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34838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学们展现你的风采吧!,走进名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已天下为己任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即王道治国,提出国君应该爱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曾游说各国宣扬该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一是孟母教子的故事。,二是孟子宣传仁义之道的故事。,三是表现孟子蔑视权贵、刚直不阿的品德故事。,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五 十 步 笑 百 步。

2、,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孟子名言名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坚信人性本善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文学价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

3、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

4、,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gu,s,q,pn,1、七

5、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5、夫环而攻之6、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y,gu,f,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3、城 非 不 高 也。,4、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时令,地理形式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少,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6、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内城,外城,围,语气词,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

7、服力。,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

8、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讨论,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段?,答:归纳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段的作用是在前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段绝非多余的闲笔。,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

9、攻方败守方胜,(天时),(地利),战例二:,守方败攻方胜,(地利),(人和),结论:,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层 进,不如,不如,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举例论证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举例论证,环而攻小城却不胜,城高兵利粮足却弃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推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畔,对

10、比,人和之重要,结构:,总分总,战争,治国,作者是如何论证的?采用何种论证方法?,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出发,“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道理论证,层层递进,对比论证,说理透彻,中心论点,运用“排比”句式,说理严密,加强气势,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双重否定式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进式排比),对比、对偶、顶针等修辞巧妙配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如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总结,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拓展研究,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一、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二、古今异义:,郭、池、去、亲戚委、域、是,三、一词多义:,兵、以、之,掌握重点词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郭,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也)今义:判断动词,亲戚,古义:父母、兄弟(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