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395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学习【内容提要】初中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其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能给师生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较其它方式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坚定不移的渗透。它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它着眼于发展,可以把握随机性的学习内容,学生研究学习教材,实际上是学生本人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创造自主学习空间,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结构序列上,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探索研究-成果展示-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关键词 】 学生 实践 研究性学习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性学习的的

2、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的感受、体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3、即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二)由于我校地处乡镇驻地,学校周边的文化氛围、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均与城区学校有着明显差距,部分家长自己没有文化,务农、经商意识较浓,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够恰当,对孩子的成才欲望不够强烈。所以就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说,我校面临着比城区学校更大的阻力,更重的任务。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研究性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三)初中学生搞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局限性。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现在的中学都普遍具备与研究配套的设施,比如资源丰富的图书

4、馆、校园网及现代化的实验室,有利于资料检索、收集和论证。但是,由于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上相对紧张,空间弹性小,不利于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一定的过程,若过早引入课外研究性学习,会因学生的知识范围、思维能力的不足,以及不熟悉学校外的设施组建和人文背景等,无疑会给课外知识的搜集与调查以及研究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带来阻力和障碍。如此以来,研究必然受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四)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国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习惯于对已知的接受,而

5、不习惯于对未知的探索”,这种教育现状一定要改变,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但是,无论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今天的素质教育;无论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学习,还是现代的研究性学习,对于中学在校学生而言,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机会最多的是在课堂内而不是课堂外,也就是说课内学习始终是教育的主渠道,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靠课内而不是课外。经过这一阶段的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我认为课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效性强、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二、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国家政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纲要

6、规定,从小学到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课标从基本理念、总目标、阶段目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还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 (二)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为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提

7、供了理论支持,主要有三种。 1.布鲁纳发现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而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

8、,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合作教育理论 合作教育学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到教师本人对他的关怀。任何一名学生都不会因被怀疑没有才能而受到侮辱。在各自学校里、在各自班级里

9、都能受到保护。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问题,合作教育思潮认为教师是关键性的。斯莱文等人提出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学习的五要素,即积极的互相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技能、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同时,他们为了创造教学民主氛围和建立相互合作的学习团体,制定出了多种多样的学生分组学习的策略。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和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发展。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

10、需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比什么都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若处于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释疑、会心的心理状态,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益。(二)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的需要。注重语文探究意识的培养,一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二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言语品质的形成。(三)终身教育的需要。学生走向社会,仅仅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养成语文研究性学习习惯,可以强化“一辈子能够坚持的自学”(叶圣陶语)的意识。(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需要。语文学习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不少相似之处,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

11、程,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四、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渗透法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一定品位的审美情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有意识地从研究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学会设疑、质疑,学会探究、发现。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

12、充分发挥主动性。如回答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答案可以不一致,合理即可;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合作。这些合作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研究性课题带动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以从阅读反思、研究性阅读着手,用一个研究性课题带动几篇课文的学习,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可以用“朱自清散文的风格研究”这一课题,在荷塘月色的淡雅、绿的艳

13、丽、荷塘月色的清幽朦胧等特点的比较中领略朱自清散文的风格,之后还可以拓展开去,引导学生去阅读朱自清先生更多的作品。(二)提升法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以活动课程的方式进行。在活动课程的时间里,学生为研究某一课题或项目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在教材中,设计了不少活动性习题和“语文活动”,如查字典、读书、辩论、演讲、办手抄报等,教师把这些活动搞成一组系列活动,将原来单一的语文活动向课外、校外拓展,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如办手抄报这项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拟定办报宗旨开始,做好专访、编辑、排版、抄写等一系列工作,还要求学生从网上、报纸、广播、图书馆等处获取信息,做好摘编工作。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要求语

14、文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向研究性学习靠拢,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尝试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出若干专题组成一个个系列,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关专题的背景资料、相关知识和研究动态,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变专题讲座为研究性学习的辅导。(三)综合法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以课题为抓手,搞好研究性课程内容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与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基础进行课题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选题情况,帮助学生将课题转化为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并对一些课题进行合并或删减的工作,形成一批核心课题,供学生选择。要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小组的构成,可以是本班学生的自

15、愿结合,也可以是同年级学生的结合,甚至可以打破年级的界限,让学生自己选择。要以关注研究过程为核心。开展研究性活动的目的是在学生全员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不应该只关注结果。如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资料的处理情况、学生分工情况、每次活动的讨论情况、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犯的错误以及小组成员主动参与的程度、合作态度等予以关注。研究成果可以用有形的形式或无形的形式反映出来。有形的成果如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科技小论文或者一段多媒体演示,一份倡议书,甚至一段表演,一个模型。无形的成果,是学生通过研

16、究所得到的体验和进步,包括学生的自信心,与人交往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等。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取得的初步成果(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强调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或科研含义上的对其一门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的钻研、推究,它也不能简单地与课题、考察、论文划等号。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以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的学习方式。其次我们认为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既有以课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更多应是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写作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再次我们觉得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初中语文研究

17、性学习应有别于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二)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坚定不移地渗透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应指导学生用一种研究的意识去研读课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1.课前教师设疑。课前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题,通过一些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2.课前学生质疑,自主释疑。在布置预习题的同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有三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探索自行解决的办法;同学讨论合作解决;学

18、生不能自行解决的可记在预习本上。 3.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质疑、释疑。在上新课前师生共同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探究课文内容;每堂课留五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寻求答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表扬,鼓舞所有同学都提出问题;如果遇到有课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把问题留到课后,通过查资料、上网、与其他教师商量、师生讨论等途径解决问题。 (三)初中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

19、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网上、图书馆,社会调查等)收集信息,整理归纳,并从中学会分析、辨别、利用信息。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小组合作,通过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的方法,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

20、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5.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实践与自动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逐步养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探索的积极欲望,从而真正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四) 着眼发展,把握随机性的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应是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在对教材进行重组的基础上,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着眼于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在专题性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技能用在实践中,同

21、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除课本知识外,学生在其它方面也能作些灵活而随机的研究。(五)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作业的形式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所以有人响亮地提出“学好语文,陶冶性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研究性语文学习关注的是学生主体性参与和全程性投入,关注学生实践中的体验、感受。学生的研究性语文作业只能是一个运动状态的短暂瞬间!因此研究性语文学习中的课文品评,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排,现状的调查、分析,为担当“小老师”而对教材的钻研、探究,对研究成果作的讲座,作品的展

22、示等,就是一个开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不断运动着的作业形式中创造、发展。(六)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学生本人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学习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性能得以充分调动,学习效率较高,效果显著。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选专题,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这样亲自实践,一旦获得经验(知识),终身难忘。在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较一般的、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能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富有创新精神;能培养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同学都能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七)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创造

23、自主学习空间。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其他角度来找寻答案,丰富学习的知识经验,发展他们思维的广阔性,逐步教会学生分析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养成对事物、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多安排“自学”环节,注意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适时变换课堂角色,顺应他们的志趣、爱好,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多让他们发表各自的意见,多给学生“跳摘果实”的尝试,多照顾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水平及爱好选择相应的自学方法进入学习,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在自学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24、八)降低教师权威意识,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而那些过分严肃、紧张的教学气氛,学生就容易出现厌倦、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上课时学生只是为应付教师而被动地学习,效率很低,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为了确立自身的权威,使学生服从自己,就会不自觉地运用眼神、语调甚至言语(包括其他肢体语言)强化自己的威慑力,然后用权威的压制力对学生压服、灌输,培养唯老师的意志是从、唯老师的知识是从的忠实接受者。崇尚权威的

25、教师想的是课堂的绝对权威,看重的是课程进度,而漠视学生的存在,更不理会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我们的目的,就是打破教师权威的壁垒,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开展民主教育,创设平等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确立了新的学生观,我们认识到教学要具有人文性和发展性,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本”。老师必须坚持课堂民主,积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家庭、伙伴、社会、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创设平等、宽松、公平、民主的环境氛围,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打好基础。(九)在教学结构序列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教

26、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和总结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 探索 研究 成果展示 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是 (1)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语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 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说时,我们就以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画面和主题曲我心永恒,导入新课。以多媒体画面来创设学生受感染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像,启动思维,来思考和认识生命的意义。(2)探索研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 计

27、划。计划的内容包括: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 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为完成上述课题,学生通过课 外查找资料、请教语文指导老师一起做家庭社会调查、或通过网上查询等途径去获得大量翔实的资料,经归纳整理,形成初步结论,为下一步总结提高奠定基础。(3)成果展示,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展示、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六、展望与设想尽管我们进行的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说,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研究解决,为此我对今后的

28、课程开设有以下设想: 完善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尽可能针对所有学生所选课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课题管理机构,由研究小组与学校分别建立研究性课题档案。 建立开放的研究与资料信息查询机构。适当开放图书馆、电脑房等,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资料匮乏是讲授研究课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问题理论可以讲清,但如果没有实证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学校应尽快建立相应资料系统,除增加图书期刊等资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好的光盘、课件等,并应尽早实现电脑广泛上网,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配套体系,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研究课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本有专业课务在身,工作

29、繁忙,对科技、人文方面的新进展不可能时刻把握,限于学识,也未必能把所有问题讲清讲透,学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多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评价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样,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影响。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讨论、语文课堂教学意识的把握、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论文交流、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的评比、与兄弟教研组的交流和开展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实施的。通过抓住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因素,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等进行教学,达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预期目的,加深了对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解决了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丰富,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性质、任务、目标会有更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必将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展示出更动人的风采。【参考文献】语文研究性学习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2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孙春成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3语文教学案例评选(史大明主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