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55571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人教 三年级 上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

2、一首古诗。是七言绝句,千古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

3、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

4、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打开/Html/2008850235-1.html。古诗播放 播放诗配乐,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cn/xiao

5、yu/jiaoshi/tbjx/tb5/tb5_3/3_1_3/201007/t20100720_655778.htm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四、读懂全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

6、、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

7、了什么? 第一层: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六、拓展: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

8、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出现偏离教学结果的问题。提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先让学生说说读懂的词语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或同学合作理解词语,再连起来说说诗意的建议,让孩子从朗读中去感悟诗意,领悟诗情。我在古诗教学中,理解词语时出示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理解,

9、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让学生说理解的词语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再引导或同学合作解决,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理解为“重阳节”,我及时引导孩子“佳节”在本诗中指重阳节,其实一切美好的节日都可以叫佳节。孩子对插茱萸的习俗不了解时,我没有补充介绍,应该向学生介绍插茱萸的习俗, 拓展知识,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多搜集与古诗有关的资料,如写作背景、拓展阅读、知识背景等,多做课前准备,以便应对学生的问题。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 学校: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姓名:郭瑞花 职称:会计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

10、六年级 朱勋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 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 2、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

11、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

12、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

13、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简述“山东”的意思。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

14、少,谁来说说? 7、老师介绍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 3、课文中的

15、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

16、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 4、欢度节日的场面总是欢乐的、高兴的,让我们再次感受下那欢乐的节日气氛吧! 5、以前王维和兄弟们也是这样过重阳节的。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当诗人看到这欢乐的情景后,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我们的诗人现在正是这样的心情,课文中哪一句可看得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画面呀!“少一人”是诗人最大的痛,“少一

17、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来共同表达诗人心中那无奈的呐喊吧。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九、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 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 六年级 朱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