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2225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究活动要贴近学生实际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摘要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要从探究内容本身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开始。应该从悬疑性、趣味性、震撼性三个层面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悬疑性”的设计视角是来自实验本身的悬疑、来自教师预设的悬疑和来自课堂生成的悬疑;“趣味性”的设计策略是探究过程、探究材料和教学语言充满童趣;“震撼性”的设计途径是安排合适内容、选择有效手段和创新自主探究的方法。 关键词 探究活动 悬疑性 趣味性 震撼性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而探究活动教

2、学是决定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关键。我校在学科教学的学生满意率调查中,小学科学都排在各学科前列,达95以上。究其原因,学生无一例外地认为“科学课有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活动”。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探究性活动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不但着迷,而且有所启迪和收获呢?怎样才能让探究活动更贴近学生?我认为: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具悬疑性、趣味性、震撼性。一、 探究活动要具悬疑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探究活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并呵护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而悬念是催生学生好奇心的良药,悬念丛生的科学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由此看来,悬念的设置是探究活动设计的

3、重要一环。其设计视角如下。1、来自探究活动本身的悬疑。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科学实验活动,其本身存在着层次分明的悬疑性,整个探究活动在不断的相互矛盾的认识中走向清晰,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要引领孩子经历4个探究活动:1、观察木块、铁盖、纸片在水中的沉浮来探讨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3、观察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4、观察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来自教师预设的悬疑。例如:检测电路中故障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课的开始,教师安排一个复习接亮小灯泡的实验活动。结果其中有几个组不管怎么接都接不亮?这是老师有意设置的“故障”,为探究新的科学内容预设的

4、悬疑,促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到探究电路中故障的问题上来。又如:淀粉的踪迹的教学,老师首先创设了情境:每组桌上有2个纸包,一包淀粉,一包滑石粉。老师有意说,“我一忙,忘了哪包是淀粉了,请同学帮忙想办法找出哪一包是淀粉。”这一情境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投入到下面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之中。3、来自课堂生成的悬疑。对于具有研究价值的“课堂意外”,教师如能及时引导,往往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探究活动时,一组学生出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错误。老师就巧妙地利用这一错误,随机应变地生成问题,因势利导组织讨论。下面是这一教学片段的实录

5、。第四组学生:老师,我们组发现梨也含有淀粉,因为它变成了紫黑色。其他组学生都说:不可能吧,我们的梨都没有变色。师:(略带惊奇地走到这一组旁边)这一组的发现怎么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生3:老师,他们一定看错了。怎么就他们一组不一样,少数服从多数,梨里面肯定没有含淀粉。生2:(不服气)你才看错呢!不信你看。(这位学生举起了自己组的梨,果然变色了。)生4:他们做实验时可能出错了!师:(很有兴趣)可能是什么地方出错呢?教师不妄加断言,反而对学生实验的反常现象表示出探索的兴趣,这样更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生4:(皱起了眉头,摸了摸后脑勺)这,我也不知道。(教室里一片沉默,这时的沉默是学生在积极地思

6、索,老师静静地等待着。过了一会儿,出现了窃窃私语的情景,各组在议论出错的原因。)生5:老师,我有一个建议。师:(满含期待)请说!生5:我想问问他们是怎么做的?可以让他们再做一次。师: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你们接受吗?(这一组的学生纷纷点头,向老师要了一片梨,又做起了实验。)第四组学生:是我们错了,这回没变色。可是第一次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呀。(几个学生有点自责,显得有点无奈,都垂下了头。)师:(满含鼓励的目光)实验中出现与别人不一样的现象是难免的。科学家研究时,一个实验也常常反复做好几次才成功。失败不可怕,我们得找找原因。生:我还是很纳闷,两次实验做法一样,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师:(有点欣喜)真了不起

7、!会思考自己实验出错的原因。大家帮忙找找原因。(老师的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寻求原因。)生6:肯定是他们组的那片梨有问题。第四组一位学生:(恍然大悟,非常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明白了!观察好淀粉后,我把弄过淀粉的几根牙签插在了梨上,做实验时又拔了下来。牙签上粘有淀粉,你看,现在还有呢!二、 探究活动要具趣味性在探究活动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可爱的小学生。要吸引孩子积极进入实验探究,往往不容易,这里需要足够刺激学生探究欲望的探究对象、探究场景因此,使探究过程、探究材料和教学语言充满童趣是探究活动设计的重要策略。1、探究过程要有童趣。例如探究土壤中有什么的实验活动,通常老师会设计一个沉积实验,其

8、实这个活动对于小学生并不合适,学生探究兴趣不大(太具成人味),孩子就是孩子,他需要趣味性,为此,老师为同样的探究问题设计如下:感官观察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让学生给土壤“淘洗”!这里的“淘洗”活动的设计就具有童趣!学生非常喜欢,都能积极参与。2、探究材料要有童趣。我们不仅关注材料的结构性,也要关注材料的童趣性。下面的例子是理趣结合的探究实验设计:在物体是沉还是浮的探究活动中,材料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用品中选择,如乒乓球、橡皮、笔、小刀、铅笔、小瓶子等等,让学生自主准备,教师再准备两组材料:写完的笔芯和写了一半的笔芯、没有写过的笔芯,还有就是实验工具箱中提供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将这两组材料分

9、发给没有准备材料的几个小组。我们的切入点是“比较老师准备的材料与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的不同点”。 这样设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看似普通的材料中寻找理性的科学思考,增强了浓郁的情趣。 3、探究活动提示语要有童趣。实验教学的对象的小学生,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轻松有趣的参与实验活动,为此教师的语言同样重要,建议用儿童化的语气和儿童化的词语,并要尽可能简单。例如:很多老师在上科学实验课时,总喜欢对学生做实验给出几条实验提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有很必要。但是这些提示用语成人化,长而无味,冲淡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影响了实验效果。三、 探究活动要具震撼性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如果要收到让学生印象深刻、受用终

10、身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就要思考,用什么合适的内容、用哪些有效的手段、用何种自主探究的方法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使探究活动具有震撼性应该是探究活动设计的核心要素。下面是我带领五年级学生围绕教材建立栖息地进行的探究活动。由于我的精心设计,使探究过程带给了学生终身的震撼。“要在教室里建立一块动物栖息地”的消息几天来在同学中悄悄传开了,在今天的课堂上得到了我的证实。等我一宣布,小手就哗啦啦地伸长了,一个同学说:“我家有金鱼,明天我就拿来给大家观察。”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金鱼缸由我拿。”,“我有水草”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一个细小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老师,我可以把乌龟带来吗?”原来是一位胆小的

11、同学在和我“咬”耳朵呢!我立刻把她的话扩音了一遍,想不到马上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就这样,第二天“金鱼的栖息地”在教室里诞生了,同学们都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津津有味地观察着又到了科学课,走进实验室,我感觉异常的沉闷,这群调皮蛋怎么了?再一看,建议在金鱼缸里放一只乌龟的女同学正在那里伤心地抹眼泪呢!一问,才明白是一条金鱼已经奄奄一息了,有很多同学怀疑是乌龟惹的“祸”,这位女同学有怨无处说。这下怎么办呢?是继续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还是就此问题辩论一番。沉思片刻,我决定采用后者。“同学们,前几天我们群策群力,建立了金鱼的栖息地,大家在认真细致的观察中和金鱼成了好朋友,听说了金鱼的事老师也很伤心,

12、你们想为这位好朋友寻找死因吗?”“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谁来说说你的想法?”一位同学马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是金鱼喝不惯自来水的缘故。”又有人振振有辞地说道:“我觉得金鱼是饿死的,因为双休日没有人给它喂食物。”“可能是金鱼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会不会是金鱼之间打架了?”种种猜测在学生的头脑中涌现。这时一个果断的声音冒了出来:“老师,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是乌龟把金鱼咬死了。”有人附和着:“我也这么想。”又有人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不会的,我没听说过乌龟要吃金鱼呀!”那位女同学很不服气,也在轻声嘀咕着:“我的乌龟很乖的,它才不会吃金鱼呢!”乌龟审判大会开始了,矛盾在这一刻终于被激化,教室里

13、象煮沸的一锅粥,他们已经无视我的存在,我被尴尬的撂在一边,怎么办?就让他们继续争论吧!我悄悄地在黑板上写了六个字“拿出你的证据!”过了3分钟左右,声音渐渐没有了,大家又陷入了沉思终于一个声音打破了沉寂:“我们可以把金鱼和乌龟放开来养,再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老师,我们应该回去再观察,才能下定论。”有不少同学在点头,看来拥护者不少。品析着这节生命交融的科学课,带给学生的是对生命的高度关爱的强烈震撼。科学实验的探究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综合以上一些思考,我认为探究活动的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设计。设计不仅要从实验内容本身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开始。只有设计出具有悬疑性、趣味性、震撼性的探究活动,才能真正收获您想要的教学境界。参考文献1、科学究竟是什么 张红霞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2、科学课月刊。3、走进中小学科学课 .全景式教学方法 威廉.艾斯乐著(美国)。4、走进中小学科学课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大卫.杰纳.马丁著(美国)。5、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刘默耕著。6、自然课改革实践张之仁著。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