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6392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0.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年10月,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修编背景合肥城市发展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建设“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下,城市迅速发展,至2005年已全面突破上轮总体规划的指标,规划修编迫在眉睫。工作进程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已于2006年10月完成成果编制。规划成果已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审查,已

2、上报国务院审查。,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从外到内的战略指引从上到下的分层控制远近结合的阶段规划全面衔接的城乡统筹,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 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 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 突出合肥特色和比较优势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编制重点 城镇体系构建与区域关系应对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城市交通适应性改造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

3、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建设历程,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的“小团城”;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的“风扇叶”;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建设引导的“摊大饼”;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的主力集群。,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合肥规划常常落后于城市建设速度,近年尤甚。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向东向西南;三叶大饼;单中心多中心组团。城市建设拓展速度:7894年约45平方公里/年,9404年10平方公里/年。2000年以后,近期建设规划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实施评价,“快速”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人口持续

4、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张。“突破”城市结构模式突破;市区行政界限突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突破。“不足”文化特色不足;交通适应性改造不足;公共服务与市政服务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足。,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9、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0、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1、生态与环境保护12、市政基础设施13、城市综合防灾14、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中心城区周边用地普查,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5、: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北部和西部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在城镇密集区范围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8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450平方公里。需要与正在修编的土地利用规划密切协调。,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符合二级标准,优良率84%。工业污染较轻,发展暂时不存在严重制约。水环境:董铺水库有被污染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巢湖局部地区有富营养化现象,主要

6、原因在于污水厂处理效率不高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景观水体:污染呈现加重趋势。声环境:总体质量较好。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要关注。,环境质量评价,安徽省能源供应形势:工业生产能耗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合肥市能源供应形势分析:合肥资源贫乏,能源主要依靠省内、外调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造成严重污染;工业生产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发展对策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环境,加强对天然气、液化气、华东电网的利用;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并举。,能源供应能力分析,汇报

7、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积极融入长三角是未来合肥发展的核心战略,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重点处理与上海、南京、武汉、南昌之间的关系。合肥与上海:全面接轨 合肥与南京:多方合作 合肥与武汉:联系纽带 合肥与南昌:错位竞争,城市定位,省域关系格局(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合肥作为全省无可替代的核心城市。合肥与马芜铜宜:互补与互动;合肥与蚌埠、淮

8、南、阜阳:辐射与带动。,城市定位,省会经济圈:以合肥为核心,巢湖、六安为两翼,建设带动全省发展的省会经济圈。,合肥与巢湖:一体化发展;合肥与六安:资源统筹;合肥与淮南:合作共赢。,城市定位,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依托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科教领先,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优势独具,合作发展的产业城市;依山傍水,滨湖通江的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增强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加快改革开放,以科技创新为本,生态友好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奋力率先崛起,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开放度最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突出、创业环

9、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城市发展总目标,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重点加强与淮南、六安、巢湖等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调,构建合肥城市群。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形成以城镇密集区为中心,东部、西部、北部综合发展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工业化发展道路,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改变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战略,(1)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逐步由现阶段主要依靠资本投

10、入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积极促进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注重产、学、研一体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产业发展。(2)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发展 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3)强化支柱产业 强化现有的汽车及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化工及橡胶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努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11、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 以合肥为中心,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使合肥实现由极化发展走向网络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之一。城市职能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 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市域: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7029.48平方公里。规划区:合肥市域范围。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桃花镇,面积约879.6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72.9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838.52平方公里。,规划层次:市域(规划

13、区)中心城区,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人口现状:2005年底,合肥市域总人口50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66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人左右。人口结构特征:(1)年龄结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充足,但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威胁。(2)性别结构性别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新生儿性别比比例偏高。(3)素质结构高素质人才比例高,但缺少高级技术人员、城乡差距

14、较大。人口增长趋势:(1)省域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自然增长在合肥户籍人口增长中仍起重要作用。(2)市域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市区。(3)市域人口迁入大于迁出,近几年净迁入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市域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90-05年合肥市域户籍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高于安徽省0.9%的水平,0305年增长率均在2.3%以上,05年增长率达到2.5%。90-03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45%,但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4%,而2005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增长7.2%,三县人口户籍人口下降0.5%。反映了市区在人口集聚方面较高的吸引力。,近十年来合肥市的迁入迁出人口总

15、量都在波动中上升,从数量上看,迁入均高于迁出,近几年净迁入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2005年合肥户籍人口净增加11万人,充分体现了这一增长特点。,市域人口规模预测,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人口规模应达到580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人口规模应达到710万人左右,市域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3%。,各种方法预测市域总人口综合比较 单位:万人,城市化水平预测,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城镇化水平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4%。,几种预测城镇化水平方法的比较,2005年底合肥现状建成区内人口现状(1)户籍人口:183万人。(2)暂住人口:41万人。城市人口发展趋势(1)

16、市区户籍人口持续较快增长,市域人口向市 区集中趋势明显,市域外人口迁入。(2)市区暂住人口体现阶段性快速增长趋势。(3)合肥市区人口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1990-2004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在3.7以上,其中2000-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在5.1,2005年更是比2004年增长7.2%。1994年-2005年,合肥市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增长体现为两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即1995-1998年,年均增长率为1.9%;1999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7.9%。,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规划确定近期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00万人;远期中心城区人口应达到400万

17、人,规划期末合肥将有现在中心集聚发展阶段过渡到轴向生长阶段,中心城区将有部分城市人口扩散到周边城镇。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60万人,规划期内,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2%。,中心城区各种方法预测人口 单位: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计算范围与此范围一致,市区范围内城市建设总用地224.74平方公里。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33平方米/人。,城市用地现状,(1)城市建设用地基本覆盖上版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2)城市建设多方向指状拓展。(3)周边城镇城市建设与中心城区连片发展。,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特征,汇报内容

18、,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一核一圈五轴”(1)“一核”合肥中心城区;(2)“一圈”城镇密集区;(3)“五轴”沿东、北、西、西南、东南五条交通主要轴线形成五条城镇发展轴线。,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

19、重点镇10个,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2020年),(1)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现代化水平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相适应;(2)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形成等级体系,即等级越高,规模越大,设施的标准越高,项目越齐全;(3)不同类型的城镇对社会服务设施要求各有侧重,其项目设置和标准应有一定差异;(4)设施配置满足国家、部、省有关标准和规范。,市域重大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五大旅游区:(1)中部综合旅游区:以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中心。(2)西部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紫蓬、铭传为旅游特色小城镇。(3

20、)环巢湖旅游区:滨湖新区为旅游接待中心,三河、长临河为旅游特色小城镇。(4)东部人文与自然景观旅游区:撮镇为旅游接待中心,古城为旅游特色小城镇。(5)北部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区:双墩为旅游服务中心,吴山、庄墓为旅游特色小城镇。,市域旅游规划,以各个区域的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支点,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市域城镇职能结构,空间管制分区:在市域范围内划定建设区域的原则性管制范围,分为三个原则区域:(1)禁止建设区域;(2)限制建设区域;(3)适宜建设区域。该空间管制原则区域是城镇密集区与中心城区进一步划定“四区”

21、的基础。,建设限制分区的划分标准,市域空间发展分区市域范围内划分4个发展引导区域:(1)城镇密集区;(2)东部综合发展区;(3)北部综合发展区;(4)西部综合发展区。各个发展引导分区分别制订发展导则与管制规则。,城镇密集区用地评定:主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对城镇密集区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分为三大类。一类: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即可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80%左右;二类: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方可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12%左右;三类: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8%左右。,用地条件综合分析通过对城镇密集区内用地现状建设情况、农田耕地分布、地质条件评定等多因子叠加分析,可以显示出在该空间范

22、围内进行城市建设开发的难易程度。颜色越深则建设难度越大。,城镇密集区空间协调:形成“141”空间框架的基本结构。规划布局协调三个层面的关系:中心城区与县城;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中心城区与两个风景名胜区。,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141”总体空间发展框架,即形成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空间结构。一个主城:是指在现有淮南铁路、合九铁路线及312国道围合的地区,主要负担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四个城市组团:东部组团(包括店埠、撮镇等城镇)、西南部组团(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派镇)、西部组团(包括高新区、科学城)、北部组团(包括双墩、三十头等乡镇)。一个滨湖新区:指在巢湖西北岸地势高爽地

23、带,以巢湖综合治理为契机,建设滨湖新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策略,多个特色小城镇:在城镇密集区内,区位、资源禀赋较好的小城镇,包括桥头集、长临河、三河、岗集、严店等城镇,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生态廊道分隔:规划结合城市中的生态绿楔、河流水系绿带、对外交通防护林带、高压线走廊等空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市生态廊道,有机分隔城市片区与组团,满足城市生态友好、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

24、、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空间拓展策略: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规划布局形态:星形结构。城市基本上是以二环为中心,向外在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上伸展出五个生长轴,与城市的山水自然环境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布局特点:紧凑发展布局;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城市分区:老城区、北区、东区、西区、南区、经开区、滨湖新区、高新区等共八个分区。,城市中心体系布局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分别位于老城区、滨湖新区。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5940.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6.52,人均16.50平方米

25、。,绿地系统结构: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三环:内部以环城河绿带,外部绿化隔离带,中间高压走廊绿带。四脉:四条水系及其支流构成四条滨水绿脉。五楔:城市外围在东北、西北、西南、南、东南五个方向上保留五条绿楔契入城市之中。多园:规划结合两带五楔形成多座城市公园。多廊道:在城市组团与片区之间保留生态廊道作为分隔。,城市景观风貌控制两条景观轴:黄山路、包河大道;南淝河四条滨水带:南淝河、十五里河、店埠河、上派河;五片绿色空间:西北、东北、东南、南、西南;八个景观风貌区:老城区、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地区、科学城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东部工业区、北部工业区。,居住用地布局 二

26、环路以内地区:该区域是城市居住用地的重点改善区域,一方面结合产业用地置换;另一方面对现有住宅区进行改造或改善,降低居住密度,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居住舒适度。二环路以外地区:是城市居住用地的重点发展区域,结合城市的拓展,增加居住用地,引导人口集聚。利用外围地区地价相对较低,增加住宅建设,启动阶段重点建设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和社区。中心城区外围的小城镇:重点提高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增强小城镇吸引辐射功能,引导农村居民点规范建设,相对集中布局居住用地,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改善小城镇的城市面貌。居住用地在各区分别为:老城区1.86平方公里,东区27.27平方公里,北区11.81平方公里,西

27、区14.82平方公里,南区14.57平方公里,高新区10.83平方公里,经开区10.97平方公里,滨湖新区17.10平方公里 规划在中心城区的各个方位布置经济适用住房。,工业用地布局 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

28、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仓储用地布局(1)仓储集中区 规划将现有仓储用地集中整合为3个集中区域:利用铁路交通设置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利用公路交通设置大兴仓储集中区;利用水运交通设置派河仓储集中区。(2)危险品仓库 保留井岗镇北部危险品仓库,加强天然气门站、燃气储配站及其它危险品仓库的安全防护,搬迁合作化路煤气储气站、石油库、生态公园危险品仓库至中心城区外围。,空间管制分区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具体划定空间管制分区,分为四个区:(1)禁止建设区;(2)限制建设区;(3)适宜建设

29、区;(4)建成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措施。,“四线”控制 原则划定:蓝线、绿线、紫线、黄线,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9、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0、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1、生态与环境保护12、市政基础设施13、城市综合防灾14、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市域交通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1)交通发展战略 提高区域交通的可达性,巩固合肥区域中心的地位。以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为主体,以国家、区域交通干线为骨架,扩大与增强合肥与国内其它

30、省市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联系,使合肥与周围重要城市的交通高速直达。(2)交通发展目标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集中建设对外运输主干线、重点港(站)主枢纽、沿江快速轨道交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长江和淮河航道为骨架的水路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合肥机场实施搬迁,飞行区达到4E标准。,航空港 新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搬迁骆岗机场。建设机场专用通道。,市域铁路系统 规划形成衔接七条线、七个方向的合肥铁路枢纽。建设完善水家湖、肥东、肥西、下塘、长安等铁路站。,市域公路系统 公路干线网络:主要由国道、省道和合肥市的高速公路外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

31、络骨架。(1)肥东县:以店埠镇为中心,形成“一环七射”的一、二级公路网络。(2)肥西县:以上派镇为中心,形成“三纵三横”的公路网。(3)长丰县:构成“三纵四横”的路网。,水运港口合肥港是规划中的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并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江淮运河实施后,合肥将成为沟通长江、淮河水运的枢纽。主要安排在南淝河、店埠河、派河、巢湖等岸线。南淝河逐步降低其货运服务职能,提高店埠河港区和派河港区的综合货运职能。在巢湖沿岸,结合南淝河水道安排一系列客运码头,设计“水上巴士”线路。,合肥市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I级主干路组成。快速路网:四横四纵。I级主干路:“环

32、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系统,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规划建设。(1)快速路:城市路网主骨架,支持城市布局和功能结构组织,主要提供快速的跨区域交通联系。红线宽度为6080m,计算行车速度80km/h。断面布置至少双向六车道。(2)主干路:本次规划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主干路进行细分,将主干路分为I级主干路和II级主干路。I级主干路的红线宽度为5060m,II级主干路的功能为解决区间及区内的交通联系,以承担客运交通为主。红线宽度4050m。(3)次干路:集散和分流主干路交通,服务于城市用地,是不同土

33、地利用的交通集散道路。红线宽度40m左右。(4)支路:直接服务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交通集散。红线宽度30m以下。,轨道交通近期建设快速公交(BRT);中期形成快速公交(BRT)和轨道交通有效结合的服务模式;远期采用地铁或轻轨为主的快速轨道交通服务模式。轨道交通呈“环形加井”字型布置,预留到机场的轨道交通。总长度133公里,线网密度0.37公里/平方公里。快速公交:线路总长度180公里,线网密度为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环行加放射格局的快速公交体系。常规公交:公交运营线网长度达到1100公里,公交配车5600标台。,停车场布局(1)用地指标 规划合肥市人均公共停车场用地指标为0.8平方米/人,其中

34、90%为机动车停车场用地。(2)停车场布局 对外停车场:在合六公路、合安公路、合淮路、合瓦路、合裕路等城市周边主要对外公路的出入口附近规划大型停车场。市区停车场:城市中心区、分区中心分散布置不同规模的停车场,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作为补充,支路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可临时停车。,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生态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

35、环境的关系;严格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重视土地、岸线、自然景观等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培育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基本达标,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城市经济和社会得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水环境保护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质全面达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重点污染控制南淝河;各水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并逐步实行污水处理产业化;控制工业污染实施清洁生产,重点发展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企业,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

36、企业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大气环境保护(1)保护与建设目标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30天/年。(2)保护与建设任务采用合理的能源政策,供热设备提高热效率,减少燃煤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集中供热的比率;采取有效的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施清洁生产,进行源控制。,声环境保护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加强对声环境敏感体及保护目标的保护,确保新建工业企业远离医院、学校、居住区等敏感点;强化对工业噪声源的管理和对超标声源的限期治理;制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治理规划,发展清洁、低噪的公共交通。加强生活和娱乐场所噪声源的监管,严格控制商业网点、娱乐场所等噪声源,确保公共场所

37、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加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固体废弃物污染及辐射环境管理防治1、防治目标(1)固体污染防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无危险废物排放。(2)辐射环境管理目标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好闲置废弃放射源和电磁辐射的处置工作,切实消除隐患,保证环境安全。2、主要防治任务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尽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可利用物资回收系统;继续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辐射环境的管理工作,切实消除隐患。,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38、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目标: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城市综合安全防灾指挥体系。加快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依法进行安全防灾管理。建立应急救援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城市安全应急联动系统。规划措施:城市安全防灾分区与单元疏散通道疏散避难空间防灾应急系统。城市生命线工程: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医疗、卫生及消防等重要设施明确纳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应急交通系统(1)规划目标建立系统、科学、可靠的

39、城市交通应急道路网系统,以及应急交通组织策略和应急救援措施、疏散通道。(2)应急交通组织策略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和程度,制定道路系统应急组织的不同策略。建立一套完备的快速反应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发布和风险评估、紧急事件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3)应急救援疏散措施研究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及在运营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针对各种突发事件提出合理的交通救援疏散措施。(4)应急道路系统应急道路系统分为紧急道路、救援输送道路、避难辅助道路三类。(5)建立应急保障协调机制建立应急供应协调渠道。各相关部门均应有各自的储备和供应任务,解决装备、物资的来源和储备基金,建立起应急交通保障装备、物资供应渠道和体系。,防洪

40、工程(1)防洪标准 中心城区为100年一遇,重要地区为200年一遇。(2)排涝标准 与雨水规划保持一致,按合肥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P采用2年,局部重要地区采用35年。(3)城市防洪体系 城市下游河道、圩区及巢湖的防洪调度应统一纳入合肥城市整体防洪体系中,通过上、下游综合调度,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效益。南淝河干流防洪以及巢湖防洪是合肥市城市防洪的重点。(4)防洪排涝设施规划 新建和完善南淝河干流及相关支流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店埠河防洪工程,新建南淝河分洪道;新建和完善十五里河防洪工程;新建和完善派河防洪工程;提高巢湖堤防防洪标准,完善巢湖大堤工程;根据城市建设新建和扩建排涝泵站和

41、收水管网;完善防洪体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防洪管理体制。(5)滨湖新区防洪规划 滨湖新区地区防洪标准由现状的 20 年一遇提高到 200 年一遇。新建和完善南淝河提防。使巢湖大堤、南淝河提防形成防洪封闭圈,地区内现状圩区防洪排涝等级与中心城区相一致。同时严格控制项目建设。,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合肥市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2

42、%;全市GDP总量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0万人左右,按人均用地标准100平方米控制,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300平方公里。,居住区建设重点:森林城、建材一厂、合瓦路、大店、大兴、安纺、葛大店、黄山公园、南艳湖、政务文化新区、黄山路、潜山路、樊洼路、滨湖新区、科学城近期建设各类住房总建筑面积3000万平方米,其中套型建筑面积小于90平方米的2100万平方米。,城市远景规划,汇报完毕 谢谢!,MajpjMVcyzj21HLfrvy96dv02lPPfYgxUS7IYmZkyEmZ0kGeYZS3bpLCkYH1lt4EK7CxmUX3ijoYSOer7Zu

43、aVWYgz4EpZrUirVpMzzvNtf1XZw5oswSXOtFaejnOcmfE1lZgnN1RSXg8wLCG8CVQ3XPJMvodPFWcpiYJgZazNSEPNIaklYSu7qSd1UpaxmZDlpN9zW7kljfsLCLi26Yv109ffbnDH8LbUN1G6ACURQ39eG12KHL9tXsZ1jzgoCK8g1kuNOh5eFvcmVT5ZYVQt9zk3rp3qLnf02FovEXxVRxjCcFRNppiJljNiOuk6fONnyX7fyGg7sXZ49BmCN5oy9VesHpKzdjTKwjrkCEQCFDehVmGax3lrOEbw63VscA

44、3YSijtUKoCyiLzAlVRp7l4QgPNHxvJFFDyjUVN3oHlMah0XBd4uTbkfPIhHtw0evPmYOrdhEDoPwvYhzlGplU1AU9mpyiCXH8gpPCBRYjq77VcnbXumNE1yGfyTsbSj89J63kRTKDkKUg3mdS5sJ4X5cQ8dK7oW9IkScssECQdz2O9UTlpRjAFPChjhLdzopQzwxQf8ozdzOhogwAooXpUF83BX4C3jRgjDJiiXEUDMaNz4vQ4n164vspddHvOIVuBBdMA4xp1YhiHk0vOJ8TL1BxogzVlMpmod6ianYGmks

45、Qq6NWCEd56hZF4wfaNyZcrGfNxnPiG6ZAxSkfmhJAKtNmCqbRmppeXp8inz4eq3HkWCMSORyMMX522xpHG6basNr6KQfbZsFbHjzyNlJrruLolKFcC84dqfijBO5Dy2NaBcNEBPgQrT12PgpcKx2or2YChN5DPjs80zzdtdAdTKuW4uVv9bbZu3K2SZ2aEhTlIC1UqrIWibkzwHh6p8gLv26zr01mJybfOzFc4T7kQH1IpPwOzMDnAKPLsLrznXGjFNIA9bSWWms6ibKZwQIKrMzalwbFrQJvOP1rPH8rx2KkyYqrtQk5VRwM1HS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