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汉语互译中的异化和归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英汉语互译中的异化和归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13 卷 第 2 期1999 年 4 月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 l of Fuzhou U n iversity (Socia l Science)试论英汉语互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朱天文V o l113 N o12A p r11999摘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讨论翻译中的“异化”和 “归化”这两种处理方法,它们各有特点,在一定的语境中又各有优劣。总的来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信息接受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逐步深入,翻译中采用 “异化”的思路会逐渐增多。关键词英语汉语翻译异化归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兴起和传播, 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两种符号之间的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之
2、间的转换。Ch rist iane N o rd 在她的“T ex t A na ly sis in T ran sla t io n”一书中就直接用 in tercu ltu ra l comm un ica t io n即“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来代替“翻译”这一术语。于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或者说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在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问题上,翻译界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异化”法(fo reign izingm etho d) ,二是“归化”法 (dom esticating m ethod) 。前者坚持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作为考虑的出发点,后者则坚持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
3、文读者作为考虑的出发点。从文化交换的观点来看,前者侧重于源语文化,而后者则侧重于目的语文化。一、 异化11英译汉中的“异化”随着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一些英语词汇、概念只经直译甚至音译就进入到汉语中来, 例如“信息高速公路” ( info r2m a t io n sup erh ighw ay) ,丁克家庭(D IN K) ,克隆(clone) ,这些都属于翻译中的“异化”处理,可以说汉语读者已经抱着开放的心理接受了这些词汇和概念。更有一些英语词汇、概念,不经翻译,保持它们的“原汁原味”,穿行于汉语报刊
4、文章中,如 IBM , FB I, in ternet, w indow s 等。这些词汇的出现,是在汉语读者对英语、英美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加的基础上的,同时它们的出现也鞭策好学上进的人更多地去了解异域的文化,以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在翻译中若片面使用“异化”,比如为了保持部分原来的发音,硬要把“m in isk irt”, “m in id isa ster”译成“迷你裙”, “迷你灾难”,其实是片面保持“洋味”,使译文显得牵强附会,文不达意。21汉译英中的“异化”英语风靡世界,并不等于英美文化可以一统天下。越是在这样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我们越是要立足自己的文化,抓住自己的根,让中国的优秀文
5、化,让汉语的生动语言跻身世界文化交流之坛。事实证明,中国也 在不断地走向世界。 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如气功“Q igo ng”、 豆腐“To ufu”、 走后门“go from the backdoo r”等已被英美人广为接受,甚至已收入他们的词典。可见在汉译英中, “异化”使用得当,有助于简洁生动地译出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概念。然而, 由于中西文化的某些方面差异太大, 随意地采用“异化”的翻译法,可能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硬要把汉语中的“又红又专”, “白衣战士”译成“bo th red and sp ecia lized”,“figh ter in w h ite”则十分不妥。笔者认为汉
6、语中带有太浓政治色彩或“火药味”的某些词汇不应“异化”到英语中去,而应做些中性处理,象上述两例可以考虑译为“bo th so cia list- m inded and p ro fessio na lly qua lified”和“m ed ica re w o rker”。已故英语老前辈葛传规曾用“Ch ing lish”和“Ch ina Eng lish”分别指“中式翻译”和“中色翻译” (即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笔者认为后者如果应用得当,则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翻译思路,象“纸老虎”译成“p ap er t iger”,“红卫兵”译成“red gua rd”,“铁饭碗”译成“the iro n
7、 rice bow l sy stem ”等就传为佳译。可见,在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汉译英中,恰如其分地采用“异化”,有利于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可以丰富英语语言。二、 归化45在考虑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时, 与“异化”相对应的观点是“归化”。持这种观点的译者认为其责任是避免文化冲突,使译入语读者在其知识范围内,轻松容易地理解译文,当然这样一来,源文中的一些文化因素自然要丧失一些。“归化”观点的应用, 在文化因素含量较高的习惯表达法的翻译中,
8、 但前提是不违背原文的意思, 表现得比较明显。11英译汉中的“归化”当我们把“to fish in the a ir”、“a g reen2eyed m o n ster”这两个习语译入汉语时, 不能僵硬地照搬源文的字词, 不妨略加变换, 归化为汉语中类似的被汉语读者所熟识的表达法, 即“水底捞月”、“一个得红眼病的人”。前者的比喻形象变换了, 后者的“g reen”被译成“红”, 但是二者的意思均与原文相符, 又易于被汉语读者所接受,这种思路与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读者反映论” (即要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感受)是一致的。采用“归化”手法的时候要注意勿把浓厚的民族色彩强加到译
9、文中去。例如: L o rd W ilson to ld h im no t tow o rry, “Do nt cro ss the b ridge un t il yo u com e to it.”。有人把引号部分译成“不要杞人忧天”,用上了中国的历史典故,使话语与说话者的国籍不相符合,倒不如译成“船到桥头自然直”,来得清晰自然,没有不相符的民族文化烙印。 又如, “T he ta ilo r m akes the m an.”这句英语俗语若译成汉语“人靠衣裳, 佛靠金装”,则“归化”得太过,因为佛教这一信仰在西方并不普及,若采用“归化”法,则源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就变味了。我们不妨找一个东
10、西方都有的喻体,用一句“人靠衣裳马靠鞍”来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习语的意思。21汉英翻译中的“归化”英国的汉学家 D av id H aw k s 是采用“归化”思路的最明显的例子之一。他避开红楼梦中的“红”字,采用另一个书名“T he S to ry o f the S to ne”。他把“怡红院”译为“T he Ho u se o f G reen D eligh t”,之所以如此“归化”处理,因为他认为英美大众多把“红”的含义理解为“流血、暴力”等。 他还把“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译为“M an p ropo ses, Go d d ispo ses. ”把中国人心中的“老天爷”转为西方人心目
11、中的“上帝”,为的是更有利于西方人理解接受。在七、八十年代,霍克斯的这种处理曾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事实上在英美社会,这种译法对于英美普通读者的确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归化”,使英美读者只能把红楼梦当作一种较通俗的读物来读,而不是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霍克斯没有意识到在英语中, “red”也有 “爱、 尊严、 福”的象征意,而 “g reen”也有 “不成熟、 缺乏经验、 嫉妒”的含意,所以事实上把“red”转译成 “g reen”似有点煞费苦心。另外,他采用“归化”法,把中国人心中的老天爷“H eaven”译为有英美文化的 “Go d”,没有忠实地把原文的文化内容介绍
12、给译入语的读者,似有点得不偿失。三、 结语综上所述,在翻译中或跨文化交际中, “异化”和“归化”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转换。无论采取哪一种思路进行翻译,都应该忠实于源文。在采用任何一种思路之前,我们都要权衡以下四个因素: 11源文的种类; 21文化色彩在源文中的重要性; 31翻译的目的; 41译入语的读者种类。“异化”和“归化”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具体分析、取舍。实际上两者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随着读者对不同文化包容性的增大,文化将被置于越来越显著的地位,而翻译中 “异化”思路的采用则会逐渐增多。(作者工作单位:福州大学外语系来稿时间: 1998 年 11 月 13 日)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