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0667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学讲义》PPT课件.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用学课程,第一讲:绪论,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的发展阶段语用学的分支领域,第二讲: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提出的意义,1、打破真值判断的局限2、深化了言语交际,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语言就是施为。3、开创了研究话语功能模式来使用规律研究的新路子。,二、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叙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之分说,1、叙述句:揭述事物状态或陈述某事实,有真假之分2、施为句:以言行事后期取消二分理论,提出统一的言语行为理论。,(二)、言语行为三分说,将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分成三个层面的构成行为:1、指事行为:the locutionary act(

2、1)含义:即说出某事the act of“saying something”(2)构成:A.发声行为phonetic act:发出某种声音的行为。B.发音行为phatic act发出语言表达式,借助发声行为,发出符合某种语言的语音、语法的表达式,包含词汇、语法和语调。C.表意行为rhetic act说出有意义的句子。,2、施事行为 the illocutionary act在说出某事中存在的行为,存在一定的语力force。公式:In saying X I was doing YY是存在式包含在X之中的行为。如:在说“我明天来”中我做了一个许诺。,3、成事行为 the perlocutionar

3、y act 在听话人、说话人或其它人的思想、感情、行动上产生的影响。公式:By saying X I did Y。或修改成:By saying X and doing Y,I did Z。通过说X并实施Y而产生效果Z。如:通过说“我明天来”作出一个许诺,我使我的朋友们放心。,三种行为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施事行为实施的同时也包含了指事行为的完成。评价:,(三)施事行为的分类:1、裁决型:verdictives对事实或价值作出裁决,如:Convict assess,value diagnose analyse。2、行使型:exercitives:行便权力、权利或施加影响。Appoint order

4、 command claim,arge,dedicate。,3、承诺型commissives说话人对一定行为承担义务promise,purpose,swear,bet,guarantee。4、行为型:Behabitives对别人过去和当前的行为、命运表明态度,范围较宽。如:表道歉:apologize,感谢thank,同情sympathize,态度dont mind,问候welcome,希望bless。5、阐释型expositive阐述观点,引导争论,说明用法和范围。deny,affirm,state。,评价:searle认为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三、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简评searle

5、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一)对言语行为的抽像切分修改Austin的三分说,形成四分,其中心是施事行为。1、发话行为utterance act说出单词、句子的行为。2、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通过指称rcferring和表述predicating来形成命题。3、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4、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命题内容与施事之力可以分离,同一命题内容在不同的语境里具有不同的施为之力。如:a.山姆经常吸烟。(断言)b.山姆经常吸烟吗?(提问)c.山姆,你要经常吸烟。(命令、建议)d.愿山姆经常吸烟。(祝愿)命题都是“山姆(指称)吸烟(表述)

6、”一句话的施为之力可通过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号、语气等手段来表明,称为功能指示装置。讲出一个命题内容必定能实施一个行为,但并非的言语行为都要通过命题内容来实施。如:“Hello”,“My God”。,(二)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则1、规则的两种类型:调节性规则(或制约规则)regulative rules:调节独立存在于规则之外的行为,如礼仪规则、交通规则。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遵守构成规则本身就产生了某种行为,违反了规则行动便不存在。,2、言语行为的四大构成规则一个言语行为均由四大构成规则构成(1)命题内容规则,propositional content rule涉及

7、言语行为所表达的命题。(2)预备规则preparatory rule涉及一个言语行为合适地实施的前提条件成先决条件,准备性条件。(3)真诚规则sincerity rule涉及说话人实施言语行为的真正状况(4)本质规则essential rule是一个言语行为的意图实质。4个规则可应用到全部的具体言语行为类型之中。(见索振羽P167,何北熊P101),(三)对言语行为的分类:,1、分类的依据:(1)行为目的即一个行为的意图实质,与本质条件一致(2)词语与世界之间的适从方向(3)表达的心理状态与真诚规则一致,2、类别:,五大类:(1)断言行为Assertives目的:对某种情况的真实性作出承诺。适

8、从向:话语适应于客观现实心理状态:相信。Assert,state,swear,quess,(2)指令类行为Directives目的:说话人试图要听话人做某事适从向:现实世界运动词语心理状态:愿望want动词:命令、请求、建议、提醒、劝告、邀请、嘱咐。包括Austin列入的行为类和行使类。命题内容:听话人实施某个未来行为。,(3)承诺行为commissives目的:说话人对将要实施的某种行为承担义务。适从句:现实适应词语。真诚条件:意图intention命题内容:说话人将要实施某种行为。动词:许诺、提供、拒绝、答谢、发誓、保证、计划,(4)表态行为Expressives目的:对命题内容中所表明的

9、某种事态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适从句:无。命题内容:说话人或听话人有某特性动词:道歉、感谢、恭维、祝贺、问候、吊唁、欢迎、哀悼。,(5)宣告行为Declarations目的:使客观事实与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一致。适从句:现实适从话语真诚条件:零动词:安排、命令、宣告、公布。附类:阐述性宣告representative declaration,有断言类特征,要真实地作出判断,又要作出裁决。如球场裁判、法官判决等。评价:,(四)间接言语行为,1、定义:“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实施某一施事行为,后者叫首要施事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前者叫次要施事行为sec

10、ondary illocutionary act,又叫字面语力。2、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以立即推导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习语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靠推理才能理解的间接言语行为。,3、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条件: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背景知识,思维推理能力。步骤:索振羽180。,四、汉语具体言语行为类型的描写:,(一)使役性言语行为:酷示语、辅助语、核心行为语、语用规律、有效调控。(二)道歉言语行为显性道歉词语、道歉事实陈述、道歉辅助语、称呼语。,第三讲:指示语,一、指示语的含义:是其所指或意义需要特定的交际语境来确定的词语和语法范畴。如:时、空、人称等。如:我

11、半小时后到那里。,二、指示语的特点:1、说话人参照:以自我为中心,主观性词语。比勒(Buhlerk)指示场理论“我”-“这里”-“现在”主体定位系统。中枢人物:说话人;中枢时间:说话时间;中枢地点:说话人说话时所处位置;话语中枢: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社交中枢:说话人相对听话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有些指示语以说话人以外的参加者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如:家宅、活动组织等。“Party”2、指示语的先用作用及指示的不可替代性(以非指示代指示),三、指示词语的用法:,1、手势型用法即与身体语言一起使用,要理解指示的意义必须要知道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使用了什么 样的身体语言。如:“把钢琴放在这里”。

12、“不,不是这里,而是这里”。理解完全依靠原来的真实交际情景,2、象征型用法理解无需重现交际的真实情景,而往往只是包括交际发生人时间、地点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如:今年我们无法与海外旅游。这个城市很拥挤。,四、指示用法与非指示用法的区别,指示用法只是一些词语在某些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这些词语还有非指示性的用法。如:文内照应、泛指等。文内照应:王涓在学习英语,他希望去英国留学。泛指:所指不在语境中也不在语篇中,有的只有起强势作用,如“打他个痛快”。什么树开什么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另:别人在忙着呢(指自己),五、人称指示,需要以说话人情景来确定涉及对象的词语或表达式。1、

13、成员a.我、你、他、咱、它、她、咱们、自己、自个儿、人家、大家、彼此、大伙儿。b.指示代词:各、某、本、别、这、那+人或称谓。c.名词短语作指示:例:“大家在忙呢”。我在忙呢。他在忙呢。“人家”的指示对象:我、他、你“大家”的包括与排除式:卫生靠大家“彼此”:“别人”:别人不做要我做。,1、人称指示的变数用法人称指示存在单数与复数形式,在使用中可以用单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也可用复数形式表示单数意义。包括:我、你、他、她、它。,(1)单数形式表复数定义:,a.第一人称:走,咱今晚看电影去(咱们)还我河山(我们)你大国敢不仁,我小国敢不义!(你们、我们)今后七年,我花300亿美元引进210项重大技

14、术项目(我们)。(陈治安P28)我外交部,我后方基地。指说话人所在一方。(正规场合,存在对立双方)、出现的语用条件:、语用功能:,b.第二人称:你班上多少人。(你们)两者可替换。c、第三人称:这两个男女却放他不得。(他们)(徐阳春p58),(2)复数人称形式表单数定义:,a.第一人称:咱们是个计算机盲,不会拔弄那玩意儿。(我)上次我们讲了语言的起源,今天接着讲语言的发展。在文学中,我们提出(我)谦虚我们抽烟,不小心把被子烧着了。(我)我们那口子(我)。,、语用功能:平等功能:从权势地位向平等地位下移,向亲密靠拢,缩短心理距离,让听话人在情感上产生同类感。领导说话如此。亲切感。谦逊功能:汉文化忌

15、讳突出个人,把观点,功劳等归于集体。逃避功能:把不好表现与行为归于大家,可以逃避责任。、语用条件:,b.第二人称:你们这样搞不行(你)你们上课要认真听讲(你)。可取省略形式。你们班上有多少人。(两可)、语用功能:避忌功能:为避免指出个体而刺激对方,用包含的复数方式,起到委婉作用。C、第三人称:变数用法的总规律、功能、条件。,3、人称指示的变称用法:,一、二、三人称相互之间可以互指,用一种人称来表示其他一种或两种人称。(1)第一人称表第二人称:单、复数均可。教师:我们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对待这次考试。(你们)领导: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志都会用功训练。(你们)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16、(你)(你们)同志,咱们这儿有万宝牌电冰箱卖吗?(你们)好孩子,咱们别哭,妈妈出去就回来。(你,对小孩)老同志,我们这儿有电话吗。(你)取悦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语用功能:亲切功能:包括说话双方在内,共同行动,平等亲切。取悦功能:求助于对方,情感铺垫。、语用条件:多见于长辈、领导,非正式场合父母、顾客多用。第一人称表第三人称?,(2)第二人称表第一人称:,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表,你(我)问他十句,他才答你(我)一句。(陈)你(我们)不打,它就不倒。这个人我真拿他没办法,不管你(我)怎么问,他就是不开口。(徐)语用功能:变换成第二人称角度。第二人称表第三人称?,(3)第三人称表第一人称或第二

17、人称:,(何自然1988:26)英语常用,如电话等:This is John Smith.Im John。Its me.专名称谓作第一、二人称。“他”与亲属称谓组合表第二人称,用于口语当面称谓,降辈称呼。亲属之间:他爹,他妈,(孩子他爹)非亲属之间:邻居,他大哥,你生病了?路人:他大叔,车站怎么走?(要熟识之间)(说话人多为女性)年辈晚于己也用:“她闺女,听说你考上大学了?”,人称指示言此意彼的用法和直接听话人与间接听话人的区别:言此意彼:意为说给甲听实际说给乙听“我平时说的话都当耳边风,他说的话比圣旨还快”。(对雷雁),4、人称指示的包含用法:covering reference。,指人称代

18、词包含多方交际对象,具有指代多方的同时性。(1)包含式与排除式:“我们”有包含听话人和排除听话人两种功能:“您安心养病吧!我们过几天来看您”。您安心养病吧!等您病好了,我们一块上西山去玩。“大家”:包含说话人也可排除说话人:“今天晚上全靠大家帮忙了。”“大家一起跑。”“咱们”:包含式,(3)包含说、听和第三方“我们”可指三方,包括在场与不在专场的任何相关角色。“你们”可指听话方和第三方。“小李和我中午去了餐馆”。“你们吃了什么”?,5、名词性短语的指示用法,特定语境下,专有名词、称谓语、职业、社会角色等可行使人称指示语功能,它们不表特征,而是表示说话人的言语指向。(1)名词短语指自己:这回你就

19、听老师一句话吧。亲切?你原谅妈妈,我是没有办法啊!冯大伟(我)要求上前线(自称名)(2)名词短语指听话人:宝宝乖,宝宝别哭。(你)谁欺负了兰兰(你),叔叔(我)打他去。,(3)名词短语指第三人称。哥哥坏,妈妈带你打他去。(4)称呼语的指示用法称呼可以指定作第二人称听话对象。先生,你的表掉了。同志,要茶还是咖啡?买菜的,大葱多少钱一斤?特点:这些词的所指完全依说话人的指示而定,名词性短语作指示语的条件和规律?(5)指示代词+人或称谓的指示用法:某,别+本+这,那+你这个同志/这个同志。带有主观感情色彩。,6、人称指示的语境转换:,在语境与语流中转换人称形式,产生基点(说话人)转移。(1)对话过程

20、的人称转换:交际双方轮流担任说话人和听话人。甲:“我去了趟北京”。乙:“你觉得怎么样”?,(2)陈述过程的人称转换,a.引述别人的话,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人称需转换。他得意地说:“我是一个胜利者”。/他得意地说他是一个胜利者。b.心理活动描述,需人称转换:这个和我差不多的、老插队出身的北京姑娘,她在避着我哪。他觉得挺有意思,他不由得又望了望他的背影,他觉得这背影很够味儿。(张承志北方的河),7、人称的尊卑与亲疏等级系统,人称指示词语存在尊卑、亲疏等级区别。(1)尊卑a.自称谦卑与他称尊敬构成对应:在下阁下,晚生前辈,鄙人诸君b.第二人称敬称:您你,你们中性。c.姓名身份语对应系统。(2)亲疏系统

21、是个级次渐变系统。名姓名通用称呼身份语 敬亲词语:陈老临时改变称呼:老Q。,8、人称指示选择的语用规律,人称指示调节与变换有共同的驱动因素:尊卑规律、距离规律(亲疏、心理距离)、隐委与礼貌规律。,六、时间指示,(一)、含义:以说话那一刻为参照点来计算和理解的时间表达方式。今天是新学年开始?今天我们讨论语素。参照点存在于当前具体的交际情景之中。,(二)、汉语时间指示的构成类型有哪些表达方式是时间指示方式1、时间副词:正在、刚刚、马上、立即、后来2、时间名词:昨天、今天、现在3、短语:(1)方位短语:三天前,三分钟后(2)指示性短语:这个星期,那会从现在开始,等一下,等会儿英语有时态等语法时间范畴

22、。,(三)、时间表达的几种方式,1、指示时间与绝对时间(1)绝对时间:不受说话时间影响,以日、夜、月份、季节、年份等自然周期和钟点为基础:参照点不存在当前的、具体的交际情景之中。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前,公元后,耶稣诞生时(2)指示时间:参照点存在于当前的具体交际情景之中,(3)两者的结合:,“这”、“那”加上“星期”、“月”、“年”、“早上”、“下午”等,或加星期或月中的某一天。这种表达有时有歧义:“今年”:可指历制单位,1月1日起,也可指度量单位,以说话那一天算起。一般规律:a 星期、月、年一般以历制单位使用,在一个星期、月、年中都可使用。b 月份名称、一天中的三段

23、+“今”包括说话时间在内的一整个月或一天的任何时间都可说。“今早上”(上午、下午都可说)c 汉英差异:next Thursday 下星期四:英语在周一、二说时有歧义。,2、编码时间和接受时间。同时发生无差别,不同时发生有差别。如:我明天11点来。3、间指示的两种表达角度 时间指示往往要用空间概念来表达,如前、后、上、下等。时间前后关系的确定在语用上有两种表达的角度。,(1)主体感受到的时间到来的先后标准人对时间流动的知觉从未来向过去流动,过去的为前,先来的为前,未来的、后到的为后,时间面对主体而来。现在 前 现在/今 后(生、世、日、月、人)先 后去 今 来上 这 下(回,次,周,月,年,辈子

24、)以前 以后先前、后来不对称,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过去 未来,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Last week,next week 前世不忘,来世相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日方长,去日苦多/空前绝后,/前人后人/未来向我走来(时间动)/时间来了,逝去的时光,后来的日子会更好,日子去了。客观表述时间的指示语大多是时间流动型的,汉、英、日等语言相同。,(2)主体活动方向型(事物发展方向型),主体活动或事物发展的时间进程人自身的活动是从过去朝向未来,已过去的为后,未到来的为前,凡属“未来”前方型的时间表达总与人自身的活动有关

25、,是人的活动趋向而不是时间自身的运动方向。与事物发展方向有关。,后 现在 前未来在前头/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前途光明,前程远大生来死去/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正处于21世纪,走完了20世纪,以成为过去,在我们背后,而未来在我们的前方。/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比预定提前一日到达北京英语back to the future(科幻电影名)如何理解,(四)时间指示的先用现象,指示性时间与绝对时间在使用选择上存在不同,在两可的情况下:语用规律大致为:1、时间距离越短,使用指示方式的可能性越大,明天、后天、大后天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row。无“大后天”

26、等会见,三分钟后见,7:55分见。现在做/10点做(如果已是10点不说后一句),(今天下午,不说“星期一下午”)。,2、语体越正式,使用非指示方式可能性越大,(指示方式是口语体色彩和标志),请柬等正式。3、如果事先已有约定确定的时间,可用约定的时间,不用指示方式:“8点见”。“好,8点见”。,七、方位指示:,(一)含义:以话语活动的参与者作为参照的方位表达方式,与非指示性方式相对。非指示方式:以其它事物或固定的空间位置为参照点,不需要依赖说话人来确定空间位置。,(二)方位指示参照的确定:,1、1、以说话人为参照分靠近说话人和远离说话人两组AA、这(个)、这里、来BB、那(个)、那里、去,指代性

27、词(个,次),地点,动词“这、那”虚化为无指标记,“瞧人家这个经理那个董事长的,都发了”。靠近与远离的确定与实际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相关,空间距离与空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这、那的确定的语用限制是什么?这是个好人。这个晚会很精彩。心里那个乐呀(感情近)。我不喜欢这种/那种香水(香水在身边)。两可(汉语中这、那如此用仅仅是对象个体的谈论,与地点距离无关,英语的分析不一样)我不喜欢那/这味道(第一次说了,照应时少说)英汉不同。,心理距离与说话人的心态、情感有关,涉及礼貌,个体的介入和认同。我来/去看您。你们先走,我就来/到(不用去)来/去白天鹅宾馆和我见面。“来了,来了”(敲门)反而不用“去了,

28、去了”,为什么?“来了,别叫”。,12、将交际双方作为一个整体,以两人所处的方位作为空间参照。在双方存在空间距离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以更大范围的双方都在的空间作依据。让我们离开那里。昨晚我们在这儿(同一域或同一区域)。3、以家宅、参与的组织或活动为参照。(主人翁)有空来我家玩(在办公室说,不在家时)以家宅为中心:可以是两人中的任何一方的家宅。我来你家/我去你家吧。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吧/组织吧(不在现场,或提前预告)来北京玩(自己不在北京时),(三)方位指示的表示词语:,有多种词语和形式可有方位指示功能1、指示代词:这、那。可与个体对象组合。2、地点指示词:这里、那里,这儿、那儿处所名词。(英语为

29、副词)3、方向性动词:趋向动词:来、去。一般动词:拿走、丢掉、抛弃(可用于他、你、可能是词语本身意不是指示)4、一些方位短语和介词短语:树前,在桌子后,左边。当需要依靠说话人才能确定方位时是指示性的,有些自身有方位区分的可不做指示用法、两可。如:汽车后。还有英语的定冠词“the”。,(四)方位的礼貌转移,指不以说话人自身为参照,而转移到以听话人所处的方位为参照,体现在动词趋向上:我就来,Im coming,应是离开Im going。(敲开)“来了”,(警察接报案)“我们就来处理”。“我去了”(去办某事时)(讨论来、去的方位指向到府是如何的),汉语中的表现如何?,八、篇章指示:,(一)含义:某些

30、词语被用于指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篇章的一部分,或用来表明这句话和同一篇中其它话语之间的关系。其参照点正在产生了话语在整个篇章中所处的位置。,(二)类别:1、指示代词:这、那这是我要说的,他是骗子。他们出了车祸,那是我从未见过的。2、示某一话语和上文之间语义关系的一些词语和短语,如:但是、因此、相反、总结说、此外、无论如何。我宁愿呆在家里,外面很冷,此外,还会下雪,恐怕。间指示的一些形容词。如:前一段、后一句、先前、接下来等。有的将篇章指示看作照应或连贯。,九、社会指示,(一)含义: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包括参与者的社会面目,与听话人或所谈及的人之

31、间的相对的社会地位,参照点是说话人本身的社会地位。,(二)表现,1、称呼形式,表明双方不同的关系。先生、博士、领导。2、人称代词:你、您。3、某些语言表达方式:如:先后次序排列,话语表达方式等。,第四讲:会话含义,一、会话含义的定义后面以外的话语的语境含义。二、作原则:1、总则2、四范畴3、九次则,二、义的分类:,(一)格赖斯的分类:1、一般会话含义2、特殊会话含义(二)关联理论的分类1、明说2、暗含,四、会话含义的特性,可取消,不可分离,可推导,非规约性,不确定性,五、会义的推理,(一)格赖斯的推理:1、参与因素:字面定义,合作原则,背景知识。2、推理的步骤和过程(二)关联理论与推理:1、明

32、说的推理:假设图式的形成,意义的语境化过程:指称消歧和语义的补充丰富。2、暗含的推理:语境假设的形成,最佳关联检测,非实证性推理。,第五讲:礼貌与面子,一、礼貌原则:1、礼貌的三等级:损益、选择、间接2、礼貌准则。3、学者的修改和汉礼貌的表现。文化选择与间接等级有自己的特点,有热情亲密准则,有称呼上的近敬原则,汉语礼貌更礼貌词语与手段的运用,程度为礼貌词语等级。,二、Leech的礼貌原则,Leech(1983)认为构成礼貌的重要因素是命题的行动内容给交际双方带来的利益损益和话语提供给受话人的自主选择程度。利益损益是由话语的命题内容决定的,发话人话语的命题内容越有利于受话人,话语就越礼貌,反之就

33、越不礼貌。如下面一组例句:,12 Peel these potatoes.13 Hand me the newspaper.14 Sit down.15 Look at that.16 Enjoy your holiday.17 Have another sandwich.从12到17,受话人得到的利益递增,因而话语的礼貌程度递增,相反从17到12受话人的付出递增,话语的礼貌程度也因之递减。,话语提供给受话人的自主选择度则是由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决定的,越间接的方式,发话人的强迫程度越小,受话人自主选择作出被要求行动的自由度越高,因而话语的礼貌程度也就越高。如例句:18 Answer the p

34、hone.19 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20 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21 Can you answer the phone?22 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23 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Etc.从18到23,话语的间接程度递增,话语的强迫力递减,受话人拒绝接受的自由度就越高,由此导致的话语的礼貌程度也越高,反之就越低。,利益损惠等级与话语间接等级各自独立产生作用,相互之间却也存在着冲突。命题内容有利于受话人的话语,如提供等行为,使用直接

35、方式是礼貌的,相反,使用太间接的表达方式,则显得发话人给予受话人的利益言不由衷,不够诚心。例如请受话人吃苹果,直接方式可以很礼貌,比如说:“来,吃一个苹果。”如果使用非常间接的方式,如“能赏赏脸请你吃一个苹果吗”,则反而有损于礼貌。以此为基础,Leech进一步提出了制约人际言语交际的六条礼貌原则,它们是:,1)得体准则(Tact Maxim)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a.尽量少让自己受益。b.尽量多使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Modesty

36、 Maxim)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第一与第二条准则涉及交际双方的利益分配情况,适用于指令性和承诺性言语行为(in impositives and commissives)。例如:24 You can lend me your car.25 I can lend you my car.26 You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27 We must co

37、me and have dinner with you.在这里,25和26是发话人付出,受话人得到好处,表现得礼貌一些,而24和27叫受话人付出,难以令人接受。,第三与第四条准则侧重于对自身和交际对方的评价,适用于表情性和表述性言语行为(in expressives and assertives)。例如28 What a marvellous meal you cooked!29 What an awful meal you cooked!30 A:He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B:Yes,wasnt it!(referring to the performa

38、nce of a musician)31 A: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B:Yes,wasnt it!28是赞誉受话人,显得有礼貌,而29则相反,贬低了受话人,表现得无礼。30是赞扬他人,也是有礼貌的,而31中B的回答是赞扬自己,违反了谦逊准则,是不礼貌的。,这四条准则具有两两相对的性质,在这些相对的准则中,Leech(1983:133)认为第一条准则比第二条准则对交际行为具有更大的强制性,第三条准则也比第四条准则更具有支配力。,第五与第六条准则侧重于自身对待他人的态度,适用于表述性言语行为(in assertives)。例如:32 A:It was a

39、n interesting exhibition,wasnt it?B:No,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33 A:A referendum will satisfy everybody.B:Yes,definitely.34 Im terribly pleased to hear that your cat died.35 Im terribly sorry to hear that your cat died.32违反了一致准则,而33符合一致准则,两句的礼貌程度就迥然有别。34违反了同情准则的要求,显得过分而无礼,例35则表达了对受话人的同情,是礼貌的言语。,在这

40、六条准则里面,Leech又认为次则a比次则b重要,其原因就在于负面礼貌比正面礼貌更被人重视。礼貌原则同样可以指导汉语的礼貌表达。在名利的分配方面,汉文化的要求就是约己利他,多给对方以好处,包括物质上的实惠和精神上的喜悦与荣耀,少给自己捞好处。在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汉文化崇尚褒人贬己的礼貌原则,尽量褒扬他人,尽量贬抑自己。对待他人则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三、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策略,Brown和Levinson(1978)在Goffma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

41、-imagine),是一套由他人行动来满足的愿望。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与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具体言语行为在特定文化中的强加程度的认定。,(一)负面面子,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区分成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负面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行动不被人强加,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基于此种认识,Brown和Levinson认为某些言语行为内在地侵犯了交

42、际者的负面面子。如下列行为就内在地威胁了受话人的面子:,让受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如:a.命令、请求,(说话人表露要受话人作某行动)。b.建议,(说话人认为受话人应该或可能做某事)。c.提醒,(说话人表露受话人应该记得做某事)。d.威胁、警告、激将,(说话人表露受话人不做某事将受到制裁)。,让受话人接受或拒绝的行动。如:a.提供,(说话人要受话人表明自己是否要说话人为他作出某行动,因此可能使受话人产生心理负担。)b.许诺,,说话人对受话人或其所有物有所渴求,从而使受话人有理由认为自己不得不采取保护行动或将所有物给予受话人的行为:a.恭维、表达妒忌或羡慕(说话人显露了喜欢受话人的什么东

43、西)。b.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愤怒、生气、贪求等(它表明说话人可能会伤害受话人或其所有物)。,与此相反,还有一些言语行为内在地伤害到了说话人的负面面子,如:表达感谢,说话人接受了欠情,贬抑了自己的面子。接受受话人的感谢或抱歉,说话人可能被迫减少受话人的欠情心理或违规行为。辩解:接受提供:说话人被迫欠情,被迫侵犯受话人的负面面子。对使受话人窘迫的行为作出回应:如果说话人注意到了这个行为,他可能会使受话人受窘,如果他装着不注意,又可能使自己不舒服。不情愿的许诺或提供:说话人被迫承担自己不情愿的行动。,为此,为了避免或减少交际者的负面面子的损失,说话人需要采用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polit

44、eness strategies)。这种负面礼貌是以回避为核心的(avoidance-based),它们包括:1)利用规约性间接手段(Be conventionally indirect)规约性间接手段可以规约性地提出请求等,避免损害到受话人的负面面子。例如:36 Can you please pass the salt?这里以规约性的间接手段表示请求,减少了对受话人的面子侵害。,2)不要假定(Dont presume/assume)避免假定或断言包括在面子威胁行为中的任何内容是受话人所希望的或相信的,如有关受话人的想法、什么是受话人值得注意的等等,从而减少面子威胁行为与受话人之间的联系,达到

45、缓解面子威胁的目的。为此,可以采用提问或规避(Question,hedge)等策略。例如:37 Close the window,if you can/if it isnt already closed.If从句起到了规避的效果。,3)不要强迫(Dont coerce H)不要强迫受话人作出行动反应。其方法有:表示悲观,如采用如下一些表达方式:38 Could/Would/Might you do X?39 I dont imagine/suppose thered be any chane/possibility/hope of you 尽量减少强加的量度,如:40 I jusu want

46、to ask if I can borrow a tiny bit of paper.,4)表明发话人不想强加的愿望(Communicate Ss want to not impinge on H)发话人可以用抱歉的方式来表达此种愿望,如:41 I normally wouldnt ask you this,but 42 I dont want to bother you,but 还可以避免使用代词you和I,以使行动与发话人和受话人无关。如可以说:43 It appears that 44 It looks like 而避免说:45 It appears to me that 46 It l

47、ooks to me like,5)给受话人提供补偿(Redress other wants of Hs)发话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补偿,以抵消受话人面子侵害的损失,如承认蒙受恩惠、承认欠债等,例如:47 Id be eternally gratefull if you would48 Ill never be able to repay you if you,这种以行动自由和自主决定自由为核心的负面面子概念和以非强加为特征的负面礼貌在西方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但却难以充分反映汉文化面子与礼貌的本质。中国人的面子感受侧重于情面或体面的损益,是一种尊严与尊重的要求,而不直接表现为行动自由与自我决定

48、自由的要求。妨碍自由的强加不是构成礼貌危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强加方式是汉文化中非常普遍的一种使役方式。其二,汉文化的特质可以容忍强加,有很多手段可以弥补强加在礼貌上的不足。如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次序能够造成直接使役方式的合法使用和地位低微者的正常接受。汉文化亲属关系之间浓厚的亲情意识和义务感,能够自然地接受直接使役方式,并将之常规化。工作关系讲求直接、效率和规程,可以将直接使役方式的使用合法化。再者,汉语中有许多调节直接使役方式礼貌力量不足的手段,如使用礼貌性的词语以及解释理由等,因而可以使直接方式在一个普遍可接受的礼貌程度上被使用。,(二)正面面子,正面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

49、人欢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同。Brown和Levinson认为下列言语行为构成了对受话人正面面子的威胁,如:A.对受话人的正面面子有负面评价的行为,包括:a.指责、批评、轻视、讥笑、侮辱、不满等,它们指示着说话人不想受话人之所想,不喜欢受话人的行动、个性、所有物及思想等。b.反驳、质疑、争执、不同意等,它们表明说话人认为受话人是错误的、不可理喻的。,B.不关心或冷漠受话人正面面子的行为,如:a.表达强烈、失控的情绪(给了受话人恐惧或窘迫的理由)。b.不尊敬、提及禁忌的话题及在语境中不适宜的东西(表露说话人不看重受话人所看重的)。c.带来有关受话人的坏消息或关于说话人的好消息(表露说话人不

50、关心受话人的感情、愿意引起受话人的痛苦)。,d.提起带有危险情绪或有分歧的话题,如政治、种族、宗教等(说话人造成了有危面子的气氛)。e.行为上明显地不合作,如打断谈话、作与所说无关的评述或该注意的不注意等(显露说话人不关心受话人正面或负面的面子)。f.初次相遇时使用了不合适的称呼或标志身份的东西(发话人有意地或偶然地以一种冒犯或令人窘迫的方式错认了受话人),同样,也有一些言语行为内在地威胁到了说话人的正面面子,如:A.抱歉。B.接受恭维(说话人可能被迫诋毁受话人先前恭维的对象或可能觉得要强迫回赠对受话人的恭维)。C.身体的失控,如伴跤或跌倒等。D.自我羞辱,否定,搪塞,畏缩,行动愚蠢等。E.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