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1773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课程标准.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编资料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病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进规律,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理解.病理学病理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病理学英文名称:Patholog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120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6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八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三、课程地位、性质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主要桥梁学科,是医学中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为医学类、药学类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科学。通过病理学的学习,帮助

2、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奠定坚实的基础。四、课程基本理念1.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是互相联系、密切相关的,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协调活动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局部的病变常常影响全身,而全身的改变,也可影响局部的变化。例如局部的炎症可通过炎症介质引起全身症状。肺结核的患者,常有低热、疲乏、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同时肺结核的病变也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的病变可以局限甚至痊愈,抵抗力低下时,陈旧性病变又可复发或恶化。因此在病理教学中,要突出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联系。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任何疾病及其病理变化,在发生发展的各

3、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所见的病变,是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表现,而非疾病的全貌。因此在观察任何疾病的某种阶段性静态表现时,要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动态的思考。3. 形态、功能与代谢相结合疾病过程中机体发生的变化,涉及形态、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改变。代谢的改变是功能和形态改变的基础,功能与形态改变又有相互影响,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导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组织器官缺氧和代谢紊乱等。病理学在侧重介绍形态学改变的同时,要联系代谢的改变,更好地理解功能的改变。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是疾病共性或特性的

4、总结,在讲解病理理论时联系具体疾病和临床实践,有助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强化和加深学生对病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病理学侧重疾病形态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联系,病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观察和尸检,在联系病例中学活知识。在理论课、实习课、讨论课、尸检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运用点拨、启发、提问、引导、导演、总结等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读片、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和调动起来。在实习教学环节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标本和切片时,学会联系理论分

5、析疾病的进展规律。在病理学实习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该项实验课时的1/5。5. 经典与前沿相结合病理学既是一门医学经典学科,又与基础与临床各学科进展相互渗透,在生命科学进展迅速的二十一世纪,病理学本身不断吸取相关学科的前沿进展,从而使自身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例如,随着对干细胞分化调控机理、实体瘤分子遗传学、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等的深入了解,分子病理学的内容不断拓展。因此,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一贯重视的对基本病变、基本理论的深入透彻讲解,又要适当引入相关前言领域的科学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6.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特色突出的学科,各

6、种现代媒体的介入,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素材来源,如各种病理图片库、病例库、尸检资料库,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此优势,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幻灯、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电视录像等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拣和摄取效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五、课程设计思路在充分理解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的前提下,遵循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现代病理学的发展、国内一流兄弟院校和我们教研室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总结,第

7、四军医大学病理学课程设计思路如下:1. 病理学课程的主要形式病理学有理论课、实习课、尸检讨论、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网络课程自学辅导、学员读书报告及课外科研等形式。理论课的安排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病理变化的共性规律,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变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病理内容,联系基本规律掌握各系统代表性和重要的疾病的特性。实习课与理论课并进,每学习完一部分理论,跟进相应的实习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代表性图片、讨论典型病例等形式,在巩固理论内容的同时,牢固掌握基本病变和特征性病变的变化规律,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理论课程中间,穿插“病理学前沿进展”的

8、专题讲座课,介绍病理学重要的进展和研究热点及其科学意义,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在每一系统课程之后,跟进典型病例或尸检进行讨论,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评。网络课程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新手段、新模式,是教育面向大众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学生通过浏览病理学网络课程,加深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视频点播可以让学生和在课堂上一样看到老师的讲解。对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动画可以生动具体地演示象血栓形成等一些动态的病理过程,具有互动性的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结合学科进展、理论前沿和我科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查

9、阅参考文献,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开展读书报告和课外科研活动。2. 病理学课程中的实习课设计思路八年制学生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实习,侧重掌握主要疾病大体改变和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观察病变、分析病变和联系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并能对相关病变和病例展开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病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进规律,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为学习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获取如

10、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各种基本病变的病理学形态特点及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运用已学相关医学基础及病理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与结局;(2)熟悉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理论联系实践,灵活运用病理学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作出逻辑性强、科学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并提出初步病理诊断;(3)规范、准确使用常用病理学专业英文术语,并具备自行检索、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自学英文原版病理学专著的能力,较准确领会其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质疑,并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4)文献阅读与科研工作的参与,初步具备科研设计、开展研究性实验以及撰写综述及科研论文的能力;(5)使用大量的病理大体及切片标本的观察与描述实践掌握

11、科学的病理学观察方法,准确描述病变的观察所见,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合理结论;(6)了解尸体剖验在推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基本操作方法与操作过程,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保存和送检病理标本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专业英语术语,为学习后续的临床专业、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实验课中通过对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描述、对比,掌握科学的病理形态观察方法,训练病变描述、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3)精选设计临床病理讨论(CPC)材料,分工

12、合作能对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4)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获取学科前沿知识,丰富了课外生活,部分可运用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与实践,熟悉病理学学科的前沿进展与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形成较强的临床科研思维,初步具备科研设计、开展研究性实验与撰写科研综述与论文的能力。(5)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实验、网络、第二课堂等多种教学活动,逐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领悟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结合是医学的基本精神,具备热爱和献身于人类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以及不

13、断进取创新的探索精神;初步具备协作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养成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相结合的意识;能重视获取病理病学专业信息能力的养成,初步了解专业信息资源,确立一定的专业信息意识,能初步运用有效的方法获取相关的专业信息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篇、章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实验小计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4812第三章损伤的修复224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610第五章炎症4610第六章肿瘤6612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468篇、章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实验小计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448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6612第十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22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6612第十二章女

14、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22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22第十四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6814第十五章免疫性疾病22补充军事病理24考核224合 计6060120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课【说明】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级,即核心内容、重点内容、一般内容。核心内容构成课程的主体框架,是教员必须在课堂上讲深讲透、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内容是核心内容的延伸和丰富,教员在课堂上可以少讲,但必须指导学员学习并熟悉的内容;一般内容指教员可以不讲,但学员必须通过自主学习并了解的内容。第一章 绪 论基本要求:了解人体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重点:病理学的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难点:

15、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视频录像:人体尸体剖验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1. 尸体剖检2. 活体组织检查3. 细胞学检查(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2.组织和细胞培养四、病理学的发展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基本要求: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特点。熟悉凋亡的发生机制及与坏

16、死的区别,细胞老化的概述、概念、特征和发生机制。了解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重点: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2细胞水肿、脂肪变、透明变的概念3坏死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各型坏死的病变特点难点:细胞和组织可逆性损伤的病变特点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萎缩二、肥大三、增生四、化生第二节 细胞与组织的损伤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演示法、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

17、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一)可逆性损伤变性 1. 细胞内水肿2. 脂肪变3. 玻璃样变4. 淀粉样变5. 粘液样变6. 病理性色素沉着7病理性钙化(二)不可逆性损伤坏死 1. 坏死的基本病变2. 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 3. 坏死的结局第三节 细胞凋亡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概念、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与坏死的区别第四节 细胞老化方法:讲授法手段:电子幻灯概述、概念、特征和发生机制第三章 损伤的修复基本要求:掌握修复和再生的概念,各种

18、细胞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功能和结局,皮肤的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基本特点。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创伤愈合的概念和类型。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重点:1.再生的概念,细胞的再生潜能2.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难点:1.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2.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第一节 再生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三、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与分子机

19、制四、人工干预下的组织再生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学生绘图、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态,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对机体的影响;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第三节 创伤愈合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创伤愈合的概念和类型一、皮肤创伤愈合二、骨折愈合的过程和基本特点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基本要求: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

20、栓子、梗死等概念,临床常见重要器官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条件、机制及过程,各种血栓和栓塞的类型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类型。熟悉水肿的病理变化及各种水肿的命名,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形成的原因及条件,梗死的形态及梗死灶的结局,出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及类型,组织内出血的病理变化,各类血液循环障碍在人类疾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了解侧枝循环的意义,血栓与死后凝血块的区别,梗死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对机体的影响。重点:1淤血的概念,肝、肺瘀血的病变特点2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各型血栓的形态特点3栓塞的概念及主要类型4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形态特征 难点:1血栓形成的机制及研究进展2梗死的形成条件3

21、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第一节 充血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演示法、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动脉性充血的概念二、静脉性充血(淤血):概念、病因、病变、后果及临床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三、侧枝循环的意义第二节 血栓形成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绘图法、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绘图(学生)、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概念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血流状态

22、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形态及类型四、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五、血栓的结局: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六、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三节 栓塞方法:讲授法、动物实验、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动物模型(兔子)、视频录像、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栓塞及栓子的概念二、栓子运行的途径三、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及其它栓塞第四节 梗死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梗死的概念二、1、梗死

23、形成的原因及条件2、梗死的病变及类型3、心、脑、肺、肠梗死的形态3、梗死灶的结局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 出血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出血的概念二、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类型 1、破裂性出血 2、漏出性出血三、组织内出血的病理变化四、后果第六节 水肿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水肿的概念及命名二、水肿的病理变化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五章 炎 症基本要求:掌握炎症的概念及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炎细

24、胞的形态特点及在炎症中出现的意义,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急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特点,炎性息肉与炎性假瘤的概念,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常见病因以及形成条件与形态特征。熟悉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及全身表现,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改变,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的概念和临床特点。了解炎症的原因和分类,急性炎症的病变过程与发生机制。重点: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2急性炎症的类型、病变特点3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组成成分及病变特点难点:1急性炎症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渗出的病变特点及其发生机制2炎症介质的种类、来源、作用3菌血症、毒血症、

25、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临床病理特点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第一节 炎症概述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板书、网络课程一、炎症的概念和意义二、炎症的原因和分类三、基本病理变化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表现第二节 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改变,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二、通透性增加及机制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渗出过程及其发生机制; 主要炎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在炎症中出现的意义四、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特点六、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 慢性炎症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板书、网络课程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

26、变化特点二、慢性肉芽肿性炎:概念、常见病因以及形成条件和病理形态特征三、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四、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临床特点第六章 肿 瘤基本要求:掌握肿瘤概念,肿瘤与非肿瘤性增殖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肿瘤的分类,上皮性肿瘤的特征,以及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概念。熟悉肿瘤的大体形态特征、肿瘤的生长速度与生长动力学。了解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特点,肿瘤的分级与分期,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间叶性肿瘤的特点。重点:1肿瘤的概念2肿瘤异型性的概念及其特

27、点3肿瘤的扩散途径4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5癌与肉瘤的区别难点:1肿瘤异型性的概念及其特点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3癌与肉瘤的区别4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肿瘤的概念1、肿瘤的概念2、肿瘤与非肿瘤性增殖的区别二、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1、肿瘤的大体形态2、肿瘤的组织结构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

28、件、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2、肿瘤细胞核的异型性3、肿瘤细胞胞质特点4、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肿瘤的生长1、生长方式2、生长速度与生长动力学二、肿瘤的扩散1、侵袭2、转移3、侵袭和转移的机制三、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二

29、、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肿瘤的命名原则1、良性肿瘤的命名2、恶性肿瘤的命名3、肿瘤的特殊命名二、肿瘤的分类第七节 常见肿瘤的举例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实物标本、石蜡切片、数字切片、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上皮性肿瘤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3、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二、间叶性肿瘤三、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四、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PBL、信息

30、化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二、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基本要求: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各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症和结局,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心肌炎和心肌病的概念和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心包炎和心脏肿瘤、

31、周围血管病变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重点:1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2高血压的类型、病理变化3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难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板书一、动脉硬化的分类(一)细小动脉硬化(详见第三节)(二)动脉中层钙化(三)动脉粥样硬化(详见本节)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1. 高脂血症2. 高血压3. 吸烟4. 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5. 遗传因素6. 其他因素(二)发病机制1. 损伤应答学说2. 脂质渗入学说3.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4. 平滑肌增殖学说三、

32、病理变化(一)基本病变1. 脂纹2. 纤维斑块3. 粥样斑块4. 继发病变(二)主要动脉的病变1. 主动脉粥样硬化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详见第二节)3. 颈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4. 肾动脉粥样硬化5.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6.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板书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二)心肌梗死1. 原因2. 好发部位和范围3. 类型4. 病理变化5. 合并症(三)心肌纤维化(四)冠状动脉性猝死第三节 高血压病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讲授法、

33、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板书一、概述(一)高血压(二)高血压病(详见本节)(三)继发性高血压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病因素1. 遗传因素2. 环境因素(二)发病机制1. 各种机制引起的Na+潴留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板书2. 外周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三、类型和病理变化(一)良性高血压1. 机能紊乱期2. 动脉病变期3. 内脏病变期(二)急进型高血压(病变特点)第四节 风湿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渗出期(二)增生或肉芽肿期(三)瘢痕期或愈合期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二)风湿性关节炎(三)皮肤病变(四)风湿性动脉炎(五)风湿病性脑病第五节

34、 感染性心内膜炎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板书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 心瓣膜病方法:启发式教学、自学手段:电子幻灯、板书、网络第七节 心肌病和心肌炎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电子幻灯、板书一、心肌病(一)扩张性心肌病(二)肥厚性心肌病(三)限制性心肌病(四)克山病二、心肌炎(一)病毒性心肌炎(二)细菌性心肌炎(三)孤立性心肌炎(四)免疫反应性心肌炎 第八节 心包炎和心脏肿瘤方法:自学手段:参考书、网络一、心包炎(一)急性心包炎1. 浆液性心包炎2. 纤维素性及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3. 化脓性心包炎4. 出血性心包炎(二)慢性心包

35、炎1. 粘连性纵隔心包炎2. 缩窄性心包炎二、心脏肿瘤 (一)心脏良性肿瘤1. 粘液瘤2. 横纹肌瘤(二)心脏恶性肿瘤(三)心脏转移性肿瘤第九节 周围血管病方法:自学手段:参考书、网络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基本要求:掌握肺部炎症、慢性支气管炎、肺硅沉着症的病理变化;掌握肺气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肺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及扩散途径。熟悉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肺石棉沉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了解鼻咽癌、喉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及扩散途径,上呼吸道炎症、胸膜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重点:1大、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2肺

36、癌的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难点: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硅肺、石棉肺的病因、发病机制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熟悉掌握第一节 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自学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在线“学习论坛”、网络课程、小课读片一、鼻炎、鼻窦炎(一)鼻炎1. 急性鼻炎2. 慢性鼻炎(二)鼻窦炎二、咽炎、喉炎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二)急性细支气管炎四、肺炎概述与分类(一)细菌性肺炎1. 大叶性肺炎(1)概念(2)病因和发病机制(3)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4)并发症2. 小叶性肺炎(1)概念(2)病因和发病机制(3)病理变化

37、 (4)临床病理联系(5)结局和并发症 (二)病毒性肺炎1. 概述2. 病理变化 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三)支原体肺炎(四)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法: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PBL)、课堂讲授、在线“学习论坛”手段: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小课读片概念一、慢性支气管炎(一)概念(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三)病理变化(四)临床病理联系二、支气管哮喘三、支气管扩张症(一)概念(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三)病理变化(四)临床病理联系及合并症四、肺气肿(一)概念(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三)类型1.肺泡性肺气肿2.间质性肺气肿3.其他类型(四)病理变化(五)临床病理联系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症方法: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PBL)、课堂讲授、在线“学习论坛”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小课读片一、概述二、肺硅沉着症(一)概念(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三)病理变化(四)硅肺的分期和病变特点(五)并发症三、肺石棉沉着症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方法: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PBL)、课堂讲授、在线“学习论坛”手段:电子幻灯、CAI课件、小课读片一、概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