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0394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全国第四、五次人口普查的基本数据对我县育龄妇女在两次普查期间的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县人口出生率和总生育率大幅下降,峰值生育年龄从1989年的20-24岁后移到25-29岁。2、分年龄组平均孩次下降,二孩比例下降,多孩现象基本杜绝。3、我县人口出生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育龄妇女生育率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5、不同在业状况和不同职业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差别很大。6、个人需求对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具有较大影响。7、育龄妇女文化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8、人口学因素包括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已婚比例、分年龄别

2、生育水平及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等对出生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口增长,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1、发展经济对于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加强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降低妇女生育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3、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4、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到对农村育龄妇女和无职业育龄妇女的管理上。5、早婚、早育现象不容忽视。6、完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一、 我县育龄妇女生育现状(一)我县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2000年我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总人口为296002人,与1989年相比增加了17.56%。人口出生率从1989年的

3、13.63下降到2000年的7.76。在此期间,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47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1 不同时期育龄妇女生育简况项目1989年2000年出生人数(人)34322296育龄妇女人数(人)7457589079总人口(人)251783296002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29.6230.09出生率()13.637.76(二)峰值生育年龄后移,总和生育率下降。在介绍总和生育率之前先了解一下分年龄组生育率。分年龄组生育率是指某年龄组育龄妇女在一定时期内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组育龄妇女的人数之比。总和生育率(TFR)是指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这个指

4、标说明每千名育龄妇女假如按照某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水平渡过其一生的生育过程可能生育的小孩数,它不受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为总和生育率 为第个年龄组妇女的生育率为年龄组序号,=1表示15-19岁年龄组,=7表示45-49岁年龄组。可见分年龄组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消除了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能更确切地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表2和图1列出我县1989年和2000年的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的情况。表2 不同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 单位: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TFR198910.54130.4268.663

5、0.359.190.6301248.9520003.6853.0286.7216.553.1600815.65 首先,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我县育龄妇女峰值生育年龄从1989年的20-24岁后移到25-29岁。人口学家通常将生育峰值年龄在20-24岁之间的称为早期生育型;峰值生育年龄在25-29岁之间的称为中期生育型;峰值生育年龄在30-34之间的为晚期生育型。显然,我县育龄妇女的峰值生育年龄从1989年的早期生育型转变为2000年的中期生育型。其次,我县育龄妇女早婚现象虽有所下降,但还仍然存在。2000年15-19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为3.68,与1989年相比下降了6.86个千分点。另外,

6、我县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1989年的1248.95下降到2000年的815.65,下降了433.3个千分点。(三)分年龄组平均孩次下降,二孩比例下降,多孩现象基本杜绝。孩次比例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一孩次出生婴儿人数占同期全部出生婴儿总数的比值,反映的是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情况。计算公式为:其中:为j孩次比例 为期内j孩次出生婴儿人数 B为同期全部出生婴儿总数平均孩次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妇女生育孩次的平均值,反映该时期活产婴儿的平均出生顺序数。计算公式为:其中:为平均孩次 j为孩次 为期内第j孩次的出生婴儿数 B为同期全部出生婴儿总数表3中列出了不同时期分年龄组活产婴儿的孩次比

7、例与平均孩次情况。表3 不同时期分年龄组活产婴儿的孩次比例与平均孩次年龄组孩次比例(%)平均孩次一孩二孩多孩1989年2000年1989年2000年1989年2000年1989年2000年15-1997.711002.290001.02120-2495.661004.2300.1101.04125-2962.3086.3635.8615.931.8401.401.1430-349.2837.0482.9962.967.7302.001.6335-398.7920.0064.8480.0026.3702.231.8040-44000010003.50045-4900000000从表3中可以看出,

8、2000年的一孩比例均高于1989年,而2000年只有35-39岁组的二孩比例略高于1989年的二孩比例,其余各年龄组的二孩比例均小于1989年。另外,2000年基本上杜绝了多孩现象。从平均孩次上看,2000年各年龄组的平均孩次均小于1989年的平均孩次,由此可见,我县多孩生育现象在现阶段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四)我县人口出生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出生率是指某一区域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总人口的生存人年数比。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代替自下而上人年数。出生率是生育率度量中最基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所以了解出生率也能体现出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表4 2000

9、年远郊山区县人口出生率比较表 单位:单位名称全市平均怀柔县平谷县密云县延庆县出生率()6.07.76.98.08.4 从表4和图2可以看出我县人口出生率为7.7,高于全市1.7个千分点。在四个远郊山区县中,我县人口出生率分别低于密云县、延庆县0.3和0.7个千分点,而高于平谷县0.8个千分点。二、影响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因素分析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我县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县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相对稳定的,它对我县育龄妇女生育率的降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还有: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二是文化素质的影响;三是人口学自身因

10、素的影响。(一)经济因素对我县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影响1、育龄妇女生育率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面下降。一般说来,经济因素要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逐步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从而使生育率发生变动。但尽管如此,通过分析,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经济因素对生育状况产生的巨大影响。研究经济因素对生育状况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和总和生育率(TFR)。我县1990年人均国内生育总值为2360元,而2000年达到了人均12812元,是1990年的5.4倍。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90年的1.27,下降到2000年的0.82。具体情况见表5。表5 我县1990年至20

11、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总和生育率表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人均GDP(元)236028063652502374898774946010328112911300212812TFR1.271.111.100.951.041.121.091.120.920.930.82 由表5和图3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0年我县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随着人均国内生育总值的提高而逐渐下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并不会总是随着人均国内生育总值的提高而无休止的下降。因为人的再生产过程是一自然过程,只能说随着经济的

12、发展,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会达到一个最低点,它会在这个最低点左右摆动,但幅度不会太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的发展对育龄妇女生育率的制约作用。2、不同在业状况和不同职业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差别很大。经济因素与育龄妇女生育率的关系也表现在职业与生育率的关系上。因为不同职业常常与不同生产方式相联系,与家庭的经济、文化状况相联系。一般说来,从事与事现代化生产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的育龄妇女生育率低;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职业,妇女生育率高。我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无职业的育龄妇女生育率为54.7,而有职业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为16.7。表6 按职业分平均每个育龄妇女活产子女数 单位:

13、人职业别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无职业1.36有职业小计1.26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12专业技术人员1.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3商业、服务业人员1.19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53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15另外,从表6可以看出:无职业的育龄妇女平均每个活产1.36个孩子;而有职业的育龄妇女平均每个活产1.26个孩子。在有职业的育龄妇女当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育龄妇女平均每个活产1.53个子女;而从事其他职业的平均每个育龄妇女活产子女数在1到1.12之间。可见从事不同职业的育龄妇女在生育状况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从事农、林、

14、牧、渔业的育龄妇女主要是农村的育龄妇女。首先,她们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较深。其次,山区农村的育龄妇女与城镇的育龄妇女在生育政策上存在着较大差别。2、由于无职业育龄妇女没有固定的工作,她们不受职业的限制,这也大大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及服务的难度。3、个人需求对生育状况具有较大影响。生产的发展常常通过个人需求这一经济因素而制约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变化。需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需求是满足和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生产有限,需求有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有足够的生存资料,还要有丰富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需求的增长、构成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生产力愈发达,

15、现代化的住宅、家具和其他日益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寻求知识的新方式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当一种需求满足之后,又有新的需求出现,这些需求不断刺激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需求及其构成的变化、上升使人们日益倾向少育。因为在满足个人需求(包括求知的需求)和养育子女之间,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满足个人和家庭成员物质文化生活及对知识的需求。城市居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比农村广泛得多和复杂得多,因而在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自然趋向于少育。由于资料有限,在这里我们利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总和生育率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表7 怀柔县1990年至2000年非农比重与总和生育率情况表 单位:%、

16、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非农比重17.9118.9419.4120.8222.6824.1725.0626.2427.37297538.70TFR1.271.111.100.951.041.121.091.120.920.930.82将我县1990年至2000年各年的总和生育率与同期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相比较(见表7和图4),可以看到,我县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与非农人口比重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即随着非农人口比重的提高,人口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可以预言,未来我县生育率的下降将主要取决于农村中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

17、地区的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是摆脱制约生育率下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二)文化程度越高,育龄妇女生育率越低。 表8 按受教育程度分平均每个育龄妇女活产子女数 单位:人受教育程度平均每个育龄妇女活产子女数合计1.29未上过学、扫盲班1.98小学1.68初中1.22高中1.19中专0.94大学专科0.91大学及以上0.86 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水平的影响作用比较直接和明显。我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越低(见表8和图5)。 另外,随着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平均孩次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低的育龄妇女超生现象比较

18、严重。(见表9) 表9 按受教育程度分育龄妇女平均孩次受教育程度平均孩次未上过学、扫盲班1.5小学1.4初中1.3高中1.1大专1.1本科及以上1.0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受教育程度对育龄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如此直接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妇女生育的旺盛期,也是工作、学习的精力比较充沛的时期。受过较高教育的妇女不愿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期都用在养育子女上,而妨碍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她们自觉控制生育子女数。二是受过较高教育的妇女更关心第二代的智力发育和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愿意生得少些、养得好些、教育得好些,使子女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三是受过较高教育的育龄妇女受传统的生育观影响较

19、小。四是在当今社会中,高文化程度的人口,往往属于高收入阶层。而收入无疑是改变客观生活质量的基本力量。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对生活有着较高的期望。因此在考虑降低生育率的措施时,从长远讲应尽快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要努力保障妇女特别是女童的受教育权利,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也直接有利于控制妇女生育率。 (三)我县出生率变动中人口学因素分析由于发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事件和生育事件是一致的,出生人数和生育人数又相差很小,因此,出生率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出生率的变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育率的变动情况。从1990年到200

20、0年,我县人口出生率从14.0下降到7.8。在此期间人口出生率并不是呈直线下降的,而是经历了几次波动(见表10和图6)。本部分仅用标准化分析方法试图寻找出我县出生率变动中人口学因素的作用。出生率本身是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已婚比例、分年龄别生育水平及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等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产物。因此,应用标准化分析方法对这些直接影响出生率的人口学因素进行分离,并度量各单一因素的影响方向、影响大小,对于弄清出生率变动的主要原因,认清人口形势,把握计生工作重点是非常有效的。表10 1990年至2000年我县人口出生率变动表 单位: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

21、7199819992000出生率14.011.312.410.612.011.211.210.07.47.17.8 1、标准化分析的基本思路及特征标准化分析方法是人口统计中常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出生率的标准化分析不仅可以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同一人口的出生率的纵向比较中分离出人口控制的效益。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出生率的变化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估算出每个部分的变化对出生率的影响大小,最后确定某些部分或某些部分的多大成份为人口控制的效益。我们可将出生率的变动分解成下列4个人口学因素的变化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即一定时期各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与全部育龄妇女

22、人数之比;已婚育龄妇女比例即各年龄组已婚妇女人数与本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分年龄别生育率即在一定时期内分年龄组育龄妇女活产子女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标准化分析方法可分别估算出这四个因素对出生率变动的影响大小。标准化分析方法具体步骤:首先估算出两个时点出生率,观察其是否有差异;其次选择标准人口作比较参照之用;最后运用一系列公式,计算各项因素的影响。现设定CBR1、CBR2分别为1990年、2000年的人口出生率。选择1990年人口为“标准”人口。、分别代表1990年的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育龄妇女已婚比例和分年龄别生育率,、分别代表2000年的相应指标,则上述步骤可表示如下:

23、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育龄妇女已婚比例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育龄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上述四个人口学因素对出生率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作用,因此,在测度总影响时要包括这些交叉作用的影响即:=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 +育龄妇女已婚比例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 +育龄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 +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 +交叉作用的影响 + + +交叉作用的影响2、1990年与2000年我县人口出生率的标准化分析(1)资料来源1990年数字采用四普数字,2000年数字采用五普10%抽样

24、数字表11 1990年与2000年各项因素数据表年龄组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育龄妇女已婚比例(%)年龄别生育率()19902000199020001990200015-1914.5612.202.921.8410.543.6820-2418.3910.5855.3117.43130.4253.0225-2919.6414.6196.8694.0968.6684.4230-3417.0718.2999.6698.7730.3516.5535-3914.5317.7699.7999.759.193.1640-449.1213.9199.781000.63045-496.6912.6599.9610

25、000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如下结果:表12 2000年与1990年我县各项因素对出生率影响的比较2000年与1990年比较年龄结构影响已婚比例影响分年龄别生育率影响育龄妇女占人口比重影响交叉作用影响出生率变动的绝对数()-6.24-2.37-1.35-2.340.46-0.64占出生率变动总和的比例(%)/-33.10-18.85-32.686.42-8.94(注:出生率变动总和是指各项因素对出生率变动影响的绝对值之和)表13 我县2000年与1990年各项因素对出生人数影响的比较影响因素增减出生人数(人)年龄结构-702已婚比例-400分年龄别生育率-693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136交叉作用的

26、影响-189通过以上标准化分析可知,2000年与1990年相比,我县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已婚比例、分年龄别生育率的变化使出生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变动使出生率下降幅度最大为2.37个千分点,占出生率变动总和的33.10%;其次分年龄别生育率的变化使出生率下降2.34个千分点,占出生率变动总和的32.68%;另外,育龄妇女已婚比例的下降使出生率下降了1.35个千分点,占出生率变动总和的18.85%;而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动使出生率上升了0.46个千分点,占出生率变动总和的6.42%,但由于它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3个因素的影响,所以2000年与1990年相比出生率仍下降了6.

27、24个千分点。2000年我县总人口为296002人,若将上述几项要素促使出生率下降或上升换成2000年减少或增加的出生人数可得出:由于育龄妇女结构的影响使2000年少出生702人,由于育龄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的下降使2000年少出生693人,由于育龄妇女已婚比例的变动使2000年少出生400人,而由于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的上升使2000年多出生136人。三、几点建议通过以上分析,我县计生工作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成绩显著。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口增长、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除了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党的生育政策和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外,我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1、发展经济是基础。人口发展与社会经

28、济的发展紧密相联。人口运动的根本制约力量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对于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加强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势在必行,这是降低妇女生育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强,容易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所以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必然趋向少生。因此从长远看,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逐步提高我县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将有助于降低计划生育工作难度,从而持续保持育龄妇女的低生育水平。3、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杜绝“流出地没法管,流入地无人管”现象的发生。外来人口流

29、动性大,受户口登记地的限制又小,所以他们应是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0年我县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中,有24.24%的妇女为外来人口。所以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有利于育龄妇女生育率的降低。4、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到对农村育龄妇女和无职业育龄妇女的管理上。一般情况下,农村的育龄妇女和无职业的育龄妇女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较深。另外,计生政策对他们的控制力较小,她们不在乎有无工作,不论有无条件她们都要生。5、早婚、早育现象不容忽视。“法定结婚年龄”并不是“必须结婚年龄”,早婚必然导致早育。2000年我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5-49岁已婚人口中有11.05%的女性和16.48%的男性早婚。有人认为如果只生一个孩子,早生晚生都一样,其实不然,如果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5岁,一百年内有4代人出生,而如果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0岁,那么一百年内将有5代人出生,这样人口规模将大不一样。6、完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老年人晚年生活社会保障程度愈高,相对依靠子女程度就愈低,追求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就会淡化。所以逐步完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必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