的言语行为已固化为另一种言语行为,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将默认并遵守这一规约。,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你能吗?我可以吗?我希望你为什么不你最好你愿意,对不起,很抱歉,真遗憾,不好意思,,6.5 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

11、l)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这样一类话语,它没有固化为另一种言语行为,听者无法从语言形式上来推断说者意欲间接实施的言语行为。它需要借助于语境才能确定。,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A: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B: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6.5 间接言语行为,步骤1:A向B提出“建议”,B作了陈述,说他要准备考试(话语的命题内容)。步骤2:A设想B的态度是合作的,因此,他的话是“意欲”同自己的建议相关联。(会话合作原则)步骤3:B的回答既然与“建议”相关联,那就必须是“接受”或者“拒绝”、“另行建议”、“进一步考虑”等。(据言语行为理论)步

12、骤4:但是B的回答在“字面用意”上并没有属于上述任何一种语旨行为的表述,所以他的话同A的“建议”没有什么关联。(步骤1-3),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6.5 间接言语行为,步骤5:因此,B可能要表达更深一层的意思。如果B的话是有关联的,那么他的回答一定具有非字面意义上的语旨用意。(从步骤2和4推出。塞尔认为这是关键一步)步骤6:A知道准备考试需要花去大量时间,去看电影也要占用晚上的大量时间。(背景知识)步骤7:因此,B不太可能在同一个晚上既看电影又准备考试。(从步骤6推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6.5 间接言语行为,步骤8:B接受建议必须符合某些“恰当性条件”,其中先决条件是在命题内容的条件下

13、,有能力实施预期的行为。(据言语行为理论)步骤9:因此,A知道B说的可能是他无法接受A的建议的话。(从步骤1、7、8推出)步骤10:因此,B所说的非字面意义的语旨用意大概是“拒绝”,即拒绝A的“建议”。(从步骤5和9推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本 讲 小 结,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法”和塞尔的“四分法”语旨行为的分类语旨行为的恰当性条件间接言语行为的推理,周礼全主编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94。Searle J.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